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11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学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11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学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0-11 20:2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11.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人教鄂教版
目录
1
情境与问题
2
探究与发现
3
研讨与拓展
4
回顾与练习
5
总结与评价
科学观念:理解水在自然界循环的完整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明晰水以气态、液态、固态在海洋、大气、陆地间循环转化;认识人工影响天气对水循环的干预作用,了解如何利用水循原理服务人类,构建水在自然与人类活动中动态循环的观念 。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水循环示意图、制作循环模型,培养逻辑推理与建模思维,从宏观现象推导水循环的内在规律;对比自然水循与人工影响天气的差异,提升比较、归纳能力,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的影响及原理关联 。
探究实践:经历“观察现象-推导过程-制作模型-创意表达”的探究链,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在模型制作、科普剧创编中,深化对水循的理解,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
态度责任:认识水循对生态、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理解人工影响天气的意义,增强合理利用水资源、关注气象科学的责任感 。
核心素养
1.情境与问题
学习任务
聚焦
地球上年年下雨、下雪,天空中的水为什么总降不完?
2.探索与发现
学习任务
探索一:推导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探索
小组讨论:天空中的水来自哪里?它们又去了哪里?
联系图片,说说你的思考。
地球上的水都在不停的循环当中,降水仅仅是整个水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天上的水是降不完的。
探索
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环
探索
1.天空中的水来自哪里?
2.空气中的水蒸气来自哪里?
3.降落在地面的雨和雪到哪里去了?
小组讨论交流:
这说明水在自然界的运动有怎样的规律?
水蒸气上升冷凝。
地球表面的水(包括江河湖海)不断蒸发上升到空中。
一部分流入江河湖海;一部分成为地下水;一部分蒸发成为水蒸气。
探索
在下图中画箭头解释“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降不完”。
探索
认真观察示意图,想一想
水在自然界中是怎么循环的?
探索
水循环就是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不断地相互转化,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探索
红色箭头表示地表的水(包括各种水体、陆地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是一个向上的过程。
红色箭头的动力主要来自太阳
蓝色箭头表示降水,以及水从高山流向平原最后注入海洋的过程,还包括地下水的渗透,是一个向下的过程。
蓝色箭头的动力主要来自地球引力。
探索
探索二:制作水循模型
材料:透明盒、水、沙土、冰块、绿植(模拟植被 )等。
小组合作,设计模型 :
如何用身边材料模拟水循
环的不同过程(蒸发、降
水、径流 ) ,设计模型
解释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探索
交流讨论:
1.想一想,为什么要在透明盒的蒸发皿内放入水?
2.为什么要透明盒薄膜上面放上冰块?
3.沙土模拟的是什么?
注水是为了形成充足的水蒸气。
放入冰块是为了让水蒸气在中层罩下方凝成小水滴,形成“降水”。
沙土模拟的是地球上的土壤。
探索
探索
探索三:创编水循科普剧
讨论交流:下图是如何表示水循环的,你能自己画一幅吗?
探索
这首诗是如何表示水循环的,你能自己写一写吗?
探索
小组合作:将水循环节拟人化,设计 “水分子旅行记” 科普剧,分配 “太阳、水分子、云、雨滴” 等角色,编写剧本尝试表演。
需要多少个角色呢?
3.研讨与拓展
学习任务
研讨一:
研讨
自然界天气变化多端,天气会受人为干扰吗?
研讨
研讨二:
研讨
水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有什么作用?
作用功能 具体形式
供水保命 通过降水给生物送淡水,不管是陆地动植物喝水、长身体,还是水里鱼虾安家,都靠这循环送来的水 。
调气候稳温度 水蒸发吸热、凝结放热,能给地方 “降温”“升温”,还把水汽运来运去,让降水分布匀乎些,不让有的地方干死、有的地方涝死 。
传营养养万物 水流带着土壤里的氮磷钾,还有海里的养分到处跑,不管是陆地植物、海里浮游生物,都能跟着 “干饭” 长大 。
捏地形造家 地表径流一路 “啃” 出峡谷、瀑布,又把泥沙堆成平原、三角洲;冰川冻了化、化了冻,还能雕出 U 形谷这些特殊地貌,给生物折腾出新家园 。
4.回顾与学习
学习任务
回顾
1.水循环基本过程:太阳驱动下,水通过蒸发(液态→气态 )进入大气,遇冷经凝结、凝华形成降水(气态→液态 / 固态 ),降水经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回归海洋或其他水体,完成循环 。
2.水循环的物态变化:涉及蒸发(液态→气态 )、凝结(气态→液态 )、凝华(气态→固态 )、熔化(固态→液态,如积雪融化 )等物态变化,实现水在不同形态间转化 。
3.水循环模型的意义:用材料模拟水循,将抽象过程具象化,帮助理解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的关联,是科学建模思维的体现 。
4.人工影响天气与水循:人工增雨、防雹等利用水循原理,通过干预水汽凝结、冰晶增长等环节,调节降水分布与强度,服务农业、防灾等需求 。
一、选择题。
练习
1.水在自然界循环的动力主要来自( )
A. 地球引力B. 太阳辐射C. 大气流动D. 水体流动
2.下列属于水循中 “降水” 环节的是( )
A. 海水蒸发B. 云的形成C. 下雨、下雪D. 河流流入海洋
3.制作水循模型时,冰块的作用是模拟( )
A. 太阳照射B. 高空低温环境(促进凝结 )C. 陆地径流D. 海洋水体
4.人工增雨的原理是( )
A. 增加大气中水汽含量B. 提供凝结核,促进水汽凝结
C. 加热大气,加速蒸发D. 阻止水汽凝结,减少降水
5.水循环中,水从气态变回液态的物态变化是( )
A. 蒸发B. 凝结C. 凝华D. 熔化
C
B
B
B
B
二、填空题。
练习
1.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主要环节 。
2.太阳辐射使水从________态变成________态,进入大气 。
3.人工影响天气中,人工防雹是为了__________(填 “增强 / 抑制” )冰雹生长,减轻灾害 。
4.水循模型里,沙土模拟________,水流经沙土体现________环节 。
5.水循中,雪融化成水流入河流,属于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 )和________环节 。
熔化
降水
径流
径流
陆地
径流

抑制

蒸发
三、综合题。
练习
1.结合所学,解释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是否科学,说明理由 。
2.从水循环角度,说明 “植树造林能调节气候、增加降水” 的科学依据 。
不科学。黄河水 “奔流到海” 是径流环节,但海水会蒸发成水汽,经大气运动回到陆地形成降水,再次补充河流,水在自然界循环,并非 “不复回”。
树木蒸腾作用强,增加大气水汽(促进蒸发 );
植被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利于水汽凝结成云致雨,调节局部水循,增加降水。
5.总结与评价
学习任务
总结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循环环节
模型
制作
材料
模拟环节
物态变化
蒸发
凝结等
蒸发
降水
径流
人工
影响
天气
增雨
防雹原理
科学态度
合作学习
评价
探究实践
作业
选做(二选一)
1.校园水循小调查:
调查校园内水体(如喷水池、绿化带 )的水循参与情况(蒸发、径流 ),分析绿化、硬化地面对水循的影响,写调查报告 。
2.家庭水循观察记录:
观察家中 “水的循环”(如:烧水时水汽凝结、植物蒸腾 ),记录现象并标注水循环节,撰写观察日记 。
感谢您的聆听
人教鄂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