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们在生长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人的一生成长和变化的大致过程。
进一步熟悉利用模型进行解释的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
设疑——寻找证据——表达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发现自己身体的变化到观察身体的变化,认识到要关注自己,使自己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合理交流与评价的能力。
2学情分析
通过三、四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于设疑、学找证据、表达交流、分析能力、得出结论有了近一步的掌握。五年级学生个性差别大同时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五年级学生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人在一生中成长和变化的大致过程。
4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分析:
同学们喜欢欣赏照片吗?今天老师让你们欣赏一组照片在欣赏之前我有两个问题需要同学们帮我解决:
1、猜猜他是谁?
2、猜出每张照片上的年龄?
教师依次出示某同学的幼儿、儿童、少年时期的照片。
师:为什么有的猜不出来呢?(生:照片与本人不一样、变化了等)
师:大家说的都很正确,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我们自己。
板书课题:《我们在生长》
二、寻找生长和发育的证据:
1、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我们自己在成长和变化?
(生:衣服变小了、身体长高了、力气大了、跑得快了等有关的外观的变化,最后教师要引导到知识、技能、思维方面的变化。教师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要学的内容)
过渡:同学们说出了我们生长变化的一些现象,变化最大的要算什么呢?(身高、体重、力气等)
2、模型与解释
师:我们的成长过程有没有什么规律呢?(提出问题)
①学生小组讨论。
②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指导:
要想知道自己生长变化的精确情况,科学的方法是通过测量来比较。你们认为我们该如何测量呢?(生自由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
③师小结:要想知道自己生长变化的精确情况,必须要从小就定期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等情况,必须要把这些数据收集好。由于以前我们没有定期测量所以现在没有数据来进行分析。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位学生的身高与年龄的折线统计图,我们一起来研究人的成长中年龄与身高的关系好吗
④展示图后学生观察。整理观察结果:这张折线统计图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自己0—2岁的生长明显快于其他年龄段。同时介绍0—12岁的身高公式,2—12岁的身高=年龄×5+75
(厘米)比较相符。这里的模型只是解释说明我们人的身高和年龄的情况,我们的成长还有许多变化例如:学习50
页人体的比例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观测每一幅图的头与身体的比例,还有其他方面也要对比观察。)
⑤学习小资料的知识师:人的一生大致经过几个阶段呢?
学生先说出自己的认识后,教师再指出:通常将人的成长阶段划分为:婴儿(0—3岁)、幼儿(3—6岁)、童年(6—12岁)、少年(12—15岁)、青年(15—28岁)、成年(28岁以上)。(板书)
⑥评价这种模型解释好不好。
师:我们刚才利用折线统计图和人体比例图给我们解释说明了人的成长中的某些变化,你们认为这种方法好不好呢?(学生评价。)要想研究人的成长变化我们必须要在平时多积累数据,有了数据才能作分析比较。
(布置学生课后自己定期给自己测量身高和体重,并注意收集这些数据作以后研究用。在研究的过程中要选择好表达和解释的方式。)
三、动手活动
1、画一画:《将来的我》
根据自己的猜想,画出将来自己的模样,建议学生画面部就可以了。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各自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例如:初中的我、成年的我、当上爷爷或奶奶的我、很老的我
2、讨论;当我们成为老人时,是否还在成长与变化呢?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样的收获?(让学生学会总结和评价)
五、布置课后任务
教科书50页的通知内容。
六、板书设计:
我们在成长我们成长过程中:身高、体重、声音、力气等都在变化。2—12岁的身高=年龄×5+75(厘米)通常将人的成长阶段划分为:婴儿(0—3岁)、幼儿(3—6岁)、童年(6—12岁)、少年(12—15岁)、青年(15—28岁)、成年(28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