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情境 导入
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一位农民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你觉得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
不可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禁止自由贸易,且农民的余粮必须上缴(余粮收集制)
1861年
亚历山大二世
废除农奴制
1914年
俄国以协约国身份参加一战
1917.3
俄国二月革命倒沙皇
1917.11
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918年
1920年
1921年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农业余粮收集;所有企业归国家,取消商业,实行实物配给制
关于“俄国”我们学习过哪些内容?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的建设道路将如何继续探索?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自主学习·问题引领
01 新经济政策
问题1、时间、内容、任务
问题2、实质、作用
02 苏联的工业化
问题1、苏联成立的时间、目的
问题2、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的时间、特点
03 农业集体化及苏联模式
问题1、农业集体化出现的时间
问题2、苏联模式的评价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材料一:长达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3年的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苏俄国民经济已濒于破产。农业产值仅为战前的2/3,农业耕地面积缩小了25%,粮食严重不足,工业处于倒闭状态;运输上,交通瘫痪,燃料奇缺,企业开工不足。
1917—1920年苏俄征收粮食量
材料二:随着内战结束,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重的无偿征购,有意减产,以抗拒粮食征集。加上多年的战争,导致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农民反抗的情绪日益严重。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工人大量失业,开始罢工游行。
——《全球通史》
(1)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1920年至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民死于饥饿,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逐渐平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却在继续…
1920年底,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喀琅斯塔德海军兵变
材料: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1921年,在波罗的海舰队基地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中,喊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等口号。
2.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除口粮、种子粮以外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分配 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减轻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企业积极性,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市场和商品发展经济,活跃了商品经济,有利于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利于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强制性计划经济
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一、新经济政策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特点(实质):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意义:
启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人们建设的积极性;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意义:新经济政策从苏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列宁从苏俄的国情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两允许
一适应
生产力发展需要
允许私人经济等
多种经济成分存在
允许商品经济发展
一、新经济政策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苏联疆域示意图
列宁
沙俄
1917年
十月革命
苏维埃俄国
1922年
苏联成立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91年
苏联解体
俄罗斯
1547年
发展历程:
沙俄(1547—1917)
苏俄(1917—1922)
苏联(1922—1991)
俄罗斯(1991—至今)
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二、苏联的工业化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最初入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之后加盟共和国的数量不断增加,
至1940年发成为由16个加盟共和国
组成的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因卡累
利阿-芬兰共和国并入其他共和国,
最后为15个加盟共和国。
苏联的成立
列宁的历史功绩
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实行新经济政策,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从理论到实践指导了世界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列宁(1870—1924)
1924年1月21日下午,列宁因病在莫斯科附近的哥尔克村与世长辞,终年54岁。1月22日, 斯大林等全体俄共中央委员前往哥尔克村致哀。23日下午,列宁灵柩移往莫斯科,由苏联党和国家举行追悼仪式。四天之内先后有数百万各界人士冒着严寒、日以继夜地向列宁遗体告别。
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1928开始,苏联开始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
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进入斯大林时代。
苏联的工业化: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
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
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纷纷把苏联看作世界的“毒瘤”,
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汪洋大海中的孤岛
扶木犁的穷国
斯大林为什么要重点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国防工业?
1.内部:苏联工业基础落后;
2.外部:苏联受资本主义包围、威胁和封锁,战争威胁仍然存在。
二、苏联的工业化
1925年
1926年
1928-1932年
1932-193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T-34型坦克
苏联的工业化:
二、苏联的工业化
成就:
1929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据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的工业化: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二、苏联的工业化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大型钢铁厂
苏联军事工业化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
西伯利亚铁路通车
莫斯科地下铁竣工
“喀秋莎”火箭炮
莫斯科地铁站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
PPSH -41冲锋枪
T-34型坦克,二战中性能最好的坦克之一
苏联的工业化:
特点:
材料二:“我们的计划不是臆测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计划,而是指令性的计划,这种计划各类领导机关必须执行,这种计划能决定我国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将来发展的方向。”
——1927年斯大林
材料一: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局限?
作用: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局限: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二、苏联的工业化
③以牺牲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为代价。
英国与苏联都
完成了工业化
但是它们完成工业
化的方式是不同的
合作探究
英国与苏联分别是通过什么方式完成工业化的?
2.苏联与英国工业化的道路有何不同?
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完成工业化;
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工业化。
①英国: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英国: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起来;
苏联:依靠行政手段发展起来。
农业集体化:
根据图表和材料,分析苏联在工业化迅速发展时遇到了什么问题?斯大林是如何解决的呢?
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是不可能的。 斯大林认为,落后的小农经济正在拖国家工业化的后腿。
——吴于廑《世界现代史》
材料研读
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发展落后
三、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三、农业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背景:
含义:将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背景
目的
时间
基本 形式
措施
(2)政府支持集体农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20世纪30年代初起
(1)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1927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直接目的:解决粮食问题
根本目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机械化
三、农业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苏联宣传画
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浪潮中,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
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分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三、农业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
全盘集体化运动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它使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现代史》
积极作用:
农业集体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苏联集体农庄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消极影响:
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三、农业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评价:
个体农户
工人
集体庄农户
工人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生产资料私有制 公有制
农业国 工业国
剥削阶级 消灭剥削
1.背景: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
2.确立标志:
四、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有何特点
苏联模式在经济上表现为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市场调节。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摘编自周尚文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方面,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排斥市场、缺乏积极性)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四、苏联模式
3.特征:
4.评价斯大林模式:
材料一:苏联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
——《大国崛起》
材料二:“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英国首相丘吉尔
材料三:对俄国人民来说,五年计划是一件福祸兼有的事情……它们使国家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强大起来,从而大大有助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①积极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苏联模式
4.评价斯大林模式:
跛脚巨人
行业 增长/倍 年均增长速度%
重工业 18.4 21.2
轻工业 6.2 4.1
农业 0.26 1.5
1926年—1940年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增长比较
②消极性:没有尊重经济客观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四、苏联模式
一五计划
农业生产合作社
粮票 油票
人民公社化运动
思考:中国有没有学习过“苏联模式”?结果如何?
合作探究: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不同?从中你有何启示?
1953年3月5日 斯大林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享年74岁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所有制
经济体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发展道路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启示:
①任何改革,都应当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②政府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③健全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四、苏联模式
课堂小结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积极:巩固新生政权
保证国内战争胜利
消极: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 和政治危机
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巩固工农
联盟,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
列宁
斯大林
社会主义工业化
落后农业国
变强大工业国
农业集体化
推动工业化建设
苏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