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碳达峰与碳中和同步练习(含解析)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3碳达峰与碳中和同步练习(含解析)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7.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0-12 22:4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3碳达峰与碳中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山青水绿、天蓝地净”美丽中国。下列做法与这一理念不符合的是
A.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B.秸秆露天焚烧处理
C.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D.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2.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你认为最合适的方法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B.高温煅烧石灰石
C.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 D.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
3.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引起人们关注。为了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以下措施不可行的是
A.开发太阳能 B.禁止使用含碳燃料 C.大力植树造林 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4.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药品选择 B.制取装置 C.检验CO2 D.收集CO2
5.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时的最佳方法是
A.观察三瓶气体的颜色
B.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C.观察气体的溶解性
D.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6.2024年4月29日,2024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落实双碳行动,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政府主管部门代表、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等与会嘉宾深入交流,共话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共谋加快绿色低碳发展。下列行为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A.焚烧垃圾 B.燃煤取暖 C.高炉炼铁 D.步行上学
7.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某植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关系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ac段表示该植物的呼吸作用不断地增强
B.b点表示该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
C.当光照强度=n2点时,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
D.当光照强度>n1点时,表示该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
8.工业生产粗硅的化学方程式是,该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是
A.SiO2 B.C C.Si D.CO
9.下图所示操作正确的是
A.检验二氧化碳 B.读取液体体积
C.加热液体 D.实验后胶头滴管放置
A.A B.B C.C D.D
10.下图为的转化和利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化①中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B.转化②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
C.转化③为化合反应
D.转化④中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11.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合成乙烯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丁属于氧化物
B.甲、乙、丁均由分子构成
C.乙、丙的粒子个数比为3:1
D.该反应是实现碳中和的一条途径
12.以下实验的设计,没有体现控制变量思想方法的是
A.探究反应速率与接触面积有关 B.探究物质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有关
C.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D.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A.A B.B C.C D.D
二、实验题
13.下图所示的A~D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备气体。
(1)用装置A制,固定试管的仪器有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试管口要放置蓬松的棉花团,其目的是 。
(2)制取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B或C,与装置B相比,装置C的优点是 。
(3)装置D有多种用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该装置用于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a端管口通入
B.瓶内装入适量浓硫酸用于干燥时,气体应从a端管口通入
C.瓶内装满水,用于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a端管口通入
三、综合应用题
14.在实验室和生活中选择合适的药品和装置可以制取气体。
I.实验室制取CO2气体并验证性质
已知:浓硫酸有吸水性,常用作气体的干燥剂。
(1)仪器X的名称为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要组装一套“随开随用,随关随停”制取干燥二氧化碳的装置,选择合适装置,其正确连接顺序是 (填字母)。
(4)利用如图2所示实验研究CO2的性质。
①证明CO2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
②一段时间后澄清石灰水变 。
Ⅱ.化学小组自制简易“化学氧自救器”
已知:①超氧化钾(KO2)是一种黄色固体,碳酸钾是白色固体。
②超氧化钾能与二氧化碳反应:2CO2+4KO2=2K2CO3+3O2
(5)如图3,“化学氧自救器”工作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超氧化钾生氧剂 (填颜色变化),说明生氧剂基本失效。
(6)为减小呼气、吸气阻力,生氧罐的气体通道不宜太小,则生氧罐内使用 (填“粉末状”或“片状”)的超氧化钾作生氧剂更好。
(7)常见的化学氧自救器的气路结构有往复式和循环式两种,在相同条件下,以等量超氧化钾作生氧剂,测得2种不同气路结构的吸气的温度变化如图4,氧气体积分数变化如图5所示。
①化学氧自救器工作中,吸气的温度升高的原因是 。结合图4、图5分析,选择 气路结构吸氧更舒适。
②若成人每分钟正常需氧量为0.32g,则能维持成人正常呼吸30分钟的“化学氧自救器”,至少要装入超氧化钾(KO2)多少克?(不考虑水蒸气参与反应,写出计算过程) 。
《6.3碳达峰与碳中和》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B B D C B C C
题号 11 12
答案 C B
1.B
【详解】A、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有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空气污染,有利于建设“山青水绿、天蓝地净”美丽中国,A选项不符合题意;
B、秸秆露天焚烧处理,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灰尘,不利于建设“山青水绿、天蓝地净”美丽中国,B选项符合题意;
C、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有利于减少森林的砍伐,从而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建设“山青水绿、天蓝地净”美丽中国,C选项不符合题意;
D、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有利于减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有利于建设“山青水绿、天蓝地净”美丽中国,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D
【详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要求方法安全、易操作、反应速率适中、产物纯净,且适合小规模实验。以下分析每个选项,基于初中化学知识点(如反应条件、速率、产物等)。
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木炭(主要成分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但此方法需要纯氧,操作复杂;燃烧可能不完全,产生一氧化碳等杂质;反应剧烈,不易控制。实验室中不常用。A选项错误。
B. 高温煅烧石灰石,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二氧化碳()。但此方法需要高温(约1000℃),实验室不易提供;反应慢,能耗高,适合工业大规模生产,不适合实验室小规模制取。B选项错误。
C. 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但硫酸钙()微溶于水,会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导致反应中途停止,CO 产量少。C选项错误。
D. 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此方法反应速率适中,易于控制(可通过盐酸浓度调节);产物氯化钙()易溶于水,不会覆盖固体表面,反应持续进行;装置简单(如用启普发生器),安全且适合实验室。D选项正确。
故答案选D。
3.B
【详解】A、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使用太阳能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开发太阳能是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有效措施之一,不符合题意;
B、含碳燃料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在当前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完全禁止使用含碳燃料是不现实的,许多行业和领域仍然依赖含碳燃料作为主要的能源来源,符合题意;
C、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因此大力植树造林是减少二氧化碳含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不符合题意;
D、公共交通可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优化公共交通系统,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可以有效地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B
【详解】A、实验室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不选用硫酸是因为硫酸和碳酸钙反应会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图示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实验室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中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为常温,应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图示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的检验:向集气瓶中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图示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图示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B
【详解】A、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均是无色的,观察颜色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
B、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继续安静燃烧,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现象不同,可以区分,符合题意;
C、三种气体溶解性不同,但是测定溶解性比较繁琐,不是最佳方法,不符合题意;
D、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空气和二氧化碳均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无法区分空气和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D
【分析】低碳是较少的二氧化排放。
【详解】A 、焚烧垃圾会产生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污染性物质,不符合低碳理念,A不符合题意;
B、燃煤取暖会产生二氧化碳,B不符合题意;
C、高炉炼铁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同时燃煤产生二氧化碳,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C不符合题意;
D、步行上学符合低碳理念,D符合题意。
故选D。
7.C
【详解】A、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多,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从图示可以看出,在ac段,叶片吸收的二氧化碳逐渐增多,说明该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地增强,故选项错误;
B、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b点的二氧化碳吸收相对量为零,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故选项错误;
C、当光照强度=n2点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大于零,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故选项正确;
D、植物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一直进行呼吸作用,在光线较弱时,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少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因此出现图示中ab段的情况,b点表示植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和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当光照强度>n1时,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而不是不再进行光合作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8.B
【分析】该反应中SiO2失去氧而变成单质Si,发生还原反应,该反应中SiO2被还原,还原产物是Si;C是使SiO2还原为Si的物质,具有还原性,被氧化为CO,即CO为氧化产物。所以该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是C。
【详解】A、据分析可知,该反应中SiO2是被还原的物质。A不符合题意;
B、据分析可知,该反应中C是被氧化的物质。B符合题意;
C、据分析可知,该反应中Si是还原产物。C不符合题意;
D、据分析可知,该反应中CO是氧化产物。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B。
9.C
【详解】A、检验二氧化碳应该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为二氧化碳,不能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因为能使燃着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比如氮气也能使燃着木条熄灭,故选项错误;
B、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选项错误;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选项正确;
D、胶头滴管不能平放或倒置,防止腐蚀胶头,图中胶头滴管放置错误,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0.C
【详解】A、由图可知,转化①二氧化碳由气态变为固态,分子间间隔变小,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转化②为二氧化碳与镁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转化③为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二氧化碳、氢气中含有碳元素、氧元素和氢元素,甲烷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说明该反应还会生成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则该反应不符合“多变一”的特点,不属于化合反应,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转化④为二氧化碳与水在光照、叶绿素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氧气,该过程中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C
【分析】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物是氢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物是乙烯和水,因此反应的方程式为:6H2+2CO2C2H4+4H2O;
【详解】A、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二氧化碳和水属于氧化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甲(二氧化碳)、乙(氢气)、丁(水)均由分子构成,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生成乙和丙的分子个数比为2:1,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该反应消耗了二氧化碳,是实现碳中和的一条途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B
【详解】A、探究反应速率与接触面积有关,变量是接触面积(粉末状与块状),其他条件酸的种类、体积、浓度、碳酸钙的质量都保持相同,体现了控制变量的思想,A正确。
B、探究物质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有关,变量是溶剂种类,其他条件都要相同,但B中除了汽油和水溶剂种类不同外,溶剂的体积也不相同,没有体现控制变量的思想,B错误。
C、铜片上的白磷与铜片上的红磷属于对照实验,都与氧气接触,都属于可燃物,变量是着火点不同,白磷着火点低,红磷着火点高,热水能达到白磷的着火点,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从而证明可燃物燃烧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白磷对照,可燃物相同,温度都达到白磷着火点,变量是是否与氧气接触,从而证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C正确。
D、二氧化碳与干燥石蕊纸条与湿润石蕊纸条接触,变量是是否有水,形成对比,从而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均不能使石蕊变色,而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生成物使石蕊变色,有体现控制变量的思想,D正确。
故选B。
13.(1) 铁架台或铁夹 防止加热时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2)可以随时添加液体试剂
(3)AB
【详解】(1)用装置A制,固定试管的仪器是铁架台或铁夹;试管口放有棉花团,则该装置适用于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在试管口要放置蓬松的棉花团,其目的是防止加热时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2)装置C使用了长颈漏斗,与装置B相比,装置C的优点是通过长颈漏斗可以随时添加液体试剂;
(3)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该装置用于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a端管口通入,空气被赶到上方空间而从b端排出,故选项正确;
B、瓶内装入适量浓硫酸用于干燥CO2时,气体应从a端管口通入,气体经过浓硫酸时被干燥,故选项正确;
C、氧气的密度比水小,瓶内装满水,用于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b端管口通入,故选项错误;
故选:AB。
14.(1)长颈漏斗
(2)
(3)AFE
(4) 干燥的石蕊棉团不变色,湿润的石蕊棉团变红 浑浊
(5)由黄色变为白色
(6)片状
(7) 超氧化钾反应放热 循环式 解:设至少要装入超氧化钾(KO2)的质量为x
维持成人正常呼吸30分钟所需氧气为:
x=28.4g
答:至少要装入超氧化钾28.4克。
【详解】(1)根据图像,仪器X是长颈漏斗。
(2)实验室通常利用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水,化学方程式为:。
(3)要组装一套“随开随用,随关随停”制取干燥二氧化碳的装置,则发生装置需选用A,具体原理是:反应过程中,关闭活塞,则试管内气压上升,导致液面下降,直到稀盐酸与多孔隔板上的大理石脱离接触,此时反应停止。重新打开活塞,则气体可以沿着导管流向收集装置,试管内气压下降,液面回升,液面高于多孔隔板时大理石与稀盐酸重新接触,反应发生。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需要使用浓硫酸(装置F)进行干燥;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收集装置需选用E,因此正确的连接顺序是AFE。
(4)①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则证明CO2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干燥的石蕊棉团不变色,湿润的石蕊棉团变红;
②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段时间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根据资料,超氧化钾(KO2)是一种黄色固体,碳酸钾是白色固体,超氧化钾能与二氧化碳反应:2CO2+4KO2=2K2CO3+3O2,则观察到超氧化钾生氧剂由黄色变为白色,说明生氧剂基本失效。
(6)为减小呼气、吸气阻力,生氧罐的气体通道不宜太小,则生氧罐内使用片状的超氧化钾作生氧剂更好,可以防止超氧化钾进入气体通道。
(7)①化学氧自救器工作中,吸气的温度升高的原因是超氧化钾反应放热;
结合图4、图5分析,相同条件下,循环式和往复式气路结构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基本相同,但是往复式气路结构的吸气温度较高,而循环式气路结构的吸气温度较低,比较安全,因此选择循环式气路结构吸氧更舒适;
②维持成人正常呼吸30分钟所需氧气为,据此可通过化学方程式2CO2+4KO2=2K2CO3+3O2计算出所需超氧化钾的质量,详见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