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课件(共74张PPT3个视频) 高一上学期生物 人教版 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3.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课件(共74张PPT3个视频) 高一上学期生物 人教版 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12 20:0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4张PPT)
问题探讨:
如果将细胞内含有的各种物质配齐,并按照它们在细胞中的比例放在一个试管中,就能行使功能完成生命活动吗?为什么?
不能,组成细胞的分子必须有序地组织成细胞结构,才能成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
细胞的边界:细胞膜
(质膜)
国家的边界:边防线等
人体的边界:皮肤和黏膜
一个系统总有它的边界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本节聚焦:细胞膜有哪些功能?从课本中找出细胞膜的主要功能,并完成大本P34左边
资料:未受精的鸡蛋中,鸡蛋黄可以看作是一个卵细胞。
鸡蛋黄和蛋清之间被什么样的结构分隔开?鸡蛋黄的边界是什么?
细胞膜
膜的出现是生命起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
原始地球环境
古细菌
原始生命
膜的出现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细胞膜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鉴别动物细胞是否死亡常用台盼蓝染液。用它染色时,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会着色。
1.为什么活细胞不能被染色而死细胞能被染色?
2.据此推断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问题探讨
台盼蓝是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易通过活的细胞膜;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因此能被染色。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活细胞的标志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病毒、病菌
抗体、激素
相对的
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选择透过性
活细胞的标志
如?
如?
完善下列实验设计,验证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材料和用具:新鲜红色康乃馨、烧杯、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清水、量筒
1、选2只大小相同的烧杯,标记A、B;
2、 ;
3、选取等量的红色康乃馨花瓣,分别放入A、B两只烧杯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花瓣颜色变化及溶液颜色是否变红。
结果预测:
在A、B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的15%的盐酸和清水
A试管盐酸中的花瓣红色逐渐变浅,盐酸溶液变红;
B试管清水中的花瓣红色,清水呈现无色。
结论: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新鲜的苋菜叶泡进水中,水一般不会变红,但高温炒熟的苋菜中却有红红的汤汁,这可能是因为什么?
【联系生活】
高温炒熟的苋菜的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色素能透出细胞膜
判断细胞是否具有活性的方法及依据
(1)判断方法:
(2)判断依据:
①染色排除法
②色素透出实验
只有活细胞的细胞膜才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情境:在球场上,当发现足球快速向你头部飞奔过来,你会迅速躲避或用胳膊阻挡。
思考:
1.哪些细胞参与完成了上述活动?它们发挥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2.眼部组织细胞、神经元细胞和肌肉细胞之间如何实现相互沟通呢?
眼部组织细胞传递信息给神经细胞,神经细胞经过分析处理,发出指令给肌肉细胞,让它执行阻挡或躲避的行为
协调完成复杂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一个细胞发出信号,另一个细胞接受信号,再发出信号给另一个细胞,直至完成完整的动作。
手碰到火苗会缩回去,请分析原因。
材料:
一个细胞发出信号,另一个细胞接受信号,再发出信号给另一个细胞,直至完成完整的动作。复杂生命活动,离不开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激素
(1)通过细胞分泌化学物质间接传递信息。
受体
作用:接受激素等化学物质的信号
信息分子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如胰岛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
化学本质:糖蛋白
特异性(一种受体只能识别一种或者一类物质)
信息分子作用于靶细胞的原因?
特点:
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
发出信号的细胞
靶细胞
与膜结合的信号
(2)通过相邻细胞的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
同种生物的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受体
注意:
1.胞间连丝是信息分子传送的通道,既有信息交流的作用,又有
的作用。
细胞 细胞
通道
(3)相邻两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来传递信息
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物质运输
判断: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依赖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的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  )
2.该类型的信息交流不用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
向某高等植物的一个细胞中注入荧光染料(能发出荧光的染料),染料迅速扩散到相邻的细胞内
检测:1、胰岛B细胞通过分泌胰岛素促进肝细胞合成肝糖原。
(1)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是通过 方式实现的。
(2)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后通过 进行运输。
(3)胰岛素作用于肝细胞的原因是 。
2、海洋或河流中存在着很多不同物种的精子和卵细胞,只有同一物种的精子与卵细胞才能发生结合。
(1)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是通过 方式实现的。
(2)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依赖于发出信号细胞的 和靶细胞 。
3、向某高等植物的一个细胞中注入荧光染料(能发出荧光的染料),染料迅速扩散到相邻的细胞内。
(1)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是通过 方式实现的。
(2)相邻的两个高等植物的细胞是依赖 进行连接,实现信息交流和物质运输。
细胞分泌胰岛素(激素)
血液
肝细胞细胞膜表面有与胰岛素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直接接触
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
细胞膜上的受体
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
胞间连丝
(情境应用)病毒感染蔬菜、花卉、果树后,会借助胞间连丝等结构扩散,导致其产量和品质退化。但是被病毒感染的植株茎尖分生组织的细胞中通常不含病毒,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茎尖分生组织细胞的胞间连丝不发达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教材梳理一: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方式 实例
化学物质(间接交流) 激素随血液将信息传递给_______
直接接触 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___________
形成通道 高等植物细胞之间的_________
靶细胞
识别和结合
胞间连丝
关键词?
判断:新冠病毒包膜上含有病毒自身的糖蛋白S与宿主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蛋白ACE2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可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如图表示细胞膜的功能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功能①在生命起源过程中具
有重要作用
B.功能②表示进入细胞的物质
对细胞都有利
C.胰岛素调控生命活动可用图中③表示
D.相邻的高等植物细胞可通过功能④进行信息交流

落实 思维方法
2.如图是细胞间的3种信息交流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化学物
质,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作用于靶细胞
B.图2可表示精子与卵细胞之间的识别
C.图中a表示受体,细胞膜上的受体是所有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D.图中b表示胞间连丝,是植物细胞间传递信息的通道

【检测】下图为细胞间的3种信息交流方式,请据图回答:
(1)图A表示通过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随①   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表面的②   结合,将信息递给靶细胞。
(2)图B表示通过相邻两细胞的     ,使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图中③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请举一个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血液
受体
细胞膜接触
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
精子与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3)图C表示相邻两植物细胞之间形成   ,携带信息的物质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图中④表示    。
(4)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之间都维持功能的协调,才能使生物体健康地生存。这种协调性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依赖于   的交流,这种交流大多与_________________有关。
通道
胞间连丝
信息
细胞膜的结构
(2)(程序性思维)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功能和“与外界环境分隔
开”功能是否矛盾?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矛盾 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可以通过细胞膜,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一般不能通过细胞膜,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的功能是由它的成分和结构决定的
看书P42思考讨论,注意每个实验的过程及结论。
学习目标与重点
二、 细胞膜的结构
通过对细胞膜成分结构的探索,领悟细胞膜结构探索过程的科学方法。
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细胞膜吗?
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见细胞膜,但是能够观察到
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是有界限的。
细胞膜
观察细胞膜必须用电子显微镜
细胞膜的厚度:7—8纳米
(一)、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 看书P42,完成大本P35左边1
推论1: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相似相溶
资料一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
溶于脂质的物质
细胞膜
假说需要实验证据的支持!
分析1895年欧文顿用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推测细胞膜的成分。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化学分析
无________,细胞易发生吸水涨破
无_______和众多的________
细胞核 
细胞器 
细胞壁 
材料:人或哺乳动物_____________
原因
成熟红细胞 
实验结果:
组成动物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其中磷脂含量最多。
利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膜,进行化学分析
资料二
亲水的头
疏水的尾
磷脂分子的结构 
双极性分子
结构图
模型
示意图
1、如果有一个水槽,把磷脂分子铺在水面上,它将如何在水—空气界面上排布?
亲水头部分布在水中,而两条疏水尾受到水分子的排斥而朝向空气中。
探究活动:

空气
2、推测磷脂分子在水—苯混合溶剂中,会如何分布
微团
苯等疏水环境

探究活动:
3、细胞内外侧都是水,细胞膜中磷脂分子如何分布
假说:磷脂分子形成两层,亲水头分别在两侧朝向水溶液,疏水尾受到水的排斥相对排列在内。
探究活动:
如何证明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排列成2层?
资料三: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的界面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层分子的面积恰为红细胞的2倍。
他们推断: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 层。

脂单层面积=2S
前提?
脂单层面积约是脂双层的2倍,而脂单层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
思考:若用人的肝细胞,磷脂单分子层的面积还是细胞表面积的2倍吗?
不是,由于人的肝细胞含有除细胞膜之外的其它膜性结构的细胞器,所以脂单分子层的面积远大于细胞表面积的2倍。
细菌?
小本14.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这与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性质有关。回答下列问题:
(1)某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贮存油,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是由____(填“单”或“双”)层磷脂分子构成的,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____(填“内”或“外”)。
(2)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抽提出来,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这个细胞很可能是____________(填“鸡的红细胞”“人的红细胞”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人的红细胞
1935年,英国学者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了细胞膜的张力。他们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当时人们已经发现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
假说需要实验证据的支持!
除了磷脂,细胞膜还含有别的物质吗?
思考:
假说:细胞膜除含磷脂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
资料四
细胞膜组成成分的鉴定方法
细胞膜成分 鉴定试剂(方法) 结果
脂溶剂处理 细胞膜被溶解
脂溶性物质透过实验 脂溶性物质优先通过
磷脂
蛋白质
磷脂酶处理
细胞膜被破坏
双缩脲试剂
紫色
蛋白酶处理
细胞膜被破坏
成分 红细胞膜 肝细胞膜 心肌细胞膜
磷脂 55% 40% 24%
蛋白质 约40% 约59% 75%
糖类 5% 微量 微量
科学家陆续测定了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的成分及含量
仔细比较上面表格中不同细胞膜的成分,能说明一些什么问题?
细胞膜中,除了磷脂还含有蛋白质。此外,还含有少量的糖类。
资料五
提出假说
细胞膜结构模型的探索过程,反映了提出假说这一科学方法的作用。
科学家首先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信息提出解释某一生物学问题的一种假说,再用进一步的观察与实验对已建立的假说进行修正和补充。一种假说最终被接受被否定,取决于它是否能与以后不断得到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相吻合。
(二)细胞膜的成分
磷脂
胆固醇
种类和数量
蛋白质或脂质

神经细胞膜负责传递电信号,其细胞膜上含有大量离子通道蛋白、受体蛋白(?);肠上皮细胞膜负责吸收营养物质,其细胞膜上含有多种营养物质转运蛋白(?)。
P46 2.下图是由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它可以作为药物的运载体,将其运送到特定的细胞发挥作用。在脂质体中,能在水中结晶的药物与脂溶性的药物分布被包在哪里?
为什么两类药物的包裹位置各不相同?
双层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前提),两层磷脂分子之间的部分是疏水的,脂溶性药物能被稳定地包裹在其中;脂质体的内部是水溶液的环境,能在水中结晶的药物可稳定地包裹其中。(原因+结果)
A
B
5.某研究小组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制备出细胞膜,用一定手段从细胞膜中提取出所有磷脂分子,将磷脂分子依次放在空气—水界面上、水—苯的混合溶剂中以及水中,观察磷脂分子铺展的情况。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无细胞核和各种膜性的细胞器
B.空气—水界面上的磷脂分子面积应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C.水—苯的混合溶剂中磷脂分子会形成头部与水接触,尾部与苯接触的单分子层
D.水中磷脂分子会排列成尾部在外侧、头部在内侧的双分子层

1.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是一种膜蛋白。当血液中的血管紧张素Ⅱ与该受体结合时,可激活细胞内的第二信使Ca2+等,进而调节细胞的代谢活动,例如,使血管壁平滑肌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这所体现的细胞膜的功能是
A.分隔细胞与环境 B.信息交流
C.控制物质的进出 D.具有流动性

选择题
2.如图是细胞间的三种信息交流方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①是受体,②是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
B.人体内胰岛素的作用过程属于图a的方式
C.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属于图b的方式
D.图c的③是高等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具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如图,脂质体是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层分子小囊,可作为药物载体,近年来出现的脂质体阿霉素既能加强药物的抗癌作用,又能减少其毒副作用,成为卵巢癌治疗的药物之一、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脂质体“膜”成分与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相同B.药物甲为脂溶性药物,乙为水溶性药物C.药物被定向运输到癌细胞与脂质体上蛋白质可与癌细胞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有关D.使用脂质体阿霉素能减少毒副作用的原因可能是脂质体可直接将药物送入癌细胞内
某同学用丙酮提取了某种材料中的磷脂分子,然后在“水-空气”界面将之铺展成单分子层(如图)。
(1)可推测磷脂分子(见虚线框所示)具有疏水性的一侧是 (填“A”或“B”)。(2)进一步测得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总面积的2.5倍。请问他们使用的材料不可能是下面的 。

A
①菠菜叶 ②洋葱鳞片叶 ③酵母菌 ④大肠杆菌
磷脂和蛋白质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研究细胞膜表面张力时,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B.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与数量就越多C.人成熟红细胞中的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面积约是细胞表面积的2倍D.利用双层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运送药物时,水溶性药物被包在两层磷脂分子之间
这些成分如何组成细胞膜?
【任务】:阅读课本P43-P44,总结完成下列表格。(3min)
时间 科学家或实验 结论
1959年 罗伯特森 所有的细胞膜都由 三层结构构成。
1970年 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细胞膜具有 。
1972年 辛格和尼科尔森 提出 模型。
(三)、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
资料1、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结构。
假说
假说:所有的细胞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三层静态的统一结构(三明治模型)。
疑惑:不少科学家对细胞膜是静态的观点提出质疑
如果是静态的,细胞膜的功能将难以实现,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运动等现象难以解释。
变形虫摄取草履虫
酵母菌出芽生殖
资料2、1970年,科学家利用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和小鼠细胞融合实验。
荧光标记法
技术:
结论:
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若降低温度,则细胞融合的时间可能会?
资料3 按照“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模型,膜的总厚度应当超过20 nm。但是罗伯特森电镜下的细胞膜的厚度约为7~8 nm。
资料4 20世纪60年代,冰冻蚀刻技术得到了应用。物理科学家在低温下将细胞膜切开,升温后暴露两层磷脂之间的断裂面。
蛋白质分子镶嵌、部分或全部嵌入、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层有凸起、蛋白质离开之后留下的窟窿
不对称
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一段时间后在细胞膜上选定需进行漂白的部位,用激光照射使荧光分子内部结构发生不可逆改变,从而使此部位的荧光消失。一段时间后,漂白部位荧光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绿色荧光在膜上一般不呈均匀分布状态
B.根据荧光恢复速度可推算细胞膜中蛋白质分子的运动速度
C.漂白部位荧光一定程度的恢复是因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漂白部位荧光的恢复是因为被标记蛋白质恢复空间结构

(四)、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辛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阅读P44-45,思考以下问题:
1. 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什么?
2. 蛋白质在细胞膜上如何分布?
3.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原因是什么?
4. 什么是糖被?有什么功能?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提出者:辛格和尼克尔森







1、图中①
名称:
地位:
特点:
磷脂双分子层
膜的基本支架
具有屏障作用,所有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

重点剖析:为什么细胞膜具有屏障作用?
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基本支架,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或离子不能自由通过,因此具有屏障作用
= 层磷脂分子层
2
= 层磷脂双分子层
1
即1层细胞膜含有多少层磷脂分子层?
思考:既然膜内部是疏水的,水分子为什么能跨膜运输呢?
水分子极小,可以通过由于磷脂分子运动而产生的间隙。
膜上存在水通道蛋白,水分子可以通过通道蛋白通过膜。
教材P48页
水通道蛋白
2、图中②
名称:
蛋白质分子
存在形态:
镶在,嵌入,贯穿于
特点:
不均匀分布,大多数蛋白质可以运动

素养提升:膜蛋白露出膜外的部分由 (亲水/疏水性)的氨基酸组成;
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的蛋白由 (亲水/疏水性)氨基酸组成。
亲水性
疏水性
功能:
物质运输等
3、图中③
作用:
名称 :
细胞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糖被
细胞膜外表面的糖类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结合成糖蛋白,与脂质结合成糖脂
★ 位于细胞膜外侧 ★
位置:

流动镶嵌模型
流动性
不对称性
α螺旋蛋白质
通道蛋白
蛋白质
糖类
胆固醇
糖脂
糖蛋白
蛋白质
蛋白质
磷脂双分子层
为基本支架
细胞的物质运输、生长、分裂、运动等生命活动
磷脂
蛋白质
镶、嵌、贯穿
糖类(少)
成分
内部疏水,屏障
物质运输等
细胞表面
识别、信息传递等
运动
运动
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结构
功能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细胞膜
通道蛋白
糖被
胆固醇
糖脂
糖蛋白
蛋白质
磷脂双分子层
为基本支架
细胞的物质运输、生长、分裂、运动等生命活动
磷脂
蛋白质
镶、嵌、贯穿
糖类(少)
成分
内部疏水,屏障
物质运输等
细胞表面
识别、信息传递等
运动
运动
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结构
功能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细胞膜
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的
结构特点:
流动性
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
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
(1)结构特点:
(2)原因:
(3)实例:
细胞生长、变形虫的运动、细胞间的融合等
总结
(1)功能特点:
(2)表现:
小分子、离子可通过;大分子、不被选择的分子或离子不能通过
(3)原因:
蛋白质(有物质运输功能)
下列关于细胞膜和脂质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磷脂分子在水中能自发形成磷脂双分子层是因为其具有亲水的“头部”
和疏水的“尾部”
B.在a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脂质体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
C.在b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脂质体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
D.该脂质体与细胞膜融合是利用它们都具有流动性这一功能特点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教授,构建了一个能自己移动和改变形态的“类细胞”模型,由膜外壳和填入物构成。科学家利用改造后的该结构定向运输抗癌药物,仅与癌细胞密切接触并释放药物而不伤害正常细胞,这利用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信息交流/识别
细胞膜的
结构特点:
流动性
构成膜的所有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
细胞膜的
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
(1)结构特点:
(2)原因:
(3)实例:
细胞生长、变形虫的运动、胞吞胞吐、细胞分裂、细胞间的融合等
总结
(4)影响因素:
温度(主)、膜脂的成分或膜蛋白含量
(5)意义:
对于细胞完成物质运输、生长、分裂、运动等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1)功能特点:
(2)表现:
(3)原因:
小分子、离子可通过;大分子、不被选择的分子或离子不能通过
主要由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的→选择性
(1)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分子(  )
(2)细胞膜的脂质结构使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  )
(3)向细胞内注射物质后,细胞膜上会留下一个空洞(  )
×

提示 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
提示 由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因此向细胞内注射物质后,细胞膜上不会留下一个空洞。
(4)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具有流动性,而蛋白质是固定不动的(  )
(5)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不相同,如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外侧
(  )
×

提示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具有流动性,且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
(6)罗伯特森在高倍显微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
(7)罗伯特森提出的细胞膜的静态结构模型不能解释细胞的生长现象
1.分布:
2.成分:
3.功能:
4.性质:
无生物活性,是全透性的
植物、真菌及大多数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细菌---肽聚糖
支持和保护
为什么细胞壁不是植物细胞的边界?
细胞壁对要进出细胞的物质没有选择性(即全透性),它不能保证细胞内部的稳定。
补充:细胞壁
实验、推理和想象
提出假说
实验验证
提出假说
实验验证
建构模型
修正模型
科学方法
最初依据实验现象和已有的知识和信息,提出解释某一生物学问题的一种假说,再用进一步的观察与实验对已建立的假说进行修正和补充。一种假说最终被接收或被否定,取决于它是否能与以后不断得到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相吻合。
提出假说
3.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结论或假说对应错误的是
A.根据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推测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中有脂质
B.根据提取的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脂质铺展成的单分子层面积是该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推测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根据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罗伯特森认为所有的细胞膜都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结构构成
D.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可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 细胞膜的特性和功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的脂质结构使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
B. 由于磷脂双分子层内部是疏水的,因此水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
C. 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有物质运输功能
D. 细胞的生长现象不支持细胞膜的静态结构模型
B
冰冻蚀刻技术是将在超低温下冻结的组织或细胞骤然断开,依照组织或细胞的断裂面制成复模,用于电镜观察的技术。科学家常用冰冻蚀刻技术观察细胞膜中蛋白质的分布和膜面结构。如图是正在进行冰冻蚀刻技术处理的细胞膜,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BF和PF侧均为磷脂层的疏水侧
B.因为BS侧分布有糖蛋白,所以BS侧表示细胞膜外侧
C.冰冻蚀刻技术冻结的细胞膜依旧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由图可知,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