(共20张PPT)
人们生病时需要打针注射药物,那么通过打针注射进去的药物是怎样流经人体,到达病灶的呢?
导入
第三节 血液循环
学习目标
01
02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
概述血液循环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过程
血液循环的发现
第一部分
观察:小鱼尾鳍血流
注意动脉、静脉之间的联系。
观看视频: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观察:小鱼尾鳍血流
心脏
动脉
静脉
判断: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血流方向?
毛细血管
血液循环
第二部分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体内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作血液循环。
人体血液循环
体循环
肺循环
同时进行
血液循环
左心房
主动脉
肺静脉
肺动脉
毛细血管
上腔静脉
肺部的毛细血管网
右心房
右心室
体静脉
体动脉
下腔静脉
左心室
血液循环
主动脉
各级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左心室
体循环
组织细胞
氧、
营养物质
二氧化碳等废物
动脉血
静脉血
血液循环
右心室
肺动脉
肺静脉
左心房
肺部毛细血管
二氧化碳
氧
静脉血
动脉血
肺循环
肺泡
血液循环
肺循环:
体循环:
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左心房
肺静脉
肺毛细血管
肺动脉
右心室
氧、营养物质
二氧化碳等废物
氧
二氧化碳
组织细胞
肺泡
动脉血
静脉血
动脉血
静脉血
血液循环
1.动脉血和静脉血有何区别?
动脉血
含氧丰富、二氧化碳少、
颜色鲜红
静脉血
含氧少,二氧化碳多、颜色暗红
血液循环
2.血液从左心室出发,通过体循环流回到心脏的途径中,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
通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 静脉血。
3.血液从右心室出发,通过肺循环流回到心脏的途径中,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
通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 动脉血。
血压
血压:血液在血管里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
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收缩压 舒张压
正常 12~18.7kPa 90~140mmHg 8~12kPa
60~90mm
高血压 >18.7kPa >140mmHg >12kPa
>90mmHg
低血压 12kPa 90mmHg 8kPa
60mmHg
血压
判断:下面两人的血压是否正常?
低血压
高血压
甲:11/9千帕
乙:18/13.3千帕
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少吃富含胆固醇和脂肪的食物。
心血管疾病预防
心血管疾病:又称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病因:动脉血管内壁有脂肪、胆固醇等沉积,使动脉管腔变窄,血管硬化。
保持健康饮食。适量多吃豆类、牛奶、鱼、虾等,少吃动物类脂肪,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控制摄盐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运动;忌烟限酒;调节情绪等。
课堂小结
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房
右心室
主动脉
全身毛
细血管
上、下腔静脉
肺动脉
肺部毛
细血管
肺静脉
肺循环
体循环
全身各级动脉
全身各级静脉
气体交换
物质交换
课堂练习
1.使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联系在一起的器官是( )
A.肺 B.主动脉
C.心脏 D.毛细血管
2. 左右心室射出的血( )
A.都是动脉血 B.都是静脉血
C.依次是静脉血和动脉血 D.依次是动脉血和静脉血
C
D
课堂练习
3.体循环的途径是( )
A.左心室 主动脉 毛细血管网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B.右心室 上下腔静脉 毛细血管网 主动脉 右心房
C.左心室 上下腔静脉 毛细血管网 主动脉 左心房
D.左心室 主动脉 毛细血管网 上下腔静脉 左心房
4.与右心房相通的血管是( )
A.上、下腔静脉 B.肺静脉
C.主动脉 D.肺动脉
A
A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课题 血液循环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6.14.3 的内容,主要介绍了血液循环的结构和过程,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血液性质的变化以及血压的基本知识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血液、血管和心脏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对于学生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和气体交换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 :理解血液循环在人体物质运输和气体交换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科学思维 :通过对血液循环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和问题。 科学探究 :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活动,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等。 健康生活 :了解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概述血液循环的结构和过程,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及血液性质的变化;理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教学难点 阐述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变化及其原因;理解血液循环与物质交换、气体交换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中的问题:“人们生病时需要打针注射药物,那么通过打针注射进去的药物是怎样流经人体,到达病灶的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思考问题,踊跃回答,如 “可能是通过血液的流动运输到病灶”。 通过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血液循环。
讲授新课 1.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现象(8 分钟) 播放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视频,指导学生观察血液在不同血管中的流动情况,注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之间的联系以及血流方向。提问:“你能判断出视频中的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吗?它们的血流方向是怎样的?” 2.液循环的结构和过程(15 分钟) 血液循环的概念(2 分钟) 在 PPT 上展示血液循环的定义:“体内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作血液循环。” 强调血液循环的路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5 分钟) 展示体循环的路径图,详细讲解血液从左心室出发,经过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最终流回右心房的过程。强调在全身毛细血管处,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氧气和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血液,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肺循环(5 分钟) 展示肺循环的路径图,讲解血液从右心室出发,经过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最终流回左心房的过程。强调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二氧化碳进入肺泡,氧气进入血液,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血液循环的总结(3 分钟) 引导学生对比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和血液性质变化,强调两者是同时进行的,并且在心脏处汇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系统。 3.血压和心血管疾病预防(7 分钟) 血压(3 分钟) 讲解血压的定义:“血液在血管里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 介绍血压的分类(收缩压和舒张压)和正常范围,展示血压测量数据表格,引导学生判断一些血压数据是否正常。 心血管疾病预防(4 分钟) 介绍心血管疾病的类型和病因,如动脉血管内壁有脂肪、胆固醇等沉积,使动脉管腔变窄,血管硬化等。展示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图片,讲解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措施,如保持健康饮食、加强体育运动、忌烟限酒、调节情绪等。 认真观看视频,观察血液流动现象,尝试判断不同血管并描述血流方向。分组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理解血液循环的定义,记忆血液循环的路径组成。 观察路径图,理解体循环的过程,记忆体循环中血液性质的变化。 观察路径图,理解肺循环的过程,记忆肺循环中血液性质的变化。 填写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对比表格,加深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理解血压的概念,记忆正常血压范围,尝试判断血压数据是否正常。 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危害,记忆预防措施,承诺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情况,加深对血管类型和血流方向的理解。 让学生对血液循环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为后续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具体过程做铺垫。 帮助学生掌握体循环的具体路径和血液性质的变化,理解血液循环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 让学生掌握肺循环的具体路径和血液性质的变化,理解血液循环在气体交换中的作用。 通过对比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 让学生了解血压的基本知识,增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血液循环的结构和过程(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性质的变化、血压的基本知识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等,强调重点知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自身心血管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板书设计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定义 血液循环的路径 体循环:左心室 → 主动脉 → 各级动脉 → 全身毛细血管 → 各级静脉 → 上下腔静脉 → 右心房 血液性质变化:动脉血 → 静脉血 肺循环:右心室 → 肺动脉 → 肺部毛细血管 → 肺静脉 → 左心房 血液性质变化:静脉血 → 动脉血 血压:定义、正常范围、判断标准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健康饮食、生活方式
课后作业 必做题: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绘制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图,并标注血液性质的变化。 选做题: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心血管疾病的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小论文,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分享。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精神。实验观察环节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情况,小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血液循环过程的理解。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性质变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在讲解时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在讲解血压和心血管疾病预防知识时,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以及预防疾病的方法。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