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2.6水的作用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 学生能初步认识到雨水和河流具有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是改变地表形态的重要力量。 学生能举例说明水的作用可以形成或改变特定地貌(如沟壑、河道弯曲、三角洲、沙洲)。 2. 科学思维 学生能通过对比观察(如降雨实验前后、不同河流地貌),分析水对土地样貌的影响。 学生能基于实验现象和图文资料,尝试对沟壑、乾坤湾、三角洲等地貌的成因进行简单的解释和推理。 3. 探究实践 学生能模仿教材实验,小组合作完成“模拟降雨对土地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如实记录、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能学会观察和分析教材中的实景照片(如黄土沟壑、乾坤湾、黄河沙洲),将实验结论与真实地貌联系起来。 4. 态度责任 学生能感受到自然力量塑造地表形态的神奇,产生探究自然现象成因的好奇心。 学生能初步意识到人类活动(如植被破坏)可能会加剧水流对地表的侵蚀,形成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水对地表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教学难点: 将模拟实验现象与宏观真实地貌建立联系。 综合分析不同条件下(如岩石软硬、水流速度)水作用结果的差异。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黄土高原沟壑、乾坤湾、三角洲等高清图片和视频)、实物展台。 分组材料(优化版模拟实验):塑料托盘(作为流域盆地的基底)、和好的湿润沙土(模拟松散地表)、小块橡皮泥或黏土(模拟“坚硬岩石区”)。 小石子若干、喷壶(模拟降雨)、水槽(模拟“海洋”或“湖泊”)。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一) 情境导入:设立“自然奇案”(约5分钟) 1.情境创设:(播放黄土高原千沟万壑、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壮丽景观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扮演一次“自然侦探”。在我们美丽的地球上,存在着许多令人惊叹的“自然奇案”。请看,这片土地为何变得如此支离破碎(沟壑图)?而这艘巨轮行驶的肥沃平原(三角洲图),在千百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又是谁“填海造陆”?这一切的幕后“塑造师”究竟是谁? 2.聚焦问题:嫌疑人就藏在我们的身边,它无处不在,它就是——水。今天,我们就成立专案组,一起侦破“水是如何改变地球面貌”这一大案。 (设计意图:利用“侦探破案”的情境,迅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将本节课定位为一次揭秘之旅,使学习目标清晰有趣。) 探究一:“降雨侵蚀案”——模拟实验与推理(约15分钟) 呈现“案发现场”:(出示教材P35黄土沟壑图)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案发现场。你能根据经验猜测,这些深深的沟壑可能是怎么形成的吗? (预设:雨水冲的) 雨水怎么就能把坚实的土地冲成这个样子呢?我们能亲眼看看这个过程吗? (预设:可以用模拟实验) 直接用土堆个小山丘模拟,够不够像?怎样才能让“雨水”的“破坏”效果更明显? (预设:学生理解问题并尝试用和了石子的土壤模拟山丘) 4.真实的地表有硬有软,我们的模型能不能也体现出这种差异? 出示优化方案:在托盘一端用沙土堆一个斜坡,但在斜坡中下部嵌入一小块橡皮泥(模拟坚硬岩层),并在斜坡上撒上一些小石子(模拟砾石)。 5.小组合作建立“微型案发现场”。用喷壶从斜坡上方均匀“降雨”,仔细观察并记录:水流的路径、沙土的变化、以及“坚硬岩层”(橡皮泥)前后有什么不同。 6.记录:在记录单上画下“降雨”前后模型的样貌。 7.汇报交流与概念建构: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土壤被水冲走、形成小沟、水流变浑浊、小石子被移动、坚硬岩层变化不大等。 8.侵蚀:雨水降落,带走泥沙,这个“破坏”土地的过程,科学上称为侵蚀。(板书:侵蚀) 9.搬运:浑浊的水说明什么?水流带走了泥沙,这个过程叫搬运。(板书:搬运) (预设:浑浊的水中有泥沙,所以泥沙被搬走了) 解释:现在,谁能用“侵蚀”和“搬运”这两个词,来解释一下黄土高原的沟壑是怎么形成的? (预设:雨水长期侵蚀、搬运,带走了大量松软的土壤)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对实验模型进行批判性思考并优化,使模型更贴近真实情况。将抽象概念与直观现象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侵蚀”“搬运”的科学观念。) (三) 探究二:“河流改造案”——分析地貌成因(约10分钟) 1.雨水汇集成溪流,溪流汇成江河。河流这位“塑造师”的功力更加强大。让我们勘察第二个案发现场。 2.分析“乾坤湾”和“沙洲/三角洲”:出示“乾坤湾”图片:观察黄河乾坤湾,它的河道是什么形状? (预设:弯曲的) 为什么河流不走直线,非要这样弯弯曲曲呢?联想我们的实验,水流在冲刷时,哪边的河岸更容易被“侵蚀”? (预设:外侧,水流急,被侵蚀) 被侵蚀的泥沙去哪儿了?可能会在哪里沉积下来? (预设:内侧,水流缓) 总结:河流对两岸的侵蚀速度不同,加上泥沙的堆积作用,长期下来就形成了这种弯曲的河道。(板书:堆积 → 弯曲河道) 出示“黄河入海口沙洲/三角洲”图片和阅读资料:当黄河这条“泥河”携带着巨量泥沙涌入大海时,会发生什么?为什么? (预设:流速骤减,泥沙堆积) 这种堆积形成的平地像什么? (预设:三角形)所以它被叫做什么? (预设:三角洲) 9.概念建构:河流在入海口由于流速减慢,泥沙大量堆积,形成 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也是同样原理形成的。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了解河流对地形改变”的两部分内容整合,利用问题链引导学生运用刚学的“侵蚀、搬运、堆积”概念,像侦探一样分析真实地貌的成因,完成从模型到实景的思维跨越。) (四) 整合与升华:比较“塑造大师”的威力(约5分钟) 1.水(雨水、河流)、地震、火山、风,都是地球表面的“塑造大师”。比较一下,水的作用和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相同点:都能剧烈地改变地表形态。(力量巨大) 不同点:水的作用非常缓慢而持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是“潜移默化”的改造。而地震、火山则往往是瞬间的、剧烈的。 3.播放一段植被完好与植被破坏地区遭遇降雨后对比的视频。 提问:通过今天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植被能如何影响水对土地的侵蚀?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预设:植树造林、保护植被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水在地质变化中的独特地位。最后联系环保,将科学知识与态度责任培养自然结合,结束本课。) 五、完成作业(5分钟) 板书设计: 2.6水的作用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以“自然侦探”情境贯穿始终,学生活动积极,思维活跃。优点在于:优化后的模拟实验极大地激发了探究兴趣,学生在动手建造“微型地貌”和观察现象中,对“侵蚀”“搬运”概念有了具象理解;分析真实地貌时,能有效运用实验结论进行推理,逻辑清晰。然而,部分小组在将微观实验现象与宏观地貌建立联系时仍存在困难,表现为解释不够流畅,这说明从模型到实景的思维跨越仍需教师搭建更细致的“脚手架”,如增加对比图片或慢放实景视频,以帮助所有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