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东辰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眉山市东辰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0 15:44:34

文档简介

高 2025 级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
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
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
美想象空间。
考试要求:
1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非选择题必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
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意境概念的形成与界定》,有删改)
2
材料二 :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日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
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
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
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
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3
.看分给点,分点作答。答题序号统一为:①②③④⑤⑥,注意各分点之间的间距,保证排版清爽。
4
.合理把控时间,整体布局安排,绝对不留空白。作文不能少于800字,也不要超过1000字。
5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
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
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
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小题。
材料一: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
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王昌龄的《诗格》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
这个概念,文中说: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李白的

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
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
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
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
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
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境生动自然。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
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
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感体验,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
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有真诚的人格、真切的发现,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
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入景,语始清味。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
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
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
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
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重要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
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
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有“情景交融”说,

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
1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审美理想集中体现的意境,首次出现于王昌龄的《诗格》。
B. 刘勰、钟嵘、王昌龄、刘禹锡等人拓展生发使意境论确立了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
C. 王昌龄认为一味写景和一味言情都“无味”,唯景情融合才“得其真矣”。
D. 意境的概念主要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
2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材料一简明清晰地追溯了意境的理论发展历程,并重点与表意更为宽泛的“境界”相区分。
B. 材料二全文采用并列式结构,作者先提出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再分析三种具体类型。
C. 两则材料都多次采用引用论证,材料一以引用文论为主,材料二以引用古诗为主。
D. 材料一将古代文论放在今人的视野中加以审视,材料二为古代文学阐释提供了具体路径。
3
. 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景中藏情”表现方式的是( )(3 分)
A.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B.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几乎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
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
试题 第 1 页(共 10 页)
试题 第 2 页(共 10 页)
C.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能是具死尸。敌兵接着又乱放一阵枪,估计即便是活的也让这一阵乱枪打死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从地上爬
起来,小心翼翼地走到江面上。
D.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4
. 请结合第一则材料,给“意境”下一个定义。(4 分)
冯子恩右肩中了一弹,大概锁骨被击碎了,鲜血急速流淌下来,在冰面上聚了一滩。其余的子弹都打在
他四周的冰面上,打得冰屑四溅。他很瞧不起这帮美国兵,枪法太差啦!他依旧一动不动地趴在冰上,双手
在怀里抱紧冲锋枪。其实不用他装死,他也差不多就要死了,血液将要流尽,体力早已耗完,唯有一颗心脏
还在跳动……
5
. 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沁园春·长沙》一词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敌人成散兵线向他走来,皮靴踩踏着冰面,发出橐橐的响声……近些,再近些……冯子恩用顽强的毅力
又坚持了最后几秒钟,之后他缓缓地从怀中向前伸出冲锋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哒哒哒……”一梭子复仇的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敌兵们惊叫着翻滚倒地。冯子恩痛楚地闭上双
汉江血[注]
眼,知道自己没有射中一个敌人,他的右肩负了伤,几乎无法握枪瞄准了,手指也冻得僵硬难以弯曲。④冲
锋枪在他的怀中乱跳,一串子弹打飞了。
叶雨蒙
直到后半夜冯子恩苏醒了,那时寒风刮得更紧了。向荒坡四周寻望,只见灌丛的暗影在疾风中索索抖动,
一颗子弹也没有了,他拖过冲锋枪在冰上一推,送入冰窟窿,之后他挣扎着翻了两个滚,到了冰窟窿前。
敌人开始还击了,子弹刮风似的从他四周掠过,他先将双脚和两条小腿探入江水中,上半身留在冰面上,顿
时他感到江流向下拽动他双腿的力量,刺骨的江水浸透了他的腿骨……他知道,这已是他最后的痛苦了,再
过一小会儿,他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他两手按着冰面,使自己的身体继续向江水里下沉。江水浸过了他的
臀部,接着又浸过他的腰腹……就在他的头颅入水的一霎间,他抬头向天空望了最后一眼。
那时初升的阳光已从东山泻过来,碧蓝而辽阔的天空中有一只雄鹰在静静地盘旋。江岸高耸的山峰上,
树林被阳光照亮了……
不见一丝人迹。敌人早已不见了;那么掩护自己的古建禄呢?他怎么样了?狂风的间歇中,他微微抬起头来,
忽见距他十几米外地面上有一团暗影,好似一个倒伏的人,他一怔,便挪动着向前爬……真的是古建禄!他
扑上去抱住他的歪着的头颅,双手感到了他脸部肌肉的僵硬和冰凉!他走了,这样匆匆忙忙,甚至没来得及
与战友说一声再见……
冯子恩向四周望了一下,之后爬到一处土质稍显松软的地段,用手抠挖地面,却有如摸到一块满是锈砂
的生铁。他发愁了。但是必须尽快办好这件事呵,他回转头眺望茫茫的汉江,汉江灰蒙蒙的,岸边蒿草在寒
风中唰唰抖动着干枯的茎叶。要是把战友的遗体沉到江里倒不错,等于是水葬了。
天蒙蒙亮的时候,冯子恩终于将古建禄运到了封冻的汉江冰面上。他趴在冰上喘息了一阵,之后从右肩
取下冲锋枪,检查了一下准星和击发处,还行。好啦,这一回成功在枪!
[
注]节选自叶雨蒙长篇纪实小说《汉江血》,作品描写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进行
的第三、第四次战役。
先安葬战友,再为他复仇!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以苏醒后的冯子恩寻找战友古建禄开篇,“寒风”“歪着的头颅”“僵硬和冰凉”的遗体共同勾勒出
战场的惨烈景象。
他望了望江岸开阔地,那条灰白的道路以及那条路后面向坡上缓缓升起的稀疏的灌木丛,
此刻显得静悄悄的。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奇怪,那些兔崽子们都缩到哪儿去了?他愤愤
地想。好吧,现在先不管他们,一会他们会来的,一定会叫他们来!他从后腰上取下那颗手榴弹,小心翼翼
地拧开弹柄后的盖帽,几秒钟后,手榴弹咝咝冒着青烟划一个弧形落到不远处的江面上。随即便轰然一响,
碎冰块和弹片一阵雨似的哗哗落下来。爆炸过后,前方冰面上出现一个窟窿,好像有缕缕水汽向天空升浮着。
冯子恩盯着那袅袅飘升的水汽,一点点把战友的遗体推到冰窟前。①水很洁净,呈钢蓝色,汩汩地从冰层下
流过。他伸手向冰窟里撩了些江水,擦拭着死者脸上的血迹,同时感到冰凉的江水渐渐漫透了自己的衣服。
然后他将古建禄遗体头朝下,一点点送往水中……
B.运送古建禄遗体到距离并不远的汉江冰面上,花费了冯子恩不少时间,这主要是因为他心中对古建禄
充满了不舍,不想加快速度。
C 标题中“血”字内涵丰富,既指主人公在汉江战斗中流血牺牲,体现血战的惨烈,也表现出志愿军战士
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铁血精神。
D.不同于《百合花》精心描绘日常生活片段,从侧面表现战争,本文主要通过正面描写激烈、残酷的战
争场面来表现主题。
白蒙蒙的晨雾里,那帮端着卡宾枪的美国兵一路跑步奔到江边,一个瘦高个儿的士兵向江面指了指,大
概是发现了卧倒的冯子恩吧,呼啦一下,全部卧倒了。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句子①富有画面感,极具感染力,“汩汩”一词富有动感,用“钢蓝色”“洁净”的江水“擦拭”死者
的血迹,这一细节饱含着冯子恩的深情。
冯子恩没有开枪。他纹丝不动地卧在冰面上,脸贴冰面,忍受着极度的虚弱和伤痛以及冰面上浸漫过来
的冰凉的江水。
B.句子②富有张力,描摹出双方胶着的状态,此刻表面上的宁静,为后文惨烈的战斗埋下伏笔,极具表
现力。

这样过去好一阵,双方都没有动静。
敌兵们不能断定江面上趴卧的是死人还是活人?到底出了什么事?如果那是个志愿军,刚才的手榴弹爆
炸又是怎么一回事?③谁投的?志愿军不会自己炸自己吧?
C.句子③描写了敌人的心理活动,是全知视角下对前文双方僵持情节的补充交代。
D.句子④用拟人手法描摹冲锋枪不受冯子恩控制的状态,与上文“成功在枪”遥相呼应,“打飞了”暗含
后来,那个瘦高个子敌兵试探着朝冯子恩打过来一梭子弹,“叭叭叭……”却不见反应。他们放心了,可
着主人公报仇失败的遗憾。
试题 第 7 页(共 8 页)
试题 第 8 页(共 8 页)
8
9
. 小说题目“汉江血”的“血”字,内涵丰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5 分)
B. 渐,指逐步,与成语“防微杜渐”中的“渐”字意思一样。
C. “君谓计将安出”,宾语前置句,与“何为其然也”(《赤壁赋》)两句文言句式相同。
D. 胄,文中指帝王或贵族的后代;也可指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
. 同样是战争题材的小说,本文与茹志鹃的《百合花》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有哪些不同。(6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分)
A. 甘宁到吴国受到周瑜、吕蒙的共同举荐,得到孙权赏识,与之前在刘表、黄祖那里的遭遇完全不一样。
B. 甘宁劝孙权对南荆之地早点规划,而且要先从黄祖那里寻找突破口;认孙权一定能打败黄祖。
C. 刘备在“凡三往”之后,才得以和诸葛亮见面;刘备先叫旁边的人退下,然后才进入正题。
D. 诸葛亮在对策中,先谋“可”之策略,再析“不可”之势,为刘备描绘出立足蜀汉,与魏、吴鼎足三
分天下的蓝图。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
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小题。

1)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材料一: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黄祖,祖又以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凡人畜之。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骄,
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
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
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
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
宁兵屯当口。
1
4. 甘宁虽是一名武将,对孙权的献策却直追诸葛亮的“隆中对”。请概括两者的相同之处。(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小题。

选自《三国志·甘宁传》,有删改)
插秧歌 杨万里
材料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春耕 张纲
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
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
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
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
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
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
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
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乱后荒田杞棘生,归来还喜见春耕。
随犁细雨濛濛湿,转垄新泉聒聒鸣。
好劝卖刀添健犊,尽令长亩种香粳。
腐儒一饱真馀事,莫遣闾阎①有叹声。
[注]①闾阎:指平民百姓。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选自《三国志·隆中对》,有删改)
A.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了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富有
情趣。
1
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
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B. 《插秧歌》首联中,“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具体准确,突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配合默契。
C. 《春耕》首句荒凉景象和后文春耕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与尾句形成了勾连,寄托了作者的感慨。
D. 《春耕》颔联中,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细腻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辛苦忙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果 A 禽 B 祖 C 尽 D 获 E 其士众 F 遂授宁 G 兵 H 屯当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1
6. 两首诗都写劳动,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作简要分析。(6 分)
A. “因居南阳”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个“因”的意思不一样。
试题 第 1 页(共 10 页)
试题 第 2 页(共 10 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孜孜以求的。中国自古______①______。“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的说法就是例证。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
也”。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人们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
“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斜______②______,而开宝寺
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精益求精,就连今人也定
会竖大拇指。
1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莺”这一意象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选用,被赋予丰富的内涵。诗人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对莺的生活习
性进行细致描摹,或表达对“莺”的赞美喜爱之意,或抒发赞春惜春之情。如“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请你从学过的古诗文中举出运用“互
文”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中国古代工匠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倾注着他们毕生精力,______③______,小至一个工具的
发明,不仅仅是对技艺的追求,更有着奉献精神与济世情怀。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
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了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传承和发
扬工匠精神不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基石所在,而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重拾工匠敬业、勤奋、
执着、创新的精神,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和价值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2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
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
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字。(6 分)
2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修改最正确的一项(
)(3 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
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
干硬的馒头……
A.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仅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基石所在,更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B.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基石所在。
C.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仅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基石所在,而且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D.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基石所在。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
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
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四、写作(60 分)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
2
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写道:广大青年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
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冬奥冠军苏翊鸣在写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中所说,“伟大的国家”和“最好的时代”是放飞青春梦想
的坐标,也是广大青年奋斗向未来的底气所在。
某大学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显示,青年网民群体普遍相信:“躺
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
1
2
8.下列选项中的省略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省略号用法相同的是( )(3 分)
A.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百合花》茹志鹃)

B.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百合花》茹志鹃)
C.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作了详尽记录。(《喜看稻菽千重浪》沈英甲)
D.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探界者”钟扬》叶雨婷)
9.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平”没有出路,拼搏才有未来;奋斗,永远是青春的别名!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以“奋斗最青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 800 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
A.“瞟”无声胜有声,写出了新媳妇对“我”打扰她且不理解她的不快。
B.“夺”写抢被子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可以看出新媳妇的坚决。
C.“瞪”是对新媳妇眼神的刻画,写她对卫生员揭掉小战士身上被子的不满。
D.“嚷”既写了新媳妇埋怨卫生员不支持自己,也表现了她悲痛的语气。
0.文中画横线处“细细地、密密地”能否换成“细密地”?请简要说明理由。(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试题 第 7 页(共 8 页)
试题 第 8 页(共 8 页)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参考答案及详解
【答案】1. C 2. D 3. A
4. 意境是以情景交融创造的审美想象空间为表现特征的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
5. ①“一切景语皆情语”是指出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作者情思,这句话强调了情思通过
写景表现出来。
②《沁园春·长沙》上阕着重写景,但处处可见作者情思。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
是枫林如火的写照,也抒发了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词人以此景表达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
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首次出现”错,依据“王昌龄……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可知并不是首次出现;
B.“拓展生发”错,依据“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
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可知文学意境论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只是“已
见端倪”,而不是“拓展生发”;
D.“主要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错,依据“由于意境概念历经
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可知
不能判断“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是“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的主要原因。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并重点与表意更为宽泛的‘境界’相区分”错,依据“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
义为准,……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可知与境界的区分只在材料一末尾提了
一下,且并未对意境和境界进行区分;
B.“全文采用并列式结构”错,依据“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可知材料先提出意
境的特征情景交融;依据“第一是景中藏情式。”“第二是情中见景式。”“第三种是情景并茂
式。”可知材料再分析三种具体类型,这是“总分式”结构;
C.“材料二以引用古诗为主”错,依据“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能够感受
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
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处处情态毕
现,情境生动自然”可知材料二并未以引用古诗为主,古诗是作为例证出现的。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 含义的能力。
A.“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意思是: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再依据“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
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可知内容为直接抒情,这是情中见景式。
第一次月考答案 第 1 页 共 8 页 高一语文备课组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
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
湍水势。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这是景中藏情式。
C.“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意思是: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
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以景结情,余音袅袅,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
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神思
绵绵,更耐人寻味。这是景中藏情式。
D.“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意思是:就像那一望无垠的烟草,满城翻飞的柳絮,
梅子黄时的绵绵细雨。此句借用草、絮、雨的意象和特点,描绘出江南暮春烟雨之景,景色
迷蒙,色调昏暗,表现出词人无限的愁怀恨绪。这是景中藏情式。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下定义的能力。
依据“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可知这是属概念,可成为全句的框架;
依据“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 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
的审美想象空间”可知其修饰成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开拓的审美想象空
间”,因此可概括出:意境是以情景交融创造的审美想象空间为表现特征的我国古典文论独
创的概念。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依据“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可知“一切景语皆情语”是指出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作者情思,
这句话强调了情思通过写景表现出来。 ②《沁园春·长沙》上阕着重写景,但处处可见作者情思。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描绘
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
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
思想的形象化表现,词人以此景表达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天空、
水底选择了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答案】 6.B 7.B 8.①文章主人公在汉江战斗中流血牺牲;②这是发生在朝鲜汉江的一场血战,“血”字体现 战斗的惨烈;③表现出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铁血精神。 9.①从主旨看,本文表现的是战友情和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百合花》表现了战争年 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②从手法看,本文正面描写了激烈、残酷的战争场 面;《百合花》精心描绘日常生活片段,从侧面表现战争场景。③从选材看,本文选取了战 争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表现主题;《百合花》通过几件平凡小事对主题深入挖掘。④从语言
第一次月考答案 第 2 页 共 8 页 高一语文备课组
看,本文似英雄诗篇,语言生动、质朴、真挚,呈现出“悲壮”之美;《百合花》语言清新
自然,具有浓厚的抒彩。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因为他心中对古建禄充满了不舍,不想加快速度”理解错误,从上下文来看,主要原因
是天寒地冻,环境恶劣,而他身负重伤,身体极度虚弱。
故选 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为后文惨烈的战斗埋下伏笔”错误,伏笔是前文中某个片段为下文所做的提示或暗示,
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手法,本处是战争发展的一个阶段,不是伏笔。
故选 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标题含义的能力。①标题“汉江血”的“血”字,意味着志愿军
战士在战争中流血牺牲;②结合注释以及“敌兵们不能断定江面上趴卧的是死人还是活人到
底出了什么事,如果那是个志愿军”等处可知,这场战役发生在朝鲜,“血”字体现战斗的
惨烈;③同时,在这场战役中,志愿军战士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风貌,“血”字体
现了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铁血精神。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理解及分析的能力。 两篇小说的比较阅读可以从小说主旨、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手法、艺术效果、
语言风格等角度来分析。虽然都是战争题材,但是《汉江血》表现的是战友情和不怕牺牲的
英雄主义精神,《百合花》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军民鱼水情,这是从主旨
的不同点来分析。《汉江血》选取了战争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表现主题,《百合花》主要是通
过军人到百姓家借被子这几件小事对主题深入挖掘,这是从选材的角度来分析。《汉江血》
正面描写了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表现战争的残酷无情,表达作者的厌战情感,《百合花》
描绘日常生活片段,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惨烈,从侧面表现战争场景。《汉江血》的语言生
动、质朴、真挚,呈现出战士英勇顽强的“悲壮”之美;《百合花》语言清新自然,如同百
合花,具有浓厚的抒彩。
【答案】
10.CFH 11.B 12.D
13. (1)(甘宁)不被(刘表)重用,后来又转而投奔黄祖,黄祖又只把他当作一般的人来
对待。
(2)这大概是上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
14. ①都有明确目标:意图巴蜀之地。
②都了然形势:甘宁熟悉刘表、黄祖的情况,了解曹操的势力;诸葛亮对天下形势尽在掌握。
③都有具体对策:甘宁建议先取黄祖,西据楚关,再图巴蜀;诸葛亮则提出了明确而又完整
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
④都陈述(思路)清晰:先析形势,再讲措施,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果然擒获了黄祖,并俘虏了他所有的士兵。于是孙权交给甘宁一支部队,驻扎在当口。
第一次月考答案 第 3 页 共 8 页 高一语文备课组
“果禽祖”是状语加动宾短语的结构,“祖”作“禽(通擒)”的宾语,句子结构完整,故在
C 处断开;“尽获其士众”也是状语加动宾短语的结构,“其士众”作“获”的宾语,句子结
构完整,故在 F 处断开;“授宁兵”省略主语孙权,动宾结构完整,故在 H 处断开。
故选 CFH。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于是/根据。句意:于是留在南阳。/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
B.错误。逐步/事物发展的开端。句意:然后就可以逐渐地去谋取巴、蜀。/在错误、或坏事
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使其发展。
C.正确。均为宾语前置句。句意: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箫声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D.正确。
故选 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先谋‘可’之策略,再析‘不可’之势”错误,应是“先析‘不可’之势,再谋‘可’
之策略”。
故选 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见”,表被动;“托”,投奔;“凡人”,一般的人;“畜”,对待。
(2)“殆”,大概;“所以”,用来……的;“岂……乎”,可否……呢。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从目标上看,甘宁“渐规巴、蜀”,诸葛亮认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
之以成帝业”,由此可知,二者都有明确目标,都是想夺取巴蜀这个战略要地。
从天下形势上看,甘宁分析“汉祚日微,曹操弥骄,终为篡盗”“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
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
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
伍”,洞悉曹操、刘表、黄祖情况;诸葛亮分析“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
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可以夺益州,三分
天下。由此可知,二者都了然形势。 从战略对策上看,甘宁建议“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
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一步步夺取;诸葛亮建议“西和诸戎,
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
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包括了四方的外交、“内修政理”的内政策略、两路进攻的军事方针,
可谓面面俱到。由此可看,二者都有具体对策。 从论辩逻辑上看,二者都是先分析天下形势,再讲具体措施,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陈述思
路清晰。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甘宁字兴霸,是巴郡临江人。年少时就有才气,善于交往,有侠义。后来依附刘表,于
第一次月考答案 第 4 页 共 8 页 高一语文备课组
是留在南阳,(甘宁)不被(刘表)重用,后来又转而投奔黄祖,黄祖又只把他当作一般的
人来对待。于是归附吴国。由周瑜、吕蒙共同推荐,孙权对甘宁有着不一般的看待,就像对
那些老臣一样对待他。甘宁(向孙权)陈述计策:“如今汉皇帝的地位日渐衰微,曹操越来
越骄横,最终会成为窃取政权的人。荆州南部地区,山川交通便利,江河相互通达,实在是
我们向西扩张的有利形势。我已观察过刘表,既没有远见,儿子又品行恶劣,不是能传承祖
业的人。主上您应当趁早谋划,事不宜迟。谋划这件事的方法,应该先攻打黄祖。黄祖现在
年老,已经非常昏聩糊涂,财物粮食也很匮乏,身边的人尔虞我诈,只追求私利,欺压苛求
下级官吏与士卒,官吏士兵心生怨恨。舟船等战斗器具,废弃并年久失修,不重视农耕,军
纪混乱。君主您如果发动进攻,一定可以打败他。打败黄祖后,乘胜向西,在西边占据楚关,
形势就将更加广大,然后就可以逐渐地去谋取巴、蜀。”孙权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见。于是西
征黄祖,果然擒获了黄祖,并俘虏了他所有的士兵。于是孙权交给甘宁一支部队,驻扎在当
口。
材料二:
先帝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
“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
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
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
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
大,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
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经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
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连,这
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
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
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
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
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州、益州,守住险要的地
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
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宛地、洛阳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
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
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就可以复兴了。”
【答案】
15.D
16. (1)《插秧歌》通过描写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精神
的赞美; (2)《春耕》通过对战乱后春耕场景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厌恶和见
第一次月考答案 第 5 页 共 8 页 高一语文备课组
春耕的喜悦;对天下太平,百姓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渴望。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辛苦忙碌、热火朝天”错误,应为“生机勃勃、美好动人”。
故选 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插秧歌》首联概括描写插秧的繁忙景象。四个动词,形象生动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
全神贯注的神态。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在雨中飞舞的情态。仅此两句,一幅热火
朝天的劳动场面,便跃然纸上,也流露出诗人对农家拼搏奋斗精神的赞美之情。颔联通过对
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插秧的艰苦。带“盔”披“甲”,仍淋得浑身湿透,可见雨之密、
之急、之大,也能使读者更为真切地感受农人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春耕》中“乱后荒田杞棘生,归来还喜见春耕”荒凉景象和春耕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一
“乱”一“喜”也形成情感上的反差,“莫遣闾阎有叹声”中不愿听见百姓的哀叹之声与“尽
令长亩种香粳”憧憬处处春耕相呼应,诗人厌乱世,喜太平,愿见百姓生活安康、富足。全
诗仅颔联写景,更多的笔墨抒写了诗人的感慨及对世态的议论。
【答案】
17. (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几处草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草长莺飞二月
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漫、舸。
【答案】18.B 19.D
20.不能。①“细细地、密密地”运用叠词,渲染了缝制的缓慢、细密过程,动作描写细致且
有画面感,让人物心理跃然纸上;②“细密地”只是客观强调了动作的特点,缓慢感、过程感、
画面感不强,对人物心理的表现也不够细腻。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省略号表示语言断
断续续。A.表引文省略。B.表示语言断断续续。C.表列举省略。D.表话没说完,意犹未
尽。故选 B。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D.“写了新媳妇埋怨卫生员不支持自己”
错。没有写埋怨卫生员的意味。故选 D。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细细地、密密地”不能换成“细密地”。
①“细细地、密密地”运用叠词,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渲染了缝制的缓慢、细密过程,
动作描写细致且有画面感,让人物心理跃然纸上,体现了“新媳妇”不愿意看着牺牲的小通
讯员穿着有破洞的衣服遗憾地离开的心理,表现了她的淳朴、善良,以及对通讯员的崇敬、
痛惜等复杂情感。
第一次月考答案 第 6 页 共 8 页 高一语文备课组
②“细密地”只是客观强调了动作的特点,对人物的描写不够细腻,缓慢感、过程感、画面
感不强,对“新媳妇”不愿意看着牺牲的小通讯员穿着有破洞的衣服遗憾地离开的心理的表
现不够细致充分。
【答案】21.①就有追求精致的传统 ②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 ③大到一项工程
22.答案 B
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基石所在。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横线后面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可知,应填写观点性的句
子,是体现工艺的精湛的,再由横线前面“中国自古”可知,对应的搭配是“就有……的传
统”,再由第一句“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孜孜以求的”可知,工艺精湛一
直是一种“追求”,故可填“就有追求精致的传统”。
第二空,由后面的“而”可知,横线处填写内容与“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
提下的刻意之举”形成对比,可填不是“刻意之举”之类的话,为了不形成语意上的重复,
可填“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
第三空,由横线后面的“小至”可知,应填“大到”,形成对照,具体内容参照“一个工具
的发明”,填写一个大的方面的,可填“大到一项工程”。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不合逻辑,关联词使用不当,“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应改为表示递进关系
的“不仅是……更是”;
第二处,语序不当,递进关系复句中后一分句须以前一分句为基点、并在程度或范围上比前
一分句有更进一层,所以把“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基石所在”“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位
置对调。
修改后的句子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
的基石所在。
【答案】例文:
奋斗最青春
“奋斗,永远是青春的别名!”不论是国家发展,还是个人的成长,不管处于什么阶段,
奋斗都是最强劲的助力器。没有奋斗,国家就不可能振兴强大;没有奋斗,人生就会变得暗
淡无光、庸庸碌碌。奋斗为马,恣意驰骋在青春的角力场,方能成就别样的精彩。
饱受战争创伤的中国从一穷二白中起步,开启新的征程。相较于旧中国,“而今迈步从
头越”的中国正值青春年少。怎么摘下积贫积弱的帽子、怎样摆脱受人欺凌的境遇、如何尽
快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面对这些严峻的问题,不论从高层,还是在民间,都认真思考并
积极寻求答案。一批批建设者、一代代工匠从现实出发,战天斗地、攻坚克难,用奋斗谱写
壮丽诗篇,终于让今天的中国在国家舞台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国家如此,各行各业也不例外。因为起步于近乎空白之地,中国的科技事业如何发展,
怎样占领世界科技的制高点,这是中国的科技人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茫茫戈壁、人迹罕
至的沙漠,一批批科技工作者告别家人,隐姓埋名默默奉献,青丝染白霜、健硕变佝偻,他
第一次月考答案 第 7 页 共 8 页 高一语文备课组
们用辛勤的汗水、奋斗的激情浇灌出灿烂的科技之花、人生之花。如今中国的科技已经傲立
世界潮头,但是正值青春的中国科技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如果沉浸在已经取得的成就中,止
步不前,将会重演历史的悲剧。正是深谙此理,中国的科技人为了让正青春的中国科技迸发
出更为强劲的伟力,他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矢志追寻,用无数通宵点缀灿烂星河。
再看中国的体育健儿,为了弘扬体育精神、为了诠释生命的意义、为了张扬青春的活力
与个性,他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用汗水、用奋斗为青春着色、为人生添彩。正是有了永
不言弃的拼搏,他们在赛场上的飒爽英姿才显得格外耀眼。从容国团、许海峰到李小双、刘
翔,再到杭州亚运会上为荣誉而拼搏的运动健儿,因为有了他们的追寻不止、奋斗不息,才
让体育的精神变得更加厚重。
生活在百年未变之大变局的隘口,新时代的青年如何用手中如椽的青春大笔绘就自己绚
丽的人生画卷,不仅仅需要精心擘画,还要用实际行动浇灌。只有身体力行,才能培育出娇
艳的青春之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新材料命题作文题。
综合分析情境材料列举的三则材料,它们都是围绕“青春”与“奋斗”展开的。第一则,
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勇奋斗,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将在一代代
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第二则谈到了“国家”“时代”与“青春”“奋斗”的关系,强
调好的国家与时代是青春与奋斗的重大助力;第三则以青年网民群体的集体心态为聚焦点,
强调青年网民的普遍价值观是认为拼搏、奋斗才能赢得青春与未来。不难看出,三则材料尽
管陈说的角度不同,但是核心词和强调的观点是一致的,写作时抓住共性构思立意即可。基
于此,由材料引发的思考角度有:我们该如何为自己的青春着色;没有奋斗的人生对一个人
意味着什么;身为年轻人能不能躺平、摆烂。
因为是全命题作文,所以写作任务的完成只要立足材料设置的话题情境,从材料中提取
关键信息,选择合适的表达点,紧扣“奋斗最青春”的主题写作即可。
这样,本文写作时首先以“奋斗最青春”为文章的中心,确立写作的表达点;继之,把
观点与材料对接,从理论的角度分析正值青春者不断奋斗的意义;然后,用观点观照现实,
摆事实,讲道理,以典型的材料从不同角度阐述奋斗的青春对于国家发展和一个人成长的价
值;最后,关联当下,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以奋斗为人生的底色,积极进取,不断超越,让
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立意:
1.奋斗让生命变得厚重。
2.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3.奋斗为笔彩绘绚烂的青春华章。
第一次月考答案 第 8 页 共 8 页 高一语文备课组高 2024 级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答题卡

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16 .(6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
8 .(5 分)
楚,并认真检查监考员所粘贴的条形码。













贴条形码区
2
.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










0
.5mm 黑色签字笔答题,不得用铅笔或圆珠
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笔答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
无效。
缺考
此栏考生禁填
4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1
7 .(6 分)(1)
9
.(6 分)
第 Ⅰ卷(请用2B 铅笔填涂
(2)
1 [A] [B] [C] [D]
2 [A] [B] [C] [D]
7 [A] [B] [C] [D]
10 [A] [B] [C] [D]
11 [A] [B] [C] [D]
12 [A] [B] [C] [D]
15 [A] [B] [C] [D]
18 [A] [B] [C] [D]
19 [A] [B] [C] [D]
22 [A] [B] [C] [D]
3
6
[A] [B] [C] [D]
[A] [B] [C] [D]
(2)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2
0 .(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 .(1)(4 分)
1

线







2)(4 分)
21 .(6 分)
5 .(5 分)
1
4.(3 分)
________
_
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语文 第 页(共 页)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语文 第 页(共 页)
语文 第 1 页(共 6 页)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
3.(60 分)
题目:
800
9
00
6
00
1000
语文 第 4 页(共 6 页)
语文 第 5 页(共 6 页)
语文 第 6 页(共 6 页)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