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中考(2021-2025)1年模拟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
考点01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2025·河南·中考真题)有考古学家认为,下图中分别用不同线条装饰的两侧陶壶,可能代表了两个缔结同盟的部落。从这一视角看,双连壶独特的设计可能体现了先民对( )
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联壶
(距今约6000-5000年)
A.自然环境的认知 B.农业活动的重视
C.生产工具的创新 D.共赢精神的表达
2.(2023·河南·中考真题)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
A.产生时间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发展相对独立 D.体系最为完备
3.(2022·河南·中考真题)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A.百家姓氏,皆自炎黄 B.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C.人文初祖,拓土开疆 D.姓氏文化,包罗万象
4.(2021·河南·中考真题)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A.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5.(2025·河南·中考真题)战国时期,当诸侯们摒弃出身背景,以人的才能为原则选任官员时,“布衣卿相”“养士”成为当时独特的风景线。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B.制度改革带来社会风气变化
C.社会变革引起思想文化活跃 D.百家争鸣提升士人思想素养
6.(2025·河南·中考真题)从下列文物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文字( )
A.起源于原始的交换活动 B.经历了漫长的形成过程
C.记录了先民的艺术追求 D.密切了区域间经济联系
7.(2024·河南·中考真题)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见下图)虽貌不惊人,但其锋利已经悄无声息地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的“锋利”可以理解为( )
较高生产力水平 B.频繁的兼并战争
C.新兴的小农经济 D.宽松的社会氛围
8.(2024·河南·中考真题)《史记》记载商纣王封周文王为西伯时,赐他“弓矢斧钺,使得征伐”;在描绘周武王指挥牧野之战时,“左杖黄钺,右秉白旄(máo)以麾”。据此推测,下图玉钺在当时可能是( )
河南偃师
二里头出土的玉钺
A.最高祭祀权的代表 B.高级生产工具
C.军事统帅权的象征 D.诸侯国的徽标
9.(2023·河南·中考真题)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
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
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
10.(2023·河南·中考真题)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贝”字(如下表)。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贝 买 贯 宝
A.货币 B.礼器 C.食器 D.酒具
11.(2022·河南·中考真题)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鸟儿在天上飞,鱼儿在水中游,白云飘荡,花开花落,并不依人的意志而运作。这一思想认识属于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12.(2022·河南·中考真题)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láo: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高粱)酒”。下列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
A. B.
C. D.
13.(2021·河南·中考真题)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
考点0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4.(2025·河南·中考真题)某学者曾说: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材料表明该学者( )
A.认为秦的版图空前绝后 B.感叹秦的制度泽被后世
C.批评秦的专制残酷暴虐 D.强调秦的统一顺应时势
15.(2024·河南·中考真题)早在西周就已出现的瓦当,到西汉时一改原来的简单、朴素,变得纹饰繁多,构思奇巧,集绘画、浮雕、工艺美术和书法于一身。材料强调了西汉瓦当( )
A.建筑用途广泛 B.史料价值突出 C.艺术价值较高 D.材料来源丰富
16.(2023·河南·中考真题)汉武帝分别设置《诗》《书》《易》《礼》《春秋》博士,让他们专心传经讲学,后来,博士又演变为国家学术教育机关的学官。这有利于( )
A.儒学地位提高 B.科举制度完善
C.人民负担减轻 D.经济管理强化
17.(2022·河南·中考真题)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这也是秦以来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材料评论的是
A.秦朝疆域 B.秦朝制度 C.秦朝工程 D.秦朝暴政
18.(2021·河南·中考真题)西汉前期,币制十分混乱,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不便。面对这样的情况,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兴办太学 B.平抑物价 C.盐铁专卖 D.统一铸币
考点03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9.(2024·河南·中考真题)曹魏建立后,百姓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时,北方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该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北方( )
A.铸币金属匮乏 B.币制较为混乱 C.农业技术落后 D.商品经济衰退
20.(2022·河南·中考真题)317一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
考点04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1.(2025·河南·中考真题)有学者认为,在久乱承平之后,社会秩序的重建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应渐进地实行。隋却急于收到其成效,一味依靠政治强力推进,最终引发了剧烈的政治动荡。该学者强调隋末政治动荡是由于( )
A.滥用酷吏 B.操之过急的施政 C.修建运河 D.三征辽东的行动
22.(2023·河南·中考真题)唐三彩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又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这折射出唐朝注重( )
A.传承与创新 B.交流与传播
C.改进与推广 D.开放与互鉴
23.(2022·河南·中考真题)盛唐诗人王维曾写道:“九天阊阖(阊阖chānghé:宫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旒1iú:天子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诗句主要描绘了唐朝的
A.政治制度 B.经济状况 C.对外关系 D.社会风气
24.(2021·河南·中考真题)隋炀帝时,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形势,使得加强它们之间的水路交通运输成为一件迫切的事情。于是,隋炀帝
A.南下灭陈 B.营建东都 C.开通大运河 D.创立科举制
考点05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5.(2025·河南·中考真题)某学者写道:宋代在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诸多领域都有了新的突破。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造纸术的发明 B.火药的出现
C.曲辕犁的发明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26.(2024·河南·中考真题)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澎湖“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忽必烈年号)间立巡检司”,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每年征收盐税中统钞十锭二十五两。元朝此举( )
A.完成了全国统一 B.加强了边疆管理
C.进行了赋税改革 D.推行了行省制度
27.(2024·河南·中考真题)宋朝时,雕版印刷术使用更加普遍,“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对文化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这主要说明宋朝时期( )
A.儒家思想备受推崇 B.技术推动文化发展
C.活字印刷普遍使用 D.文化助力技术创新
28.(2023·河南·中考真题)秦汉至唐主要依据自然界限来划分行政区划,而元代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区划边界处于犬牙交错的格局,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这种“打破”是为了( )
A.保护自然环境 B.方便信息传递
C.加强中央集权 D.开发江南地区
29.(2023·河南·中考真题)宋朝在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市”“蕃坊”“蕃学”。这是由于当时( )
A.市民阶层壮大 B.海外贸易兴盛
C.民族交往频繁 D.文化教育发展
30.(2022·河南·中考真题)宋朝出版事业兴盛,官方图书事业获得很大发展,民间藏书之风也极为盛行,涌现出许多藏书家和藏书中心。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A.造纸术的发明 B.印刷术的改进 C.科举制的确立 D.宋词的繁荣
31.(2021·河南·中考真题)与唐代长安相比,北宋东京的城市格局和内部管理已完成由坊市制到厢坊制的转变,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市”,“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也被打破。这主要是由于
A.草市的出现 B.商业的发展 C.纸币的使用 D.商帮的形成
考点06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2.(2025·河南·中考真题)下图这部药物学著作以水、草、人等16部为纲,部下设类,各类下以“气味”“主治”等为分项。由此可见,作者编写时注重( )
《本草纲目》书影
A.纲目体系的建构 B.前人经验的总结
C.疾病预防的研究 D.临床药方的收集
33.(2024·河南·中考真题)1608年,徐光启从福建引来甘薯种在上海栽种,取得成功;后又写成《甘薯疏》,指出甘薯的优点,介绍其种植方法。材料体现出他( )
A.关注科学理论 B.得到百姓的支持
C.重视数据分析 D.注重实践与总结
34.(2023·河南·中考真题)曹雪芹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这强调了《红楼梦》( )
A.语言精练生动 B.内容通俗易懂
C.线索清晰完整 D.汇聚传统文化
35.(2022·河南·中考真题)下图是一幅描绘乾隆时期市井风情的绘画作品。下列历史叙述与图中情景一致的是
A.坊市界限分明 B.对外贸易扩大
C.城市商业兴盛 D.人口数量增加
36.(2021·河南·中考真题)明代某著作,记载了谷类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陶、造纸、冶铸、舟车制造和珠玉采琢等生产技术。这部著作应该是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37.(2021·河南·中考真题)1416年,郑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务后,出现了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的盛况。这些史事表明郑和下西洋
A.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B.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
C.促进了明朝经济发展 D.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
38.(2023·河南郑州·三模)在河南,可看到六十万年前猿人打制的石器(陕县)、五十万年前猿人的牙齿化石和打制的石器(南召县)、二万年前人类居住的洞穴(安阳小南海)。可知探索河南古代文明有助于( )
A.追寻祖先渊源 B.弘扬传统美德
C.追思先贤事迹 D.感悟民俗文化
39.(2025·河南信阳·二模)我国史前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关“龙”的形象并不鲜见,距今已有六千多年历史的河南仰韶文化遗址濮阳蚌壳龙就被普遍认为是中华龙最早的历史形象,后来的辽宁牛梁河遗址与山西陶寺遗址也分别出现了玉猪龙和彩绘龙纹陶盘。这些文物共同反映出( )
A.早期国家对龙的崇拜 B.中原文化的一脉相承
C.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D.早期人类审美的单一
40.(2025·河南周口·三模)从下列两幅图片中可以看出( )
社会等级的出现 B.原始艺术的萌芽
C.生产力水平提高 D.社会组织的严密
41.(2025·河南驻马店·三模)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下图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表,从图中可以得到最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
A.该遗址可以用于研究商周政治制度
B.说明当时社会阶级分化十分明显
C.刻画符号可能是我国早期文字雏形
D.这些文字与当今汉字没有任何区别
42.(2025·河南平顶山·二模)据图可知,中国古代( )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臿 汉代播种工具耧车 三国时期灌溉工具翻车 唐代灌溉工具筒车
A.人地矛盾彻底解决 B.农业工具不断创新
C.休养生息政策施行 D.手工业技术的改进
43.(2025·河南平顶山·二模)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大演变、大发展的时期,经历了渐变、剧变到质变。这里“变”的本质是( )
A.青铜广泛使用 B.各国相继变法 C.社会制度变革 D.争霸战争频繁
44.(2025·河南周口·二模)如图漫画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的经典语句。下列名言符合他观点的是( )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45.(2025·河南信阳·二模)《周礼·地官·舍人》中有“凡祭祀,共簠簋,实之、陈之”的记录,意思是:在祭祀时,提供簠和簋,并在其中盛放食物,然后陈列出来。强调簋与其他礼器的组合使用。下列文物与“簋”用途相同的是( )
A.三星青铜面具 B.商代司母戊鼎 C.战国铁锄 D.战国铜方量
46.(2025·河南周口·二模)下列诗句内容所反映的历史发展特征是( )
“书统文并车统轨,官员任免令中央。”——《诗颂中华》 “一纸推恩藩镇裂,金舆自此统八荒。”——《武帝政略颂》
A.诸侯争霸割据 B.重农抑商政策 C.中央集权强化 D.皇帝世袭制度
47.(2025·河南平顶山·二模)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作者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推行郡县制 B.统一文字 C.任用奸臣 D.施行暴政
48.(2025·河南漯河·三模)国家博物馆馆藏的琅琊刻石有“维秦王兼有天下”刻文(图1)。它和图2的“汉并天下”瓦当共同表达的主题是( )
A.统治者对民生的重视 B.汉代汲取秦亡的教训
C.秦汉大一统局面建立 D.我国文字统一自汉起
49.(2025·河南信阳·二模)从西周武王分封诸侯,到始皇弃分封而立郡县,再到汉高祖郡国并行,汉武帝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历代统治者治国理政的策略( )
A.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 B.深受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
C.都是为了强化专制皇权 D.都促进了民族交融与交流
50.(2025·河南平顶山·二模)东汉时期在洛阳太学门外,儒家经典被镌刻于石碑之上,史称“熹平石经”。这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官方刊刻的石刻经书,也是儒家经典的首个官方标准版本。“熹平石经”的刊刻体现了( )
熹平石经的残块
A.隶书书法已完全取代小篆 B.东汉时期学术思想的活跃
C.儒家思想地位进一步巩固 D.雕版印刷术逐渐走向成熟
51.(2025·河南商丘·三模)汉代,人们将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称为“土墼(jī)”。张骞通西域后,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中原工匠借鉴该技术后称其为“胡墼”。至今,在中国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中仍存在这类叫法。这体现出中华文化的( )
A.凝聚性 B.包容性 C.多样性 D.连续性
52.(2025·河南周口·二模)张仲景对民间喜用的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等多种具体治法都加以研究,广积资料。由此可知张仲景( )
A.勤求古训 B.勇于创新 C.胸怀天下 D.博采众方
53.(2025·河南郑州·三模)魏晋南北朝时期,钱币种类多样,但形制一如汉制,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继承了汉代五铢钱的圆形方孔形制(如下图)。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出( )
汉代五铢钱 蜀汉“直百五铢”钱 北魏“太和五铢”钱
文化认同的加深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铸币技术的衰退 D.政权更迭的频繁
54.(2025·河南濮阳·一模)下列是魏晋南北朝政权变迁简易示意图。按照时间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丁丙 B.乙甲丙丁 C.甲丙乙丁 D.甲乙丙丁
55.(2025·河南驻马店·三模)229—589年,在南方形成了巴蜀、江汉、江浙三个先进的农业经济区,逐渐可与北方媲美。这些地方广修水利,垦辟荒地,农、工、商业兴盛,成了知名的经济富庶区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广修水利 B.北民南迁 C.商业发展 D.垦辟荒地
56.(2025·河南周口·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有一种叫“羌煮貘(mò)炙”的食物。羌煮是中原人仿照羌人将精选的鹿肉煮熟后切成块,蘸着各种调料制成的浓汁吃。貊炙是貊人发明的一种烤乳猪,汉人仿其做法,用火慢烤乳猪,一边烤,一边往上洒酒和抹油。“羌煮额炙”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民族交融的发展 B.早期国家的初现
C.崇文抑武的风气 D.藩镇割据的局面
57.(2025·河南南阳·二模)史书记载,祖冲之“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这体现了他( )
A.注重文化传承创新 B.坚持服务民众
C.秉承求真务实精神 D.强调实际运用
58.(2025·河南开封·二模)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商丘隋唐大运河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大量来自邢窑的白瓷碎片、扬州铜镜残件,以及北方粟米与南方稻谷的碳化颗粒。这些发现能够说明( )
A.隋朝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B.运河沿岸农业高度发达
C.隋政府加强对地方经济控制 D.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流
59.(2025·河南商丘·三模)王船山说:“唐多能臣,前有汉,后有宋,皆不所逮”,高度评价了贞观时期人才济济的盛况。下列唐太宗的治国措施与这一现象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
A.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B.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C.创立科举,扩充国学 D.勤于政事,戒奢从简
60.(2025·河南周口·二模)唐朝时期,长安城内设有“波斯邸”“胡商市”,聚集了大量波斯、大食商人。许多外国商人还在朝廷担任官职,掌管财政事务。以上现象说明了唐朝( )
A.官僚制度十分成熟 B.文化兼收并蓄
C.经济发展依赖外商 D.开明的统治政策
61.(2025·河南洛阳·二模)安史之乱中,中原各处兵荒马乱,黄河流域人士纷纷南迁。两宋之际,中原人口再次大规模南迁、人口之众,远超安史之乱。这些“南迁”都推动了( )
A.中原社会的稳定 B.局部统一的完成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北方民族的交融
62.(2025·河南平顶山·二模)唐代史书记载,吐蕃王室“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又“遣子弟入国学习《诗》《书》,请中国识文之人典(掌管)其表疏(奏章文书)”。这反映了当时( )
A.吐蕃民族文化完全丧失 B.唐蕃之间经济交流频繁
C.中华文化较强的吸引力 D.唐蕃之间政治地位平等
63.(2025·河南信阳·二模)小钱币蕴藏大历史。下列钱币能反映出我国古代中外交流历史的是( )
A.半两钱 B.五铢钱 C.和同开珎 D.天朝万顺
64.(2025·河南南阳·二模)如表两首诗反映了唐朝诗人杜甫生活年代的社会状况。当时的统治者是( )
忆昔(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无家别(节选)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A.唐高祖李渊 B.唐太宗李世民 C.女皇武则天 D.唐玄宗李隆基
65.(2025·河南平顶山·二模)宋真宗时期,状元陈尧咨因擅长武艺被皇帝赏识,欲任命其为节度使。但陈母认为此举有损“书香门第”声誉而责打儿子。这一事件主要反映了宋代( )
A.君主选官的知人善任 B.人才选拔标准的僵化
C.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D.武将社会地位的提高
66.(2025·河南驻马店·三模)三国时期,无论是魏,还是蜀或吴,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虽有战有和,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段话意在强调当时( )
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君主专制不断强
C.儒家学说成为正统 D.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67.(2025·河南驻马店·三模)尽管宋徽宗多次下诏禁止百姓穿着少数民族服装,但社会上依然如故。一些妇女还仿效女真人的妆式,将头发束起来垂到脑后,称为“女真妆”,先在宫中流行,后遍及全国。可见当时( )
A.君主权威下降 B.民族交融频繁 C.宋金冲突不断 D.社会动荡不已
68.(2025·河南信阳·二模)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下列史实属于这一领域的是( )
A.市舶司的设立 B.厂卫制度的确立
C.驿站的出现 D.宣政院的设置
69.(2025·河南新乡·二模)宋代的大型酒楼,如汴京的仁和店,杭州的武林园,饭、菜、酒一应俱全,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这折射出宋代( )
A.享乐意识浓厚 B.坊市界限明显
C.都市生活丰富 D.经济重心南移
70.(2025·河南商丘·二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由此可知,宋朝统治者重视市舶司管理的根本目的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C.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D.维护边疆安全
71.(2025·河南信阳·二模)宋代书院学派林立,各家学说并存。教育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教学方法形式多样,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还重视实践教育,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其实践能力。这说明( )
A.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B.学术多元传承与实践精神并举
C.科举制促进宋代书院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教育繁荣
72.(2025·河南平顶山·三模)明万历三年蒙古贵族俺答汗与三娘子所筑“大青城”(今呼和浩特)被万历皇帝赐名“归化城”,意为“归顺朝廷,接受教化”。此处地名变更反映出( )
A.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
C.边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 D.政治智慧助推民族交融
73.(2025·河南商丘·三模)郑和下西洋的舰队每到一个国家,都会递交明成祖的国书表明友好访问的来意。从不凭借舰队的军事实力威胁那些弱小的国家。这些国王纷纷派出使臣跟随郑和舰队回访大明王朝。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开辟对外贸易航线
C.维护和平友好关系 D.带动周边国家发展
74.(2025·河南平顶山·一模)明朝在户部设置太仓库,“专备三边军饷”,与皇室的内库有别。明神宗时,皇室的日用、婚丧等花费远超以往,皇帝“数取太仓银入内库”。这导致明朝( )
A.物价不断飞涨 B.与清军作战失利 C.国土面积缩小 D.财政体制被破坏
75.(2025·河南周口·二模)以下年代尺呈现了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空白处应为( )
设立澎湖巡检司 B.建立金瓶掣签制
C.设置伊犁将军 D.派遣驻藏大臣
76.(2025·河南商丘·二模)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剖析某机构道:……并无特出之首长,亦无权向各部及各督、抚直接发布命令。盖……仍不过为清王室一御用机关,不得目之为政府中之最高枢机。这一机构是( )
A.枢密院 B.宣政院 C.军机处 D.中书省
77.(2025·河南商丘·三模)下列所示内容共同反映了清朝( )
社会经济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思想文化的发展 D.海外贸易的兴盛
78.(2025·河南信阳·三模)我国古代设置在宫殿、城垣、陵墓、祠庙大门两侧标示地位尊崇的高层建筑物——阙楼(如下图),从陶寺宫城的南城墙开始,传承至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阙楼,直至紫禁城午门,已传承4000年。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明的( )
A.一脉相承 B.多元发展 C.开放包容 D.进取创新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 选择题-5年中考(2021-2025)1年模拟历史真题分类汇编答案(河南专用)
1.D
2.B
3.B
4.C
5.B
6.B
7.A
8.C
9.D
10.A
11.D
12.B
13.A
14.D
15.C
16.A
17.B
18.D
19.D
20.A
21.B
22.A
23.C
24.C
25.D
26.B
27.B
28.C
29.B
30.B
31.B
32.A
33.D
34.D
35.C
36.D
37.B
38.A
39.C
40.B
41.C
42.B
43.C
44.B
45.B
46.C
47.D
48.C
49.A
50.C
51.B
52.D
53.A
54.A
55.B
56.A
57.C
58.D
59.A
60.D
61.C
62.C
63.C
64.D
65.C
66.A
67.B
68.D
69.C
70.A
71.B
72.D
73.C
74.D
75.C
76.C
77.A
7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