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语文单元检测卷
第一单元 四季美景(单元测试·提升卷)
(建议用时:120分钟 满分:12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积累与运用(共27分)
某校七年级开展“秋日雅集·语文寻趣”主题实践活动,邀你参与,解锁秋日里的语文密码。
秋日是笔尖的调色盘:银杏染金,枫叶燃红,桂子飘香,芦花飞雪。让我们在秋光里品诗词、赏文字、践知行,让语文与秋日共焕彩。
一、秋日字词拾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6分)
秋晨的校园格外清爽。道旁的梧桐树叶叠着淡金的阳光,像撒了一把碎星子;墙角的菊花半含着露珠,(缀 坠)着晶莹的光点,好像刚睡醒的仙子。操场边的银杏树下,几片黄叶轻轻旋落,给地面(铺 扑)上一层薄毯。风过时,树叶“沙沙”轻响,混着同学们的读书声,成了秋日最动听的旋律。偶尔有鸟儿落在枝头,歪着脑袋打量这热闹的校园,一点儿也不怯(qiè què)生。
1. (3分)给加点字注音,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汉字。
怯______ (缀 坠)______ (铺 扑)______
2. (3分)结合注释,为“ ”的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选项)
薄毯(______) A. bó(微、少) B. báo(厚度小的)
打量(______) A. liàng(估计) B. liang(看、观察)
二、秋日诗韵积累(12分)古诗文默写。
秋日藏着古人的深情与哲思:曹操登碣石山,以“① ,② ”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王湾泊船北固山下,用“③ ,④ ”写尽秋江潮平、扬帆前行的开阔;马致远漂泊天涯,借“⑤ ,⑥ ”道尽秋日游子的孤独;
三、秋日实践知行(9分)学校计划组织“秋日校园植物观察”实践活动,需招募志愿者,你积极报名参与。
1.(5分)下图是志愿者招募的流程,请你以“植物解说员”岗位为例,向负责老师介绍申请流程(语言简明得体)。
[流程:线上填写报名表→提交观察笔记初稿→线下面试(植物知识问答+模拟解说)→岗前培训→正式录用]
2.(4分)活动结束后,你在校园公众号留言,分享观察感悟。请仿照画线句补写一句话,完成感悟。
我见过银杏叶从绿到黄的渐变,是时光写在枝头的诗;
我闻过桂花香穿透秋风的清甜,是秋天藏在空气的蜜;
阅读与理解(38分)
四、阅读(共38分)
(一)材料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2024年9月,“秋日校园数字博物馆”项目在多所中学落地。该项目以VR(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将校园内的古树、古建筑、文化墙等景观数字化,学生通过VR设备,可“穿越”到不同季节,观察植物生长、了解建筑历史。
②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旨在让学生“足不出校赏秋景,指尖触碰文化根”。目前,已有30所中学加入,收录校园秋景数字资源超500条。学生反馈显示,82%的参与者认为VR技术让秋日观察更直观,75%的学生表示“更愿意主动了解校园文化”。
③不过,项目也面临挑战:部分设备运行卡顿,低年级学生操作不熟练;部分教师认为,VR观察不能完全替代实地观察,需平衡“虚拟”与“现实”。
材料二:
①近日,某调研机构发布《青少年秋日实践报告》,数据显示:仅38%的初中生会主动观察秋日自然景象,25%的学生表示“没时间观察,作业太多”,19%的学生“不知道观察什么”。
②报告指出,秋日实践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审美力的重要途径。建议学校减少机械作业,增加“秋日观察日记”“校园秋景摄影”等实践任务;家长可陪伴孩子参与秋收、赏秋等活动,让孩子在体验中感受秋日之美。
材料三:
①2024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实践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自然观察、文化体验等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要求小学阶段每学期实践活动不少于10次,初中阶段不少于8次。
②意见强调,实践活动需结合季节特点,如秋日可开展“农作物观察”“传统节气探究”等活动,避免“重形式、轻实效”。同时,鼓励利用科技手段(如摄影、短视频、VR)辅助实践,但需以“实地体验”为核心。
1. (3分)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秋日校园数字博物馆”项目已在所有中学落地,反响热烈。
B. VR技术能完全替代实地观察,让秋日观察更高效。
C. 教育部要求初中阶段每学期实践活动不少于8次,需结合季节特点。
D. 所有学生都认为VR技术让秋日观察更直观,愿意主动了解校园文化。
2. (3分)下列对“秋日实践”的认知,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秋日实践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力,不应被忽视。
B. 作业过多、缺乏指导是学生不愿参与秋日观察的主要原因。
C. 科技手段(如VR、摄影)可辅助秋日实践,但不能替代实地体验。
D. 秋日实践只能开展“校园秋景观察”,无法与传统文化结合。
3. (5分)根据材料二,提炼出两条提升青少年秋日实践参与度的建议。
4. (5分)小明想完成“校园古银杏秋日生长观察”作业,小红想制作“校园秋景VR展示片”。结合材料,说说谁的作业更符合教育部对实践活动的要求,并简述理由。
(二) 记叙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秋日的那片银杏
李秋生
①我至今记得,初中校园里的那棵古银杏。它站在教学楼后,树干粗壮得要两个同学手拉手才能抱住,枝丫斜斜地探向天空,像一把撑开的金色巨伞。每到秋天,叶子就会慢慢变黄,风一吹,像千万只黄蝴蝶往下飘,落在地上,铺成厚厚的“金地毯”。
②初一那年秋天,我刚转学来,性格内向,总是独来独往。一次体育课自由活动,我躲在银杏树下看书,忽然听见“哗啦”一声,一本书砸在我头顶。抬头一看,是班里的“调皮鬼”张强,他正和几个同学笑闹:“喂,新来的,这是我们的‘秘密基地’,快走开!”
③我的脸一下子红了,慌忙捡起书想走,却被张强拉住:“想走?得把地上的叶子扫干净!”他指了指脚边的落叶,眼神里满是挑衅。我攥紧拳头,却不敢反驳——我怕惹麻烦,怕被同学们更排挤。
④就在这时,班长林晓走了过来。她蹲下身,捡起我掉在地上的书签(那是一片精心压平的银杏叶),笑着对张强说:“银杏树下是大家的地方,怎么能说是‘秘密基地’呢?而且,落叶这么美,扫了多可惜。”说着,她捡起一片银杏叶,递给我:“你看,这片叶子的纹路多像小扇子,夹在书里当书签正好。”
⑤张强愣了愣,没再说话,悻悻地走了。林晓坐在我身边,和我聊起银杏的故事:“这棵树有五十年了,每届学生都会来这儿捡叶子、写心愿。你看,树干上那些刻痕,都是大家的回忆呢。”她指着树干上浅浅的刻字,眼里闪着光。那天,我们坐在银杏树下,聊了很久,阳光透过金黄的叶子洒在身上,暖融融的。
⑥从那以后,我渐渐开朗起来。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和林晓去银杏树下待一会儿:我们捡最完整的叶子压书签,把写着心愿的纸条藏在树洞里,看着夕阳把树叶染成橘红色。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趴在树干上哭,林晓递给我一片银杏叶:“你看,叶子从绿到黄,不是枯萎,是为了明年春天更绿。一次考不好没关系,下次努力就好啦!”
⑦初三那年秋天,银杏叶黄得格外早。林晓要转学了,临走前,她送给我一本笔记本,扉页上贴着两片叠在一起的银杏叶,旁边写着:“银杏会落,但回忆不落;我们会分开,但友谊不变。”
⑧后来,我考上了高中,离开了那所初中。每年秋天,我都会想起那棵古银杏,想起林晓的话。去年国庆,我回母校探望,发现银杏树下站着几个初一的小朋友,他们正捡叶子、笑闹,像极了当年的我和林晓。
⑨风又吹过,银杏叶簌簌落下。我捡起一片,夹进笔记本——那片叶子,不仅藏着秋日的美,更藏着一段温暖的时光,一份永不褪色的友谊。
1. (4分)通读全文,补充情节。
(①______)→ 林晓解围,与“我”聊银杏 → (②______)→ 林晓转学,赠“我”银杏笔记本 → “我”回校见银杏,忆往昔
2. (6分)按要求赏析句子。
(1)它站在教学楼后,树干粗壮得要两个同学手拉手才能抱住,枝丫斜斜地探向天空,像一把撑开的金色巨伞。(从修辞角度赏析)
(2)我攥紧拳头,却不敢反驳——我怕惹麻烦,怕被同学们更排挤。(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 (6分)文章以“秋日的那片银杏”为题,有什么作用?
4. (6分)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叶子从绿到黄,不是枯萎,是为了明年春天更绿”这句话的理解。
写作与表达(55分)
五、作文(55分)
秋日里的一片落叶、一本旧书、一次相遇,都可能藏着难忘的故事。请以“______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如“银杏叶”“秋日书店”“那次赏秋”);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内容具体,情感真实;③字迹工整,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四季美景(单元测试·提升卷)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共27分)
一、秋日字词拾趣(6分)
1. qiè;缀;铺(3分,每空1分。“怯”注音需准确,“缀”指装饰、附着,符合“菊花含露珠”的语境;“铺”指展开、铺设,贴合“黄叶盖地面”的场景,“坠”“扑”均不符合语境)
2. B;B(3分,每空1.5分。“薄毯”中“薄”指厚度小,选“báo”;“打量”中“量”读轻声“liang”,指观察、看,选“B”)
二、秋日诗韵积累(12分)
①日月之行 ②若出其中 ③潮平两岸阔 ④风正一帆悬 ⑤夕阳西下 ⑥断肠人在天涯(每空2分,错字、漏字、多字均不得分。需结合“秋日”主题,准确对应曹操《观沧海》、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课内必背诗句)
三、秋日实践知行(9分)
1. 示例:老师您好!我想申请“植物解说员”岗位,申请流程如下:首先我会在线上填写报名表,然后提交提前撰写的秋日校园植物观察笔记初稿;接着参加线下面试,面试包含植物知识问答和模拟解说环节;若通过面试,我会按时参加岗前培训,完成培训后正式成为志愿者。(5分,流程完整、语言得体,符合“植物解说员”岗位特点,逻辑清晰即可)
2. 示例1:我摸过枫叶边缘的锯齿,是秋天刻在叶上的印章;
示例2:我见过菊花在秋风中昂首,是秋天绽在枝头的微笑(4分,句式与前两句一致,围绕秋日植物观察展开,运用比喻修辞,情感积极即可)
四、阅读与理解(共38分)
(一)材料类文本阅读(16分)
1. C(3分。A项“所有中学”错误,材料一仅提及“多所中学”;B项“完全替代”错误,材料一、三均强调“VR不能替代实地观察”;D项“所有学生”错误,材料一为“82%的参与者”“75%的学生”,表述绝对化)
2. D(3分。材料三明确提到秋日实践可开展“传统节气探究”,说明能与传统文化结合,“只能开展校园秋景观察”表述错误,其余选项均符合材料内容)
3. ①学校层面:减少机械重复性作业,设计“秋日观察日记”“校园秋景摄影”等实践性任务,引导学生主动观察;②家庭层面:家长陪伴孩子参与秋收、户外赏秋等活动,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秋日之美(5分,每点2.5分,从学校、家庭两个维度提炼,贴合材料二建议,语言简洁具体)
4. 小明的作业更符合要求(1分)。教育部要求实践活动以“实地体验”为核心,且需结合季节特点(2分);小明的“校园古银杏秋日生长观察”需实地记录银杏从叶绿到变黄、脱落的过程,属于亲身实地体验,贴合秋日季节特征(1分);小红的“校园秋景VR展示片”以虚拟技术为主,虽能辅助观察,但未体现“实地体验”的核心要求,不符合教育部意见(1分)。(共5分)
(二)记叙文阅读(22分)
1. ①“我”刚转学,躲在银杏树下看书,被张强挑衅刁难(2分);②“我”与林晓每天在银杏树下相处(捡叶压书签、藏心愿纸条),林晓用银杏叶鼓励考试失利的“我”(2分)。(共4分,需围绕“银杏”串联情节,概括完整、逻辑连贯)
2. (1)修辞角度:运用比喻修辞(1分),将银杏树枝丫比作“金色巨伞”(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银杏树的粗壮、枝繁叶茂,以及秋日叶子金黄的特点(2分),为后文“我”与林晓在树下互动做铺垫,营造温馨氛围(2分)。(共6分)
(2)加点词表达效果:“攥紧”写出“我”被挑衅时的愤怒与紧张(2分),“不敢反驳”体现“我”刚转学的内向、怯懦,以及害怕被排挤的心理(2分),准确刻画了“我”当时孤立无援的状态,与后文林晓解围后“我”的开朗形成对比,突出友谊的影响(2分)。(共6分)
3. ①线索作用:“秋日的那片银杏”是全文线索,串联起“我”被挑衅、林晓解围、与林晓相处、林晓赠礼、回校忆往昔等情节,使文章结构完整(3分);②象征作用:银杏象征“我”与林晓的友谊,以及秋日里温暖的时光,“叶子从绿到黄”还象征成长中的挫折与希望,深化“友谊永恒、积极面对生活”的主题(3分)。(共6分,从结构、内容、主题三个维度分析,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即可)
4. 表面上:银杏叶从翠绿变为金黄,不是生命的枯萎,而是为了储存能量,等待来年春天重新发芽、变绿(3分);深层上:林晓用这句话鼓励“我”——一次考试失利不是失败,而是成长中的经历,只要不放弃、继续努力,就能像银杏叶一样“来年更绿”,重拾信心、取得进步(3分)。(共6分,需结合文章情节,兼顾字面含义与深层哲理,体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写作与表达(55分)
作文评分标准
一等 48-55分 补题新颖(如“银杏叶里的友谊”“秋日古树下的约定”),内容具体:围绕补充题目,详细描写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融入秋日景物(如银杏、枫叶、桂花),细节丰富(如动作、语言、环境描写);情感真实:通过故事传递友谊、成长、温暖等积极情感;语言流畅:运用比喻、拟人等至少两种修辞手法,语句生动,无明显语病;结构完整:开头点题,中间叙事,结尾升华主题。
二等 40-47分 补题恰当(如“银杏叶的故事”“那次赏秋”),内容较具体:有完整的故事框架,包含秋日元素,细节较完整;情感较真实:能体现对故事的感受;语言较流畅: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语句通顺,少量语病;结构较完整:段落清晰,有开头、中间、结尾。
三等 32-39分 补题基本恰当(如“秋日的故事”),内容简略:故事框架不完整,秋日元素不突出,细节不足;情感平淡:未深入表达感受;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修辞手法运用不足;结构基本完整:有开头和结尾,但中间叙事混乱。
四等 31分及以下 补题不当(如脱离“秋日”主题,补“一本书”“一次相遇”未关联秋日),内容混乱:无完整故事,未体现“故事”的叙事性;情感虚假:无真实感受;语言不通顺:语病较多,影响理解;结构混乱:无清晰的段落划分,逻辑不清。
示例: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