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运用图像、视频资料等,识别常见的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景观。
1
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说出三种地貌的特点、类型与形成过程。
2
通过资料,简要说明这三种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影响。
3
喀斯特地貌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第三节
第四章 第一节
常见的地貌类型
活动一 中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676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有3个特困地区位于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的地区。
思考:简述喀斯特地貌地区普遍贫穷的原因
石芽、石林形成过程
溶蚀
沉积
喀斯特地貌
溶沟石芽石林
洼 地
【喀斯特侵蚀地貌】峰丛
峰丛
基座相连
【喀斯特侵蚀地貌】峰林
坝 子
峰丛
峰林
基座相连
基座不相连
进一步溶蚀
【喀斯特侵蚀地貌】孤峰
峰丛
峰林
基座相连
基座不相连
孤峰
进一步溶蚀
进一步溶蚀
峰丛、峰林形成过程
溶蚀
沉积
喀斯特地貌
溶沟石芽石林
峰丛
峰林孤峰
【喀斯特侵蚀地貌】溶斗
【喀斯特侵蚀地貌】溶洞
溶蚀
沉积
喀斯特地貌
溶沟石芽石林
峰丛
峰林孤峰
溶斗
溶洞
天坑
【喀斯特侵蚀地貌】天坑
第四章 第一节
常见的地貌类型
活动二 分析世界上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的原因
①地貌最接近射电望远镜的造型,工程开挖量最小;
②喀斯特地貌可以保障雨水向地下渗透,不会在表面累积而损坏和腐蚀望远镜;
③射电望远镜需要尽量远离电磁干扰,大窝凼附近5千米半径之内没有一个乡镇,无线电环境理想。
④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便于观察。
【喀斯特沉积地貌】——钙华
富含Ca(HCO3)2的地下水
泉眼、裂隙流出
出露地表,气压下降
二氧化碳气体溢出
水中碳酸盐离子因饱和而沉积
形成钙华
溶蚀
沉积
喀斯特地貌
溶沟石芽石林
峰丛
峰林孤峰
溶斗
溶洞
天坑
钙华
在溶洞内,含碳酸氢钙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
从水中析出的碳酸钙
在洞顶、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
形成石钟乳、石笋、石幔
溶蚀
沉积
喀斯特地貌
溶沟石芽石林
峰丛
峰林孤峰
溶斗
溶洞
天坑
钙华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石幔
活动三 中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676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有3个特困地区位于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的地区。
简述喀斯特地貌地区普遍贫穷的原因
①土壤贫瘠、机械化生产程度低
②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
③地表水资源缺乏,农作物产量低
④道路崎岖、交通不便
练习一 下图示意某地常见的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图中“天窗”的主要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板块张裂 D.流水侵蚀
2.该地地表可能发育的地貌有( )
①洼地 ②峰林 ③石幔 ④石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A
练习一 下图示意某地常见的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 )
①土壤肥沃,适合发展种植业 ②地表水源丰富,生产生活供水充足 ③地貌景观丰富独特,适合发展旅游业 ④地表破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C
练习二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地区地貌景观一般会历经下图所示的四个演变阶段,目前该地区地貌所处的演变阶段是( )
A.渗穴期 B.洼盆期 C.锥丘期 D.残丘期
C
练习二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2.图示地区( )
A.流水侵蚀作用显著 B.没有流水沉积作用
C.河流左岸堆积,右岸侵蚀 D.河流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A
练习二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3.该地山区难以生长高大的树木,其原因是( )
①气候冷湿②土层浅薄③人为破坏严重④地下水埋藏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D
COASTAL LANDFORM
海岸地貌
2
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
海岸地貌就是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海岸地貌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海岸地貌与分类
波浪的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较为明显。
基岩海岸一般水下岸坡坡度大,波浪能直接冲击岸边,一方面巨大的冲力直接施加在岩石上,另一方面波浪冲击岩石裂隙,使裂隙中的空气受到压缩,压缩的空气又对岩石施加压力。
在波浪的长期作用下,崖壁破碎,海岸崩塌形成侵蚀海岸。
波浪作用
波浪作用
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称为海蚀崖。
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成为海蚀柱。
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
海蚀地貌
海蚀柱
海蚀崖
海蚀穴
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如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海积地貌
海滩
沙嘴
沙坝
03
冰川地貌
【探究问题1】结合教材,找出冰川的概念、类型以及分布。
冰川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形成过程
在高山和高纬地区,气候严寒,年平均温度在0°C以下,常年积雪,当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时,地表积雪逐年增厚,积雪逐渐变成粒雪,再由粒雪变成微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受自身重力作用或冰层压力作用沿斜坡缓慢运动,就形成冰川。
概念
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
山岳冰川: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设问1】结合教材,找出冰川的概念、类型以及分布。
冰川地貌
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分为
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
山地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中国有现代冰川的省份:青藏甘,新云川。
冰川的分布
冰川的分布
冰川地貌—冰川作用
【设问2】阅读教材P66,归纳冰川作用有哪些?
冰川的“力量”
当冰川厚达100米时,冰床上每平方米承受约90吨的压力。冰川滑动时,不仅能够碾碎岩石,甚至可将冰床底部的巨大岩块“连根拔起”。运动的冰川可将大小混杂的砾石“带走”,搬运到数百乃至数千米远的地方。冰川的搬运能力惊人,随冰川的“飘移”的砾石,大的直径可达30余米。在波罗的海南岸平原上,曾发现冰川搬运而来的巨大岩块,其体积是4千米×2千米×0.2千米,体积之大,令人惊叹!
冰川侵蚀作用
冰川搬运作用
冰川堆积作用
冰川地貌—冰川作用
【设问2】阅读教材P66,归纳冰川作用有哪些?
冰川的“力量”
当冰川厚达100米时,冰床上每平方米承受约90吨的压力。冰川滑动时,不仅能够碾碎岩石,甚至可将冰床底部的巨大岩块“连根拔起”。运动的冰川可将大小混杂的砾石“带走”,搬运到数百乃至数千米远的地方。冰川的搬运能力惊人,随冰川的“飘移”的砾石,大的直径可达30余米。在波罗的海南岸平原上,曾发现冰川搬运而来的巨大岩块,其体积是4千米×2千米×0.2千米,体积之大,令人惊叹!
冰川侵蚀作用
冰川搬运作用
冰川堆积作用
1、冰川的侵蚀作用
冰川地貌—冰川作用
分为拔蚀、磨蚀作用
磨蚀作用: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
拔蚀作用:冰川滑动时,不仅能够碾碎岩石,甚至可将冰床底部的巨大岩块“连根拔起”;
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碎石,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一起向下坡方向移动,冰川可以将岩石搬运得很远,还有可能抬至很高。 巨大的砾石称为漂砾。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
2、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地貌—冰川作用
冰川地貌
冰川搬运的特点
①搬运距离长
②搬运量大
③被搬运物大小悬殊
④具有逆坡搬运的能力
冰川搬运的物质统称为冰碛物
3、冰川的堆积作用
冰川地貌—冰川作用
【设问3】观察下图归纳冰川堆积物(冰碛物)的形态特点
被冰川搬运后堆积的碎屑物(岩屑)统称为冰碛物。
冰碛物的基本特征
①缺乏分选性,无层理;
②颗粒大小悬殊;
③砾石棱角分明,磨圆度差。
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
可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冰川堆积地貌。
冰蚀地貌
冰蚀地貌:
冰斗:山岳冰川上聚集冰雪的“簸箕状” 洼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刃脊:在两个相邻的冰斗之间,岩石通常被侵蚀得很薄,形成狭窄的山脊。由于它很像锋利的刀刃,所以人们把它叫做刃脊。
角峰:冰斗继续侵蚀,数道刃脊狭路相逢,就形成了险峻的角峰。
冰蚀槽谷(U形谷):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峭,谷底开阔,形如“U”字
冰蚀地貌
在高纬度地区,冰川常能伸入海洋,
①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侵蚀海岸形成槽谷(U形谷),
②冰退后海平面上升,槽谷被海水侵入,成为狭长峡湾。
【设问5】结合教材67页阅读,归纳峡湾的形成过程。
峡湾:在高纬度地区,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深的U型谷,当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后退,海水倒灌进U型谷里面,就形成了峡湾。
知识补充:峡 湾
峡湾深入陆地数十至数百千米,海水很深,两侧陡崖巍然,景色壮丽。
挪威以峡湾闻名,有“峡湾国家”之称。2005 年,挪威西峡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挪威西峡湾——盖朗厄尔峡湾和纳柔依峡湾,具有壮观的自然美景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U型谷
河流V型谷
U形谷谷底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V形谷谷底狭窄,两壁较陡峭。
冰蚀地貌
P67活动题:比较冰川作用形成的U型谷与流水作用形成的V型谷的形态差异。
冰川运动过程中刨蚀地表使其成为洼地,冰川融化后洼地内积水形成湖泊。如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
冰蚀湖
在第四纪大冰期,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的很多地区被连绵的冰川覆盖,留下了大量的冰蚀湖、峡湾等冰川地貌遗迹。
北美五大湖——冰蚀湖
冰蚀地貌
冰积地貌(冰碛地貌)
冰碛垄:在冰川侵蚀山体的过程中大量碎屑随冰川流动,碎屑在冰流两侧聚集形成侧碛垄,在冰川末端聚集形成终碛垄,两条冰川汇合后,交界处的堆积物为中碛垄。
冰碛湖:冰川消融后退时,挟带的砾石在地面堆积成四周高、中间低的洼地,或堵塞部分河床、积水形成的湖泊。
冰积地貌(冰碛地貌)
冰碛湖
天山天池——冰碛湖
冰积地貌(冰碛地貌)
【设问6】:比较冰碛湖与冰蚀湖的异同。
北美五大湖——冰蚀湖
日内瓦湖——冰碛湖
同:
两者都是冰川地貌。
异:
冰蚀湖是冰川侵蚀地表形成洼地,后积水形成。
冰碛湖是冰川携带的物质堆积后,在低洼处积水形成的。
冰碛丘陵(平原):冰川消融后,地面堆积所形成的山丘状地形。如欧洲的波德平原和东欧平原。
冰积地貌(冰碛地貌)
典型的冰川堆积地貌(冰川堆积无选择性,所携带的物质杂乱堆积)
冰碛平原:冰川消融后,所携带的物质在地面堆积所形成的山丘状地形。呈波状起伏,相对高度数十米到数百米。最典型的地区为欧洲的波德平原和东欧平原。
蛇行丘是大陆冰盖下封闭水道中的沙砾物质(冰碛物)组成的狭长曲折的高地。呈蛇形湾曲,两壁陡直,丘顶狭窄,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
成因:冰川消融时,冰融水沿冰川裂隙渗入冰川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待冰完全融解后,隧道中的砂砾沉积而形成蛇形丘。
U形谷谷底一般较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
V形谷两壁较陡峭,谷底狭窄。
详解教材:冰蚀地貌
详解教材:冰蚀地貌
详解教材:冰碛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