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走进游乐场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认识生活中的几种力。
2.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力,初步了解力,认识力的特点。
3.教育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2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年龄在11----12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好奇心强,对什么都感兴趣,凡事都想问个究竟,进入游乐场后,更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本课中,学生可能对重力、弹力、压力、拉力等概念可能比较了解,但对摩擦力、吸引力、反作用力等概念可能不很理解,同时对这些力的作用也可能不很了解。因此,在讲授本课时,除引导学生搜索探究这些力外,还要启发诱导他们了解这些力的作用。
3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力,初步了解力,认识力的特点。
难点:力是怎样产生的,认识力的特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提问。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则谜语,有兴趣猜猜吗?请看。(出示谜语)请看:摘掉穷帽。
(谜底是力。)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种力,你们都知道哪些力?(重力、弹力、摩擦力、推力、拉力…)
2.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在同学们喜欢的游乐场里就隐藏了许多力,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开心游乐场”来个力的大搜索。(板书:走进游乐场
力)
活动2【讲授】观察活动,力的搜索
1.游乐场中的力。
师:请同学们睁大眼睛,仔细搜寻,看看哪些地方存在力,把你发现的力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表上。看哪个小组找到的力最多。如果有疑问也要及时记录下来。
(1)小科学家记录表。(课前发放)
序号
活动项目
找到的力
我的疑问
1
2
3
师: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开心游乐场。
(2)
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把在游乐场发现的力记录下来,可以是刚刚看到的,可以是课本上看到的,还可以是自己曾在游乐场里发现的。
(3)观察讨论记录。
(4
)交流汇报结果。(出示搜集到的力)
每个组选一名同学汇报你们组找到了哪些力,从哪儿找到的。
可以这样说:我们组从
个地方找到了力,从
找到了
力,从
找到
力……
2.生活中的力。
师:同学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游乐场找到了这么多力。走出游乐场,放眼生活,能从生活中找到力吗?
⑴学生自由说。
(2)生活处处皆学问,留心的人时时都在收获。同学们找到的力归纳起来大概有这几种,请看。出示一些力。生齐读。
活动3【讲授】自主学习,体验探究
1、师:刚刚我们从生活中找到许多力,可我们认识力,了解力吗?在科学上,不能浅尝辄止,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下面我们继续探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7页《无处不在的力》。
思考: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3)力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自学课本上的内容
2、力的探究
(1)、什么是力?学生从书中找出。
物体之间的推、拉、压、提、吸引、排斥都是力。(出示,齐读。)
(2)、力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请看,从这些现象中,你发现什么?分析(这些现象中都有力,两个物体,物体作用物体才能产生力),得出结论
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凡是讨论力的现象,总会涉及到两个物体。
(3)、力的体验
实践出真知,下面亲自体验,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体验(1):用手拍桌子。
体验(2):穿溜冰鞋,推桌子。
结论: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力的特点
生从课本中找。
小结:力有大小,有方向,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板书)
学生举例说明。(掰手腕时,用力大的赢,用力小的输。
拔河比赛时,双方队员的用力方向相反。开门和关门时,所用的力方向也不一样。)
(5)、总结:
物体之间的推、拉、压、提、吸引、排斥等都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有大小,有方向,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出示,学生齐读)
活动4【练习】学以致用,解答疑难
(一)认识力后,有几个同学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你认为他们的想法对吗?请同学们帮他解开谜团。
1、没有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2、单独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3、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实验验证磁铁相吸、斥;橡胶棒吸纸屑;磁铁吸铁钉)
(二)、讨论:一个巴掌拍不响,为什么?
(三)、关于磁铁吸引铁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钉被磁铁吸引,铁钉并不吸引铁钉。
B、磁铁吸引铁钉,铁钉也吸引磁铁。
C、两者没有接触,它们之间没有力的作用。
D、无法判断。
(四)、人蹦起来,足球踢起来,为什么要落到地上?
人蹦起来,足球踢起来还要落到地上是因为地球对物体有向下的吸引力。
活动5【作业】名言激励,课外拓展
1、动动手:设计手抄报
生活中,力无处不在,如帆船是靠风力推动航行的;三峡利用水力发电;玩飞镖时,给飞镖一个推力,这个力的大小、方向合适,才能命中把心。请同学们课下通过适当的途径,继续搜集力,设计一张内容丰富的手抄报与同学们交流。
2、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同学们,希望你们能用这句话鞭策自己,不畏劳苦,努力攀登,达到光辉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