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物质的变化同步练习 (含解析)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物质的变化同步练习 (含解析)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粤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0-12 22:3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物质的变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典故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刻舟求剑 B.悬梁刺股 C.火上浇油 D.立竿见影
2.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下列项目涉及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禹州钧瓷烧制 B.修武松花蛋制作 C.伊川杜康酿酒 D.滑县木板年画
3.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的变化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B.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在进行了探究蜡烛及其燃烧的活动后,同学们有如下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A.蜡烛能浮在水面上说明其密度比水小
B.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
C.蜡烛燃烧时冒出的黑烟与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同种物质
D.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其过程伴有石蜡熔化的物理变化
5.某集团公司下属4家工厂,其中是利用化学原理制造产品的是
A.碎石厂(大石块轧成小石子) B.模具厂(钢铁熔化注入模型制成机件)
C.酿酒厂(稻谷酿成酒) D.家具厂(木材加工成家具)
6.在“蜡烛及其燃烧探究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烧中石蜡融化 B.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
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白烟 D.产物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7.某海水淡化系统(如图)工作时,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太阳能风扇将水蒸气吹到冷凝腔冷凝,进而实现海水淡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冷凝腔中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水,水分子的体积变小
D.海水变为淡水的过程中,水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
8.下列诗句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兴趣小组用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蜡烛的燃烧,用氧气传感器测得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容器内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B.蜡烛熄灭后,容器内气体中只含有二氧化碳
C.燃烧过程中,容器内氧气体积分数逐渐增大
D.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小于16%蜡烛不能燃烧
10.实验室里用气体传感器和计算机来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曲线②表示O2含量的变化
C.蜡烛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被耗尽
11.四大名著是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和哲理,下面故事描述涉及化学变化的有
A.草船借箭 B.倒拔杨柳 C.太君炼丹 D.黛玉葬花
12.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诗词中,体现了化学变化的是
A.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二、非选择题
1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常见现象 物质的 、 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放热、发光等现象
本质区别 是否有 生成
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时 伴随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 伴随发生化学变化
14.用编号填写:①鞭炮爆炸;②粉笔折断;③冰雪融化;④钢铁生锈;⑤衣服晾干;⑥纸张燃烧;⑦粮食酿酒;⑧矿石粉碎。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15. 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16.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叫 ,原理:先降温将空气转化为液态,利用液氮和液氧的 不同,进行分离。此过程属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17.化学实验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如图是教材的四个演示实验,按要求填空。
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3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混合
(1)实验1水沸腾,水蒸气在干冷玻璃片上冷凝成 。
(2)实验2固体由块状变成 。
(3)实验3向无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 色沉淀;
(4)实验4白色固体逐渐减少但不消失,固体表面有 产生,澄清石灰水变白色 。
(5)上述四个实验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实验 (填数字)和实验 (填数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18.同学们过生日都点蜡烛,蜡烛点燃后,发出明亮的火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系列实验。
(1)①如图A所示,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 (填字母序号,多选)。
a.发出黄色火焰
b.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
c.发光、放热
d.熄灭后有白烟
e.火焰分层
②将一根木条水平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2)①如图C所示,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置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出,观察,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此颗粒是炭黑。
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 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 。
(3)如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 ,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振荡,石灰水 。
(4)根据以上实验及现象判断,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温度较高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6)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
【实验结论】
(7)猜想 (填“1”或“2”)正确。
《1.3物质的变化》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C C D C C D C
题号 11 12
答案 C C
1.C
【详解】A、刻舟求剑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错误;
B、悬梁刺股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错误;
C、火上浇油时发生燃烧,燃烧后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正确;
D、立竿见影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错误。
故选C。
2.D
【详解】A、烧制陶瓷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B、松花蛋制作中,生石灰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蛋白质变性并形成松花状晶体,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C、酿酒是发酵过程,糖类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D、木板年画涉及雕刻木板、涂颜料和印刷,颜料转移到纸张上只是位置和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
故选D。
3.A
【详解】A、“千锤万凿出深山” 描述的是将石灰石从山中开采出来,这一过程只是物质的位置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B、此句描述的是夕阳余晖洒在江面上的景象,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光的反射等物理现象,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大风将茅草卷走,只是茅草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描写的是瀑布从高处落下,水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C
【详解】A、蜡烛能浮在水面上说明其密度比水小,故A不符合题意;
B、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故B不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时,产生一股黑烟,这股黑烟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故C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的蜡烛熔化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C
【详解】A、大石块轧成小石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A错误。
B、钢铁熔化注入模型制成机件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B错误。
C、稻谷酿成酒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酒精,属于化学变化,选项C正确。
D、木材加工成家具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D错误。
故选:C
6.D
【分析】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
【详解】A、燃烧前石蜡融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白烟是石蜡的固体颗粒,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B、产物 CO2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7.C
【详解】A、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温度升高,水分子间隔变大,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A正确;
B、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所以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温度升高,水分子间隔变大。B正确;
C、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所以冷凝腔中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水,即温度降低,水分子间隔变小。C错误;
D、海水变为淡水的过程中,发生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所以水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8.C
【详解】A、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腐熟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D、粉身碎骨浑不怕,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9.D
【详解】A、由图2可知,蜡烛燃烧前,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不是质量分数,说明蜡烛燃烧前,容器内的气体是空气,不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由图可知,蜡烛熄灭后,氧气的体积分数不是零,故蜡烛熄灭后,容器内的气体中含二氧化碳、氧气、氮气等,不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燃烧过程中,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逐渐减小,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蜡烛熄灭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6%,说明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小于16%蜡烛不能燃烧,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详解】A、蜡烛发生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一氧化碳的含量应增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B、蜡烛燃烧会消耗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含量应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图示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一氧化碳的含量应增大可知,蜡烛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图象可知,蜡烛熄灭时,氧气并没有完全耗尽,只是浓度小到不能再支持燃烧了,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1.C
【详解】A、草船借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倒拔杨柳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太君炼丹过程中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黛玉葬花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综上所述:选择C。
12.C
【详解】A、指南针能指明方向是磁场的作用,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A错误;
B、相对运动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B错误;
C、深山中的碳酸钙开采出来,经过高温焚烧可以得到生石灰,碳酸钙变成生石灰,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C正确;
D、阴影、倒影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D错误。
故选:C。
13. 形状 状态 其他物质 一定 不一定
【详解】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常见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放热、发光等现象
本质区别 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发生化学变化
14. ②③⑤⑧ ①④⑥⑦
【详解】②粉笔折断;③冰雪融化;⑤衣服晾干;⑧矿石粉碎过程中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 ;
①鞭炮爆炸;④钢铁生锈;⑥纸张燃烧;⑦粮食酿酒过程中都有新的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
15. 没有生成 生成 化学反应 有其他物质生成
【详解】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故①填:没有生成,②填:生成,③填:化学反应,④填:有其他物质生成。
16. 分离液态空气法 沸点 物理
【详解】由于空气中大约有21%的氧气,所以空气是工业制取氧气的既廉价又易得的最好的原料,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叫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先降温将空气转化为液态,利用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由于液态氮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此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
17.(1)小水珠
(2)粉末状
(3)蓝
(4) 气泡 浑浊
(5) 3 4 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详解】(1)实验1中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干冷玻璃片上会液化,冷凝成小水珠;
(2)实验2用研钵研磨胆矾,胆矾固体由块状变成粉末状;
(3)实验3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二者发生反应产生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
(4)①实验4中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固体表面有气泡产生;
②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使石灰水变浑浊;
(5)①实验1是物质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实验2是物质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实验3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3;
②实验4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4;
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18.(1) abcde 外焰
(2) 水雾 水
(3) 熄灭 变浑浊
(4)二氧化碳和水
(5)有新物质生成
(6)物理变化
(7)2
【详解】(1)①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蜡烛受热熔化,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火焰分为三层,则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abcde,故填:abcde;
②将一根木条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
(2)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水,故填:水雾;水;
(3)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熄灭,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熄灭;变浑浊;
(4)由上述分析可知,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故填:二氧化碳和水;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故填:有新物质生成;
(6)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无新物质生成,则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变化;
(7)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说明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故猜想2成立,故填: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