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模块综合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模块综合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1 10:2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模块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在这里讲讲我这个主张: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
首先要说明什么叫智慧。我们常常说这个孩子聪明,那个青年机灵。但聪明和机灵是说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反应比较快,比较敏捷,那是指对一般日常事物而言,比如学生学习中的课堂提问等。这种智能是有方法培养锻炼的,但这类方法出不了智慧。智慧是人脑更高层次的活动。聪明、机灵以及所谓智力、智能都是在低层次,比智慧低一个或几个层次。所以这些开发智力、智能的工作是有益的,但还远不能用以敲开智慧的大门。
为什么这样讲?中国有句老话——“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迟钝。这是因为他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对一般问题反而不感兴趣,不愿去花心思。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智慧并不仅仅是有知识,不是有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有智慧了。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知识的问题,中国从前就笑话那些“老学究”,因为他们有知识不会用,也不能达到智慧的高度。
目前,关于人的智慧的描述和议论还有很多,但说来说去,都没有能够真正从智慧的本质上去探讨培养智慧的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应该回答的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智慧是天生的吗?如果是天生的话,那小娃娃就能有智慧了,这在历史上还没有记载。智慧是神授的吗?我们也不信这种鬼话。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唯心主义,只能搞唯物主义,而且是辩证唯物主义。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认识客观世界,掌握了解客观规律。人又可以主观能动地影响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我们的立场。
第二步要回答的是用什么观点。我在这里建议用系统科学这个现代化的观点。智慧作为现象,不可能是孤立于一切事物之外的,它也一定是与其他事物有关联的。智慧要靠知识,特别是活的而不是死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智慧与知识的体系即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问题推向什么是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我的答案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
(摘编自钱学森《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必须包括两个阶段,第一是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第二是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B.思想是基于人的社会存在而产生的理性认识,它有赖于人们头脑中反映的客观外界现象的大量积累。
C.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对完成我们担负的国际主义伟大义务具有重大意义。
D.中国从前的“老学究”被人笑话,是因为他们的认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从而实现认识第二阶段的飞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群众掌握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就可以取得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而进行的社会斗争的胜利。
B.在生活上表现迟钝,对一般问题不感兴趣的人便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们善于考虑深邃的问题。
C.社会上宣传的一些能提高人智力的方法,也许真的能够提升人的智能,但无法培养智慧。
D.用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来培养智慧,有助于我们在学习中保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B.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
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
D.思考和知识应该是经常同步而行,不然,知识就是个死物。
4.材料一与材料二论点的提出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明代大儒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道“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而后谓之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言论的认识。(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读 碑
刘成章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上的浮雕,我也一一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抚摸石栏杆上突出的圆柱。这使我怦然心动。霎时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的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此碑伟哉!丰碑千秋!
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纪念碑。不过,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然而,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弥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
南泥湾有一个泉,叫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荫,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儿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静寂,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碑前也只站着我和陪同我的一个同志。碑如苍茫天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
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
泉水如泣如诉。
陪同者告诉我,年前,一位烈士的亲属从南方来,趴在碑上查找烈士的名字,找了整整半个小时都没有找见。他说,假若让他到一个团的营房挨着门找人,也该找到了。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多么恢宏的一片声音!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也摆不下他们的巨大阵容!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么?
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因为人生道路漫长,口袋里的什么东西丢了,也发现不了;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文本二: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倾注了对人民英雄光辉业绩的深切缅怀,凸现出“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建碑主题。它高度概括了中国100多年来革命历史的全貌,全面系统地勾勒出不同时期人民革命的斗争历程,既为整座纪念碑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纪念碑设计和建设确定了时代主题。
首先,它概括梳理了中国自近代以来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断奋斗的光辉历史。碑文中“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即1946-1949年期间的革命历史;“三十年以来”是指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1919-1949年的整段历史;“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整个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奋斗历史。三个不同历史时段,彼此呼应,层层递进,构成一幅近代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次,由近及远,立足解放战争,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代特征。碑文独特的叙述方式,也颇值得研究。它没有从时间顺序,从远及近,而是首先从解放战争讲起,最后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正符合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而真正能担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使命的就是中国共产党。
(选自孙希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敬读》)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非常生动,“河水”喻瞻仰者,“半凝滞”和“缓缓流淌”表明瞻仰者动作缓慢,阅读认真。
B.“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运用叠词,表达了作者因想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所纪念的英烈之众而产生的震撼之情。
C.泉水本无情,“泉水如泣如诉”是浸染了作者感彩的结果;该句单独成段,有强调意味;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其富有感染力。
D.作者两次读碑,第一次是读人民英雄纪念碑,读的是碑的内涵;第二次是读九龙泉纪念碑,读的是外观,是烈士的名字。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彼苍者天”出自《诗经》,意思是“那苍天啊”,文本一引用此句既强化了感叹之意,又使语言具有了典雅色彩。
B.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反复强调要“纪念死者,鼓舞生者”,也就是要中华儿女继承先烈的遗志,继续努力奋斗。
C.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绝佳注释,作者在读了它之后,才真正完全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内涵。
D.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由近及远,把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历史放在最后说,强调了这段历史在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
8.两个文本都写了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它们内容上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本一读来深情感人,这与叙写少妇和孩子密切相关,请简要分析其内在关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四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先人就世①,不穀即位。吾年既少,未有恒常,出则禽荒,入则酒荒,吾百姓之不图,唯舟与车,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吴人之那不穀,亦又甚焉。吾欲与子谋之,其可乎?”对曰:“未可也。蠡闻之,上帝不考②,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失德灭名,流走死亡。有夺,有予,有不予,王无蚤图。夫吴,君王之吴也,王若蚤图之,其事又将未可知也。”王曰:“诺。”
又一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乱民功,逆天时;信谗喜优,憎辅远弼,圣人不出,忠臣解骨;皆曲相御,莫适相非,上下相偷,其可乎?”对曰:“人事至矣,天应未也,王姑待之。”王曰:“诺。”
又一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申胥骤谏其王,王怒而杀之,其可乎?”对曰:“逆节萌生,天地未形,而先为之征,其事是以不成,杂受其刑。王姑待之。”王曰:“诺。”
又一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对曰:“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今其祸新民恐,其君臣上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以支长久也,彼将同其力,致其死,犹尚殆。王其且驰聘弋猎,无至禽荒;宫中之乐,无至酒荒;肆与大夫觞饮,无忘国常。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又使之望而不得食,乃可以致天地之殛,王姑待之。”
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曰:“谚有之曰觥饭不及壶飨今岁晚矣子将奈何?”对曰:“微君王之言,臣故将谒之,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王曰:“诺。”遂兴师伐吴,至于五湖。
(节选自《国语·越语》)
[注] ①就世:犹言逝世。就,终。②考:帮助,成全。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相应位置处的字母。(3分)
谚A有B之C曰D觥E饭F不G及H壶I飨J今K岁L晚M矣N子O将P奈Q何?
字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穀即位”与“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不穀”“寡人”都是谦称。
B.“出则禽荒,入则酒荒”与“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两句中的“荒”字含义不同。
C.“优”在这里是指古代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伶”类似。
D.“微君王之言”与“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微”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勾践觉得自己年轻时贪图享乐而致使越国遭受吴国欺凌,希望范蠡帮忙谋划复仇。范蠡认为天意难测,急于攻打吴国恐怕不会有好的结果。
B.勾践发现吴王沉湎酒色、听信谗言、厌弃忠良、违背天时、不恤百姓后,第二次向范蠡征求意见。范蠡认为上天征兆未现,劝吴王继续等待。
C.勾践得知吴王杀了伍子胥后,再次向范蠡征求意见。范蠡认为吴王失道才刚开始,此时攻打吴国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连带自身受害。
D.吴国遭受天灾之后,范蠡劝勾践要装作醉心于游乐宴饮之事的样子,等到吴王德行亏损,百姓筋疲力尽、心生怨恨时,再去征伐消灭吴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百姓之不图,唯舟与车,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蒲松龄读《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和《越王勾践世家》后获得的人生启示。你读完本文后获得了哪些成功的启示?请简要概述。(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夜泊水村①
陆 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 ①诗人于淳熙九年(1182)秋闲居山阴时,作了此诗。②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诗人直抒胸臆,感慨自己退居乡野,久离疆场,壮志未酬,落寞怅惘不已。
B.颔联用典,前句表明自己壮心未已,犹堪重任,后句嘲笑朝中官员们懦弱昏庸。
C.颈联与《书愤》的颈联异曲同工,都写自己一心报国,而岁月蹉跎,功业无望。
D.陆诗用语天然却饱含情感。“久”流露闲居的郁闷,“犹”道出时光流逝的伤感。
16.本诗的尾联和《书愤》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屈原列传》中检测《离骚》的话来说就是“          ,           ”。
(2)《过秦论》中,秦始皇为了防止百姓反抗而实行的愚民政策是“       ,      ”。
(3)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将士情》中写道:辛弃疾立于凛冽寒风中,望着将士们身上的铁衣,不禁吟诵起前人写的诗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有些人看完3D电影之后,会觉得眼睛酸胀,甚至头疼或者恶心,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电影的拍摄和放映。3D电影拍摄时会用两台摄像机拍摄,用来模仿人眼睛的视角;播放时,__A__。当我们戴上3D眼镜时,左眼只能看到左边放映机的图像,右眼只能看到右边放映机的图像,双眼通过汇聚功能将左右图像叠加在视网膜上,这样,三维立体图像就出现了。
3D电影两部摄像机之间的距离,相当于观影者两眼之间的距离,通常这个距离会取大多数人的一个平均值,而成人用的3D眼镜尺寸规格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__B__,这是观影时眼睛受累的原因之一。另外,看3D大片时,①多数人容易沉浸到剧情中。②心情随着剧情跌宕起伏,③再加上视觉上和感官上的刺激,④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一起,⑤会导致眨眼频率变低,⑥这也容易让眼睛更累,⑦以至出现更多不适症状。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渐渐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山村水廓都开遍了桃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四句话,属于分项列举,描绘景物,句间用分号更合适,用句号属于越级使用标点,但作者刻意用了句号。请分析句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都有“或者”一词,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1)有些人看完3D电影之后,会觉得眼睛酸胀,甚至头疼或者恶心,这是为什么呢?
(2)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模块综合检测
1.选D D项,“是因为他们的认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从而实现认识第二阶段的飞跃”说法有误,材料二原文为“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知识的问题,中国从前就笑话那些‘老学究’,因为他们有知识不会用,也不能达到智慧的高度”。
2.选C A项,“就可以取得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而进行的社会斗争的胜利”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原文为“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B项,“在生活上表现迟钝,对一般问题不感兴趣的人便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说法错误,材料二原文为“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迟钝。这是因为他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对一般问题反而不感兴趣,不愿去花心思”。D项,于文无据,材料二原文为“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唯心主义,只能搞唯物主义,而且是辩证唯物主义。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认识客观世界,掌握了解客观规律。人又可以主观能动地影响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我们的立场”“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智慧与知识的体系即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问题推向什么是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我的答案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并没有说二者之间的关系。
3.选A 根据材料一原文“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可知,“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指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到实践检验,形成新的理性认识。A项,意思是知道和理解得越清楚,行动和实践越扎实,认识和理解也就会更加清楚,符合“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的观点。B项,强调的是躬行实践比识见言论更重要。C项,强调的是实践的作用。D项,强调的是思考的重要性。
4.解析:由材料一开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可知,材料一是在否定常见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正确的观点;由材料二第一段“在这里讲讲我这个主张: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可知,材料二是在文章开篇部分就直接提出要论证的中心观点。
参考答案:①材料一是在否定常见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正确的观点;②材料二是在文章开篇部分就直接提出要论证的中心观点。
5.解析:由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可知,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掌握了解客观规律,“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的过程就是“学孝”的过程;由材料一“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可知,认识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认识,践行“孝道”的过程也是检验自己理解的“孝道”是否正确的过程;由材料一“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可知,人在实践中能积攒丰富的经验,又会产生新的认识,故而践行“孝道”又是对“孝道”的发展。
参考答案:①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掌握了解客观规律,“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的过程就是“学孝”的过程;②认识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认识,践行“孝道”的过程也是检验自己理解的“孝道”是否正确的过程;③人在实践中能积攒丰富的经验,又会产生新的认识,故而践行“孝道”又是对“孝道”的发展。
6.选D 第一次读碑,侧重于写碑的外观,如碑的庄严、雄伟、壮观,以及题词和碑文。第二次侧重于写读到的内涵,即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牺牲。
7.选A B项,“纪念死者,鼓舞生者”是建碑主题,不是碑文中所说;“反复”也没有体现。C项,由文本一原文“现在完全读懂了么 ”“不敢说”可知,“真正完全读懂”错误。D项,碑文由近及远的叙述方式,是为了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作用。
8.①文本一侧重于通过写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展开联想,表达对无数革命烈士的敬仰,强调要纪念烈士,不忘其遗志。②文本二侧重于对毛泽东的碑文进行解读,指出其写作特点,揭示其思想蕴含。
9.①文本一揭示了烈士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创造者的事实,歌颂了烈士的英勇牺牲,动人心弦。②对少妇和孩子的描写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生活的安宁祥和,她们的一举一动正是幸福生活的体现。这种描写本身就十分动人。③少妇和孩子代表了人民,她们的生活正是烈士创造的幸福生活的具体化,描写她们使读者更加深切地理解烈士牺牲的意义,感人肺腑。④孩子代表了未来,意味着烈士的牺牲意义深远,烈士的精神传之恒久,让读者感怀于心。
10.解析:“曰”后是“谚”的内容,D处应断开;“觥饭不及壶飨”语意完整,意思是“(等着吃)丰盛的大餐不如(先吃)粗茶淡饭”,故J处应断开;“矣”句末语气词,其后N处应断开。
答案:DJN
11.选D 两句中的“微”字含义不同。前者意思是“没有”;后者意思是“含蓄隐晦”。
12.选A “范蠡认为天意难测”错误。原文第一段是说范蠡认为过早攻打吴国是不得天时的,上天不会成全。
13.(1)我从不考虑百姓们的事情,只知道乘坐马车和船(出去游玩),所以上天才会给越国降下灾祸,让越国受到吴国的牵制。
(2)我听说捕捉机遇的人,好像救火和追捕逃亡的人一样,拼命追赶还怕来不及呢。
14.①勇于反省,励精图治;②综察天时和人事,把握时机;③信任智者,善于听取意见。
参考译文:
越王勾践由吴国回来后的第四年,越王召见范蠡并向他请教说:“父王去世后,我就继承了王位。过去我年纪尚小,没有定性,一出门就没有节制地打猎,回到宫中就无节制地饮酒。我从不考虑百姓们的事情,只知道乘坐马车和船(出去游玩),所以上天才会给越国降下灾祸,让越国受到吴国的牵制。吴国人对待我,更是欺人太甚。我现在想和您一起谋划攻打吴国,您看现在可以吗 ”范蠡回答道:“现在还不可以。我听说,上天如果不肯成全,就应该等待时机的转变,强求反而会遭遇不祥之事,如果时机来临而不去完成,反而会遭受它所带来的灾难,丧失德行,泯灭名望,颠沛流离,以致死亡。有的时候上天会夺回已经赐予你的东西,有时候上天会给予你帮助,有时候又不肯帮助你,请君王不要过早地谋划攻打吴国。那吴国,迟早会是您的吴国,如果您过早地谋划攻打吴国,那事情反而难以预料了。”越王说:“好吧。”
又过了一年,越王召见范蠡,向他请教说:“(前次)我同您商讨报复吴国,您说‘还不可以’。如今吴王整日里沉湎于酒色之中而不顾百姓的疾苦,扰乱民事生产,违反天时做事;听信谗言,喜欢倡优一类的艺人,憎恶疏远身边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辅弼之臣,(所以)贤能的人选择隐居不出仕,忠良的人精神涣散;剩下的都是曲意逢迎的奸佞小人,致使国内是非不分,朝廷上下苟且偷安,您看现在可以讨伐吴国了吗 ”范蠡说:“人事方面的时机已经到了,只是上天还没有征兆,君王您请暂且再等一等吧。”越王说:“好吧。”
又过了一年,越王召见范蠡,向他请教说:“(前次)我同您商讨报复吴国,您说‘还不可以’。现在申胥多次进谏吴王,吴王大怒杀害了申胥,您看现在可以讨伐吴国了吗 ”范蠡说:“违背常道的事情已经萌发,但天地还没有显出迹象,如果现在就先行征伐,事情办不成功,反而会连带一起受到祸害,君王您请暂且再等一等吧。”越王说:“好吧。”
又过了一年,越王召见范蠡,向他请教说:“(前次)我同您商讨报复吴国,您说‘还不可以’。如今吴国(天灾严重,)稻和蟹都吃得没有剩余了,您看现在可以行动了吗 ”范蠡答道:“上天的报应可说已经来到了,可是人事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那人事一定要和天地相互配合起来,然后才可以成功。如今吴国的天灾刚发生不久,人民都有戒惧之心,他们君臣上下都知道本国的物资不能长久支持,一定会同心合力,拼命对付我们,所以现在打起来还有危险。君王暂且只管外出跑马打猎,但不要真正沉湎在狩猎上;只管在宫中饮酒取乐,但不要真正沉湎在酒色上;只管随意和臣子们大摆酒宴,但不要忘记国家的正事。这样,吴国上层的统治者将会亏损德行(放松警惕),百姓将被弄得精疲力尽,使他们心怀怨恨而又得不到粮食,那时我们就可以执行天地的惩罚去诛灭吴国了。君王暂且再等一等吧。”
到了这年的九月,越王召见范蠡,向他请教说:“俗话说得好,(等着吃)丰盛的大餐不如(先吃)粗茶淡饭,如今一年快要过完了,您看怎么办呢 ”范蠡说:“没有君王的问话,我也要请求君王攻打吴国了。我听说捕捉机遇的人,好像救火和追捕逃亡的人一样,拼命追赶还怕来不及呢。”越王说:“好。”于是马上起兵攻打吴国,进军到五湖。
15.选D D项,“道出时光流逝的伤感”错误,“老子犹堪绝大漠”意为“想老夫我尚能横越那大沙漠”,“犹”字道出的是不甘示弱的心态。
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诗尾联写应牢牢记住常年江湖泊船处,卧闻寒州上新雁到来的叫声,点破诗歌题面,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一个老翁,处江湖之远,眼看着干戈寥落,铁马逝去,战鼓静灭,大宋江山任人宰割,他的心如刀割一般的苦痛!梦醒之后,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寻寻觅觅的新雁,哪里有可以安栖的居所!这两句是借象表意,以景结情,新雁落寒汀的声音反衬出水村的寂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另一方面,水村之静又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书愤》尾联以典明志(用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人用诸葛亮之典,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抗金报国之志至死不渝,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参考答案:①本诗的尾联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诗人闲居水村,深夜难眠,一方面,新雁落寒汀的声音反衬出水村的寂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另一方面,水村之静又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②《书愤》尾联以典明志(用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人用诸葛亮之典,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抗金报国之志至死不渝,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17.(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2)(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3)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18.解析:A处前面说“3D电影拍摄时会用两台摄像机拍摄”,根据后文“当我们戴上3D眼镜时,左眼只能看到左边放映机的图像,右眼只能看到右边放映机的图”可知,3D电影播放时也用两台放映机播放,故此处可填:也会用两台放映机同时播放。B处前面说“通常这个距离会取大多数人的一个平均值,而成人用的3D眼镜尺寸规格是一样的”,可见3D眼镜尺寸规格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故此处可填:部分人的眼距与眼镜不合适。
参考答案:A.也会用两台放映机同时播放 B.部分人的眼距与眼镜不合适
1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句不合逻辑,“感官”包括“视觉”,应删去“视觉上和”,修改为:再加上感官上的刺激。④句重复赘余,“集中”“在一起”表达意思相近,应删去“在一起”,修改为: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⑦句关联词使用错误,“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范围、数量、程度、时间等延伸和发展,句子表示结果,应用“以致”,修改为:以致出现更多不适症状。
参考答案:③,修改为:再加上感官上的刺激。④,修改为: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⑦,修改为:以致出现更多不适症状。
2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画线句中,“攻陷”一般指在战争中,某个地方被敌军占领,是用以表现人类行为的词语。而这里的主语是“桃花”,显然是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桃花拟作人。而人类的攻城掠地行为具有明显的迅捷以及压倒性的特点,作者在这里说桃花“攻陷”山村水廓,意在表明桃花的盛开也是迅速的、不可遏制的。这样描写充分表现了春天桃花盛开、生机勃勃的特点。改句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原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人类的攻城掠地形容桃花迅速盛开、不可遏抑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强大,生机勃勃。改句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常见的标点符号,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一般来说,分号停顿的时间比句号停顿的时间短。所以作者在这里运用句号,就使得读者阅读时的停顿时间增长,相应的语气也就变得舒缓了。而舒缓语气一般用来表示轻松惬意的场景或感情。花开烂漫、蝴蝶飞舞、清风吹拂,这景象充分表现了大自然的宁静美好、秩序井然,适合用舒缓语气来表达。此外,四句话分别以“花”“蕊”“树”“风”为主语,分别展现了春天的不同景象。而作者在这里用句号隔开,相对较长的间隔使得语句产生了较强的画面感,一幅幅图画的罗列铺展,使得文字具有很强的镜头感,也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参考答案:①句号停顿时间长,语气舒缓,与文本表现大自然的宁静美好、秩序井然相一致。②一句一画面,使文字具有镜头感,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中,“或者”连接前后的“头疼”和“恶心”,两者都属于“有些人看完3D电影之后”会产生的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见此处的“或者”是表示列举。(2)句中,作者一开始说“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必然”表示肯定,说明过去的春天一定是这样美好,而后作者用“或者”衔接,说明现在有些地方的春天可能还依然如此,可见这是作者的推测。因此,这里的“或者”表示推测。
参考答案:(1)中的“或者”表示“头疼”“恶心”等情况的列举;(2)中的“或者”表示推测。
23.[写作提示] 这道作文题是典型的生活现象类作文题。考生审题时可以从其中的几个关键句入手。其一,“学习与他人相处”,这是材料的首要前提,它强调了人际交往是每个人必须面对、学习的课题。其二,“坦诚交流”,这是材料的核心概念,它强调了真实而开放的交流对于人际关系的现实意义。相对于“不愿表达”强调的隐瞒,“坦诚”一词重在“坦”,即坦率,公开,敞开心扉。其三,“真正的相遇”不仅指表面的和乐融融,更强调心灵上、思想上的深入交流与理解。这些关键词句,共同构成了材料的丰富内涵,即强调人际交往中坦诚沟通的重要性与现实性。
基于该题目材料内涵的丰富性和多维指向性,我们在立意时,可以聚焦以下几个方面:①聚焦于心理层面,强调与他人相处时,应在表达自我和考虑他人感受之间找到平衡点;②从怎么做的角度出发,围绕学习与他人相处,提升解决冲突和个人社交的能力这一点展开论述;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构思,思考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的交流……另外,坦诚交流的主体不仅仅是个人,还可以上升到团体、国家。比如在当下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中,中国始终保持坦诚交流的态度,努力寻找解决国际问题的最佳途径。
由于该题目直接关联当前青少年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因此,在行文中,考生还需要回归自身,聚焦自身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使文章中的思考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比如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会主动表达自己,避免社交恐惧和沟通障碍带来的心理问题;在团队中要善于沟通,以减少误解、隔阂甚至关系恶化的发生。
[参考立意] 立意一:斩破交流的囹圄,方得真正的相遇
构思:引论部分先由孔子和程子“倾盖论交”的典故引出话题,接着立足于社会现实,分析问题,以反问的形式亮明观点。本论部分从“坦诚护人情”“沟通化隔阂”“坦诚交流促和平”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引用北岛的一字诗《生活》,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立意二:冲突需化解,交流贵坦诚
构思:采用破立结合式结构,提出“以沉默避免冲突”的靶子,然后举典例、剖实质来反证其荒谬。再从正面论证,指出唯有直面困局、躬身入局,方能化解冲突。最后,结合时代痛点,呼吁时代青年敞开心扉,提升个人社交能力、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甚至为中国在国际交往中贡献力量。
立意三:内有实力,外有坦诚,才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构思:以问句“坦诚交流,真的管用吗”开篇,摆出坦诚交流却没有得到尊重的现象,分析在社交场合保持沉默并非不想表达,而是语言表达能力差、文化积淀不足、身份地位差距大等原因让一个人没有实力来表达。最后联系自身,指出人的表达欲与生俱来,应提升自身表达的能力,不妄谈坦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