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物质性质的探究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利用蜡烛进行实验时得到蜡烛具有如下性质,其中不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不溶于水 B.可以燃烧 C.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D.质地较软易熔化
2.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溶解性 B.可燃性 C.硬度 D.密度
3.在智能手环中装上计步APP,只要把手环带在手上,就能显示出相应时间内运动的总步数。手环是如何计步的呢?小科认为:可能是手环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自动计数。小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 D.做出解释
4.化学课上老师吹灭燃烧的蜡烛时,有白烟产生。为探究白烟成分,有同学提出“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这属于实验探究中的
A.明确探究目的 B.设计实验方案
C.获得证据 D.分析推理
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硫黄的国家,在东汉《神农本草经》中曾提到纯硫提炼法。下列关于硫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淡黄色固体 B.难溶于水
C.熔点低 D.能在空气中燃烧
6.下列描述属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是
A.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通过降温加压,氧气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
C.液态氧可用作发射火箭的助燃剂 D.氧气是一种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7.下列属于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是
A.用漏勺从锅中捞取小汤圆 B.用盐酸去除铁架台上的铁锈
C.用活性炭制作简易净水器 D.用稀有气体制作霓虹灯
8.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猜想与假设 B.设计实验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9.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途径,在金属铜的化学性质探究活动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金属铜加热就一定会发生化学反应
B.得出结论主要是通过猜想假设来完成的
C.金属铜在发生物理变化的同时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
D.金属铜被酒精灯加热变黑体现出它的化学性质
10.小明在厨房中发现一种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食盐”小花说“可以尝一尝”对于“可能是食盐”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假设 B.收集证据 C.实验 D.作出结论
11.下列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中,前者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后者是该物质的化学变化的是
A.浓硫酸有吸水性,饼干变潮
B.墨是黑色的,墨研磨成黑汁
C.铁粉是黑色的,铁粉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D.木炭粉有还原性,木炭粉燃烧能变成二氧化碳
12.下列各组物质,在不改变温度的情况下仅利用物理性质通过观察不需要操作的情况下,无法区分开来的是
A.白酒和白醋 B.干冰和冰 C.面粉和白糖 D.氧气和二氧化碳
二、非选择题
13.物理性质
1定义: ;
2判断方法:物理性质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
3内容:颜色、状态、气味、两点(熔点和沸点)、两度(硬度和密度)、五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
14.下列物质的用途各利用了它们的什么性质?
①酒精做酒精灯的燃料: ;
②铜丝做导线: ;
③钨制灯泡中的灯丝: ;
④金刚石安在玻璃刀上: 。
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15.如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计算),其中“X”代表的物质是 ;“Y”中稀有气体常用于制作电光源,这利用的是它们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红磷不足会导致测得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6.水是实验室中最常见的试剂,实验室常利用水来实现安全防护。
(1)白磷的着火点为40℃。实验室常将少量白磷保存在盛有水的广口瓶中,由图①可知,白磷不与水反应,不溶于水且 (填一物理性质)。
(2)图②所示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
《1.4物质性质的探究》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B D D B C D A
题号 11 12
答案 C D
1.B
【详解】A、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溶剂(如水)中分散的能力,不涉及化学变化,属于物理性质。
B、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生成新物质(如二氧化碳和水),这体现了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不属于物理性质。
C、漂浮取决于物质的密度(蜡烛密度小于水),属于物理性质,
D、质地软是硬度的体现,易熔化是熔点的体现,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B。
2.B
【详解】A.溶解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反应就能体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B.可燃性需要发生化学反应才能体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C.硬度不需要发生化学反应就能体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D.密度不需要发生化学反应就能体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B。
3.B
【详解】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小科认为:可能是手环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自动计数,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建立假设。
故选:B。
4.B
【详解】吹灭燃烧的蜡烛时,有白烟产生,为探究白烟成分,有同学提出“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这属于实验探究中的设计实验方案,故选B。
5.D
【详解】A、淡黄色固体,描述硫的颜色、状态,属于物理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难溶于水,描述硫的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熔点低,熔点属于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能在空气中燃烧,硫具有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D
【详解】A、颜色、气味、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通过降温加压,氧气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液态氧可用作发射火箭的助燃剂,属于氧气的用途,不是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氧气性质比较活泼,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故选D。
7.B
【详解】A、用漏勺捞汤圆是利用汤圆不溶于水及汤圆是固体且大小大于漏勺孔洞,没有利用化学性质;
B、盐酸与铁锈(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生成新物质氯化铁、水,利用了盐酸能和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性质,利用化学性质。
C、用活性炭制作简易净水器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吸附性是物理性质,没有利用化学性质;
D、用稀有气体制作霓虹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发光的物理性质,没有利用化学性质;
故选:B。
8.C
【详解】用磁铁吸一下,属于进行实验的过程,故选C。
9.D
【详解】A、对金属铜加热不一定会发生化学反应,例如对铜片加热,铜片变黑色是因为铜和氧气加热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若对铜片固体加热,铜片变成液态,只是物质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对金属铜加热不一定会发生化学反应,要观察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故A说法错误;
B、得出结论主要是通过进行实验来完成的,故B说法错误;
C、金属铜在发生物理变化的同时不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故C说法错误;
D、金属铜被酒精灯加热变黑,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体现出它的化学性质,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10.A
【详解】“可能是食盐”是对白色固体成分的猜测,属于提出假设,故选A。
11.C
【详解】A、吸水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饼干变潮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颜色属于物理性质;墨研磨成黑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颜色属于物理性质,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D、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木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D
【详解】A、白酒中含有酒精,具有一种特殊的气味,白醋中含有醋酸,具有刺激性气味,通过闻气味的方法可以区分,故通过物理性质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B、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态形式,冰是水的固态形式,两者外表相似,干冰的沸点太低,常温下下易升华,直接变成气态,所以在不改变温度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后,干冰升华变为二氧化碳气体,冰不发生变化,即一段时间后,消失的是干冰,无明显变化的是冰,故通过物理性质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C、面粉和白糖都是白色固体,白糖易溶于水,而面粉难溶于水,通过溶解性的不同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D、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区分二者,故通过物理性质无法区分,符合题意;
故选D。
13.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析】略
14. 可燃性 导电性 导电性、熔点高 硬度大 ②③④ ①
【详解】①酒精做酒精灯的燃料,是因为酒精具有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②铜丝做导线,是因为铜具有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③钨制灯泡中的灯丝,是因为钨具有导电性、熔点高,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④金刚石接在玻璃刀上,是因为金刚石的硬度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②③④,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①。
15. 氮气/N2 物理 偏小
【详解】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根据图示可知,“X”代表的物质是氮气;“Y”中稀有气体常用于制作电光源,是利用了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红磷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偏少,使得测量结果偏小。
16.(1)密度大于水
(2)防止熔融物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
【详解】(1)白磷在广口瓶的底部,说明白磷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2)铁和氧气反应生成高温熔融物容易炸裂瓶底,水的作用是防止熔融物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