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诗歌鉴赏(课内)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4-25七年级上·四川南充·期中)下列对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凸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奇特的想象力,读来豪情万丈。
B.《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景象,体现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故园菊”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表现了诗人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的理想和信念。
D.《江南逢李龟年》中“落花时节”点明时令,暗喻国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
2.(24-25七年级上·四川眉山·期中)古诗中,诗人写“柳”,常表示“挽留”“思乡”的意思。下列诗句中的“柳”,没有“挽留”“思乡”意思的一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24-25七年级上·辽宁铁岭·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以对偶发端,工整明丽,不同一般。“客路”指旅途;“青山”点题目中的“北固山”。
B.【甲】诗颈联两句是脍炙人口的诗句,把夜和日在旧和新之间的互相依存生动地表达出来,也暗含着诗人对流年消逝的感伤。
C.【乙】诗开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D.两首诗都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二、诗歌鉴赏
4.(24-25七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观沧海》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4-25七年级上·广西南宁·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诗人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后,写了这首诗。
B.诗中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既表明了时间,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实则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诗人对友人的同情。
D.月亮在诗人的笔下富有深刻的情感内涵,充分体现了诗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6.小语打算选择这首诗参加“声情并茂诵古诗”活动。为了更好地表现该诗的意境,小语想在舞台屏幕上插入一幅月亮图片,请帮他选出你认为最合适的一幅,并说明理由。
A(圆月) B(缺月)
(24-25七年级上·山东淄博·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7.诗歌题目中一个(1)“ ”字,表明这首诗是诗人有感而发的结果;诗人在抒发感情前先摄取生活中的景物作铺垫,如:(2) 。
8.“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分析。
9.(24-25七年级上·福建漳州·期中)下列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A.李益是唐代诗人,这是一首边塞诗。
B.诗中的“征人”指出征的或戍边的人。
C.诗人通过描绘笛声以及征人所处的环境,表达浓郁的思乡之情。
D.本诗描绘了大漠似雪、月华如霜的宁静悠远的边城夜色。
(24-25七年级上·上海浦东新·期中)阅读诗歌《观沧海》,完成下列问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0.这首诗的作者是 时期的 (人名)。
11.《经典咏流传》节目准备为本诗配乐。请你推荐下面的一种乐器给栏目组,并说说理由。
笛子 古筝 唢呐 编钟 二胡
我选( ),因为 。
12.(24-25七年级上·黑龙江绥化·期中)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子被誉为 ,“枯藤”显示的是 (季节)之景;“昏鸦”是写 之鸦;“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 的气氛。
(2)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24-25七年级上·四川南充·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3.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隐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接抒情,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14.“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又”字用的好,请你简要分析。
(24-25七年级上·四川南充·期中)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运用对偶,表达了诗人虽身在江南,却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颔联的“阔”字描绘出一望无际的景色,“悬”字写出江风和缓和行船平稳。
C.颈联中“生”和“入”二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红日西沉,春色渐浓的江南美景。
D.尾联寄情于物,使全诗在清新明快中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16.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赞誉本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从修辞角度说说它妙在何处。
(24-25七年级上·湖北十堰·期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7.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18.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4-25七年级上·河南平顶山·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9.下面对这首曲作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题目为“秋思”,可理解为游子于秋季满怀着故园之思。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幽静安适冲淡了孤寂的忧愁、抚慰了游子之心。
C.全曲未出现“秋”字,却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渲染了深秋的环境与氛围。
D.这首小令在景物上着墨较多,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充分写景是为了烘托主体。
20.王国维曾高度评价这首小令,称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请你仿照示例要求赏析,为“古道西风瘦马”中加点的字做批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批注(示例):“枯”“老”二字妙!既写出“藤”“树”的特点,又为“断肠人”所处环境增添了悲凉的色彩。
21.(24-25七年级上·河南平顶山·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古人写诗,言简义丰。按照提示,对下面诗句进行赏析批注。
诗句 赏析角度 赏析批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修辞 批注1:(1)
炼字 批注2:(2) 批注3:悬,是高悬、高挂的意思,也是“风正”的结果。顺风行船,微风和煦,白帆高高悬挂。“悬”字既展示了风的和顺与船帆的端直,又表现了诗人心境的平静和淡泊。
(23-24七年级下·黑龙江大庆·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2.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崔颢的诗确实很高妙。
B.诗的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C.诗人因景生情,由吊古到怀乡,先感慨而后生愁绪;景象前后三变,先是神异渺茫,接下来朦胧凄迷,最后明丽如画,风貌有别,诗意也生波澜。
D.诗歌颈联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在押韵方面,这首诗二、四、六、八句“楼”“悠”“洲”“愁”押韵。
23.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24-25七年级上·福建宁德·期中)【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乙】峨眉山月歌(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峨眉山月半轮秋,
闻道龙标过五溪。 影入平羌江水流。
我寄愁心与明月, 夜发清溪向三峡,
随君直到夜郎西。 思君不见下渝州。
24.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杨花”“子规”,乙诗“峨眉山月”,烘托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B.甲诗“过五溪”写出王昌龄被贬谪之地的偏远,贬谪之路的艰辛。
C.乙诗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
D.甲乙两诗都是七言绝句,语言优美而精炼,情景兼具,耐人寻味。
25.结合诗句内容,说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哪句更适合做为下图的配诗。
(24-25七年级上·四川巴中·期中)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6.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出了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正面写情,“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27.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4-25七年级上·四川自贡·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8.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人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29.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诗。
30.(24-25七年级上·四川广安·期中)古诗词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对下面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
B.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谪到龙标去,非常不舍,在王昌龄临行前写了这首诗亲自送给他。
C.整首诗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D.诗中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凉,更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2)诗歌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4-25七年级上·四川巴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1.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B.诗歌前两句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C.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D.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紧张,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
3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3.(24-25七年级上·浙江金华·期中)同学们正在设计以古诗词为主题的手绘帆布袋,请你从下面的“备选古诗”中选择一首,仿照【设计解说】,完成设计。
备选古诗 A.曹操《观沧海》 B.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C.王湾《次北固山下》 D.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设计解说】 入选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设计解说:深夜,诗人孤独地躺在冰冷坚硬的床上,听着窗外的风雨声,恍惚中梦见披着铁甲的战马,正跨过冰封的河流,驰骋疆场。诗人以梦境中的想象表达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入选诗句: 设计解说:
(24-25七年级上·广西河池·期中)古诗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5.有同学将“秋风萧瑟”中的“萧瑟”理解为“萧条冷落”,认为这句诗与整首诗的风格不协调,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24-25七年级上·山东泰安·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唐代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6.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次”有“依次”“停留”“接连”等意思,标题中“次”指停留、停宿。
B.首联采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山水兼程、旅途奔波的辛劳。
C.颔联中“平”“阔”“正”“悬”四字写出了春潮渐退、一帆风顺的景象。
D.“乡愁”是全诗的主题,在这一主题的统领下,整首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37.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有“语少意足”之说,请结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入”二字说说你的理解。
(24-25七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8.甲诗运用想象遥寄深情,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39.上面两首诗都有对于声音的描写,请你从“子规啼”和“踏歌声”中,分析诗人不同的心情。
40.(24-25七年级上·广东深圳·期中)学习小组计划开展一次古典诗词朗诵比赛,小南和小山就选择哪张图片做《天净沙 秋思》的背景配图展开了讨论,请你补全他们的对话。
小南:“我认为②更合适,因为图片中夕阳西下,游子骑马符合这首小令的内容。”
小山:“我认为①更合适,因为枯藤老树、乌鸦归巢、瘦马古道,呈现了一种A 的景象,更能体现漂泊游子B 的情感。”
(24-25七年级上·河南郑州·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1.请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澹澹” ,“竦峙” 。
42.请自选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4-25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白 李益
杨花落尽子规啼, 回乐烽前沙似雪,
闻道龙标过五溪。 受降城外月如霜。
我寄愁心与明月, 不知何处吹芦管,
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夜征人尽望乡。
4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44.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45.(24-25七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诵读《观沧海》,完成问题。
观沧海
[东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各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交代了“观沧海”的地点,语言质朴无华。
B.本首诗写秋天的大海,但毫无悲秋之伤感,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草木呈现出一片生机,虽是静态但有生命的活力。
D.最后两句诗是诗歌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的内容紧密结合,有助于体现诗的主题。
(2)朗诵本诗时,小语打算制作一张幻灯片背景图,以下哪一幅更符合此诗的情景呢?请你结合相关诗句说明理由。
我选 ,因为 。
(24-25七年级上·浙江宁波·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两小题。
【甲】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①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②。
注释:①荆门:即荆门山,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②渝州:今重庆一带。
46.李白是四川人,这两诗都是诗人初离故乡,沿着长江一路东下时所作,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李白写这两首诗的先后顺序。
47.请从修辞或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甲】诗尾联的妙处。
(24-25七年级上·河南许昌·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江南逢李龟年》
18.赏读。 第三、四句借月抒怀,感情基调为①______。 从“落花时节”可知,诗人与李龟年相逢的时节是②______。
19.探究。 面对落花,两位诗人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48.第三、四句借月抒怀,感情基调为① 。从“落花时节”可知,诗人与李龟年相逢的时节是② 。
49.面对落花,两位诗人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24-25七年级上·湖南永州·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5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C.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
D.第四句描写战场,表现诗人渴望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
51.诗人借“故园菊”这一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综合性学习
52.(24-25七年级上·浙江绍兴·期中)小组开展“把想象‘袋’给你——古诗文手绘帆布袋”活动,根据参考,完成设计。
示例:
帆布袋设计卡
背面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主色调:黑色
正面图画:夜将尽,诗人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风雨声中,恍然梦见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正驰骋疆场。
备选古诗:曹操《观沧海》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王湾《次北固山下》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帆布袋设计卡
背面诗句:(1) ,(2)
(3)主色调:
(4)正面图画:
《13.诗歌鉴赏(课内)》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答案 C D B
1.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C.“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意思是:怜惜远方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时应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沦陷的时代特点可知,“故园菊”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本项“更表现了诗人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的理想和信念”有误。
故选C。
2.D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意象。
A.句意为:从前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杨柳依依、随风摇曳的季节。这里的“杨柳依依”象征着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有挽留和思乡之情。
B.句意为: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旋律,又有谁不会因此勾起对故乡的思念呢?这里的“折柳”是古代送别时的习俗,象征着离别和思念,因此这句诗中的“柳”有思乡之意。
C.句意为:羌笛啊,你何必吹奏那《折杨柳》的哀怨曲调呢?因为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啊!这里的“杨柳”同样指的是《折杨柳》这首曲子,它象征着离别和思念。羌笛吹奏这首曲子,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因此,这句诗中的“柳”也有思乡之意。
D.句意为:早春的景色是一年中最美的,远远胜过那满城烟柳的晚春景色。这里的“烟柳”指的是早春时节刚刚抽出嫩芽的柳树,在烟雾中若隐若现的美景。这句诗主要描绘了早春的美丽景色,并没有涉及离别或思乡的情感。因此,这句诗中的“柳”没有“挽留”或“思乡”的意思。
故选D。
3.B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也暗含着诗人对流年消逝的感伤”错误,【甲】诗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仅生动地表达了夜和日、旧和新之间的互相依存,还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有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并非暗含着诗人对流年消逝的感伤。
故选B。
4.《观沧海》表达了曹操博大的胸襟、统一天下的抱负以及对宏伟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李白对友人王昌龄被贬的同情、牵挂与思念之情,以及对友人的慰藉。
【导语】《观沧海》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风格迥异却各蕴深情。曹操笔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沧海壮阔景象尽显吞吐宇宙的胸襟与建功立业的豪情,雄浑磅礴。李白则借“杨花落尽子规啼”起兴,将牵挂托于“我寄愁心与明月”,以浪漫笔触写尽对友人的关切。一豪放一婉约,皆以景抒情,动人心弦。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比较分析。
根据《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可知,此句充满想象力,描绘出大海仿佛能包容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这不仅是对沧海壮阔景象的惊叹与赞美,更映射出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博大胸襟,以及他渴望平定天下、实现统一的远大抱负,那种囊括宇宙的豪情在诗句中尽显。同时“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等句也流露出对眼前宏伟壮丽山河的赞美。
根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可知,杨花飘落、子规哀啼的景象,渲染出凄凉伤感的氛围,暗含对友人被贬遭遇的同情;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则将无形的牵挂化为有形,把愁心托付给明月,让其伴随友人至贬谪之地,深切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思念,以及希望以此慰藉友人的真挚情感。
5.D 6.示例一:A,圆月象征团圆,诗人与友人两地相隔,无法相见,圆月更能表现诗人对被贬友人的思念和关切,以及对未来相聚的期盼,用圆月图能增强朗诵的感染力。
示例二:B,缺月暗含别离之意,与诗人和友人两地相隔无法相见的悲凉气氛相契合,用缺月图更能增强朗诵的感染力。
【导语】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月亮在诗人的笔下确实富有深刻的情感内涵,如本诗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就通过月亮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慰藉。但李白的诗歌风格以浪漫主义为主,而非现实主义;
故选D。
6.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本题要求小语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插图选择一个月亮的形态,即缺月或圆月。这一选择需要基于对诗歌情感、主题以及月亮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首先,我们要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基本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诗人与友人即将分隔两地,月却处处可以见到,所以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将“月”赋予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想象新奇,风格浪漫;友人被贬地处偏远的龙标,诗人的“愁”既有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又有对友人远赴贬谪之地的担忧、牵挂、怀念,更有一层祝福与期待。
示例一:选择缺月,缺月作为插图的元素,可以更好地体现出诗歌中蕴含的忧伤和离愁。缺月的外形消瘦,如同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一般深沉而悠长。同时,缺月也象征着不完整和缺失,这与王昌龄被贬谪远方的遭遇相呼应,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悲凉气氛。
示例二:选择圆月,圆月作为插图的元素,可以通过对比的手法来突出诗歌中的情感。圆月象征着团圆和完整,但王昌龄却身处异乡,无法与友人团聚。这种强烈的对比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关怀之情。同时,圆月也代表着美好和永恒,象征着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
7. 闻 杨花、子规 8.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作使者,让明月带着自己的愁心陪伴友人到夜郎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担忧和思念之情,情感表达委婉而真挚。
【导语】李白的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杨花、子规起兴,营造出凄清意境。“愁心寄月”的想象尤为精妙,将无形愁思具象化,明月成为传递友情的信使,跨越时空的阻隔。全诗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牵挂。
7.本题考查题目理解和表现手法。
第一空。题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意思是: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至龙标县,远道写诗寄给他以表慰藉。诗题中“左迁”指降职贬官(唐代以左为卑),“龙标”为贬谪地,“遥有此寄”即远道寄诗以表慰藉 。“闻”字,意为“听说”,表明诗人是在远方听闻友人被贬的消息,有感而发作此诗,因此第一空填“闻”字。
第二空。诗的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描写自然景物,“杨花”“子规”是春天独特的景物,故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既是写景又点明时令——暮春。从“杨花落尽”知,此时的杨花已不在树枝而是四处漂泊,随风飘扬;从“子规啼”知,叫着“归去、归去”的子规,给人思乡之感。故首句写“杨花”和“子规”,表现的是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离别伤感的气氛,为后文抒发愁情作铺垫。因此第二空填“杨花、子规”。
8.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从修辞手法看,作者把“明月”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明月变成了使者,它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希望它能一直陪着友人到夜郎以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关心和怀念。
9.D
【导语】《夜上受降城闻笛》以边塞特有的“沙似雪”“月如霜”意象,营造出凄冷孤寂的戍边氛围。芦管声打破寂静,触发征人集体望乡的典型场景,将个体情感升华为群体生命体验。全诗通过视听通感的艺术手法,在28字中完成了从环境渲染到情感爆发的完整叙事。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诗中“沙似雪”“月如霜”虽描绘了边城夜色的景象,但“似雪”的沙、“如霜”的月,营造的是清冷、萧瑟的氛围,而非“宁静悠远”。这种清冷氛围为后文征人思乡之情做铺垫,与“宁静悠远”所传递的平和、闲适之感不符,且“一夜征人尽望乡”也暗示了环境引发的情感躁动,进一步说明“宁静悠远”的表述不准确;
故选D。
10. 东汉 曹操 11. 示例一:我推荐古筝。 古筝之声古朴、刚劲、悠扬,与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相符,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示例二:我推荐编钟。编钟之声庄重、洪亮、悠远,符合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导语】《观沧海》以雄浑笔触展现沧海吞吐日月的壮景,通过“澹澹”“竦峙”“萧瑟”等意象层层递进,最终升华至“星汉灿烂”的宇宙境界。全诗将自然伟力与诗人豪情完美融合,体现了建安文学“慷慨任气”的特质。
1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所作的一首四言古诗,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之一。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回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所见到的壮阔景象,包括浩渺的大海、耸立的山岛、茂密的草木以及汹涌的海浪。同时,诗人还将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对宇宙的思考融入诗中,表达了自己胸怀天下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曹操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代枭雄的豪迈气概和政治抱负。
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情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是诗人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时诗人所见大海四周草木生机勃勃,面对萧瑟秋风,大海汹涌澎湃,表现出大海的辽阔壮美。这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表现诗人观沧海的豪情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综上所述,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表现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笛子的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无法演奏出诗歌中雄浑豪迈的情感,无法表现诗人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不符合要求。
古筝的声音刚劲有力,与本诗铿锵有力,雄浑豪迈的特点相符,有助于表现诗人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符合要求。
唢呐的声音明亮,大都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和兴奋、欢快的情趣。无法演奏出诗歌中雄浑豪迈的情感,无法表现诗人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不符合要求。
编钟的声音昂扬浑厚,沉雄飞扬,与本诗铿锵有力,雄浑豪迈的特点相符,有助于表现诗人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符合要求。
二胡的声音柔美哀婉,无法演奏出诗歌中雄浑豪迈的情感,无法表现诗人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不符合要求。
12.(1) 秋思之祖 秋季 黄昏 悲凉
(2)抒发了作者羁旅异乡的孤寂愁苦和思念故乡的感情。
【导语】马致远此曲堪称秋思绝唱。前三句罗列九种意象,以白描勾勒出萧瑟秋景图,动静相衬、色彩暗淡。后两句直抒胸臆,“夕阳西下”点名时间且渲染悲凉,“断肠人”将游子漂泊之苦、思乡之痛推向极致,情景交融,以极简笔墨传递出深沉无尽的羁旅哀愁。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诗歌内容理解。
第一个空,《天净沙·秋思》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等,勾勒出一幅深秋傍晚的凄凉画面,表达了游子漂泊天涯的孤寂与思乡之情。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誉为“秋思之祖”,这是对其在文学史上地位和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
第二个空,由曲中“枯藤”一词可知,“枯”字体现出植物失去生机、干枯的状态,在自然景象中,这种景象通常出现在秋季,树叶凋零、藤蔓干枯,所以“枯藤”显示的是秋季之景。
第三个空,由曲中“昏鸦”一词可知,“昏”描绘出天色渐暗的时间状态,结合生活常识,在这个时间出现的乌鸦就是黄昏之鸦,所以“昏鸦”写的是黄昏之鸦。
第四个空,由曲中“枯藤老树昏鸦”可知,“枯藤”“老树”展现出衰败、破败的景象,“昏鸦”给人一种凄凉、孤寂之感,多种意象组合在一起,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那种压抑和哀伤。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由“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知,“断肠人”直接点明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而“天涯”则突出了其漂泊无依、身处异乡的处境。“断肠”一词,强烈地表达出主人公内心的极度痛苦,这种痛苦源于羁旅异乡的孤寂。同时,结合全曲所描绘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衰败、凄凉的景象,也能感受到作者在这种环境下的孤寂愁苦,而这样的情感往往与对故乡的思念紧密相连,因为在异乡的孤独更容易引发对故乡温暖、熟悉的怀念。所以,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羁旅异乡的孤寂愁苦和思念故乡的感情。
13.C 14.“又”字有情感的递进关系,既有诗人与友人相逢的惊喜,又暗含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悲(或对一个繁华盛世落幕的感慨),以及个人的身世之悲(或对自己和李龟年潦倒漂泊处境的悲叹)。
【导语】这首七绝以今昔对比手法,通过“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繁华记忆与“落花时节”的萧瑟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又”字既点明重逢的偶然性,又暗含时代变迁的沧桑感。后两句以乐景写哀情,将个人身世之悲与家国兴亡之叹融于江南暮春图景中,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13.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诗的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并非直接抒情。这两句是借江南的好风景以及“落花时节”的景象,含蓄地表达出对时世凋零、人生落魄的感慨,是借景抒情,而非直接抒发情感。
故选C。
14.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又”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丰富情感。它首先点出诗人与李龟年并非初次相逢,而是历经岁月变迁后的再次相遇——回忆往昔,二人曾在盛唐繁华之时相见,那时李龟年是声名赫赫的乐师,诗人也正值年少,身处歌舞升平的盛世;如今“又”一次相逢,却是在“落花时节”这一象征衰败的场景中,李龟年流落江南,诗人也历经沧桑。这个“又”字将今昔两次相逢的场景自然勾连,既带着久别重逢的些许惊喜,更在“又”的时间跨度里,暗含了诗人对盛唐盛世落幕的感慨,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无奈,以及对自己与李龟年如今潦倒漂泊处境的悲叹,让重逢的场景更添一层厚重的感伤,情感表达细腻而深沉。
15.C 16.示例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和“入”将“日”和“春”人格化,使之富有生机,并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
示例二: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蕴含着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自然理趣
【导语】《次北固山下》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江南早春行舟图景。首联点明羁旅,颔联“阔”“悬”二字尽显江天寥廓;颈联“生”“入”化静为动,将昼夜更替与新旧年轮浓缩为哲理意象;尾联以雁寄情,余韵悠长。全诗对仗工稳,情景交融,展现盛唐气象。
15.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生”字写出了太阳从海上升起的动态感,“入”字写出了春天闯入旧年的生机感,展现的是昼夜交替、新旧更迭的景象,并非“红日西沉,春色渐浓的江南美景”,所以该选项理解错误;
故选C。
1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从修辞角度来看,这两句诗妙处颇多。首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字将“海日”人格化,仿佛太阳是在残夜即将消退的时刻,主动、充满生机地从大海中孕育而生;“入”字把“江春”当作人来写,好像春天是迫不及待地闯入旧年尚未结束的时光里。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描写,让“日”与“春”这两种自然景物变得鲜活灵动,富有生命力,生动地展现出昼夜交替、新旧更迭的动态过程。其次,还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对仗十分工整,在形式上给人以整齐匀称的美感,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从内容和蕴含的哲理来讲,这两句诗通过对海上日出和江上春到的描写,蕴含着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自然理趣,体现出时光流转、新旧交替的客观规律,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所以能“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17.杨花、子规。 18.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导语】李白此诗以杨花、子规起兴,渲染出暮春的哀愁氛围。后两句将无形愁思托付明月,化虚为实,既显友情之深,又见想象之奇。全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牵挂。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诗人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是自然环境描写。
“杨花”表明了时间季节,象征离别与漂泊,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子规”啼声悲哀,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两个意象表达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可以看出诗人对故友的贬谪遭遇感到悲伤。
18.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您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这两句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关心和安慰之情。
19.B 20.瘦的不只是马,更暗指马上的人因奔波而消瘦,一个“瘦”字,将游子浪迹天涯的悲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导语】《天净沙·秋思》以白描手法勾勒游子羁旅图。前三句九组意象密集铺陈:枯藤老树写尽萧瑟,小桥流水反衬孤寂,古道瘦马强化沧桑。末句“断肠人在天涯”点睛,将景语升华为情语。全篇无“秋”字而秋意淋漓,无“思”字而乡愁彻骨,堪称元曲凝练美学的典范。
1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看似幽静安适,但实际上以乐景写哀情,以温馨之景反衬游子孤寂,并未“冲淡忧愁”,反而以对比强化了忧愁;
故选B。
20.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
“瘦”字直观地描绘了马的形象。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更通过这个字,读者可以想象到这匹马因为长途跋涉、风餐露宿而显得骨瘦如柴、疲惫不堪,更是暗喻游子羁旅艰辛,饱含孤独、凄凉与无助。此外,“瘦”字还与“古道”、“西风”等意象相结合,共同营造出一种苍凉、萧瑟的意境。古道悠长而荒凉,西风凛冽而凄凉,再加上一匹瘦马踽踽独行,这些元素相互映衬,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的悲凉气氛,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可据此作答。
21. 对偶,“潮平”对“风正”,“两岸阔”对“一帆悬”,对仗工整,描绘出江水与岸齐平,春风吹拂,船帆高挂的画面,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表现出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 示例一:“阔”是开阔的意思,也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潮平两岸阔,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人的视野也变得开阔了。“阔”字写出了江面因风正一帆悬。阔字表现了春潮上涨而开阔无边的场景,也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示例二:“正”指风顺而不猛,“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
【导语】《次北固山》寓行旅之情于开阔景中。首联点题,颔联以“潮平”“帆悬”绘江景开阔,颈联“海日生残夜”含新旧交替哲思,尾联借归雁寄乡思。全诗景中含情,意境雄浑,于平淡中见深沉,尽显游子漂泊的淡淡愁绪与对人生的哲思感悟。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1)结合“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可知,诗句中“潮平”与“风正”、“两岸阔”与“一帆悬”结构对称,词性相对,符合对偶的修辞手法特点。由此可知,批注1从修辞角度分析,通过对偶的工整对仗,生动描绘出春潮上涨后江水与岸齐平、风顺帆悬的开阔画面,体现诗人乐观昂扬的心境。
(2)示例一:“阔”是“开阔”之意,呼应“潮平”,春潮漫涨使江面与岸齐平,视野因之开阔。一个“阔”字,既写出江水浩渺的实景,又暗喻诗人心随景广的豁达,景与情谐。
示例二:“正”指“风顺而和”,既写风势平稳不猛,又含“正合人意”之感。风顺则帆得“悬”势,船行稳而畅,暗含诗人在动荡旅途中暂得安稳的从容,用字精准而富情味。
22.C 23.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白”“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白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导语】崔颢的《黄鹤楼》以黄鹤楼为背景,融合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虚实相生,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与思乡之愁。前两联通过“黄鹤”与“白云”的意象,营造出时空的悠远与苍茫;后两联则转向现实的汉阳树与鹦鹉洲,景致明丽,却难掩乡愁。全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音韵和谐,堪称咏史怀乡的佳作。
2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结合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可知,景象先是明丽如画,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出清晰明丽的景色,接下来是朦胧凄迷,“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营造出朦胧凄迷的氛围,而不是先朦胧凄迷,最后明丽如画;
故选C。
23.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结合诗的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可知,这里描述了过去的仙人已经乘着黄鹤飞走了,现在只剩下这座黄鹤楼孤零零地矗立在这里。“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空”,从空间角度来看,仙人离去后,黄鹤楼中不再有仙人的踪迹,显得空空荡荡。由此可知,这个“空”字强调了空间上的虚无,突出了黄鹤楼在仙人离去后的那种空旷寂寥,同时也传达出诗人站在黄鹤楼前,面对这空荡荡的楼阁,内心所产生的孤独感,仿佛自己置身于这苍茫宇宙之下,与黄鹤楼一样,有一种无所凭依的寂寞。
结合诗的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可知,黄鹤一旦飞走就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空中悠闲地飘荡。“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空”,是针对时间而言的,经过了漫长的千年岁月,白云依旧在空中飘荡,却没有任何变化,这里的“空”有“空白”“徒然”之意。由此可知,这个“空”字强调了时间上的渺远,诗人看着悠悠白云,想到岁月的流逝、世事的变迁,而黄鹤却一去不返,自己的人生也在时光中悄然流逝,内心不禁涌起失落与惆怅之情,仿佛这千年的时光在这悠悠白云的飘荡中变得有些徒劳和无奈。
24.A 25.示例: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意思是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月影倒映在澄澈的水面上,仿佛在随着江水流动,图画中恰有一轮明月,两岸青山,平静的江面,江面上有倒影。因此这句诗更适合作为图片的配诗。
【导语】李白的两首诗展现了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画面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愁心与明月”寄托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担忧,而《峨眉山月歌》则描绘了潇洒飘逸的月夜行旅,展现出诗人浪漫的精神世界。两首诗都在景物描写中融入情感,语言精练,意境深远。
2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在甲诗中,“杨花”“子规”并非烘托诗人的轻松愉快,而是渲染出一种忧愁和哀伤的氛围;
故选A。
25.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以及图文转换。
画面中有半轮月亮,两岸是高山,高山之间是流动的江水。符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诗句描绘的情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月影倒映在澄澈的水面上,仿佛在随着江水流动。图画和诗句的意思对应得更为贴切。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对你的思念和担忧,寄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陪伴着你一直走到夜郎之西。这句表达一种深厚的情感寄托,传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不舍。虽然也有月亮,但并写到山水,和画面景色不符。
26.B 27.示例: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导语】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静谧的月夜边塞为背景,描绘了边疆士兵的思乡之情。诗作通过“沙似雪”和“月如霜”渲染出月夜的寒冷与凄清,再以笛声催动战士的思乡情感,营造出凄凉而深邃的氛围,生动刻画了征人内心深切的乡愁和孤寂。
2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B.有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意为: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边塞夜晚中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图。选项中“边塞雪夜”理解有误;
故选B。
27.本题考查意象画面。
作答此题,首先理解诗句含义,“回乐烽前沙似雪”点明地点是回乐烽前,将沙地比作雪,描绘出沙地在月光下洁白、清冷的样子;“受降城外月如霜”则聚焦受降城外,把月光形容为霜,凸显月色的惨白、寒冷。然后,调动视觉感官,想象自己置身于这一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静态的景描绘成动态画面,展现出边地夜晚的空旷、孤寂与凄凉。
示例:夜幕笼罩之下,我登上了受降城。极目远眺,回乐烽前那无垠的沙地在月光映照下,宛如皑皑白雪,闪烁着清冷的光,给这荒芜之地添了几分凄寒。再望向受降城外,高悬的明月洒下银白的光辉,仿若一层寒霜,铺盖在大地上。天地间一片寂静,只有这惨白的沙与霜色的月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空旷、孤寂的边地夜景图,让人顿感寒意侵身,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28.D 29.用西下的夕阳衬托,又直接抒发游子孤苦寂寞的思乡之情。结尾卒章显志,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导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极具象征性的景物描写勾勒出一幅萧瑟秋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意象渲染出浓重的离愁别绪。全曲以简练的语言和深沉的意境表达了漂泊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末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将思乡之感推向高潮。
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D.这首小令的诗眼是“断肠人在天涯”一句,而非“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一词直接抒发了漂泊游子的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深切之情,点明了全曲的主旨。而“枯藤老树昏鸦”只是开篇描绘的一幅深秋图景,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
故选D。
2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为: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夕阳西下”描绘出一幅日暮时分的画面,太阳渐渐西沉,余晖洒向大地,给整个场景笼罩上一层苍茫、落寞的色调。此时,漂泊在外的游子目睹这渐暗的天色,心中的孤寂之感愈发浓烈。“断肠人”直白地表明了游子内心极度的痛苦,仿佛肝肠寸断,这是对游子思乡之愁深度的极致展现。“在天涯”进一步强调了游子远离家乡、漂泊无依的处境,身处异乡,举目无亲,面对残阳,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汹涌澎湃。诗人通过这寥寥数语,于结尾处卒章显志,毫无保留地直抒胸臆,将天涯游子的悲伤、愁苦一股脑地倾诉出来,直击读者心灵。
30.(1)B
(2)修辞手法:拟人。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牵挂之情。
【导语】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暮春景象点染离别的伤感,以“明月”寄愁,寄托对友人王昌龄遭贬的不舍与深情。情景交融,语言自然,展现了李白旷达之外的不尽柔情。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从诗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遥”字可知,李白是在听说王昌龄被贬龙标后,写下这首诗寄给他的,而非在王昌龄临行前亲自送给他;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及情感理解。
一问,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为: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
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寄”字将诗人的愁心赋予了可托付的动作,好似愁心成为了一个有形之物,能被寄出;“随君直到”更是把明月当作有意志、懂人意的伙伴,让它主动陪伴友人前往夜郎西。明月本是自然天体,没有情感与自主行为能力,但诗人打破常规,赋予其人性特征。
二问,诗人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好友王昌龄被贬,他满心同情,又因路途遥远无法相伴,便只能寄希望于明月,让明月代劳,带着自己深深的牵挂,一路护送友人,不离不弃,足见两人情谊之深厚,进而抒发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牵挂之情。
31.D 32.“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导语】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通过描绘荒凉寒冷的边塞景象,巧妙地以“沙似雪”“月如霜”这些生动比喻刻画出孤寂之感,笛声唤起戍边士兵的思乡情。全诗以景寓情,表现了诗人对战士思乡之苦的深切体恤和对边塞生活的感慨。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舒缓,而非节奏紧张。诗人通过描写边塞的凄凉之景,寓情于景,以景写情,深刻地表现了征人思乡的情感,感人肺腑。该项中“节奏紧张”的说法错误。
故选D。
32.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在这首诗中,开篇“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诗人运用比喻,将回乐烽前的沙地比作雪,受降城外的月光比作霜,营造出一片银白、寒冷、空旷且寂寥的边塞夜景。这洁白冰冷的景象,不仅展现出边地环境的艰苦恶劣,更烘托出戍边将士内心的孤寂与凄凉。
接着“不知何处吹芦管”,在这寂静清冷的夜里,不知从何处传来幽怨的芦管声。芦管这一乐器,在古代常用于军中,其声音往往带有哀愁之感。这突兀响起的笛声,打破了夜的宁静,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戍边将士们心底那扇思乡的门。
最后“一夜征人尽望乡”,直白而有力地写出全体戍边将士在听到芦管声后的共同反应——尽望乡。“尽”字体现出这种情感的普遍性,没有一人例外。他们长期戍守边疆,思乡之情本就压抑在心底,芦管声成为了情感的导火索,瞬间点燃了所有人浓烈的思乡情怀,让他们在寒夜中痴痴凝望家乡的方向,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身同样深沉的思乡之意。
33.示例一:入选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设计解说:太阳与月亮不断升起又降落,好像是苍茫浩瀚的大海在吞吐它们。诗人以想象中的宏大景象抒发了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示例二:入选诗句: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设计解说:银河星光灿烂,似乎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诗人以想象中的宏大景象抒发了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详解】本题考查活动设计。
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从备选古诗终任意选择一句想象虚写的诗句,分析作答即可。
仿写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比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然后根据诗歌的主题思想结合想象正确理解本句诗的内容,如“太阳与月亮不断升起又降落,好像是苍茫浩瀚的大海在吞吐它们。诗人以想象中的宏大景象抒发了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我们也可以选择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通过对明月的拟人化处理,赋予月亮以传递情感的功能,体现了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诗人将自己的愁绪寄托于明月,希望它能伴随友人一路西行至夜郎,传达出对友人的深深牵挂和安慰。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遇的忧虑和同情,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也是充满想象的诗句,意思是家书将要寄往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够替我带到洛阳那边。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也是充满想象的诗句,意思是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示例一:入选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设计解说:诗人将自己的愁绪寄托于明月,希望它能伴随友人一路西行至夜郎。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通过对明月的拟人化处,赋予月亮以传递情感的功能,传达出对友人的深深牵挂和安慰。
示例二:入选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设计解说:家书将要寄往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够替我带到洛阳那边。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示例三:入选诗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设计解说: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此处的想象之词,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34.B 35.示例:不同意,“萧瑟”是风吹树叶的声音,这个词语是为下文写大海波涛汹涌作铺垫,正是因为有风吹起,才会有大海的气势雄浑,所以我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
【导语】这首诗以雄浑壮丽的笔触描绘了碣石山与沧海的恢宏景象,近景远景交融,动静结合,通过自然景物展现大海开阔壮丽之景,隐喻人生的登高远望和胸怀天下,诗中蕴含雄心壮志,体现曹操旷达豪放的情怀。
3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水何澹澹” 描写的是大海的远景,展现出大海浩瀚无垠、水波荡漾的整体景象,而不是近景。从“东临碣石”可以推断出诗人是站在碣石山上远望大海,看到大海的整体风貌;
故选B。
35.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首先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句内容来分析“萧瑟”的具体含义。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意思是,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其中“萧瑟”的意思是“形容风吹拂树木发出的声音和冷落”;正是因为秋风的吹动,大海才会翻腾波浪,它波涛汹涌起伏,浩淼接天,气势雄壮,由此可见,“秋风萧瑟”引出下文的“洪波涌起”,突出大海的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体现其辽阔壮美,表达诗人的“壮志”。
36.C 37.示例: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时序的交替,夜未褪尽,红日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蕴含着旧事物孕育新事物,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导语】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表现了旅途中的乡愁与自然景色的和谐美感。诗中描绘了潮涨帆悬、春日重生的动态景象,暗含生命的希望与活力。尤其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了时间交替的哲思,表达了新旧更迭中盼望归乡的情感。整首诗简洁凝练,却层次分明,含意悠远。
36.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C.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思是: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平”“阔”“正”“悬”四字并非是写出了春潮渐退、一帆风顺的景象,而是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荡的壮观景象;
故选C。
3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因脱离母腹而渐现,用“生”字将“海日”人格化,运用拟人的手法;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残”字写出了“海日(新生事物)”的不可违抗之力。“入”字将“江春”拟人化,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入”字表现“江春”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表现时交替、暗示时光流转,暗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春”“江”二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表现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38.示例:甲诗中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愁心”寄托给了“明月”,让“明月”随风陪伴友人直到夜郎西,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也带到那里,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39.示例:“子规啼”写杜鹃鸟的叫声哀婉凄切,反映了诗人沉重忧伤的心情;“踏歌声”写用歌声送别,悠扬轻快,反映出诗人轻松的心情。
【导语】两首诗皆表达深情厚谊,甲诗借助月亮寄托离愁,体现对远方友人的忧念;乙诗通过描写踏歌送别的场景,抒发对友情的珍重。甲诗情感内敛,意境悠远;乙诗情感直率,热烈真挚。两者均展现古代诗人友情的深厚与真切。
38.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理解。
甲诗的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想象着她能够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心之情。
39.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情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其中“子规啼”,子规,就是杜鹃鸟,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故一个“啼”字,写出了杜鹃鸟叫声的哀婉凄切,渲染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衬托出诗人沉重忧伤的心情;而《赠汪伦》中“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意思是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汪伦用歌舞的形式为李白送别,诗人听到节奏整齐、音调悠扬欢快的“踏歌声”,内心自然是轻松愉悦的,反映出诗人轻松的心情。
40. A.“衰败孤寂”或者“荒凉孤寂” B.“思乡哀愁”或者“孤寂愁苦”。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A.图片①中展现了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远处还有小桥流水人家,古道上一匹瘦马在行走等景象。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衰败、孤寂的氛围。画面色调偏冷,树木干枯,给人一种荒凉之感。枯藤和老树象征着生命的枯萎和衰败,乌鸦归巢则在黄昏的背景下更添孤寂。故可填“衰败孤寂”或者“荒凉孤寂”
B.这种衰败孤寂的景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漂泊游子的思乡哀愁之情。游子在这样荒凉的古道上骑着瘦马,远离家乡,面对这一片萧瑟之景,心中自然涌起孤寂愁苦之感。就像诗中所写 “断肠人在天涯”,看到这样的景色,漂泊在外的游子会更加思念故乡和亲人。故可填“思乡哀愁”或者“孤寂愁苦”。
41.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42.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导语】这首《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大海的宏伟壮丽与自然景观,以寄托作者的远大志向和宏伟抱负。全诗气势磅礴,读之令人心胸开阔,展现出曹操广阔的胸襟和对天地自然的豪迈感慨。
41.本题考查诗歌关键词意的把握能力。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语意思。
①“水何澹澹”的句意: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②“山岛竦峙”的句意: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4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为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要赏析的话就要抓住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描绘出的画面和表达的作者的情怀来作答。这四句是虚写,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日月、星汉仿佛都在大海中运行、灿烂,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作答时任选角度即可。
示例一:运用夸张和互文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 建功立业的抱负。
示例二: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抒发了诗人期望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43.D 44.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达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导语】这两首唐诗各有妙处。甲诗李白借暮春景与明月,以灵动笔触传牵挂友人之情,情深意切;乙诗李益用如雪月色绘边塞凄寒,芦管声起,勾出征人浓烈思乡意,画面感强。二者皆景情交融,尽显唐诗魅力。
4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甲诗中“杨花落尽子规啼”从视觉(杨花落尽)和听觉(子规啼)角度描写,没有嗅觉描写;乙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是从视觉(沙似雪、月如霜)和听觉(吹芦管)角度描写,没有嗅觉描写。所以“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 这一说法不正确;
故选D。
44.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在甲诗中,李白听闻好友王昌龄被贬谪至偏远之地,满心牵挂。明月高悬,他突发奇想,赋予明月人格,“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要将自己为友人担忧、思念之情托付给明月,一路相伴友人至那遥远的夜郎之西,借月传递出对友人仕途坎坷的关切以及深深思念,情感真挚且飘逸灵动。
乙诗中,“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那如霜的月色洒在大漠之上,营造出一片清冷、孤寂的边塞景象。寒冷月色笼罩,本就戍守边疆的征人更觉凄苦,紧接着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在这月色烘托下,芦管声引发征人无尽思乡哀愁,月成为苦寒边塞与浓烈思乡情的纽带,凸显征人浓浓的乡愁。
45.(1)D
(2) 图二 结合“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可知沧海气势磅礴,波涛汹涌,所以图二能够体现这些特点。
【导语】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诗歌以浅显生动、凝练透彻的笔触,巧妙融合虚实手法,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天地。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主题无关;
故选D。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内容理解。
图①,一人站在悬崖上,身旁是一匹战马,面前是一片平静的海面。
图②,这是一片波涛汹涌的海面。
根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知,描写的是沧海波涛汹涌,气势磅礴,图②能够体现这些特点。
故选图②。
46.根据诗中的地名来看,结合地图,乙诗中的峨眉山、渝州应在四川重庆一带,甲诗中的荆门、楚国已经到了湖北,所以两诗写作的先后顺序应该是乙甲。 47.示例一: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示例二: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解析】4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在【乙】诗《峨眉山月歌》中,出现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些地点。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峨眉山在四川,渝州也就是现在的重庆一带,这些地点都在四川境内或者四川周边。
在【甲】诗《渡荆门送别》中,提到了荆门和楚国。从地图上可知,荆门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已经出了四川,到达湖北地区。
最后确定先后顺序:因为李白是从四川出发,沿着长江东下。从地理位置上看,他会先经过四川境内的峨眉山、渝州等地,然后才会到达湖北的荆门等地。所以,两诗写作的先后顺序应该是【乙】诗在前,【甲】诗在后,即乙甲。
4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从拟人修辞角度赏析:在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怜”是“爱”的意思,诗人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将故乡水拟人化。故乡水本是无情之物,但在这里却好像有着人的情感,对诗人依依不舍,不远万里地一直送着诗人的行舟。这种拟人化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故乡水对诗人的深情厚谊。通过故乡水的“送行”,含蓄地传达出诗人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不舍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多么思念故乡,而是借助故乡水这一意象来表达,使情感的抒发更加委婉深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抒情方式角度赏析:尾联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诗人不直接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而是通过描写故乡水对自己的不舍来表达情感。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一行为就像是故乡在与诗人告别,展现出故乡对诗人的牵挂。这种借物抒情的方式,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隐藏在对故乡水的描述之中,让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读者可以从故乡水的“送行”中,体会到诗人与故乡难舍难分的情感,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离开故乡时复杂的心境,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48. 伤感/忧愁 暮春 49.李白借“杨花”飘零暗示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的悲惨遭遇,表达对好友的同情与牵挂。杜甫通过繁花凋零之景,表达了对时世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
【导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前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着诗人对开元盛世的眷怀之情;后两句是对安史之乱后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48.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
①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句意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诗人通过想象,赋予明月生命,将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借明月传达对友人的思念,情谊深挚。感情基调为:伤感/忧愁。
②空,“落花时节又逢君”,在落花时节又重逢李君。“落花”,表明此时是春花凋零的暮春时节。从“落花时节”可知诗人与李龟年相逢的时节是在暮春。
4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前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着诗人对开元盛世的眷怀之情;后两句是对安史之乱后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全诗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内涵极丰满,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意思是: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嶓然白首的流落艺人,此处的“落花”既是实景,又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敝丧乱、都在其中。
“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意思是: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花”指柳絮。诗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50.D 51.表达了作者的惜花、思乡之情,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导语】这首诗通过登高望远的九日节景象,表达了诗人岑参在战场上对长安故园的深切思念。借“故园菊”象征情感,突显出孤独与思乡。战地无庆贺,徒拥菊花盛开,诗人内心的报国志愿与乡愁彼此交织。
5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应傍战场开”是诗人遥想故园中的菊花大概傍着战场开放。这里表达的是对故乡菊花的怜惜,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而不是渴望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
故选D。
51.本题考查意象情感。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意思是: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诗句描绘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践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以想象手法虚写“故园菊”既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怜惜和对故乡的思念,也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52.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黑灰色 诗人抬头望月,将自己的愁心寄托给明月,想着让明月代替自己,陪伴友人到夜郎以西。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能力。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首先,从备选古诗中选择一首自己熟悉且便于用图画展现的诗句填在(1)(2)处,比如诗句表意清晰、意象明确的。接着确定主色调(3),可依据诗句传达的情感氛围来选,像表达愁绪、思念等可选偏冷暗色调,欢快积极可选明亮色调等。最后构思正面图画(4),要紧扣所填诗句内容,把诗句里关键意象和场景描绘出来,用简洁语言表述,让图画能直观呈现诗句意境,从而完成帆布袋的整体设计构思。
示例一:背面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主色调:深蓝色。正面图画:诗人登上碣石山,面朝大海,极目远眺。只见那大海水波荡漾,浩渺无垠,海中的山岛高高耸立。
示例二:背面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主色调:暖红色。正面图画: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旧年未逝,江上已呈露春意。
示例三:背面诗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主色调:土黄色。正面图画: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