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质量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质量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1 10:1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质量检测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话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
记者:您刚刚提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国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文明。您认为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存续的力量何在?
伍德:简而言之,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述。这个理念一直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尽管文化和语言种类繁多,但人们相信汉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记者: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您为何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呢?
伍德: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其诗作既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他在三峡对于人与自然、风景以及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的亲切描述,聚餐、画纸为棋局等生活场景的再现。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我们说,这些因素“使社会运转”。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
记者:您认为以杜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特殊意义?
伍德:在我们这个时代,过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从我们身边退去。但是,人们依然可以在当下的中国寻找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因为在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深深的源泉,其中诗歌就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今天人们依然公认,杜甫的言语从某些角度告诉我们,何为中国人。但杜甫的诗作不仅仅是为中国人而写的——在我们这个动荡的时代,这位生活在8世纪之人的思索、关于友情的主题、唐诗的世俗视野、禅宗的宇宙人文主义,即使是通过翻译,也仍然具有当代意义。因此,随着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确实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今天追随杜甫当年的足迹并且了解其背后的深意,愈加凸显其重要性。
(摘编自《通过杜甫感受中华文明精神特质——对话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写照。古代文学史上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现代文学史上的“鲁、郭、茅、巴、老、曹”等,他们之所以赢得后人的尊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含蓄内敛,坚强乐观,渊源有自,历久弥新。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与家人离散,在与妻子儿女分别三个年头后,杜甫终于可以去探望妻小,到家里写下著名的《羌村三首》。第一首写道:“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战争年代,死,也许是一种常态,而活着,哪怕苟且偷安,也不容易,反成偶然。夜深人静,这对饱受磨难的老夫老妻,执手相看泪眼,依然感觉像是梦一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简单的十个字,蕴藏着多么深厚的情感。这不正是我们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吗?
我们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些平凡的细节描写中,充分展现中国人的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力量,并由此得到升华。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头讲章,在朴素平凡的生活中,苦干实干,勇敢顽强,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用孔子的话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坚强乐观,充满理想。
这种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和坚强乐观的民族精神,源于我们的礼乐文明传统,知行合一,家国一体,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魏晋时期,王弼解释《周易》说:“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这里强调一个“化”字,上善若水,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以文化天下。它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强调真、善、美的完整统一,而不是刻意追求科学的“真”而忽略人伦的“善”和艺术的“美”。
从中国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文化重视个人修养,强调责任意识,倡导奉献精神,坚持合作理念。这种精神特质,与西方文化以利益为核心价值,强调天赋人权,崇尚个人主义,信奉丛林法则有着本质区别。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解决这些时代难题,中华文明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刘跃进《文学视野中的中华文明精神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伍德认为中国人始终信守“斯文”,尤其是他们对作为基石的汉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的相信,是中华文明能长期存续的一个原因。
B.伍德认为杜甫能超越李白成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原因是杜甫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
C.屈原、李白、曹雪芹、鲁迅等文学大家赢得后人的尊重,根本原因是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D.鲁迅所谓“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他们就是中国人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的生动诠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现代生活的步伐越来越快,但是我们依然能在当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义,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杜甫的诗歌就是最好的证明。
B.“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这句话恰恰体现出儒家的仁义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所具有的以文化人的基础性作用。
C.古老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尾用一对翩翩起舞的蝴蝶象征爱情的永久不渝,将悲剧的题材处理成爱与生命的自由,这是坚强乐观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D.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文学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往往可以通过平凡的细节描写来完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文学力量。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孙犁《荷花淀》中约水生嫂探望丈夫的一个女人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茹志鹃《百合花》中新媳妇明知道小战士已经牺牲,“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C.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说自己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但积习却让他把情感藏在“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等八句诗里。
D.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对天发誓:“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
4.在材料一的对话中,迈克尔·伍德强调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他用了哪些事实性的论据来证明这一点?请结合材料概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孙犁小说《荷花淀》中描写了水生夫妻话别的情景,有人曾质疑这种描写过于平淡,远不及西方文学浓烈的情感表达。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材料二阐述你的理由。(6分)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别山
侯发山
1938年9月。正值秋天,山上的植被高低错落,远看一片绿色,像是给大别山披了一件绿颜色的毯子。近看,那绿色却深浅不一,墨绿、淡绿、嫩绿等,还有一些红叶、野花点缀其间,相映成趣。偶尔见到一两头黄牛在埋头啃草,那动作像是跟大地亲吻似的,怎么也亲不够;有几只山羊在山岩间跳来跳去……
忽然,“嘡”的一声,清脆的枪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和安逸——日本鬼子进山了。准确地说是一个小队的鬼子,队长唤作野木次郎。“无恶不作”在小鬼子身上得到了详尽地诠释:有的烧老百姓的房子,有的抢老百姓家的粮食,有的去抓老百姓的鸡,有的欺负那些妇女和孩子……一时间,村子里鸡飞狗跳,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哭爹叫娘的声音此起彼伏。到了后来,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被集中起来。小鬼子们站成一排,端起枪,嬉笑着,准备把老百姓当作靶子来射。老年人掩面啼哭,小孩子瑟瑟发抖,有的瞪大着眼睛,呆呆的样子,似乎被吓傻了。
村里的族长江老爹,颤巍巍地走出来,给乡亲们求情。经翻译沟通,野木次郎才知道江老爹想用自己一个人的性命换取全村人的性命。野木次郎狂笑不已,举起东洋砍刀,想一刀劈了江老爹,又觉得这样太便宜他了,便指挥鬼子挖个土坑,要活埋了江老爹。
土坑很快挖好了,两个鬼子把江老爹推搡到土坑里。接下来,一锨土接一锨土洒落到江老爹身上。江老爹冷冷瞪着野木次郎,满眼的不屑和鄙视。①男女老少都跪向江老爹,呜嗬呜嗬痛哭起来。
正在这紧要时刻,只听“啪”的一声枪响,野木次郎倒在地上。紧接着,密集的枪声响起,那些荷枪实弹的鬼子们全部被打翻在地——八路军来了。带队的是黄连长,击毙野木次郎的那一枪就是他打的。②他们之前活捉了一个日本军官,才知道野木次郎进了大别山。幸亏他们赶到得及时,救下了江老爹,救下了全村的百姓。
接下来,黄连长和战士们一起帮助老百姓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之后又在山上挖了数个山洞。黄连长告诉江老爹,这些山洞,平时可以储粮,战时可以藏身。
后来,江老爹的儿子为了打日本人,当兵去了。
1947年11月,深秋时节。跟十年前相比,景致相差无几,偶尔见到一两头黄牛在埋头啃草;有几只山羊在山岩间跳来跳去。③山上绿色的植被像是被红颜色染了,深深浅浅,有的趋近于黄色……天地间弥漫着冬天的气息。
半个月前,黄团长的部下撤出了大别山,而他不得不留了下来。说实话,黄团长不想留下,他想跟着部队去战斗,怕连累了当地的老百姓。现在是非常时期,土匪时不时进山抢夺粮食,骚扰百姓,他倒是不怕死,但他担心老百姓因收留自己而遭殃。再说,他的腿被子弹打中,已经感染化脓了,想走也走不了。
得知黄团长要留下养伤,老少爷们争抢着收留他。
“俺家,俺娘会擀面条。”“住俺家,地方宽敞,住俺家。”“谁也别争了,住我家!”江老爹一句话,大家伙都不吭声了。
不是说江老爹是族长,也不是说江老爹的儿子当兵去了,家里有地方,是因为江老爹是个土先儿,对跌打损伤有一套治疗的办法。
就这样,黄团长住在了江老爹家。说是住在江老爹家,乡亲们没少来看望他,今天李家送来一张油馍,明天张家拿来两个鸡蛋……江老爹也不劝阻大家,在他看来,都是应该的,怎么感谢都不为过。
④江老爹隔三差五上山挖药材,回来炮制后,让黄团长内服或外敷。
在江老爹和乡亲们的精心伺候下,不到二十天,黄团长几乎能下地走了。他坚持要住进山洞里,江老爹也就没再勉强他。在那个年月,住在村里确实危险。
有一天,村里响起了枪声。黄团长放心不下村里的百姓,就从洞里走了出来,想看个究竟,不想被一群土匪抓个正着。
土匪们盘问黄团长,黄团长答非所问,引起了他们的警觉,决定挖坑活埋了黄团长。
江老爹和几个乡亲赶到的时候,黄团长已经被埋到腰部那里了。见此情形,江老爹吓坏了,点头作揖,给黄团长求情:“他是良民,不是解放军。”
其中一个土匪认出了江老爹,因为他之前去过土匪窝,给土匪们治过病。江老爹觉得有戏,忙说:“他是我的外甥,来这里跟我学医。”
“腿怎么受伤了?”
“上山采药摔伤了。”
“真的是你外甥?”
“真的。真的。”
几个土匪交头接耳,似乎还在犹豫。
江老爹说:“若我说的是瞎话,你们可以活埋我。”就这样,土匪们把黄团长放了。
……
过了好多年,黄师长已经退休,第三次来到大别山时,得知两个噩耗:江老爹的儿子在一次与日本军队的交战中,牺牲了;江老爹已经去世——他因为曾经给土匪治过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受迫害致死。
让黄师长欣慰的是,没过多久,江老爹的儿子被授予了“革命烈士”的称号,江老爹也给平反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野木次郎心狠手辣,又富有心计,他狂笑着举起东洋砍刀威胁江老爹,江老爹便颤巍巍地走了出来。
B.江老爹用治疗跌打损伤的方法治好了黄团长的腿伤,但也因曾经为土匪治过病而被迫害致死。
C.江老爹的两次“求情”(替乡亲们求情、替黄团长求情),表现出江老爹为救他人而忘我的崇高精神。
D.江老爹之前去过土匪窝,给土匪们治过病,土匪们因此放松了警惕,江老爹也因此觉得黄团长有救了。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的“痛哭”既有村民对族长的“痛别”之情,也有对日本鬼子的愤恨之意。
B.句子②交代了黄连长在紧急关头“赶到得及时”的原因,使得文章更加完整合理。
C.句子③中的“红颜色”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大别山的解放。
D.句子④不仅说明江老爹医术不错,对黄团长照顾有加,还表现出军民的鱼水之情。
8.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兴趣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枪声·八路军·人道;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互救。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并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韩非知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汙,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相应位置处的字母。(3分)
百A里B奚C虞D之E乞F人G传H卖I以J五K羊L之M皮N穆O公P相Q之R而S朝T西U戎。
字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将以图秦”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图”字含义相同。
B.“愿王察之”与“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两句中“察”字含义相同。
C.“用之而王”与“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两句中“王”字含义相同。
D.“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两句中“鄙”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之时,姚贾自告奋勇出使四国,不但破坏了四国攻秦的计划,还与四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B.面对秦王“以寡人财交于诸侯”的质问,姚贾说自己用珍宝结交诸侯,完全是为了秦国和秦王的利益。
C.姚贾列举姜太公、管仲、百里奚、卞随、务光等人的例子,意在向秦王阐明是人才就不要怕其出身低微的道理。
D.姚贾认为,作为明君,不听信毁谤,不封赏空有清高之名而没有尺寸之功的人,这样大臣们就不敢用虚名来希求于国君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简要概括韩非子攻击姚贾的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酹江月·南康军和苏韵①
文天祥
庐山依旧,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空翠晴岚浮汗漫,还障天东半壁。雁过孤峰,猿归危嶂,风急波翻雪。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
堪嗟漂泊孤舟,河倾斗落,客梦催明发。南浦闲云连草树,回首旌旗明灭。三十年来,十年一过,空有星星发。夜深愁听,胡笳吹彻寒月。
[注] ①南康军:宋行政区域名。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被俘,押送大都,途经南康军作此词。和苏韵:指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脚。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由庐山引出江南风光,写景笔力刚健,表现了词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与眷恋之情。
B.词人用语巧妙,如将人生比作“孤舟”,以“河倾斗落”指天将破晓,以胡笳声暗指国土被侵占。
C.全词以景结情,其中的“彻”不仅指胡笳“吹”的时间之长,也指词人内心“寒意”之深。
D.全词以议论为主,情感表达沉郁顿挫,时间与空间相融,期待与感慨交织,意蕴深长。
16.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检测文天祥的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这一观点在本词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用对比的手法,指出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2)李白的《将进酒》中,“          ,       ”两句,运用比兴的手法,引发了对人生苦短的慨叹。
(3)小明画了一幅落花图,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有想好。王老师说不妨就用唐宋诗词成句,比如“       ,       ”就很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鲁迅是文学家,但他不是吟风弄月的文学家,也不是谋求高雅地位的成功人士,而是一生致力于用文学来改良社会的文学践行者。他说自己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__A__,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对病态社会的批判毫不留情,尽显文学家的敏感和现代眼光。像《狂人日记》中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写,像《祝福》中对祥林嫂经历了巨大的人生变故后的神态的捕捉,像《故乡》中对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的对照,像《孔乙己》中对跌入社会底层的读书人的同情和悲哀,这些文学上的探索都显示出__B__。
①这种自觉的社会批判意识不仅构成了中国新文学最强大的思想传统和艺术亮点,②也大大提高了新文学的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③受鲁迅作品的影响下,④小说不再是“雕虫小技”,⑤人们不再把“小说”当作“闲书”,⑥而是视为人生的教科书,⑦是“为人生”的文学,⑧是“经国之大业”,⑨是值得人们花费毕生精力去从事的伟大事业。⑩我们无法想象, 在那个风雨飘摇、万马齐喑的旧中国, 竟会横空诞生举世无双、影响深远像鲁迅这样的文化巨匠。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答: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孙少平刚从寂静的山庄来到这里,城市千奇百怪的噪音听起来像洪水一般喧嚣。尽管满眼都是人群,但他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一种孤单和恐慌使他忍不住把眼睛闭起来,现实的景象消失了,他通过心灵的视觉,却看见了炊烟袅袅的双水村,看见夕阳殷殷的东拉河……
孙少平尽量使自己振作起来。他想,他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现在是和平年月,他充其量吃些苦罢了,总不会有死的威胁。比起死亡来说,此刻你心里安安地立在这桥头,并且还准备劳动和生活,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你知道,幸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战胜困难……
是的,他现在只能和一种更艰难的生活比较,而把眼前大街上幸福和幸运的人们忘掉,忘掉!①忘掉温暖,忘掉温柔,忘掉一切享乐,而②把饥饿,把寒冷,把受辱,把一切受苦,当作自己的正常生活。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袅袅、殷殷、安安”,说说它们有何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1)像《狂人日记》中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写。
(2)但他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习近平主席发表的二○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大漠孤烟、江南细雨,总让人思接千载、心驰神往;黄河九曲、长江奔流,总让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二单元质量检测
1.选B B项,“原因是杜甫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说法错误,由原文“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可知,迈克尔·伍德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是因为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而杜甫创造的“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2.选A A项,“能在当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义,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错误,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信息说只有中国“能在当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义”,此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3.选D D项,窦娥这句话所表现出的是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由原文“简单的十个字,蕴藏着多么深厚的情感。这不正是我们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吗”可知,材料二第二段通过杜甫诗歌论证的是文学作品能表现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所以D项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论据。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其诗作既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他在三峡对于人与自然、风景以及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的亲切描述,聚餐、画纸为棋局等生活场景的再现”可得出,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比如战争、人与自然、亲情友情等。根据“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可得出,杜甫不仅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根据“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可得出,杜甫信奉的儒家的仁义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参考答案:①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比如战争、人与自然、亲情友情等;②杜甫不仅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③杜甫信奉的儒家的仁义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首先回答:不同意这种说法。语段选自孙犁小说《荷花淀》,描写的是因为战争,水生离家之前和水生嫂话别的情景,二人简单的对话中却蕴藏着极为丰富深厚的思念与牵挂。材料二原文有“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含蓄内敛,坚强乐观,渊源有自,历久弥新”“我们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些平凡的细节描写中,充分展现中国人的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水生嘱咐水生嫂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被敌人汉奸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美好心灵和崇高情感,是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底蕴的真实体现。材料二原文有“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头讲章,在朴素平凡的生活中,苦干实干,勇敢顽强,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可知水生嫂和水生简单内敛的对话既是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人文精神强调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这种描写虽然平淡,但也表达了浓烈的情感,所以,不同意题干中的观点。
参考答案:不同意这种说法。①这对夫妻因战争要分离,简单的对话蕴藏着极为丰富深厚的思念与牵挂。②这段对话描写和其中的细节描写充分展示出中国人所特有的美好心灵和崇高情感,是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底蕴的真实体现。③这段对话既是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人文精神强调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6.选A A项,“富有心计”错,文中看不出来野木次郎富有心计;“他狂笑着举起东洋砍刀威胁江老爹,江老爹便颤巍巍地走了出来”错,事情的前后顺序颠倒,根据文本第三段可知,应该是江老爹“颤巍巍地走出来,给乡亲们求情”,野木次郎知道江老爹的用意后,便“狂笑不已,举起东洋砍刀,想一刀劈了江老爹”。
7.选C C项,“‘红颜色’具有象征意义”错,文中的“红颜色”只是用来描述景色的,并无象征意义;“象征着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大别山的解放”错,根据原文“跟十年前相比,景致相差无几”“天地间弥漫着冬天的气息”“半个月前,黄团长的部下撤出了大别山”“现在是非常时期,土匪时不时进山抢夺粮食,骚扰百姓”可知,人民革命战争并未胜利,大别山并未解放。
8.①开头景物描写渲染了宁静祥和安逸的氛围,日本侵略者却肆意破坏这美好氛围,凸显出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②与后文“接下来,黄连长和战士们一起帮助老百姓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跟十年前相比,景致相差无几……”等描写相呼应,结构严谨。③第一段写“美好”,第二段写日本侵略者破坏“美好”,前后形成落差,产生波澜,颇具艺术张力,这种“张弛艺术”能吸引读者。
9.甲组答案示例:①小说第二段描写了“枪声”打破了宁静,制造了紧张气氛。以鬼子进山,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作为故事的开端。②八路军击毙鬼子,解救百姓,帮助百姓恢复正常生活和生产。③日本侵略者伤天害理的行为,灭绝人道(或违背自然规律),天理不容,必然走向失败与灭亡。
乙组答案示例:①文中最动人的情节莫过于“军民互救”。鬼子进村“扫荡”,烧杀掠夺,无恶不作,惨无人道;紧要关头,八路军黄连长率部及时赶到,全歼鬼子。②黄团长在被土匪迫害时,江老爹挺身而出,及时挽救了黄团长。③惊心动魄的“军民互救”情节很好地诠释了“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关系,说明了“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或“人民群众是人民军队的力量之源”)这一道理。
10.解析:本句中,共出现两个人物,一是“百里奚”,二是“穆公”,故“穆公”前N处应断开;“百里奚虞之乞人”为判断句式,“百里奚”后C处应断开,“人”后G处应断开。
答案:CGN
11.选A A项,“将以图秦”中的“图”意为“图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中的“图”意为“考虑”,二者含义不同。
12.选C C项,“意在向秦王阐明是人才就不要怕其出身低微的道理”表述错误,姚贾列举姜太公、管仲、百里奚、卞随、务光等人的例子,意在向秦王阐明君主要善用人才,不能因人才出身卑微而将其拒之门外。
13.(1)(秦王)便拨给他百辆战车,千斤黄金,并让他穿戴自己的衣冠,佩上自己的宝剑。
(2)让他掌管国家大事,不是用来勉励群臣的办法。
14.解析:由“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可知,韩非子攻击姚贾的理由之一:借秦王的权势私交诸侯。由“且梁监门子”可知,韩非子攻击姚贾的理由之二:出身低微。由“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可知,韩非子攻击姚贾的理由之三:曾为盗贼、逐臣。
参考答案:①借秦王的权势私交诸侯;②出身低微;③曾为盗贼、逐臣。
参考译文:
燕、赵、吴、楚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秦王召集大臣和宾客共六十人商议对策,(秦王)问道:“当下四国联合图谋攻秦,而我国正当财力衰竭、战事失利之时,应该如何对敌 ”大臣们不知怎样回答。姚贾回答说:“我愿意为大王出使四国,一定破坏他们的阴谋,阻止战事的发生。”(秦王)便拨给他百辆战车,千斤黄金,并让他穿戴自己的衣冠,佩上自己的宝剑。于是姚贾辞别秦王,破坏了四国攻秦的计划,阻止了他们的出兵,而且还与四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来回报秦王。秦王十分高兴,马上封给他千户城邑,并任命他为上卿。韩非知道了这件事,(对秦王)说:“姚贾拿着珍珠重宝,向南出使荆、吴,向北出使燕、代,长达三年,这些地方的国家未必真心实意和秦国结盟,而本国国库中的珍宝却已散尽。这实际上是姚贾借大王的权势,用秦国的珍宝,在外私自结交诸侯,希望大王明察。更何况(姚贾)不过是魏都大梁一个守门人的儿子,曾在魏国做过盗贼,虽然在赵国做过官,后来却被驱逐出境。任用一个看门人的儿子、魏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让他掌管国家大事,不是用来勉励群臣的办法。”于是秦王召来姚贾问道:“我听说你用秦国的珍宝结交诸侯,可有此事 ”姚贾回答说:“有。”秦王说:“那么你还有什么面目再与我相见 ”姚贾回答说:“(昔日)曾参孝顺父母,天下人都希望有这样的儿子;伍子胥尽忠报主,天下诸侯都愿以之为臣;贞女擅长女工,天下男人都愿以之为妻。而我现在效忠于大王,大王却不知道。我不把财宝送给那四个国家,怎么表示尊重他们呢 假如我不尽忠于大王,四国之君怎么会信任我呢 夏桀听信谗言杀了良将关龙逄,纣王听信谗言杀了忠臣比干,以致身死国亡。如今大王听信谗言,就不会再有忠臣为国出力了。”秦王又说道:“(我听说)你是看门人的儿子、魏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姚贾说:“姜太公是一个被妻子赶出家门的齐人,在朝歌时连肉都卖不出去的无用的屠户,也是被子良驱逐的家臣,他在棘津时卖劳力都无人雇用,但文王任用他最终称王。管仲不过是齐国边邑的商贩,在南阳隐居苟活,是鲁国赦免的囚犯,齐桓公任用他就建立了霸业。百里奚,当初不过是虞国一个乞丐,相传被人用五张羊皮转卖,可是秦穆公任用他为相而让西戎朝拜臣服。(晋)文公倚仗中山国的盗贼,却能在城濮之战中获胜。这四个人,无不出身卑贱,身负恶名,甚至为人所不齿,而明主加以重用,是因为知道他们能为国家建立不朽的功勋。假如人人都像卞随、务光、申屠狄(古代隐士)那样,国君又怎么能得到他们的效命呢!所以英明的君主不计较臣子的污点,不听信别人的谗言,只考察他们能否为己所用。所以能够安邦定国的明君,不听信外面的毁谤,不封赏空有清高之名、没有尺寸之功的人。这样就没有臣子敢用虚名希求于国君的了。”秦王叹服:“你说得在理。”于是仍让姚贾出使列国而处罚了韩非。
15.选D D项,“全词以议论为主”错误,本词有议论,但不以议论为主,而是以描写、抒情和叙事为主。
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检测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1)分析风骨的体现。词人由一望无际的江南风光景物想起故国,从而引发感慨,“三十年来,十年一过,空有星星发”,回首这三十年来,十年内两次路过南康军这个地方,徒自落得斑斑白发,表达词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体现了词人的至真至诚之意和忠贞气节。(2)分析境界的体现。“庐山依旧,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庐山依然如旧,最使人感到凄凉的,是一望无际的江南风光景物。“南浦闲云连草树”,南浦飘逸的云朵,连接着远方的草树。这两句词写景,意境高远。山河依旧,人事已换,流露出词人对故国倾覆的悲叹。根据注释可知,词人此时沦为阶下囚,国破家亡,被迫北上。故沿途所见所闻,特别触动词人的满怀愁恨,情不能已,托之于词。他慨叹风景不殊,山河依旧,只是人事已换,故国倾覆,深情留恋东南风物。回顾近年来的坎坷经历,不由得悲愤填膺。然而,词人尚存一线重振旗鼓的希望,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斗志和坚贞不移的品格。通篇借景抒情,强烈的主观情绪处处可见。全词不假修饰,苍凉悲壮,国虽亡而正气犹存,身将死而雄心不灭,可谓境界高远。
参考答案:(1)风骨:无限风景引起词人的故国之思,三十年来,未忘国家大计,词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之情发自肺腑,体现了词人的至真至诚之意和忠贞气节。(意思对即可)
(2)境界:“无限江南风物”“闲云连草树”等景色描写,意境高远。国家已亡,人生衰老,但词人仍心系家国,相信乾坤未老,会再有人杰出现扭转乾坤,体现词人昂扬的精神境界。
17.(1)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3)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18.解析:A处,依据前文“他说自己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和后文“引起疗救的注意”可知,此处应指出写作“目的”,而这“目的”应该和“病态”“疗救”相关,所以此处可以填:目的在于揭出病苦。B处,依据前文“对病态社会的批判毫不留情”和所列举的几部作品“像《狂人日记》……像《祝福》……像《故乡》……像《孔乙己》……”可知,此处要照应“批判”这一核心;又依据后文“这种自觉的社会批判意识”可知,“批判”是自觉性的,所以此处可以填:他在社会批判上的自觉意识。
参考答案:A.目的在于揭出病苦 B.他在社会批判上的自觉意识
1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句②,搭配不当,“提高……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动宾搭配不当,应把“提高”改为“提升”。语句③,句式杂糅,“受……影响”“在……影响下”两种句式杂糅,可改为“在鲁迅作品的影响下”或“受鲁迅作品的影响”。语句12,语序不当,“像鲁迅这样”应该放在“举世无双、影响深远”之前,可改为“竟会横空诞生像鲁迅这样举世无双、影响深远的文化巨匠”。
参考答案:语句②,可改为:也大大提升了新文学的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语句③,可改为:在鲁迅作品的影响下(或“受鲁迅作品的影响”)。语句12,可改为:竟会横空诞生像鲁迅这样举世无双、影响深远的文化巨匠。
2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袅袅”“殷殷”“安安”三个叠词,音韵和谐,比单音节词语更能使语意得到强化。“袅袅”指烟雾缭绕升腾,也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殷殷”,颜色殷红貌。结合语境“却看见了炊烟袅袅的双水村,看见夕阳殷殷的东拉河”可知,“袅袅”“殷殷”分别描绘了家乡炊烟缭绕、夕阳殷红的美景;再结合“孙少平刚从寂静的山庄来到这里,城市千奇百怪的噪音听起来像洪水一般喧嚣……一种孤单和恐慌使他忍不住把眼睛闭起来,现实的景象消失了”可知,“殷殷”“袅袅”展现了少平初入城市的孤单、恐慌和思乡之情。“安安”指安定、平静。结合语境“比起死亡来说,此刻你心里安安地立在这桥头,并且还准备劳动和生活,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可知,此处“安安”一词是对少平心理的描绘,是少平努力让自己克服恐惧、思乡,竭力让自己振作起来去适应新的生活挑战。
参考答案:“袅袅”“殷殷”“安安”三个叠词,使语意得到了强化。“袅袅”“殷殷”分别描绘了家乡炊烟缭绕、夕阳殷红的美景,展现了少平初入城市的孤单、恐慌和思乡之情。“安安”一词是对少平心理的描绘,是少平努力让自己克服恐惧、思乡,竭力让自己振作起来去适应新的生活挑战。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①处“忘掉……,忘掉……,忘掉……”三个句子结构相同,三个逗号将它们分隔开来,各自独立,起强调作用;内容上,结合“忘掉温暖,忘掉温柔,忘掉一切享乐”可知,这是少平对自己的心理暗示,忘掉这些温暖、温柔和享乐,让自己做好吃苦的准备。②处“把饥饿,把寒冷,把受辱,把一切受苦”四个介词短语并列,四个逗号将它们分隔开来,起强调作用,把一切受苦“当作自己的正常生活”,展现了少平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和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参考答案:①处的三个逗号将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分隔开来,起强调作用,是少平对自己的心理暗示,让自己做好吃苦的准备。
②处的四个逗号将四个介词短语分隔开来,起强调作用,展现了少平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和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第一个“像”表示举例,意思是比如,表示“《狂人日记》中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写”是此处所举的例子。第二个“像”表示想象,意思是似乎、仿佛。“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是此时孙少平的想象。
参考答案:第一个“像”表示举例,意思是比如。第二个“像”表示想象,意思是似乎、仿佛。
23.[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了习近平主席发表的二○二四年新年贺词。材料分两层,第一层从“中国是一个伟大国度”起,到“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止,告诉我们,我国无论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有着伟大的文明;第二层“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则意在提醒我们要对中华文明保持自信,要从中汲取力量。立意上,本文应围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构思。我国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因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要坚守中华文化;同时,我们还要让中华文化继续发展下去。发展不能忘本,我们得从文化中吸收并发扬其精华,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论证结构。考生可从材料诸多事物中选取一二,对其适当抒情并引出观点:我们要传承并发展中华文明。之后,可简要论述传承文明的意义,并由此深入主题,讲明“文明不但要传承,还得发展”,要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下将其发扬光大的道理,再论述发展的必要性和做法,最后再次重申观点,总结全文。“传承”与“发展”相比,应以“发展”为论述重点;同时要注意把论述范围限制在“历史文明”及其相关事物范畴之内,避免偏题。
[参考立意] ①灿烂辉煌的历史,值得每个中国人骄傲。②汲取文明的力量,激发文明的新生机。③保持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下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