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1 08:2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同盟会成立的地点是( )
A. 上海 B. 东京 C. 香港 D. 檀香山
2. 武昌起义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是( )
A. 保路运动 B. 黄花岗起义 C. 萍浏醴起义 D. 广西起义
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
A. 皇帝 B. 国民全体 C. 总统 D. 议会
4. 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革不包括( )
A. 剪辫易服 B. 废除跪拜礼 C. 推广白话文 D. 改用阳历
5. 下列属于同盟会政治纲领内容的是( )
A. 自强求富 B. 扶清灭洋 C. 驱除鞑虏 D. 民主科学
6. 辛亥革命推翻的封建王朝是( )
A. 唐朝 B. 元朝 C. 清朝 D. 明朝
7. 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核心是( )
A. 平均地权 B. 创立民国 C. 恢复中华 D. 民主共和
8. 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 帝国主义干涉 B. 袁世凯出卖 C. 资产阶级软弱性 D. 军事力量不足
9. 下列体现辛亥革命思想解放的是( )
A. 废除科举制 B. 剪辫易服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10. 辛亥革命后成立的政权是( )
A. 中华帝国 B. 中华民国 C. 北洋政府 D. 南京国民政府
11.1916年,北京街头出现了一幅对联,上联是:“袁世凯死了”,下联是:“中国人民万岁”,围观者说,上下联对不起来,作者说:“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样说的主要理由是袁世凯( )
A.篡夺革命果实 B.镇压二次革命
C.出卖了维新派 D.公然复辟帝制
12.辛亥革命首先爆发于是()
A.南京 B.上海    
C.武昌  D.广州
13.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以下他没有直接参加的革命活动是( )
A.成立兴中会   B.组建同盟会  
C.发动武昌起义  D.建立中华民国
14.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它的领导者是( )
A.洪秀全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15.三民主义不包括(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16.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之一,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开发三峡水利的设想,这主要体现了他的思想主张中的( )
A.国共合作 B.民族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权主义
17.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8.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强学会  D.同盟会
19.少年时代的瞿秋白在常州府中学堂念书。一天传来一则消息,他十分高兴,立即拿起剪刀剪下辫子,连跑带跳地对母亲说:“皇帝倒了,辫子剪了!”据此推测,这则消息是( )
A.维新变法开始 B.辛亥革命爆发
C.新文化运动兴起 D.中共一大召开
20.“它动摇了中国人对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宝座。中国人从此抛弃了对皇帝的信仰,不管这个皇帝姓爱新觉罗还是姓袁,不管是满族皇帝还是汉族皇帝!”“它”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1.“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人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辛亥革命
22.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最新修身教科书》。初小200课中没有涉及一个“君”字,300个故事没有涉及一个“忠”字,大体提倡宽容、公平、进取、尚武等思想,反映出当时( )
A.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B.教科书已摆脱朝廷控制
C.社会陋习被完全革除 D.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想
23.“民国”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飞跃。从法律上实现“民国”取代“帝国”的措施是( )
A.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发布《大总统选举法》 D.通过《国民代表会议条例》
24.“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国歌》中的词句。这里的“新造”是指( )
A.建立兴中会 B.成立中国同盟会
C.成立湖北军政府 D.建立中华民国
25.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曾将《卿云歌》定为国歌,其中的歌词有“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这反映了( )
A.民主共和成为潮流 B.戊戌变法顺利开展
C.洋务运动逐步深入 D.新文化运动兴起
二、非选择题
26.填空题
(1) 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______(阶级)力量壮大,______思想传播。
清政府推行“______”政策,出卖铁路主权,引发保路运动
(2)1911年4月,黄兴领导______起义(黄花岗起义),牺牲的领导人有______、______。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核心内容是主权在______,确立______政体,国民享有______权。
27.阅读材料: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材料反映了《临时约法》的什么原则?
. 结合材料分析该法律的历史进步性。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材料二:湖北军政府成立时的情景(下图)。
材料三: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下了一个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是孙中山对哪一事件的评价?该事件有何意义?
(2)材料二中的湖北军政府成立于哪一年?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方面来分析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答案
1-5BABCC 6-10CACBB 11-15DCCCD 16-20CDDBB 21-25DABDA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铁路国有; (2)黄花岗;黄兴;赵声;喻培伦;林觉民; (3)民;共和;民主、自由、平等
27.(1). 主权在民、平等原则。
(2). 进步性: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确立民主共和观念,推动政治近代化。
28.(1)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1911年。辛亥革命。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