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导入
世界上的风景无限美好,也很精彩,我们一般通过眼发现这个世界的魅力!
第二节 人体的视觉与听觉
学习目标
01
02
说明眼球的结构以及与视觉形成的关系
描述耳的结构,并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
人体的感觉的类型
视觉(眼从外界获得的信息最多)
听觉(耳从外界获得的信息量居第二位)
触觉(皮肤感受冷、热、痛、压等刺激)
味觉(舌辨别酸、甜、苦、咸)
嗅觉(鼻对气味敏感)
外界环境的感知
视觉
第一部分
1.结合课本内容,同桌之间相互观察,找
一找眼睛都有那些结构?
2.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人眼睛颜色不一样呢?
3.什么是红眼病?预防红眼病,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眼球
泪腺
睫毛
眼球
上眼睑
下眼睑
泪管
眼球
眼球
眼球的附属结构
眼
眼睑
睫毛
结膜
泪腺
泪管
眼球的附属结构对眼球具有保护作用。例如,泪腺分泌的眼泪里含有溶菌酶,具有杀菌和润滑眼球的作用;结膜能分泌黏液,润滑眼球。
眼球
2
3
4
5
6
7
8
9
10
虹 膜
角 膜
晶状体
玻璃体
巩 膜
脉络膜
视网膜
视神经
眼球的结构
瞳 孔
1
睫状体
眼球
透明,有弹性,像双凸透镜,调节光线、折射光线的主要结构。
透明胶状物质,支撑眼球壁,折射光线。
内容物
玻璃体:
晶状体:
二体
瞳孔:
一孔
虹膜中央的圆孔,光线进入眼球的通道,能随着光线的强弱调整自身大小。
眼球
:上有感光细胞,感受光线刺激,形成物像
:有色素细胞,中央的小孔是瞳孔
:无色透明,保护瞳孔,透过光线
:白色,坚韧,保护眼球内部结构
眼球壁
: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使眼内形成一个“暗室”
巩膜
角膜
虹膜
脉络膜
内膜
中膜
外膜
视网膜
三膜
:含平滑肌,可调节晶状体曲度
睫状体
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
蜡烛、直尺、白纸板、双凸透镜等
图16-10 双凸镜成像装置图
实验材料和用具
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
透镜
白纸板
视网膜
1.对照眼球的结构分析,透镜和白纸板分别相当于眼球的什么结构?
——
——
晶状体
2.根据实验现象和眼球的结构分析,你认为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应该是怎么样的状态?
经过眼球的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物像
视觉
大脑
视觉中枢
视神经
外界光线→
角膜→
瞳孔→
晶状体→
玻璃体→
视网膜→
视神经→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近视眼及预防
正 常 眼
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近 视 眼
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近视
矫正
凹透镜
近视眼及预防
近视眼及预防
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
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一下,要远眺几分钟。
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
“三要”
近视眼及预防
不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
不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
不躺卧看书
不走路看书
“四不看”
听觉
第二部分
耳
耳廓
外耳道
外耳
前庭
半规管
耳蜗
内耳
鼓膜
听小骨
鼓室
中耳
咽鼓管
耳
外耳包括:____、_______。
耳廓
外耳道
耳廓:______声波;外耳道:_____声波。
收集
传送
耳 廓
外耳道
耳
中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鼓膜
鼓室
听小骨
耳
鼓膜
鼓室
听小骨
:把声波转换为振动
:内有空气
:将振动放大并传导到内耳
耳
内耳包括:_____、______、______。
耳蜗
前庭
半规管
耳 蜗
前 庭
半规管
耳
耳蜗:内有_____感受器。听觉感受器接受振动的刺激,把振动转换为兴奋,沿听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__________,形成听觉。
前庭、半规管:内耳中有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_____感受器,晕车、晕船、航空病都是由于此感受器过于_____。
听觉
听觉中枢
位觉
敏感
耳
咽鼓管:张嘴能使咽鼓管张开,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_____,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平衡
咽鼓管
由鼓室通向咽
听觉的形成
听小骨
外界的声波
耳廓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听神经
耳蜗
鼓膜
外耳道
课堂小结
一、眼的结构
眼球
眼球的附属结构
眼
眼睑
睫毛
结膜
泪腺
泪管
二、视觉的形成:
外界光线→
角膜→
瞳孔→
晶状体→
玻璃体→
视网膜→
视神经→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三、近视形成及其预防
课堂小结
一、耳的结构
耳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
鼓室
前庭
半规管
耳蜗
外耳
中耳
内耳
二、听觉的形成和耳的卫生
收集声波
产生振动
课堂练习
1.眼球内具有感光细胞的结构是( )
A.角膜 B.巩膜 C.脉络膜 D.视网膜
2.外界物体反射过来的光线,依次经过( )到达视网膜。
A.瞳孔、角膜、晶状体、玻璃体
B.瞳孔、角膜、玻璃体、晶状体
C.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D.角膜、瞳孔、玻璃体、晶状体
D
C
课堂练习
3.下列属于内耳结构的是 ( )
A.鼓膜 B.鼓室 C.听小骨 D.耳蜗
4.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
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耳道
D
B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人体的视觉与听觉》教学设计
课题 人体的视觉与听觉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6.16.2 的内容,主题为 “人体的视觉与听觉”。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探讨人体如何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外界环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为学生全面认识人体感知外界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 :理解人体视觉和听觉系统在感知外界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科学思维 :通过对视觉和听觉形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和问题。 科学探究 :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活动,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等。 健康生活 :了解视觉和听觉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说明眼球的结构以及与视觉形成的关系;描述耳的结构,并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视觉和听觉形成的生理机制;理解近视的形成原理及预防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中的问题:“世界上的风景无限美好,也很精彩,我们一般通过眼发现这个世界的魅力!那么,眼睛是如何帮助我们看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的呢?耳朵又是如何让我们听到美妙的声音的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思考问题,踊跃回答,如 “通过眼睛的视觉和耳朵的听觉来感知世界”。 通过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人体的视觉与听觉。
讲授新课 1.视觉(15 分钟) 眼球的结构(8 分钟) 展示眼球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并介绍眼球的附属结构及其保护作用。然后详细讲解眼球的结构,包括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内膜(视网膜)、内容物(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等。提问:“为什么不同的人眼睛颜色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视觉的形成(4 分钟) 通过动画演示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光线 → 角膜 → 房水 → 瞳孔 → 晶状体 → 玻璃体 → 视网膜(形成物像)→ 视神经 →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强调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在视觉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模拟眼球成像的实验(3 分钟) 指导学生进行模拟眼球成像的实验,展示实验材料和步骤:“利用蜡烛、直尺、白纸板、双凸透镜等模拟眼球的成像过程。” 提问:“透镜和白纸板分别相当于眼球的什么结构?根据实验现象,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应该是怎么样的状态?” 近视的形成及预防(5 分钟) 展示正常眼和近视眼的成像图,讲解近视的形成原理:“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介绍近视的矫正方法(配戴凹透镜),强调预防近视的重要性,讲解 “三要” 和 “四不看” 的具体内容。 2.听觉(10 分钟) 耳的结构(6 分钟) 展示耳的结构图,包括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鼓室)、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详细讲解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提问:“耳廓的作用是什么?鼓膜在听觉形成中起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听觉的形成(4 分钟) 通过动画演示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 → 耳廓 → 外耳道 → 鼓膜(产生振动)→ 听小骨(放大振动)→ 耳蜗(感受振动,形成神经冲动)→ 听觉神经 → 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强调耳蜗在听觉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观察眼球结构图,结合教师讲解,理解眼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如 “眼睛颜色不同是因为虹膜中的色素细胞含量不同”。 观看动画,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记忆视觉形成的路径。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并回答问题,如 “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白纸板相当于视网膜;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物像”。 观察图片,理解近视的形成原理和矫正方法,记忆预防近视的要点。 观察耳结构图,结合教师讲解,理解耳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如 “耳廓收集声波;鼓膜把声波转换为振动”。 观看动画,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记忆听觉形成的路径。 让学生了解眼球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为后续学习视觉形成的过程打下基础。 通过直观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视觉形成的复杂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眼球成像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让学生了解近视的形成原因和预防方法,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让学生了解耳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为后续学习听觉形成的过程打下基础。 通过直观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听觉形成的复杂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眼球和耳的结构、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的形成及预防方法等,强调重点知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注意保护视力和听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板书设计 《人体的视觉与听觉》 人体的视觉与听觉 视觉 眼球的结构 外膜:角膜、巩膜 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内膜:视网膜 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视觉的形成:角膜 → 房水 → 瞳孔 → 晶状体 → 玻璃体 → 视网膜 → 视神经 →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近视的形成及预防 听觉 耳的结构 外耳:耳廓、外耳道 中耳:鼓膜、听小骨、鼓室 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听觉的形成:耳廓 → 外耳道 → 鼓膜 → 听小骨 → 耳蜗 → 听觉神经 → 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课后作业 必做题: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整理一份关于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其功能的对比表格。 选做题: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近视矫正和耳部疾病防治的知识,撰写一篇小短文,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分享。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精神。实验探究和动画演示环节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小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功能的理解。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视觉和听觉形成的生理机制理解不够深入,在讲解时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在讲解近视的形成及预防知识时,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际生活案例和医学现象,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视觉和听觉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疾病的影响。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