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大余县崇义县三县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大余县崇义县三县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0 18:31:42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上犹中学高一年级
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
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语文综合检测(一)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二:
(考武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注意羸项: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
“借景言情”。所谓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说话。当然也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
卷上无效。
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属于表现情感。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由于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
材料一:
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
意境是一种创造。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
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
了景色的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这个“闹”字就好在它
与“象”的融合。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的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
喜悦。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精湛的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
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在《论衡·乱龙篇》说:“夫画布为熊、麇之
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
象,名布为候,礼贵意彖,示义取名也。”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夫象者,出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
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
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
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特征(唤起特定情感的特
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欣赏来
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要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要相信读者是聪明的,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
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件去掌握形象内容。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
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的感人的力量。
《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从此
(摘编自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
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
A意象作为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出现得很早并且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
B.文学创作的过程是一个由情感到意象再到语言的转化过程,文学欣赏的过程与文学创作的过程相同。
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C.艺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艺术家情感的特征决定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
D.飞禽走兽,山河流,春花秋月,一旦被反映在艺术中,就不再是单纯的喀观存在,而成为一种艺术语言。
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
A.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
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B.“意象”概念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晋代的挚虞第一次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引进文学领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
C.意象表现情感,郑板桥笔下的无根无叶兰花,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
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
D.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创造意境,必须经由用情感过滤、筛选形象来营造意境的环节。
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
高一语文
第1页共4页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上犹中学高一年级
是“看、看见”,意思不同,正确。B项:文中“则人人无复异辞矣”的“辞”是“说
辞”;《木兰诗》“旦辞爷娘去”的“辞”是“告别”,而非“说辞”,意思不同,正
语文综合检测(一)参考答案
确。C项:文中“轼诣武卫营”的“诣”是“前往”;《桃花源记》“诣太守”的“诣”
是“拜见、拜访”,意思不同,错误。D项:文中“以虞水之再至”的“虞”是“防范”:
1.B(B项,“过程相同”错误,文学欣赏的过程和文学创作的过程是相反的。)
2.B(B项,“晋代的挚虞第一次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引进文学领域”错误。结合“而南朝梁代的
“尔虞我诈”的“虞”是“欺骗”,意思不同,正确。)
12.A(原文“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意为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外出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分析,应是南朝
游学,母亲程氏教他读书,并非“自小随父母游学”,选项A表述错误,当选。B、C、
梁代刘勰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
D三项均与原文内容一致,表述正确。)
3.A(A项,相比较而言,用白描手法描绘的田园风光画不及其他选项“含蓄”。)
13.(1)到二十岁时,苏轼广博地通晓经书和史书,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
4.①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②首先提出“意象”是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的重要概念这一论题。
文章。(“比冠”,指“到二十岁(成年)”,“属文”指“写文章”,“好”指“喜
③然后以时间为序,阐释了“意象”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④最
欢”,句意1分)
后总结“意象”的基本内涵及作用。(一点1分,共4分)
(2)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和谁一起守城呢?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冲毁城。
5.①意象是形成意境的组件和基础,意境是意象有机结合之后的整体和升华;意象与意境都寄托了艺
(“吾谁与守”是宾语前置,译为“我和谁一起守城”,“是”指“这里”,“败”指
术家的情感。②这七句诗包含了“万山”“层林”“碧江”“百舸”“长空”“雄鹰”“游鱼”
“冲毁”,句意1分。)
等七个意象,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盎然的秋景图。③这些意象的融合营造了一个阔大壮美
14.①责任感强,安抚民心:面对洪水,他阻止富人出逃,稳定百姓情绪,明确表态“吾在
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一点2分,共6分)
是,水决不能败城”,避免民众恐慌。②果断有力,普于动员:主动前往武卫营,说
6.B(B项,“她的支持决定了丁香的未来”分析错误,丁香是一个有主见的孩子,从她反抗父亲的行
服卒长带领禁军参与抗洪,借助军队力量筑堤守城。③身先士卒,勤勉尽责:亲自住
为上看,如果母亲不支持她,她也会反抗,所以丁香的未来是由自己决定的,母亲的支持只是使
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与官吏、士卒共同坚守抗洪一线。④深谋远虑,着眼长
父亲不再强烈反对。故选B。)
7.B(B项“整个社会女性己经开始觉醒”过度解读。应为贫穷农村的女孩开始觉醒,且结尾大声呼
远:洪水退后,请求调派民力加固旧城墙、修筑木岸,防范洪水再次来袭。(一点2
分,答对3点给满分)
喊丁香也是为了表达对丁香的留恋和不舍。故选B。)
参考译文:
8.①第一处表现了丁香爹听到丁香要改名时的反对和不耐烦:②第二处表现了丁香爹听到丁香要打工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他读
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苏轼就能说出其中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感慨地叹息。
挣钱上学后的震惊、愤怒;③第三处表现了丁香爹看到妻子支持丁香的做法后的无奈和难过;④
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
第四处表现了丁香爹看到丁香走时的失落和无奈。(一点1分,共4分)
的母亲吗?”
9.①这句话是丁香性格的核心,它揭示了丁香敢于反抗世俗观念、敢于掌握自己命运的女性独立精神,
等到成年,苏轼广博地精通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喜欢贾谊、陆贽的文章。不
使丁香的人物形象立体了起来;②这句话是丁香做出所有决定的原因,它串联起了有关丁香的事
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些见解,嘴里不能表达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
件:求学、改名、摘木耳、抗婚、离家打工:③这句话是对丁香的赞美,它肯定了丁香的反抗精
心里了!”
神,揭示了文章主题。(6分)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林院,管理制诰之事。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
10、B、D、F(句子译为“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城池”。
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美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
“轼庐于其上”主谓宾完整,后断句(B处);“过家不入”是并列短句,后断句(D处);“使
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
官吏分堵以守”是承前省略主语的动宾结构,后断句(F处),故断句为“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足以使他受到牵累。”等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
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用德行来爱护人的呀。”
11.C(A项:文中“吾顾不能为滂母邪”的“顾”是“难道”;《狼》中“顾野有麦场”的“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