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第三节《河流与湖泊》教学设计
(第3课时:我国第二长河——黄河)
课题 2.3.3 《黄河》 单元 二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上
教材分析 《黄河》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内容,承接“长江”,是中国河流的典型案例。黄河作为“母亲河”,其水文特征(如含沙量世界最大)、开发(灌溉、水能)与治理(水土流失、地上河)问题,集中体现了河流与地形、气候的相互作用,以及人地关系的矛盾,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重要载体。
2022新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措施。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黄河的基本概况,培养区域认知素养。(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培养综合思维素养。(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黄河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培养人地协调观素养。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学习了“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掌握了地形类型、气候分布等知识,对河流的“发源地、流经地区、注入海洋”等基本概念有一定认知,但对“水文特征的成因”“河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等深层次逻辑理解不足,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讲解。八年级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较强,适合通过小组讨论完成探究任务。
重点难点 重点:黄河的水文特征(水少、沙多、地上河);黄河的治理与保护措施。难点:“地上河” 的形成过程;黄河含沙量变化的原因分析。
材料准备 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观看视频,思考交流 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学习导航】本节学习重点:(1)黄河的概况: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经的省区、流经的地形区。(2)黄河主要的支流和上、中、下游的划分,各河段的水文特征。(3)黄河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自主探究】阅读课文P50,看图2.29:说出黄河的形状、发源地、长度和注入的海洋。读图思考,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黄河形状象一个“几”字,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全长5464千米,自西向东注入渤海。②黄河被称为第二长河,是因为其全长约5464公里,长度在中国河流中仅次于长江(约6300公里);而“大河”通常以径流量(水量)为主要衡量指标,黄河年径流量约580亿立方米,远小于珠江(约3300亿立方米)、长江(约9600亿立方米)等河流,因此不是第二大河。【合作探究】探源黄河【方法指导】阅读课文P50,读图2.28黄河流域水系,回答问题。【问题引领】读图2.28,在图中依次找出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长江、黄河共同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两个?读中国地形图,找一找黄河干流流经哪些主要地形区?这些地形区分别属于哪一级地势阶梯?读图2.28,在图中找出黄河的主要支流及其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为什么从桃花峪往下游地区几乎没有支流?对照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分布图,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结合课文分析,为什么黄河年径流量比较小?【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黄河干流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共9个省区,长江、黄河共同流经的省份是:青海、四川。②黄河干流流经我国三级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③黄河水系支流较少,主要有湟水、洮河、汾河、渭河(最大)。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桃花峪。由于下游成为“地上河”,从桃花峪往下游地区几乎没有支流。④黄河流经的温度带:青藏高原区、中温带、暖温带(冬季有结冰期)。流经的干湿地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降水较少)。⑤黄河流经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年径流量较小。【学习活动三】黄河的奉献【方法指导】阅读课文P50,读图2.28黄河干流水系,回答问题。【问题引领】读图2.28,说一说“黄河的奉献”体现在哪些方面?简要介绍黄河流域的大型水利枢纽。【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黄河的奉献”体现在: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黄河为沿岸地区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黄河上中游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②新中国成立后,对黄河水能实行梯级开发并已陆续在上中游建成了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和水电站。【学习活动四】黄河的忧患与治理【方法指导】阅读课文P51—P52,读图2.29—图2.32,回答问题。【问题引领】阅读课文,黄河有哪些忧患?如何治理?黄河的忧患与治理忧患成因治理措施①凌汛②水少③沙多④地上河⑤断流结合课文,说一说在黄土高原修建梯田的积极意义。阅读课文P52和图2.29,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过程。(4)黄河全流域要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请你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见同步教学课件,略)。②一是保持水土:修筑梯田有助于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减轻水土流失。二是增加耕地:修筑梯田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③(见同步教学课件,略)。④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必须做到:加强政策协同与规划引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黄河文化的交流与传承、提升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读图识别黄河源流要素,总结 “我国第二长河”的依据。研读课文,读图识别黄河源流要素,标注流经地区、主要支流与上中下游分界点①理解 “黄河的奉献” ,认识黄河的开发价值。②结合水量、汛期、结冰期等要素,了解黄河的水能开发特点。聆听讲解,理解黄河的忧患与治理的必要性,认识在不同河段治理黄河的具体措施 通过地图阅读,建立黄河源流的空间认知,理解 “第二长河”的内涵,培养区域认知素养。引导学生探究黄河的源流要素,思考黄河流向、径流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引导学生结合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分析水文特征的形成,培养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素养。引导学生全面认识黄河面临的生态问题与治理措施,培养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课堂练习 见同步教学课件第40页—44页 完成作业 教师讲评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方面的内容:① 源流:巴颜喀拉山→渤海,“几” 字形,河口、桃花峪为分界;② 特征与忧患:水少(降水少)、沙多(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上河(下游泥沙淤积);③ 治理:上游调水、中游保土、下游固堤,整体协同保护。 梳理知识框架,巩固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思维,利于承上启下。
板书设计 源流概况:发源地、注入海洋、河流形状及分界点二、水文特征与忧患1.水少:流域降水少,径流量小2.沙多: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3.地上河: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泛滥三、治理与保护1.上游:修建水库(调水调沙)2.中游:水土保持(植树种草、打坝淤地)3.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4.理念:共同保护,协同治理 突出教学重点,梳理学习思路,增强理解记忆,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成功之处在于:(1)情境导入有效:用壶口瀑布视频和“黄河之水天上来”诗句引入,激发兴趣。(2)读图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查地图册识别流经地形区、省份,落实“区域认知”。(3)合作探究深入:小组讨论“中游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结合黄土高原特征提出见解,培养“综合思维”。(4)联系时政:讲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战略,体现学科实用性。 总结教学经验,了解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