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地球“变脸”之谜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地球变脸的过程,知道地貌变化受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资料推断地貌的变化成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2学情分析
小学高年级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组织学生探究地球是如何变脸的教学环节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去研究、去交流,启发学生推想出地球变脸的原因。借以培养学生推断能力和想象力。
3重点难点
知道引起地貌变化的主要原因。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礼物,你们看是什么 (石头),为什么要把石头作礼物送给大家呢?因为这是我外出采到的化石,请小组同学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化石上有什么?猜一猜在哪儿采集到的?
2、学生观察并汇报。
3、谈话:(放图片)这是哪里?就是在龙门上对面的香山上采集到的,我们看龙门这里明明是对面是山,中间是条河,怎么能在这里采集到贝类海洋生物化石呢?
4、谈话:龙门地区在几亿年前的确是一片汪洋大海,现在呢,是高山,河流,说明我们的地球表面的地貌经过几亿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得地球像变了个脸似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想知道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揭开地球变脸之谜吧。
活动2【活动】二、引导推测、做出假设
1、提问:同学们,你认为可能造成地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2、学生猜测讨论,并把猜想的情况进行交流、汇报。
生1:火山爆发。
生2:地震。
生3:陨石
生4:。温度,水流、大气、植物、动物
生5:人类破坏
……
3、谈话:同学们都很会动脑筋,猜测出这么多可能引起地貌变化的因素,那么,这每一种因素究竟是如何在改变着地球的地貌呢?让我们一个个来探究、分析。
活动3【活动】三、分组探究、解决问题
(一)指导分析内力作用对地球地貌的改变
1、指导认识地震对地貌的改变
1)谈话:同学们,你认为地震会怎么改变地貌呢?地震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那么什么原因破坏了山上的岩石,使它离开了山体?
2)学生讨论汇报。
3)讲解:我们知道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由于板块运动,地壳内部在短时间内急剧的运动,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会发生地震。这时除了地表层会断裂外,其实我们的高山上的岩石碎块也会滑落下来。
4)谈话:(出示图片)这就是汶川大地震时,形成的堰塞湖。发生地震之前这里的河流多宽?当地震发生2天后这里最宽为多少?6天后为多宽?是原来河道宽的5倍,这时候就形成了湖状的水域堰塞湖,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山体崩塌这里会出现湖呢?本来河道里水流的很通畅,当地震时山上的岩石滚落下来到河道里,河道里的水就不会像以前流畅了,水被堵塞了,水流不下去了,就会在当地大面积形成湖泊。
5)小结:其实这里都是一些村庄和田地,但现在却成了湖,江河变成了湖,地貌发生改变了吧。堰塞湖的形成就是地震改变地貌的一种现象。
6)出示喜马拉雅山图片:由于地壳的运动,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玛峰---地球最高峰,会长高吗?每年大约平均长高多少?
7)播放地震短片。
2、指导认识火山爆发对地貌的改变
1)提问:火山爆发怎么改变地貌呢?你知道哪里有火山?
2)学生讨论并交流:日本,印度等一些国家,一些有岛的地方,像冰岛,荒岛,当发生海啸时也常伴有火山爆发,岛国的地势活动比较频发,很容易造成火山爆发。
3)谈话:火山爆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火山的形成是地表下面,越深的地方,温度就越高,大约在20英里深处,温度之高足以熔化大部分岩石。平时,死死被地包在地壳里岩浆,由于其温度极高,又承受着地壳的巨大压力,所以这种被高温熔化的物质便会沿着隆起造成的裂缝猛烈地冲出地面形成了火山爆发。
当火山爆发时,伴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大轰鸣,石块飞腾翻滚,炽热无比的岩浆像条条凶残无比的火龙,从地下喷涌而出,吞噬着周围的一切,霎时间,方圆几十里都被笼罩在一片浓烟迷雾之中。有时候,由于火山爆发,还能使平地顷刻间矗立起一座高高的大山,如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和科托帕克希山就是这样形成的;(出示图片)有时候,又能在瞬间吞掉整个村庄和城镇。
4)谈话:在我国境内也有个非常出名的火山群,在一片地区连续有14座的火山口,这是哪儿呢?它就是东北黑龙江省的,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对地貌造成怎样的改变呢?播放短片视频。
5)学生观看短片。
6)小结:通过看短片我们知道远古时期当时火山口喷发造成了独特的火山景观——五大连池,那么同时也使得外面大量的火山岩石形成了石龙,我们看,地震也好,火山爆发也好,都是短时间内剧烈的地壳运动,它们对地貌的改变比较明显。
(二)指导分析外力作用对地球地貌的改变
1
、谈话:通过以上探究我们知道地震、火山爆发这两种因素都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作用,叫内力作用。由于这内力地质作用的影响造成了地球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廓及高山、盆地和平原的地域状况,那么,这些来自外力作用的因素又是怎样改变着地球的表层将巨大的坚硬的岩石分解成碎块呢?
2、指导认识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1)谈话:怎样证明温度对岩石的改变呢?
每个小组有酒精灯、火柴、镊子、一块岩石、一杯冷水,你能利用这些实验器材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吗?
2)让学生说出实验方案。
3)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前岩石完整无缺,实验后有什么现象发生,填写实验记录表。
4)强调实验要求及实验安全。
5)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6)学生汇报实验情况:反复做了几次,发现岩石裂缝了,说明温度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7)自然界中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3、指导认识水流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1)谈话:水流对岩石有什么破坏作用呢?
2)学生讨论。
3)讲解交流:暴雨常常形成力量巨大的洪流,它不仅冲刷着山坡,而且使山坡更加陡峻。v字山谷的形成;洪积扇的形成。洪积扇形成后,山体会不断抬升,山前的平原相对下降,使得地球的地貌发生改变。
4)小结:水流对岩石有冲刷、搬运等作用。
4、指导认识生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1)谈话:生物怎样破坏岩石呢?
2)学生讨论。
3)小结:生物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4)认识生物对岩石的影响
5、指导认识人为因素对地貌的影响作用并进行环保教育。
6、小结:我们把这些温差、水、生物等破坏岩石的作用叫作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会不停地将巨大的坚硬的岩石分解成碎块,随着自然界中的水流等物质的影响,搬运到大海,使得高山变成小丘,使岩石变成细小的泥沙。
(三)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猜测、探究分析揭开了地球变脸之谜,知道了地貌在不断的变化中,促使地貌变化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种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一种是来自太阳能等外力作用,对地球表层物质不断地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现代地面。
活动4【作业】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谈话:(出示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图片)那么不同的地貌,造成的成因也是不尽相同。大家看这些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呢?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