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课件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课件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8-30 17:0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7张PPT。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公转的方向从天北极
俯视从天南极
俯视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一样)
从天北极俯视:逆时针
从天南极俯视:顺时针公转方向规律2.公转的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1恒星年)近日点
(1月初)远日点
(7月初)3.公转的速度:角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平均每日约1°。线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平均约30㎞/S(平均速度可看做二分日的速度)受近日点和远日点速度差异的影响, 北半球夏半年天数长于冬半年, 且极昼天数多于极夜天数. 在下图中:
1.画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找出“近日点、远日点”位置,说出判断依据。夏至日
6月22日冬至日
12月22日D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黄赤交角“一轴两面三角度” 1. 黄赤交角的影响: 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 与黄赤交角相关的数量关系:①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大小相同,变化一致:
黄赤交角增大, 回归线度数增大; 反之.② 极圈度数与回归线度数互余 (与地轴与黄道面夹角相等 )③ 与五带范围的关系:热带: 有直射现象的地区: 温带: 既无直射现象又无极昼夜现象的地区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地球“五带” 划分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0600600300300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五带的影响:交角增大:
热带、寒带面积增大,温带面积减少交角减小:
热带、寒带面积减小,温带面积增大 2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365日5时48分46秒(1回归年)①太阳直射点的 “移动方向” 规律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周期”直射现象: (太阳高度 = 90°)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 一年两次
(赤道: 春分日, 秋分日)
回归线上: 一年一次
(北回归线上: 夏至日
南回归线上: 冬至日)
北回归线以北及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无直射现象 春分3.21夏至6.22秋分9.23冬至12.22③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二分二至、公转速度大小三者之间的关系太阳直射点在0°--- 23°26′N时段:北半球的夏半年
太阳直射点在0°---- 23°26′S时段:北半球的冬半年公转速度加快时段:7月初→秋分→冬至→1月初
公转速度减慢时段:1月初→春分→夏至→7月初◆从今天开始到元旦放假太阳的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方向,以下正确的是
A.北半球,先南后北 B.北半球,向南移
C.南半球,先南后北 D.南半球,向北移请在图中标出今天太阳
直射点的大致位置◆地球公转的速度越来越快的是
①9月23日至次年1月初
②1月初到3月21日
③3月21日到7月初
④7月初到9月23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若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则此日在
A.3月21日前后 B. 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下面节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公转速度快慢?

①今天
②元旦
③儿童节今天元旦儿童节 黄赤交角的本质:地球(地轴)倾斜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
五带的划分地面h白天: h>0
晨昏线上: h=0
晚上: h<0太阳高度角( h )(一) 正午太阳高度 (角) 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 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地方时12的太阳高度)(极点上太阳一天中太阳高度不变化,始终等于当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太阳高度角与太阳辐射强度
A地得到的太阳辐射更多,温度更高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什么?00时00分05时31分09时09分10时47分12时00分13时13分14时51分18时29分a 冬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24时00分昼长b 夏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c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0NS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606030303030 60609090 ①②③00 1.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
从此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1) 纬度相同的地点, 正午太阳高度相同(2) 离直射点纬度越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3) 离直射点纬度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减小1°
( 距直射点纬度相同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4)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例1.计算安康(大约32o N)在二分二至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夏至日:71o 26′
冬至日:24o 34 ′
二分日:48°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距太阳直射点最近的一天距太阳直射点最远的一天夏至日(6月22日)2.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 (季节) 分布规律3. 21——9. 23: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南半球较小冬至日(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距太阳直射点最远的一天距太阳直射点最近的一天9.23——次年3.21: 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北半球较小◆图中AB表示晨昏圈的一部分,此时公转速度较快。1、直射点地理坐标
2、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3、北京时间(20°S, 110°W)(3:20)例: 如图所示的日期,下列地点:北京(39°54′N),新加坡(1°N),汕头(23°26′N),海口(20°N),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新加坡、海口、汕头、北京
B.北京、汕头、海口、新加坡
C.汕头、海口、北京、新加坡
D.汕头、海口、新加坡、北京 C昼弧夜弧(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夏至日(6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北极圈内是极昼
南极圈内是极夜
赤道上昼夜等长长短规律:从南向北,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昼最长
南半球昼最短冬至日(12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北极圈内是极夜
南极圈内是极昼
赤道上昼夜等长长短规律:从南向北,昼渐短,夜渐长北半球昼最长
南半球昼最短 全球各地的昼夜均等长: 为12个小时。 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情况1.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
昼夜等长 昼渐长,昼 >夜 昼最长,极昼范围最大
春分 夏至
冬至 秋分
昼最短 昼渐短,昼<夜 昼夜等长昼渐长
昼短于夜昼长于夜昼渐短极昼范围以极点为中心向四周扩大极昼范逐渐围缩小极夜范围最大极夜范围逐渐缩小极夜范围以极点为中心向四周扩大总结:(1)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极点周围有极昼 现象;冬半年昼短夜长,极点周围有极夜现象(2)极点上:出现极昼夜的天数最多:各为半年(3)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4)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的昼逐渐加长,南半球的昼逐渐缩短;直射点南移正好相反。(5) 太阳直射的纬线, 白昼不一定最长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 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昼最长)2.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1) 3. 21——9. 23 :9. 23——次年3. 21 : 太阳直射北半球, 北半球昼长夜短 ( 南半球昼短夜长 ) , 且越向北白昼越长。 太阳直射南半球, 南半球昼长夜短 ( 北半球昼短夜长 ) , 且越向南白昼越长。(2)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3)同一纬线上各点昼长相等(夜长也相等).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点,昼夜长短正好相反,即:
同纬度数的 S昼=N夜,S夜=N昼(4)直射点所在纬度越高,全球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夜的范围越大.二至日:全球各地昼夜相差最大
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相差最小(为0 ) (5)纬度越高的地点,昼夜长短变幅越大(赤道昼夜长短变幅最小:为0 )例:若黄赤交角变大,7月份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昼夜的比值如何变化 ?变大 (可理解为直射纬度变高)DB B四季的划分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夏季与冬季之间的过渡季节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更符合气候实际的四季划分 B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标注太阳高度
为0度,地方时为8点的点 M。 (2)地球表面C点有一物体
沿CD向D运动,其方向向?
???? 偏移(南或北),发生上
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3)图中AB????? 线(晨或昏)。图中D点大约再过????? 小时日落。 (4)图示各点中,此时太阳高度大于0度的有????? ,小于0度的有????? ?南由于地球自转,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
晨11DECG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