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四单元质量检测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戏曲改良要求的提出早于“五四”。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归因于民智不开,鼓吹时事新戏以启迪民心。1904年柳亚子为陈去病、汪笑侬等人创办的《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所写的发刊词直接打出“戏剧改良”的旗号,企盼“民智大开,河山还我,建独立之阁,撞自由之钟,以演光复旧物、推倒虏朝之壮剧快剧”,一时应者云集,形成风潮。为了增强宣传效果,改良新戏借鉴了西方话剧的演说的形式。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倡导者之一陈独秀1904年呼吁戏曲“采用西法。戏中夹些演说,大可长人识见”。戏台上遂出现许多脱离剧情议论时事的“言论老生”“言论小生”,直接对社会发言,而穿西装、旗袍扯四门唱西皮二黄的怪诞形式屡见不鲜,诞生出许多不古不新、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怪胎”。后来欧阳予倩批评改良新戏说:“他们的言论都是即兴的。因此不可能有什么标准,高兴起来就完全不顾剧情,大放厥词,把其余的角色僵在台上,说完一通再来做戏,最初是为了宣传革命,后来就成了演员自我表现……像顾无为、潘月樵就往往说得很长而词句不通,有时前后矛盾……不久观众也就厌倦了。”加之加装电灯和机关布景的新式戏台蜂起,演出中不乏以时装和舞台设备的光怪陆离来取悦观众,造成昙花一现式的轰动,终究短命。改良新戏就在这样的哄闹声中很快走向失败,连一出剧目也未保留下来。
其中有价值的是欧阳予倩的京剧探索。欧阳予倩从演改良新戏转为演改良京剧,带着新文艺的想法,用自己的办法去改造京剧。他认为戏剧是综合艺术,而以剧本为统领。“戏剧者,必综文学、美术、音乐及人身之语言动作,组织而成。有其所本焉,剧本是也。”“演剧者,根据剧本,配饰以相当之美术品(如布景衣装等),疏荡以适宜之音乐,务使剧本与演者之精神一致表现于舞台之上,乃可利用于今日鱼龙曼衍之舞台也。”因而他坚持自己编剧,并且坚持按照剧本演出,这就使他的戏不同于当时众多的幕表戏之随意。他还注意克服旧戏结构松散、缺乏一盘棋精神的毛病,例如他编演红楼戏,“虽然是照二黄戏编的,却是照新戏分幕的方法来演,因为嫌旧戏的场子太碎,所以就把许多情节归纳在一幕来做,觉得紧凑些,而且好利用布景”,另外“非常之注意配角”“不专求我一人出风头,要注意整个的平均”。从舞台价值方面衡量,欧阳予倩可说是有效推行戏曲改革第一人。
(摘编自廖奔、刘彦君《百年“戏改”》)
材料二:时装戏在上海京剧舞台的流行,引领了反映现实的剧目的编写和演出。与此相应,观众对戏中角色的扮相“像不像”与舞台背景的设置“真不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京剧中男旦演员的化妆而言,以往只是在脸上抹点胭脂,整体给人的观感与所扮演的女性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在上海,由于洋行林立,资讯发达,世界上最新的化妆术与化妆品都能了解与购置,从而为海派京剧演出追求“求真写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海派京剧的男旦演员冯子和为了使所扮演的旦角面部更俊俏,“用锅胭脂(眉膏)加深眼圈,把传统的一字眉改画为柳叶眉,把清末盛行的点唇樱桃小嘴,改成用胭脂板(口红)涂抹整个嘴唇,增强了女性的自然美”。并用日本进口的最新化妆品进行化妆,整体塑造成更仿真的女性形象,因而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梅兰芳看后认为,“南方旦角的贴法似乎更为好看……回到北京,我在眼圈、片子方面已经开始有了新的改革”,并据此排出《孽海波澜》《生死恨》《一缕麻》等时装新戏,对传统旦角的扮相进行了贴片子、画眼圈的改革,进而带动整个京剧女性人物扮相的创新改善,给人一种更贴切的真实之美。
“求真写实”的理念不仅促进了京剧化妆术的演进,也促进了京剧舞台演出的变革。传统京剧在舞台表演上追求虚拟写意的美学风格,舞台道具极其简单,往往只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后面挂一幅帐幔,边上有两个门,用门帘遮挡。舞台上再没有其他东西。如演员需要演爬山,便临时搬上几张桌子搭起来虚拟为山。观众依靠演员程式化动作表演来想象具体内容。这一方面是中国传统京剧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传统京剧在舞台布景上的简陋。海派京剧受新理念的驱使,首创拟真布景道具的运用,使观众能在看戏时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海派京剧的著名演员欧阳予倩回忆道:“上海的舞台第一个大规模用布景的就是新舞台……他们的布景最初完全是仿效日本,他们派人到日本去……聘了一个布景师和一个木匠,又照日本造了转台,因此演戏的形式也就跟着变了……他们的办法,在当时真算一种大改革。”这种仿真舞台布景的设置,实物道具的上台应用,以及力求真实的舞台表演,使观众看戏从完全的虚拟化领悟转变为设身处地的感受,心灵感触的深度和审美欣赏的效果自然大大强化了,演新戏的受欢迎程度也就更加水涨船高了。
(摘编自陈伟《海派京剧:五四新文化的有力推手与重要角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增强宣传效果,柳亚子在《二十世纪大舞台》上所写的发刊词中打出了“戏剧改良”的旗号,并且希望借鉴西方话剧的演说的形式。
B.注重剧本作用、凝练戏剧情节和平衡舞台角色使得欧阳予倩的改良京剧获得了一定的舞台价值,成为有意义的戏曲改革。
C.受到冯子和对旦角面部化妆的启发,梅兰芳对整个京剧女性人物的扮相进行了创新改善,使得这些角色更富有真实之美。
D.海派京剧仿真布景道具的运用,改变了此前观众只能依靠演员程式化动作表演来想象具体内容的虚拟写意的美学风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认为戏曲改良的时代背景并非“五四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才是那些被改良的新戏陆续登上舞台的时代背景。
B.和维新派提倡的改良戏曲的立场完全不同,欧阳予倩主要是带着新文艺的想法按照自己的办法对京剧进行了改良。
C.当时世界上最新的化妆术与化妆品是海派京剧演员在“求真写实”的理念下能够对旦角的形象进行成功改良的必要条件。
D.材料二引用梅兰芳关于改变传统男旦形象的话和欧阳予倩关于仿真舞台背景的话,提高了论述内容的可信度。
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各项中最不可能是维新派所提倡的时事新戏的一项是(3分)( )
A.《曾公平逆》 B.《二十世纪新茶花》
C.《民国万岁》 D.《新罗马》
4.请将材料二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25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样是对舞台设备进行改良,材料一中的改良新戏失败了,但材料二中的海派京剧新戏却深受欢迎,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龙须沟(节选)
老 舍
[提示] 话剧《龙须沟》以主人公程宝庆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故事为主线,描述了北京一个小杂院内四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节选部分的故事发生在1950年。
[娘子由外面匆匆走来。]
二 春 娘子,看见二嘎子没有?
娘 子 怎能没看见?他给我看摊子呢!
大 妈 他荒里荒唐的,看摊儿行吗?
娘 子 现在,三岁的娃娃也行!该卖多少钱,卖多少钱,言无二价。小偷儿什么的,差不离快断了根!(低声)听说,官面上正加紧儿捉拿黑旋风。一拿住他,晓市就全天下太平了。他不是土匪头子吗?哼,等拿到他,跟那个冯狗子,我要去报报仇!能打就打,能骂就骂,再不济也要对准了他们的脸,啐几口,呸!呸!呸!偷我的东西,还打了我的爷们!
[程疯子慢慢地由屋中出来。]
二 春 疯哥,你在家哪?
疯 子 有道是,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娘 子 又是疯话!我问你,你这两天又怎么啦?
疯 子 别瞪眼!我就怕吵架!我呀,有了任务!
二 春 疯哥,给你道喜!告诉我们,什么任务?
疯 子 民教馆①的同志找了我来,教我给大家唱一段去!
二 春 那太棒了!多少年你受屈含冤的,现在民教馆都请你去,你不是仿佛死了半截又活了吗?
娘 子 对啦,疯子,你去!去!叫大家伙儿看看你!王大妈,二姑娘,有钱没有?借给我点!我得打扮打扮他,把他打扮得跟他当年一模一样的漂亮!
疯 子 我可是去不了!
二 春 怎么?怎么?
娘 子 怎么?怎么?
疯 子 我十几年没唱了,万一唱砸了,可怎么办呢?
娘 子 你还没去呢,怎就知道会唱砸了?
疯 子 还有,唱什么好呢?
二 春 咱们现编!等晚上,咱们开个小组会议,大家出主意,大家编!
疯 子 难办!难办!
[四嫂夹着一包活计,跑进来。]
四 嫂 娘子,二妹妹,黑旋风拿住了!拿住了!
娘 子 真的?在哪儿呢?
四 嫂 我看见他了,有人押着他,往派出所走呢!
娘 子 我啐他两口去!
二 春 走,我们斗争他去!把这些年他的所作所为都抖搂出来,教他这个坏小子吃不了兜着走!
娘 子 疯子,你也来!
疯 子 (摇头)我不去!
娘 子 那么,你没教他们打得顺嘴流血,脸肿了好几天吗?你怎这么没骨头!
疯 子 我不去!我怕打架!我怕恶霸!
娘 子 你简直不是这年头儿的人!二妹妹,咱们走!
二 春 走!(同娘子匆匆跑去)
疯 子 (独自徘徊)天下是变了,变了!你的人欺负我,打我,现在你也掉下去了!穷人、老实人、受委屈的人,都抬起头来;你们恶霸可头朝下!哼,你下狱,我上民教馆开会!变了,天下变了!必得去,必得去唱!一个人唱,教大家喜欢,多么好呢!
[狗子偷偷探头,见院中没人,轻轻地进来。]
狗 子 (低声地)疯哥!疯哥!
疯 子 谁?啊,是你!又来打我?打吧!我不跑,也不躲!我可也不怕你!你打,我不还手,心里记着你,这就叫结仇!仇结大了,打人的会有吃亏的那一天!打吧!
四 嫂 (从屋中出来)谁?噢!是你!(向狗子)你还敢出来欺负人?好大的胆子!黑旋风掉下去了,你不能不知道吧?好!瞧你敢动他一下,我不把你碎在这儿!
狗 子 (很窘,笑嘻嘻地)谁说我是来打人的呀!
四 嫂 量你也不敢!那么是来抢?你抢抢试试!
狗 子 我已经受管制,两个多月没干“活儿”②了!
四 嫂 你那也叫“活儿”?别不要脸啦!
狗 子 我正在学好!不敢再胡闹!
四 嫂 你也知道怕呀!
狗 子 赵大爷给我出的主意,教我到派出所去坦白,要不然我永远是个黑人。坦白以后,学习几个月,出来哪怕是蹬三轮儿去呢,我就能挣饭吃了。
四 嫂 你看不起蹬三轮儿的是不是?反正蹬三轮儿的不偷不抢,比你强得多!我的那口子就干那个!
狗 子 我说走嘴啦!您多担待!(赔礼)赵大爷说了,我要真心改邪归正,得先来对程大哥赔不是,我打过他。赵大爷说了,我有这点诚心呢,他就帮我的忙;不然他不管我的事!
四 嫂 疯哥,别光叫他赔不是,你也照样给他一顿嘴巴!一还一报,顶合适!
狗 子 这位大嫂,疯哥不说话,您干吗直给我加盐儿呢!赵大爷大仁大义,赵大爷说政府也大仁大义,所以我才敢来。得了,您也高高手儿吧!
四 嫂 当初你怎么不大仁大义,伸手就揍人呢?
狗 子 当初,那不是我揍的他。
四 嫂 不是你?是畜生?
狗 子 那是我狗仗人势,借着黑旋风发威。谁也不是天生就坏!我打过人,可没杀过人。
四 嫂 倒仿佛你是天生的好人!要不是而今黑旋风玩完了,你也不会说这么甜甘的话!
疯 子 四嫂,叫他走吧!赵大爷不会出坏主意,再说我也不会打人!
四 嫂 那不太便宜了他?
疯 子 狗子,你去吧!
四 嫂 (拦住狗子)你是说了一声“对不起”,还是说了声“包涵”哪?这就算赔不是了啊?
狗 子 不瞒您说,这还是头一次服软儿!
四 嫂 你还不服气?
狗 子 我服!我服!赵大爷告诉我了,从此我的手得去干活儿,不能再打人了!疯哥,咱们以后还要成为朋友吧,我这儿给您赔不是了!(一揖,搭讪着往外走)
疯 子 回来!你伸出手来,我看看!(看手)啊,你的手也是人手哇!这我就放心了!去吧!
[狗子下。]
四 嫂 唉,疯哥,真有你的,你可真老实!
疯 子 打人的已经不敢再打,我怎么倒去学打人呢!(入室)
(有删改)
[注] ①民教馆,即民众教育馆,负责开展群众文化活动。②“活儿”,这里指偷窃。
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娘子不再担心小偷、地痞偷抢,放心让二嘎子看摊子,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风气正在转变、新秩序正在形成的社会现实。
B.听到程疯子说去不了民教馆,二春、娘子都连问“怎么?怎么?”,体现了二人对程疯子的关切,也可看出邻里之间关系的和睦。
C.“夹着一包活计,跑进来”,作者借四嫂上场的动作,写其勤劳直爽的特点,传达出她得知恶人被抓的兴奋与向大家传递消息的急切。
D.“低声地”“笑嘻嘻地”“一揖”等舞台说明交代了狗子向疯子道歉时的神态、动作,表现出狗子改造自己的自觉性与诚心。
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戏剧构思巧妙,借未出场的恶霸黑旋风串联多个场景,推动剧情发展,写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打黑除恶带来的新变化,从而突出了主题。
B.剧中的独白能多维度展现人物性格,程疯子独自徘徊时的一段话,写出了他对时代新变化的喜悦,更表现了他害怕恶霸、不敢当面斗争的懦弱性格。
C.戏剧善用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狗子上场时,疯子说:“谁?啊,是你!”四嫂说:“谁?噢!是你!”一字之差,一标点之别,尽显人物不同的内心情感。
D.剧中的台词极具个性与地方特色,如“抖搂”“碎在这儿”“加盐儿”“玩完了”等,在展现人物性格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浓郁的北京味。
8.戏剧冲突是戏剧中矛盾的表现,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本文围绕程疯子写了哪些冲突?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现代文艺理论家周扬称赞“啊,你的手也是人手哇!”这句台词“有斤两”,请谈谈你对这句台词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关外易之。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张仪乃请行。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负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于子。”张仪曰:“秦强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且臣奉王之节使楚,楚何敢加诛。假令诛臣而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愿。”遂使楚。楚怀王至则囚张仪,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爱张仪而不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不若为言而出之。”于是郑袖日夜言怀王曰:“人臣各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张仪来,至重王。王未有礼而杀张仪,秦必大怒攻楚。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
张仪既出,未去,闻苏秦死,乃说楚王曰:“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于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余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举甲出武关,南面而伐,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弱国之救,忘疆秦之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今秦与楚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使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室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伐。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
于是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与秦,欲许之。屈原曰:“前大王见欺于张仪,张仪至,臣以为大王烹之;今赦不诛,又欲听其邪说,率先事秦。夫匹夫犹不忘仇雠,况君乎?未得秦欢,而先触天下之公愤,臣窃以为非计也。”怀王曰:“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后而倍之,不可。”故卒许张仪,与秦亲。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相应位置处的字母。(3分)
舫船载A卒B一舫载C五十人D与三月之食E下水F而浮G一日行三百余里。
字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媵,指先秦时期贵族女子出嫁时陪嫁的人,与《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的“媵”含义相同。
B.鱼肉,指像鱼肉一样任人宰割,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的“鱼肉”意义和用法相同。
C.苏秦,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提出“合纵”抗秦策略,与《过秦论》中“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的苏秦是同一人。
D.仇雠,意思是“仇人”,仇、雠两个词语同义,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及仇雠已灭”的“仇雠”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王想要得到黔中的土地,尽管不忍开口,但有想把献出张仪作为交换条件之念,符合人们对“暴秦之欲无厌”的认知。
B.郑袖认为楚王对秦国没有尽礼,不仅没有献地,还要杀张仪,必然会导致秦国报复,成功混淆了楚王的视听。
C.张仪死里逃生,也不忘记自己的策士身份和游说目的,用秦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军事实力来游说、威逼楚王。
D.楚王目光短浅,不辨忠奸,释放张仪,不顾屈原劝阻,献出黔中之地,冒犯天下而结好秦国,犯了不知人之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强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资治通鉴·周纪三》)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张仪不符合孟子口中“大丈夫”的原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渔家傲
欧阳修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①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②。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③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阁④在沙滩上。
[注] ①逡巡:这里指顷刻间,形容时间极短。②当:作为。③厮:互相。与下句的“相”字互文见义。④阁:同“搁”,搁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句用字精妙,“闻”“敲”二字不写人而人自现,“桨”字不写舟而舟自在,匠心独运。
B.“忽”“逡巡”与“旋”等一连串快速的动作,表现了姑娘们青春活泼、动作麻利的情态。
C.采莲女随手采摘莲花酿酒,花和酒的清香相互混合,花和脸的红晕相互辉映,把热闹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D.这首词描写了采莲姑娘荡舟采莲时喝酒逗趣的情景,塑造出活泼、大胆、清纯的水乡姑娘形象。
16.有人说“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中的“惊起”一词有“转折之妙”,请结合上下句简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比喻高度检测屈原之志的句子是“ , ”。
(2)《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 , ”。
(3)《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 , ”,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的结论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娜拉表面上是一个未经世故熏陶的青年妇女,一贯被人唤作“小鸟儿”“小松鼠儿”,实际上她性格善良而坚强,为了丈夫和家庭不惜忍辱负重,甚至准备牺牲自己的名誉。她为挽救丈夫的生命,曾经瞒着丈夫借了一笔钱;同时想给生命垂危的父亲省却烦恼,又伪造了父亲的签字。正是由于这件具有牺牲精神的行为,使得她走投无路。更令她痛心的是,真相大白之后,最需要丈夫和她同舟共济的时候,她却发现自己为之作出牺牲的丈夫竟是个虚伪而卑劣的市侩。她终于觉醒过来,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丈夫的玩偶,从来就没有独立的人格。于是,她毅然抛弃丈夫和孩子,离开了囚笼似的家庭,出走了。
但是,__①__?这是读者历来关心的一个问题。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易卜生不能给他的主人公开辟出真正的出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娜拉要真正解放自己,当然不能一走了之。娜拉觉醒之前之所以受制于海尔茂,是因为海尔茂在经济上控制住了她。因此,娜拉要摆脱海尔茂的控制,决不能单凭一点反叛精神,__②__。她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妇女的解放,必须以社会经济关系的彻底变革为前提。
18.文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熏陶 B.同舟共济
C.市侩 D.一走了之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他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他狂热地喜爱诗歌。
他的第一本诗集印了1 000册,但很可惜,一本都没卖掉。他只好把这些诗集全都送了人。当时已功成名就的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洛威尔和霍姆斯等人,对这本小册子根本不屑一顾,大诗人惠蒂埃甚至把它丢进了火炉里。因为在他们眼中,一个木匠的儿子,根本就不配写诗。
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像寒冬的北风一样袭来,他的心顿时冻成了冰块。就在他几近绝望时,意外地收到了一位诗人的回信,那人对他的诗集大加赞扬,并说:“我认为它是美国至今所能贡献的最了不起的聪明才智的精华。”
这真诚的夸奖和赞誉,使他犹如在濒死的边缘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从此坚定了自己写诗的信念。多年后,他成为美国甚至全世界公认的伟大诗人,他唯一的诗集也成了美国乃至人类诗歌史上的经典。
他就是沃尔特·惠特曼,那部诗集的名字叫《草叶集》。而当年那位写信对他予以赞美和鼓励的诗人,乃是当时美国文坛的名宿爱默生。
凡俗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行走,受到别人的非议和冷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千万不能被批评的唾沫淹没向上的渴望,被冷漠的眼神封锁萌动的激情。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黑暗无边无际,但总有一盏灯火能为你点燃,为你驱散心灵上的阴霾,给你温暖,给你慰藉,给你信心和勇气,哪怕,那仅仅是一点微光。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那一点微光给你温暖和慰藉,给你信心和勇气”,和原句相比,哪个更好?试从句式的角度加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书法用笔有方笔和圆笔之分。方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方形,魏碑、唐楷中的欧体等可谓典范,棱角分明而能给人刚毅正直之感。圆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圆形,篆书等可谓典范,圆润灵活而能给人通达圆融之感。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道:“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确实如此,方笔与圆笔,处理和谐才是书法的妙境所在。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都具有启示意义。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四单元质量检测
1.选B A项,“为了增强宣传效果”“并且希望借鉴西方话剧的演说的形式”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中说的是“为了增强宣传效果,改良新戏借鉴了西方话剧的演说的形式”。C项,“对整个京剧女性人物的扮相进行了创新改善”扩大范围,材料二第一段中说的是“我在眼圈、片子方面已经开始有了新的改革”,梅兰芳“对传统旦角的扮相进行了贴片子、画眼圈的改革,进而带动……真实之美”。D项,“此前观众只能依靠演员程式化动作表演来想象具体内容”表述绝对,材料二第二段中说的是“观众依靠演员程式化动作表演来想象具体内容”,并不是“只能依靠”。
2.选B “和维新派提倡的改良戏曲的立场完全不同”无中生有。
3.选A 根据B、D两项的“新”字以及C项的“民国万岁”可以推断,这三项可能和“维新派所提倡的时事新戏”有关。A项,《曾公平逆》讲述的是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的事,与维新派所提倡的时事新戏不符。
4.解析:解答本题,抓住材料二第二段的段首句“‘求真写实’的理念不仅促进了京剧化妆术的演进,也促进了京剧舞台演出的变革”即可。这一句是过渡句,“求真写实”的理念“促进了京剧化妆术的演进”概括总结了第一段内容,“促进了京剧舞台演出的变革”是第二段的论述中心。最后结合字数要求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求真写实”促进京剧化妆术演进和舞台演出变革。(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5.解析:关于改良新戏失败的原因,材料一第一段中提到“戏台上遂出现许多脱离剧情议论时事……怪诞形式屡见不鲜,诞生出许多不古不新、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怪胎’”,以及“演出中不乏以时装和舞台设备的光怪陆离来取悦观众……终究短命”,由此可以概括出改良新戏使用光怪陆离的时装和舞台设备来取悦观众,失败在“怪”上。而海派京剧新戏深受欢迎的原因,材料二第一段中提到海派京剧的男旦演员冯子和所扮演的旦角整体塑造成更仿真的女性形象,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梅兰芳“对传统旦角的扮相进行……进而带动整个京剧女性人物扮相的创新改善,给人一种更贴切的真实之美”;第二段中提到海派京剧首创拟真布景道具的运用,力求真实的舞台表演,大大强化了观众心灵感触的深度和审美欣赏的效果,演新戏的受欢迎程度也就更加水涨船高了。由此可见,海派京剧新戏的改良重在求真,通过“真”打动了观众。综合分析材料一、二可知,从观众的真实需要和审美欣赏效果出发的改良才能成功。将上述信息分点概括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①材料一中的改良新戏使用光怪陆离的时装和舞台设备来取悦观众,失败在“怪”上;②材料二中的海派京剧新戏的改良重在求真,通过“真”打动了观众;③从观众的真实需要和审美欣赏效果出发的改良才能成功。
6.选D “表现出狗子改造自己的自觉性”错,根据原文中的“我已经受管制,两个多月没干‘活儿’了”“赵大爷说了……不然他不管我的事”可知,狗子是在政府的管制和赵大爷的教导下前来赔礼道歉的,并非自觉地改造自己。
7.选B “更表现了他害怕恶霸、不敢当面斗争的懦弱性格”错,根据剧本中的“天下是变了,变了……教大家喜欢,多么好呢”可知,程疯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可以抬头做人,对于政府打黑除恶,他的内心是喜悦的。程疯子独自徘徊时的一段话,表明他对生活燃起希望,并没有表现出他害怕恶霸、不敢当面斗争的懦弱性格。
8.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程疯子的言行以及他与周围人的关系。比如程疯子有没有信心去民教馆、对待黑旋风的态度有没有改变、对待狗子的态度以及自己内心深处的犹豫与徘徊等,都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参考答案:①大家支持程疯子到民教馆而他没信心去的冲突;②娘子要和程疯子一起去斗争黑旋风而程疯子不敢去的冲突;③四嫂鼓动程疯子打狗子而他不打的冲突;④程疯子自身不自信与自信的性格冲突。(意思对即可)
9.解析:这句话是程疯子对前来道歉的狗子说的,富含哲理而又内涵深刻,需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联系上文可知,过去狗子打过程疯子,这次他在政府的管制和赵大爷的教导下前来赔不是,四嫂鼓动程疯子打狗子而他不打,程疯子叫狗子伸出手,说“你的手也是人手哇”,言外之意是大家都是人,本应地位平等,但狗子过去却仗势欺人,表达了程疯子对其恶行的谴责。现在政府打黑除恶,恶霸倒台,狗子在管制和教导下重新做人,联系下文“这我就放心了”可知,此句还表达了程疯子对狗子道歉的接受和对他改过自新的劝勉。联系上文“穷人、老实人、受委屈的人,都抬起头来”可知,程疯子过去受屈含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教馆请他唱戏,他终于可以抬头做人,有了做人的尊严,他对狗子道歉的接受,既表现了他的善良宽容,也表明了他性格的转变。联系上文“从此我的手得去干活儿,不能再打人了”可知,狗子的手过去是用来打人的,现在是用来干活儿的,突出了在新中国做新人的主题。
参考答案:①饱含程疯子对狗子过去打自己的行为的谴责;②表示程疯子对狗子道歉的接受;③蕴含程疯子对狗子改过自新的劝勉;④表现程疯子性格的转变与做人的理念;⑤突出在新中国做新人的主题。
10.解析:“舫船载卒”中的“卒”是“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卒”后即B处应断开;“五十人与三月之食”是“载”的宾语,句意完整,“食”后即E处应断开;“下水”是“浮”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浮”后即G处应断开。
答案:BEG
11.选B B项,“意义和用法相同”错误,文中的“鱼肉”为动词,像鱼肉一样任人宰割;而“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鱼肉”是名词,鱼和肉。
12.选D D项,“献出黔中之地”说法错误,依据原文“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可知,楚王并没有献出黔中之地。
13.(1)秦国强大楚国弱小,我和楚国大夫靳尚关系亲善,靳尚能够去奉承楚国夫人郑袖,而楚王对郑袖的话是全部听从的。
(2)不到十天就可以到达扞关,扞关形势一紧张,那么边境以东所有的城池就都要据城守御了。
14.解析:依据原文“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负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于子。’”可知,张仪曾经利用商於之地欺骗楚王。张仪这种欺骗行为,不符合孟子口中的“大丈夫”。依据原文“张仪曰:‘秦强楚弱……袖所言皆从……’”“靳尚谓郑袖曰:‘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 ’”“……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不若为言而出之。”可知,张仪为了脱险,借靳尚之口诡辩,让郑袖在楚王面前为自己开脱,这种行为不符合孟子口中的“大丈夫”。依据原文“秦举甲出武关,南面而伐……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可知,张仪用强秦之威逼迫楚王,屈其事秦,这种行为也不符合孟子口中的“大丈夫”。
参考答案:①以商於之地欺骗楚王。②借靳尚之口诡辩,让郑袖在楚王面前为自己开脱。③用强秦之威逼迫楚王,屈其事秦。
参考译文:
秦国要挟楚国想得到黔中一带的土地,想用武关以外的土地与它交换。楚王说:“我不想交换土地,只要得到张仪,便愿献出黔中地区。”秦王想要遣送张仪,又不忍心开口。张仪就自己请求前往。秦惠王说:“那楚王恼恨先生背弃奉送商於土地的承诺,这是存心报复您。”张仪说:“秦国强大楚国弱小,我和楚国大夫靳尚关系亲善,靳尚能够去奉承楚国夫人郑袖,而郑袖的话楚王是全部听从的。况且我是奉大王的命令出使楚国,楚王怎么敢杀我。假如杀死我而能使秦国得到黔中的土地,这也是我的最大愿望。”于是张仪出使楚国。楚怀王等张仪一到就把他囚禁起来,想杀掉他。靳尚对郑袖说:“您知道您将被大王鄙弃了吗 ”郑袖说:“为什么 ”靳尚说:“秦王特别钟爱张仪,并不打算放弃他,如今将要用上庸六个县的土地贿赂楚国,并把美女嫁给楚王,用宫中擅长唱歌的女人作陪嫁(来营救张仪)。楚王看重土地,就会敬重秦国,秦国的美女一定会受到宠爱而变得尊贵,(这样)您也将会被鄙弃了。不如替张仪讲情,把他从囚禁中释放出来。”于是郑袖日夜向楚怀王讲情说:“作为臣子,各自为他们的国家效力。现在土地还没有交给秦国,秦王就派张仪前来,对大王的尊重达到了极点。大王到现在还没有回礼却要杀张仪,秦王必定会大怒而出兵攻打楚国。我请求让我们母子都搬到江南去住,避免像鱼肉一样被秦国欺凌屠戮。”楚怀王后悔了,赦免了张仪,像过去一样优厚地款待他。
张仪从囚禁中放出来后,还没离去,就听说苏秦死了,于是游说楚怀王说:“秦国在西边拥有巴郡、蜀郡,用大船装满粮食,从汶山启程,顺着江水漂浮而下,(经过)三千里路就能抵达楚国。两船相并运送士兵,一条船可以载五十人和三个月的粮食,顺流而下,一天可以行驶三百多里。即使路程较长,然而不花费牛马的力气,不到十天就可以到达扞关,扞关形势一紧张,那么边境以东所有的城池就都要据城守御了,(这样一来,)黔中、巫郡的土地将不再属于大王所有了。秦国发动军队出武关,向南边进攻,楚国北部地区就会被切断。秦军如果攻打楚国,三个月内便可以造成楚国危难,而楚国等待其他诸侯的救援,则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从这个形势来看,根本来不及。依靠弱小国家的救援,忽略强大的秦国带来的祸患,这是我替大王担忧的原因啊。”
此时楚王虽已得到张仪却又难以让出黔中的土地给秦国,想要听取张仪的建议。屈原说:“先前大王被张仪欺骗,这次张仪来到楚国,我认为大王会用鼎镬之刑将他处死;如今却释放了他,不忍杀死他,还想听信他的邪妄之言,带头侍奉秦国。普通百姓还不忘仇敌,况且是您呢 没得到秦国的欢心,却先触犯天下人共同的愤怒,我私下认为这不是好的计策。”楚怀王说:“听取张仪的建议可以保住黔中的土地,这是美好有利的事情。已经听取了他的建议而又背弃他,这是不行的。”所以楚怀王最终采纳了张仪的建议,和秦国亲善。
15.选C C项,“采莲女随手采摘莲花酿酒”说法错误。“厮”在这里是“相互”的意思,与下句“相”字同义;“酿”在这里指“混合”。诗句的意思是“清新的荷香、醇美的酒味相互混合在一起”,并非采摘莲花酿酒。
16.解析:下片第三句“醉倚绿阴眠一饷”笔锋一转,将热闹转为静止,又拈出一个“绿阴”的“绿”字来,使人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和音响的对比,从而构成了非凡的美感。后两句笔锋又作一层转折,从“眠”到“醒”,由“静”再到“动”,用“惊起”二字作为转折的纽带。“惊”字则又是过渡到下文的纽带。姑娘们喝醉了酒,在荷叶的绿荫中睡着了,而船因无人打桨随风漂流起来,结果在沙滩上搁浅了。“惊起”是言醒来看到了这个令人尴尬的场面,这样既坐实一个“醉”字,又暗藏一个“醒”字。
参考答案:“惊起”的前句写姑娘们喝醉了酒,在荷叶的绿荫中睡着了;后句写船因无人打桨而在沙滩上搁浅了,用“惊起”二字写姑娘们从醉酒中醒来时的惊讶情态,既表现了“醉”,又写出了“醒”,起到从醉眠到苏醒的转折作用。
17.(1)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3)满招损 谦得益
18.选A A项,熏陶:指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好的)。此句是说娜拉没有受到世俗人情中不好的影响,“熏陶”不合语境,可改为“熏染”。熏染:多用来指受到某种不好的影响。B项,同舟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使用正确。C项,市侩:本指买卖的中间人。后指唯利是图的奸商,也指贪图私利的人。使用正确。D项,一走了之:以离开的方式逃避所面临的责任、难题等。使用正确。
19.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这件……行为”搭配不当,可改为“这个……行为”;二是滥用介词“由于”和“使得”造成句子主语残缺,可删去“由于”。
参考答案:正是这个具有牺牲精神的行为,使得她走投无路。
20.解析:①处,紧承上文娜拉出走的内容,同时开启下文“这是读者历来关心的一个问题”,因而应填“娜拉出走之后会怎么样”之类的句子。②处,横线前后的内容强调经济独立对妇女解放的重要性,因而应填“必须在经济上争取独立”之类的句子。
参考答案:①娜拉出走之后会怎么样 ②必须在经济上争取独立
21.解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形象地比作“寒冬的北风”,说明当时的人对惠特曼及其诗作冷嘲热讽的程度之重;“顿时冻成了冰块”说明惠特曼绝望至极。
参考答案:修辞手法:比喻。表达效果:说明当时的人对惠特曼及其诗作冷嘲热讽的程度之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惠特曼极度绝望的心情。
22.解析:原句“给你……给你……给你……”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能够增强气势,并且从情感的表达上来看,运用排比更能表达出希望的语气。并且“哪怕,那仅仅是一点微光”使用让步性的句子加以补充,感情更加强烈。而改写后的句子只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没有原句强烈。
参考答案:原句更好。原句先是用递进的排比句式表达出了希望的语气,再用让步性的句子加以补充,感情强烈;改后的句子只是一个一般陈述句,表达感情的效果不如原句好。
23.[写作提示] 材料共五句话。第一句总说,提出“方笔”和“圆笔”两个概念。第二、三句分别介绍了书法中“方笔”和“圆笔”的特点。第四句引用项穆的话。第五句得出结论,即书法需将方笔与圆笔处理和谐,才能达到书法的妙境,提出“方笔和圆笔结合,方为美善”的观点。值得注意的是,材料中的“方笔”和“圆笔”是书法上的两个概念,二者没有高下之别,只是两种风格而已。材料中对两种笔法的举例都用到了“典范”一词,表明每种笔法都能成就佳作,无论是“刚毅正直”还是“通达圆融”,都是褒义词,所以,不能把“圆笔”理解为“圆滑”加以否定。另外,材料认为,与前面的“刚毅正直之感”“通达圆融之感”相比,追求妙境当是书法艺术的更高一层追求,而达到这一妙境的途径是将方笔与圆笔二者处理和谐。为人处世也是如此,刚毅正直、坚守原则能被人称道,通达圆融、注重灵活也可成就人生,但在当今时代,追求为人处世的妙境,尤其要注重“方”“圆”兼顾的人生智慧。
具体写作任务方面,题干中的“当代青年”要求考生站在新时代青年的角度对材料蕴含的人生智慧进行理解;“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是内容指向,即任写其一或二者兼顾都可以;“启示意义”表明不可囿于书法中的方笔和圆笔,而应该由此及彼,写做人、处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参考立意] ①做人要本分,处世要灵活。②外圆内方,方圆相济。③做人要“方”,要有底线和原则;处世要“圆”,要学会通权达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