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在呼吸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发现和搜集相关的事实证据,能对活动中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2)知道人需要时刻不停的呼吸,知道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认识到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2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现有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死板知识,喜欢或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3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验人的呼吸作用,认识空气(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体验活动
屏住呼吸,看大约能坚持多久。这个活动主要引导学生感受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活动时要进行安全教育,阻止少数学生过分逞强坚持,防止发生以外;活动后要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活动2【活动】活动“运动与呼吸”
本活动主要引导学生体验运动前后自己呼吸发生的变化,进一步激发学 生对人体的呼吸现象产生疑问和探究欲望。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训练学生利用秒表等计时工具的方法,同时也要随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及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针对自己的一些疑问做出一些猜想。活动时应先测量平静时的呼吸次数,然后再测量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活动3【活动】活动“吸入和呼出”
“为什么运动之后,人体的呼吸会加快呢?”本环节紧呈“运动与呼吸”活动中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猜想:教学可以先联系学生生活的其他经验(如闷被窝),对该问题进行猜想,如:可能是人体运动后会需要更多的氧气……接着再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实验来验证自己这些观点。实验:①指导学生向澄清石灰水吹气观察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②用塑料气囊向澄清石灰水吹气;(本实验也可以用塑料带收集呼出气体来代替,详见应变参考)。解释:通过讲解使学生知道人体吸进的是氧气而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简单解释运动前后呼吸变化现象,即人体运动时会需要更多的氧气,所以就需要通过呼吸的加速来提供更多的氧气(不作统一要求)。
活动4【练习】阅读
知道了人呼吸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那么空气中的氧气会用完吗?这个阅读作为本课的延伸,将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活动中可能提出的问题,同时也是利用这个契机把植物的呼吸及物质的循环等内容进行初步的渗透,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世界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
课件12张PPT。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
万物生存离不了,
越往高处它越少 。安全警示:
1、在自己感到难受时,不要坚持。
2、禁止互相比赛。
3、禁止加油助威。
4、禁止同学间互相捏住鼻子。 第二单元
1 我们在呼吸
“运动和呼吸”活动记录表 第 小组(不要刻意加快或减慢呼吸!)运动后呼吸加快的原因:
运动时要比静止时耗能大,而肌体能量的产生大部分是由葡萄糖氧化产生的,其中的化学反应相当复杂,但氧气是必需参与该反应的,呼吸加快可以补充反应时需要的氧气。 资料卡: 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试管吸耳球澄清的石灰水吸管玻璃导管实验方案:
1、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注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
2、用吸管向其中一支试管里呼气,用吸耳球通过玻璃
导管向另一试管中鼓气。
3、对比观察两支试管里的液体会有什么变化。实验提示:
1、小组内分工协作,及时记录现象。
2、每次向澄清石灰水中呼出气体之前,要缓缓吸气,
再用吸管向石灰水中缓缓呼气,不要吸入液体,也
不用把液体吹出试管外。
3、每次用吸耳球向澄清石灰水中鼓气后,都要离开
玻璃导管重新吸气,防止吸耳球内进入液体。实验结论:
呼吸时,我们吸进了空气中的氧
气,呼出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思考:
蒙头大睡为什么会感到气闷? 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水蒸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人体
所需要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
之一。 在阳光的照射下,植物的绿叶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分享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