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
基本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
提升目标: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识记并理解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
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默一默
能合上书本,完成下列词语
卿( ) 岂( ) 涉猎( ) 孰( )
遂( ) 邪( )
二、读一读
1.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小组内合作梳理翻译课文,记下存在疑难。
3.交流疑难、释疑,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
(1)重点字词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及:到,等到。 才略:才干和谋略。
涉猎:粗略地阅读。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更:重新。
(2)文言现象整理
三个字音:当、为、更。
这几个都是多音字。“当涂”意为“当道,当权”,应读作dāng;“但当涉猎”的“当”作“应当”讲,也应读作dāng。“为博士”“自以为”中的“为”都作动词,读wéi。“即更……”句中的“更”释为“重新”作动词,读gēng。
三个多义词:事、以、见。
“掌事”之“事”,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往事”之“事”,即“事件、事情”。“以”,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组成“认为”。“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分别为“了解”与“知晓”的意思。
三个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
“治”,古指研究,今为治理;“博士”,古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学位最高一级;“但”,古义为只,只是,今为转折连词。
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三个称谓:孤、卿、大兄。
古时王侯自称“孤”,孙权即是。古代君王对臣子、朋友以及夫妇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前者如孙权称吕蒙,后者如鲁肃称吕蒙。“大兄”即长兄,文中是吕蒙对朋友辈鲁肃的敬称。
三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几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奖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大等等。“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三个古汉语句式:非复、何见事。
“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是个判断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作“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何见事”即“见何事”,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个倒装句。
(3)翻译全文,理清行文思路。
明确: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三、想一想
品读文章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预设:
孙权: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了坚决的语气,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流露出关心与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情?
前一句“邪”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吗”。这里有对吕蒙辞学的责备、恼怒之意。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另有目的(以古鉴今);后一句中“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这句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与爱护。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吕蒙要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这番话表现出孙权善劝。他对吕蒙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希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昭然可见。
鲁肃: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表现出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的长进。
吕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写出了什么?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也表现出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什么?
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而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示反问的语气,相当于“呢”。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有一种调侃的意味。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的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之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四、练一练
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5~17题。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固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木名。②真草:楷书、草书。
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④老姥:老年妇女。⑤王右军:指王羲之。⑥重:看重,推崇。
15.解释文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1)王羲之尝诣门生家 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姥初有愠色 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将文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17.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5.(1)曾经(2)生气、发怒
16.(你)只要说是王右军书写的,就可以卖得一百钱了。
17.王羲之卸载几案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妇人卖的扇子上题字后,“人竞买之”。
附参考译文:
王羲之曾经到他的一个门生家,看到一几案平滑干净,于是就在上面写字,这些字一半楷书一半草书。这些字后来被这个门生的父亲误刮去了,这个门生连着懊恼了好几天,王羲之又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叫买。王羲之就在老妇人的六角扇上写字,每面各写了五个字。老妇人开始有些不高兴。王羲之于是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书写的,就可以卖得一百钱了。”老妇人照此一说,许多人都争着来买这些扇子。又有一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王羲之笑而不答。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所推崇,就像这样啊。
(二)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文章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即吕蒙和方仲永)方面的不同?
明确: 《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之余,读书学习,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后变得平庸无奇。
《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语言描写生动。另外侧面描写也很突出,以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表现了吕蒙学有长进。
《伤仲永》借事说理,生动具体地阐述了作者的才能观。文章叙议结合,道理蕴涵在叙事之中。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