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第三节《河流与湖泊》教学设计
(第2课时: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课题 2.3.2 《长江》 单元 二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上
教材分析 《长江》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内容,属于“河流”主题的核心案例。作为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是连接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如航运、水电、农业)的重要纽带,既是自然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培养人地协调观念的关键载体。教材遵循“概况—特征—开发—治理”的逻辑展开,先后介绍了长江的概况(发源地、流经省级行政区、注入海洋、长度、流域面积)等基本信息;接着介绍水文特征,第三是介绍长江的开发利用,重点阐述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的优势;最后学习长江的治理保护。
2022新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长江的特点,举例说明长江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长江的基本概况,培养区域认知素养。(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我国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航运状况,培养综合思维素养。(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长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培养人地协调观素养。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学习了“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掌握了地形类型、气候分布等知识,对河流的“发源地、流经地区、注入海洋”等基本概念有一定认知,但对“水文特征的成因”“河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等深层次逻辑理解不足,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讲解。八年级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较强,适合通过小组讨论完成探究任务。
重点难点 重点:长江的概况与水文特征;开发利用与生态治理。难点:水文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
材料准备 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长江之歌 聆听歌曲观察图片 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学习导航】本节学习重点:(1)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主要支流、流经的省区、流经的地形区。(2)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各河段的水文特征。(3)长江在水能、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4)长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综合治理措施。【自主探究】阅读课本P45—P47,读图2.23长江流域水系,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海洋,说出长江的大致流向。读图思考,从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年径流量、水能资源等方面分析,想一想,为什么说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自西向东注入东海。②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最广(约180万平方千米)、水量最大、水能最丰富(平均年径流量近1万亿立方米)的河流,是我国第一大河。【合作探究】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方法指导】阅读课文P45—P47,读图2.23中长江流域水系,回答问题。【问题引领】读图2.23,找出长江的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流经了哪些省级行政区?读中国地形图,找一找长江干流流经哪些主要地形区?对照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分布图,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读图2.23,说出长江流域有哪些主要支流,找出长江流域五大淡水湖。读图2.23,找出长江干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长江流经的省(区):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②长江干流流经我国三级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③长江干流流经的温度带:青藏高原区、亚热带;流经的干湿地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④长江北岸的主要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最长支流);南岸的主要支流:乌江、湘江、赣江。⑤长江上中下游分界点:湖北宜昌、江西湖口【学习活动三】长江的开发与利用【方法指导】阅读课文P47,读图2.24长江干流地形剖面和图2.25长江航运河段,回答问题。【问题引领】读图2.24,说出长江干流各河段落差有什么特点?分析在长江上游建设“清洁能源走廊”的优势条件。读图2.25,说一说长江发展“黄金水道”的有利条件。找出长江干流著名的四大港口。【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长江上游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水能宝库”;中下游水流缓慢,航运价值高。长江上游建设“清洁能源走廊”的优势条件:上游干支流的许多河段水位落差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水能蕴藏总量的2/5。②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江阔水深,汛期较长,大多数河段可全年通航。长江干流航线还与多条铁路、高速公路及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内陆和沿海,又联系南北广大地区。③长江干流著名的四大港口: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学习活动四】长江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方法指导】阅读课文P48,读图2.26和图2.27,回答问题。【问题引领1】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干湿区分布图,试分析长江中下游沿岸的平原地区汛期常受洪水威胁的原因?长江中上游修建的一系列水电站和水利枢纽在开发利用方面具有哪些功能?读图2.27,分析长江中下游治理的典型案例。【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汛期常受洪水威胁主要原因:一是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二是中下游多平原,地势低平,河道蜿蜒,水流缓慢,不利于泄洪。三是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的蓄洪能力。②三峡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养殖、供水、灌溉、航运等多种功能。③荆江河段综合治理工程通过筑堤防洪、分水蓄洪,减轻水患;采用河道裁弯或清淤措施,提高河流排洪能力,改善航运条件。该工程是平原河流治理的成功案例。【合作探究】长江流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方法指导】阅读课文P49,回答问题。【问题引领】结合课文,分析长江流域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结合课文,小组讨论,长江流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围湖造田、水土流失、过度捕捞、水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3)结合已学习的知识,分组开展关于长江保护与开发的主题讨论。【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长江干支流的清洁能源、航运能力及沿岸地区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优势,为流域发展奠定了基础。②围湖造田——湖泊缩小,洪灾频发。解决措施:拆除围堤,扩大库容。水土流失的原因——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解决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涵养水源,恢复植被。过度捕捞——渔业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解决措施:休渔禁渔,休养生息。污水排放——水质恶化,水生生物锐减。解决措施:防治水污染,污水达标排放。③(见同步教学课件,略) 读图识别长江源流要素,认识发源地和注入海洋,总结 “我国第一大河” 的依据。研读课文,读图识别长江源流要素,标注流经地区、主要支流与上中下游分界点,①分析地形剖面,理解 “落差大 + 水量大” 对水能的影响,认识长江水能开发的价值。②结合水量、汛期、结冰期等要素,举例说明长江航运对区域经济联系的作用。聆听讲解,理解长江治理的必要性与具体措施小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长江开发与保护措施,交流学习成果。 通过地图阅读,建立长江源流的空间认知,理解 “第一大河” 的内涵,培养区域认知素养。引导学生探究我国长江的源流要素,思考长江流向、径流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引导学生结合气候、地形因素,分析水文特征的形成,培养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素养。引导学生认识长江面临的问题与治理对策,培养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素养。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升探究能力与表达能力,树立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的人地协调观。
课堂练习 见同步教学课件第36页—42页 完成作业 教师讲评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长江的概况,认识中国第一大河;了解长江的发地,注入海洋,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二是了解长江各河段特征与开发,三是了解长江的生态问题与治理,如上游水土流失、中游洪涝灾害、下游水污染等。 梳理知识框架,巩固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思维,利于承上启下。
板书设计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了解长江的概况长江的开发与利用:水能资源、航运价值长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长江流域的发展优势长江未来的发展方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突出教学重点,梳理学习思路,增强理解记忆,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成功之处在于:情境导入有效:用《长江之歌》和三峡工程视频引发兴趣,自然引入“长江为何被称为‘母亲河’”的探究问题;用“长江地形剖面图”演示上游落差形成,用“中游河道卫星图”说明“九曲回肠”形态,帮助学生理解河段特征与地形的关系。不足之处在于深度联系不够:对“中游洪涝与上游水土流失的关联”讲解较浅,部分学生未理解“泥沙淤积—河道变浅—洪涝加剧”的逻辑链条。 总结教学经验,了解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