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同步练习卷-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单元同步练习卷-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0 19:1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同步练习卷-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一、积累与运用
初中伊始,同学们学习了几篇优美的写景散文,领略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下面是小语围绕“四季与节气”的主题撰写的文段,请阅读后按要求完成小题。
(一)四时之景美不胜收。春天,有朗rùn起来的山,有软绵绵的草,有呼唤朋友、招引同伴的蜜蜂,花园里花团锦簇的,好不热闹;夏天,有铺满了河面的荷叶,有争先恐后地生长着的草儿,有怒放着的五彩缤纷的花朵,整个世界变得热烈而粗犷;A.秋天,田野染上一层全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 líng铛,田地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冬天,雨好似化了妆,变成了美丽的雪花,山上有害羞的薄雪,微微露出点粉色……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真让人爱恋不已!
(二)B.古人通过观察四季的物候特征和气候特点,总结出了顺应四季的农事指南与养生要诀。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与荣,此宜①____;夏三月,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宜壮物;秋三月,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此宜收敛;冬三月,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此宜②____.
(三)古人把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一年便有了二十四个节气。C.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仍在发展着重要的作用。节气就是气候变化的节点,D.关于四季的划分,人们往往习惯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起点。
1.阅读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朗 rùn    粗犷    líng   铛
2.文段中,“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可以替换为四字词语   ;“怒放”一词可以替换为同义词   。
3.请根据语境,将“生发”“闭藏”分别填写到文段的①②处。
4.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二、默写
根据提示默写。
5.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6.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   ,   ;   ,   。
三、综合性学习
升入初中后,科目增多,同学们感觉没有小学阶段那么轻松了。为此,班级组织开展了“如何科学提高学习效率”的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8.班主任老师给大家分享了两幅图。大家讨论后发现,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呈现出不同的曲线。请你观察并概括图一,总结出两条规律,给你的任课老师提一条合理的建议。
9.同桌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你想做“小老师”给他讲解,可好朋友小亮觉得这会影响你的学习。请你结合图二的内容对他进行劝说,做到有理有据。
四、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小文在阅读下面作品时遇到了问题,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0.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散曲的作者马致远几乎一生都过着困窘不得志的生活,他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作品,曲中的“断肠人”指的就是他自己。
B.前三句没有提到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是他眼中所见,处处提示着他的存在。
C.“小桥流水人家”是点睛之笔,句子中表现出的温馨幽静的画面暂时缓解了“断肠人”的悲伤。
D.“夕阳西下”点名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11.同样是表达乡愁,这首散曲和《次北固山下》,哪一首的愁绪更浓重一些?
五、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身边的冬野
彭程
①冬至之日,我又来到了这一处远郊公园。
②一年四季,我多次来到这里,目睹过它不同时节的容颜和神情。冬至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冬天进入了一种纯粹深沉的状态,最能够袒露出这个季节的本质和底色。
③没有一点风,前后左右,到处都是一副静寂凝止的模样。抬头看去,天空呈现为一种均匀的淡蓝色,没有一片一绺云彩,仿佛有几分不真实。一排高大的白杨树,稀疏光秃的枝干叠印在一尘不染的天空中,线条疏朗遒劲,有油画般的效果。
④目光从高处和远方渐次滑落,徐缓地移到眼前。脚下是一条柏油路,路边的草地上,连同每一棵树的树坑里,都盖上了厚厚一层黄褐色的落叶,叶片卷曲,再没有春季的水润与丰盈。
⑤前方不远处是一个小湖,曾经的潋滟波光已被封存于冻冰之下,冰面坚硬粗粝的质地,望过去就能感受到一阵寒意。几个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在溜冰车,动作姿态像是电影里的慢镜头。
⑥一种深沉寥廓的宁静笼罩着原野。可在其他几个季节里,大自然呈现出的却是无比的热闹和喧哗。那么多的乔木和灌木、花卉与杂草,用树冠的搭连,用枝条的交错,用藤蔓的牵绊,用根须的虬结,勾肩搭背交织在一起,茂盛葱郁。它们遮蔽了天空,阻挡了平视的目光,更将地面遮盖得严严实实。我曾颇费心血,才弄清楚了很多树木花卉的名称,但如今却又有不少重新变得陌生。我知道,是冬天不动声色地破坏了我的努力。我感到一些轻微的沮丧。花朵凋谢,树叶脱落,只剩下树枝简洁刚劲的线条,每一棵树,每一株花,都成为独立的个体。
⑦如今想来,数月前的从绿叶纷披杂花乱眼中走过,以及油然生出的亲昵愉悦的感觉,都好像不真实,仿佛一场梦幻。置身冬日的原野中,在某个恍惚的瞬间,我也产生过这样的意念:哪一个才是错觉,是眼下视野里的肃杀萧瑟,还是不久之前的蓬勃葳蕤?
⑧一片萧条中,万物都在收敛和缩减,返回自身的质朴素简。唯一相反的是树上的鸟巢,它们获得了放大和凸显。我好像第一次意识到,高高低低的树杈间,原来藏着这么多的鸟巢。其他几个季节里,它们被繁茂的枝叶遮蔽了,大多数看不到。它们的居民的身影,在当下也显得更为活跃。时常会有一只或几只鸟儿从头上掠过,像是一道闪电。但我很少听到鸟叫声,或许是被寒冷哑喑了歌喉。它们落在地上,在枯干的白草丛中走动觅食,身上的羽毛黑白相间,既庄重又滑稽。更经常见到的是成群的麻雀,倏地落在一棵树高处的枝条上,像是骤然降下的一阵雨点。
⑨四野寂寥。我想到了一个说法:“冬藏”。走在裸露着的田野里,满目的简约清爽,让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词汇的涵义。这个时节,植物都将生命收缩在根茎里、枝干中、树皮下,仿佛坠入了一个漫长深沉的梦境。你很容易想象,当一场大雪降临时,便是给大地盖上了一床厚厚的棉被。
⑩但沉静并不是死寂,虽然看上去似乎萎靡呆滞,但这只是假象。每一棵树都抱紧了生命。缺少光泽的粗糙的树皮下面,有汁液在蓄积和流淌,等待着合适的时刻,再将自己打开。几个月之后,我们将看到新一轮的繁盛,春天的生发,夏日的张扬,会重新降临在大地之上。就仿佛在生活中有时会看到的情形:一个人消失了,几乎被人遗忘了,但有一天重新出现,像是换了一个人,周身闪耀着别样的光彩。
一路走着看着,到处都能接受到这样的预示着蜕变的消息。
供游人散步骑行的绿道两旁,杂乱的枯叶盖满了枯黄的草地,中间掺杂着坠落下的数种树木的不同形状的果实,被融化后的残雪和泥土弄得脏污。它们都将化为肥料,滋养下一季的春华秋实。那一丛有着小丘般阵势的藤蔓,我认出是连翘,春天时压弯了树冠的繁茂花朵,曾照亮过周边不小的区域,如今虽然片叶皆无,但那种蓬勃霸气的风度和姿态犹存,没有被寒冷剿灭。它们等待着地下的看不见的阳气生发、汇聚和壮大,到了合适的时候,生命从枝条花卉中喷涌出来,天地瞬间被____(攻陷/改变)。
大自然以循环轮回的方式,完成着自身的递嬗运化。一条看不见的巨大链环,在天空与大地之间,不动声色地架设起来,伸展开来。我看到的一切,都是这个链条上的细节,即便是最为细微琐屑的部分,透露出的也是某种整体性的信息。
我想到了一位美国作家兼自然学者包罗斯的一段话:“自然之书就像是以各种语言、不同字体所写成的篇章:横七竖八,掺杂着各式注脚。有粗大的字体,也有细致的笔迹,有隐晦的图标,也有象形文字。读得最慢,甚至干脆停顿下来的人,读得最好。”眼前的风景里,那一份单调中的丰盈,枯索中的活力,无疑也属于自然之书中的一页。
我停下脚步,望着身边的这一片冬日原野。思索,我是否也是一个合格的读者?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2.跟随作者的脚步,边走边看,梳理所见之景。
所见景致 天空 ①    落叶 小湖
景物特点 均匀淡蓝 疏朗遒劲 卷曲干枯 ②   
作者视角 由上而下,   
1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第 段横线处,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选择:   
理由:   
14.联系全文,揣测第⑥段描写其它季节热闹喧哗之景的用意。
15.结合文本,说说你如何理解“我看到的一切,都是这个链条上的细节,即便是最为细微琐屑的部分,透露出的也是某种整体性的信息”。
16.如果将“冬至”看作“自然之书”的一个篇章,你会为“冬至篇”拟定哪一主题词?试结合《身边的冬野》的阅读感受,围绕主题词,为“冬至篇”撰写一段卷首语。
阅读《日坛的树》,完成下面小题。
日坛的树
①人守着一座公园住,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们家就在日坛北门外一幢普通的楼房里,从童年到中年,我在那里生活了三十多年,对日坛有深厚的感情。
②日坛始建于1530年,是京城著名的五大坛之一。据史料记载,朝阳门外东岳庙向南数百步就是日坛,坛外古松万株,森沈蔽日,非常壮观。后来由于时代的更迭,树木遭到砍伐,园中的建筑物多有坍塌。红墙绿瓦上常见凄凄芳草,那里几乎成为荒僻的废园。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日坛重新修缮,祭日圆台等一大批古建筑才得以重建,原来空旷地方种上树建成新景。
③日坛西南角有座土山,山上有个三十多米清晖亭。据说以前城东一带鲜有高大建筑,清晨站在亭上放眼东眺,能够看见太阳在地平线初升的景象,“清晖”之名由此而来。夏天,无论白天怎样酷热,只要太阳一落山,亭子周围的树很快就会驱散暑热,送来徐徐凉风。因此,我特别喜欢日坛的树。
④对我而言,日坛的树有着无穷的魅力。走进公园,漫步其中,总有惊奇的发现,这里,除了甬道两旁人工种植的杨树、柳树、槐树和松树,更多的是散见于公园各处自然生长的树。它们在土坡上、空地处,肆意伸展着枝叶。朴树、卫矛、白蜡、暴马丁香、金银木、龙爪槐、柿树、杜仲、冬青、银杏、枣树、元宝枫……树种繁多,简直称得上北方植物园。
⑤这里树龄最老的,是一棵侧柏,它临近祭日圆坛西南的红墙,最粗的树干只长到两米高,再往上就分出了九条枝干。这九条弯曲的枝干虬劲有力向地延伸着,犹如九条苍龙,故被称为“九龙柏”。此树历经1100多年的风雨沧桑,如今仍有几个枝干依旧苍翠,显示着强劲的生命力。
⑥这里最古老的树种,是水杉。我在日坛神库西边看到三棵。它和另一古老树种银杏,都有“活化石”之称。它的叶子细长,类似针叶,却不像松树绿得那般深。每年夏天它都枝繁叶茂,一派葱绿;秋天它悄无声息地落叶,树冠上只留一点小球球似的果实。
⑦再往前走几步,就看到一棵很大的二乔玉兰。这棵玉兰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栽种在这里,如今已有十米多高。每年清明前后,枝头上就会冒出一堆堆粉白的大花骨朵,多达上千朵之多,开得香气扑鼻,引得很多女孩在此驻足留影。
⑧北京春天的光阴很短,夏天悄然而至。人们再逛公园时,就喜欢走在树荫下边遛边聊,或者坐在有树荫的椅子上悠闲说笑。这时大伙儿自然就会想到日坛的那棵悬铃木。你从公园北门进来往南走五十米,往南穿过北天门再走一点儿,一抬头就能看见那棵大树,它的树冠很大,足以覆盖三百多平方米的地方,密密匝匝的树叶,一层遮着一层,密得阳光都找不到一点缝隙。据说这棵悬铃木堪称京城之冠,其实它的树龄也就五十多年。这种速生落叶乔木很适合栽种在道路两旁,充分发挥遮阴挡尘的作用。
⑨到了秋天,悬铃木脱去一树绿装,所有的枝杈都结满铃铛一样的果实。风一吹过,满树的铃铛就唰唰地摇响了秋的声音。秋风如同一支画笔潇潇洒洒点染出了各种颜色的树叶。【甲】柿子树和元宝枫摇着火红树叶,银杏树则是换上金黄的盛装,在蓝湛湛的天穹下热情地邀请人们一同赏秋。
⑩北京的秋天与冬天的交替,一夜之间就完成了。就在人们还仰着脸,惊异地看着蓝天衬托着一树金黄的时候,就在脚下铺了一层的落叶,犹豫着该怎样留住这秋天的美景的时候,一夜的风几乎把所有的秋叶都扯到地上。原来世界上美好的事物都那么容易消逝!
北方的冬天显出了干冽清冷的样子,显出一派肃穆的景象。有些昏黄的天空,像是一种期待。小雪花一粒粒从天宇中飘然而降,静静地落在地上。只经过一个夜晚,就产生出一个银白色的世界。【乙】只有那些松柏依然保持着墨绿的本色,像哨兵一样守护那些古老的建筑。在一阵阵吹来的寒风面前,它们不屈地抖落树身的白雪,显示着自己的倔强。
这时候透过那些萧瑟的树木,一眼就能看到日坛公园里的红墙绿瓦和那些古建筑,祭日圆台显得空旷,高大的神库显得庄重神秘,而小巧玲珑的宰牲亭飞檐像是挑着一个梦似的,它们各显神韵。那些树与公园的建筑融为一个整体,在寂静中安睡,做着春天的梦。
我爱日坛的树,一年四季各有各的景致,春有①,夏有②,秋有③,冬有肃穆。它们都把自己的美无私地奉献给季节。
日坛的树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品质。
(取材于纪建国的文章,有删改)
17.请你依据对文章的理解,补全文章结尾处的段落内容。
18.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四段中“肆意”一词的理解。
19.请你从【甲】【乙】两处画线句中任选其一,简要分其表达效果。
20.作者说“日坛的树有着无穷的魅力”,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体会。
六、写作题
21.请以“温暖的目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润;guǎng;铃
2.呼朋引伴;盛放/盛开
3.生发;闭藏
4.C
【答案】5.海日生残夜
6.闻道龙标过五溪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案】8.规律示例:①学生在课堂开始和课堂进行约三分之二时间段,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学习效率比较高。②教师在课堂前期和课堂后期的注意力偏低,教学效率相对比较低。
建议示例:建议教师改变上课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比如把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和重要知识放在上课初期讲。课堂中间阶段可以设置活动或者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作演练、学生讲课等方式进行学习,临近下课的时候让学生总结。
9.小亮,给同桌讲课不仅不会耽误我的学习,还会加深我对知识的理解。研究发现,认真听讲时学习内容吸收率仅为 5%,转教别人却能让学习内容吸收率达到 90%。相信你一定会支持我和同桌一起进步的,对吧?
【答案】10.C
11.①《天净沙》更浓重一些,作者选取了特定的时间 ——“夕阳西下”;特定的景物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些特定的景物烘托出特定的愁苦氛围;②而《次北固山下》的时间是冬末春初,旧年将尽新年来临之际,“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让读者感受到开阔的胸怀和雄放的激情,“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更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蓬勃之气。
【答案】12.白杨树;湖面冰封;由远及近
13.攻陷;用了拟人的手法,给予生命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命的蓬勃气势,表现了作者的惊叹赞美之情。
14.将其他季节之景与冬至之景作对比,突出了冬至之景深沉寥阔的宁静,引出下文作者内心梦幻和不真实的意念,为下文作者想要表达冬至万物都在蓄积、等待蜕变、抱紧生命的主旨铺垫。
15.作者所说的 “链条” 指的是大自然,意指大自然的各部分是相互勾连的。“最为细微琐屑的部分,透露出的也是某种整体性的信息”,意指大自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部分、细节,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整个自然生命状态的一个阶段、一个部分,循环轮回、递嬗运化。比如冬至的景致,单看它,你可能只感到冷寂萧条,但当你放到自然这个整体去看,你可能就会发现沉静下的生命搏动,看到它的身后连接着春的繁盛,夏的张扬,所以作者看冬至景致,感受到的是整个自然的运行与生命的律动。
16.主题词:冬藏
卷首语:冬日的画卷缓缓展开,万物似乎都陷入了沉睡。然而,在这看似沉寂的表象之下,却正上演着一场生命的奇迹。冰封的河流、地底深处的种子、冰雪中的小草,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冬日的蓄积,只为来年的春暖花开。而这,就叫做 “冬藏”。
【答案】17.花香;浓绿;多彩
18.“肆意” 在本句中有任意、自由的意思,表现出树自然生长的姿态、旺盛的生命力。
19.示例一:甲运用拟人的修辞,“摇着”“换上盛装” 写出柿子树和元宝枫随风摇曳的姿态,银杏树秋天叶子金黄;用 “火红”“金黄” 等鲜明色彩的词语写出树叶的绚烂多彩。这些都充分表达出作者对日坛的树的喜爱之情。(示例二:乙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把松柏比作哨兵,“守护古老的建筑”,“不屈抖落白雪”,生动形象地写出松柏的挺拔、倔强,表达对树的品质的赞美。)
20.①日坛公园生长着朴树、金银木、柿树等各种树,树种繁多,简直称得上北方的植物园;②日坛公园有历经 1100 多年仍苍翠的侧柏,有被誉为 “活化石” 之称的古老树种水杉、银杏,显示着强劲的生命力;③日坛的树,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美;④日坛的树把自己的美无私地奉献给季节;⑤日坛的树能与公园的建筑融为一个整体。
21.【答案】范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