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同盟会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0 23:1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导言
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在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人的推动下,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团体不断涌现。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国同盟会,负责领导各地的革命活动。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但是,革命胜利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手中。他上台后,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遭到举国反对。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3年
二次革命爆发
1915年
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大部分内容
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爆发
一、新课导入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中国同盟会
目录
01
02
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03
二、目标展示
1.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感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了解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过程、性质和影响,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和意义,认识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州起义等史实,体会革命先驱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
学生阅读“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这一子目内容、图片、相关史事,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孙中山个人档案。
2.孙中山的两次思想转变。
3.成立兴中会的概况(时间、地点、宗旨、口号、地位)
4.筹划广州起义的概况(时间、地点、领导、结果)
三、新课学习
目标导学一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目标导学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一)孙中山
孙文
逸仙,化名中山樵
求学檀香山,后在香港、广州学医
农民家庭
广东香山县
洪秀全,称其“反清英雄第一人”
目标导学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二)思想转变
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恶。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孙中山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开始走上革新政治的道路。
弃医从政
材料二:“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三:“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某戏院的演说》1903
孙中山希望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孙中主张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孙中山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改良——改革
目标导学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三)成立兴中会
时间 1894年11月
发起者 孙中山
地点 美国檀香山
团体名称 兴中会
宗旨 振兴中华
口号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地位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指清朝统治者,反对民族压迫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
兴中会组织成员
目标导学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四)筹划广州起义
陆皓东亲手绘制青天白日旗
时间:
地点:
人物:
准备:
结果:
1895年
广州
孙中山、陆皓东等
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同时开展筹款、联络会党和军队等秘密工作,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据点。
10月,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
陆皓东为掩护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狱中遭受严刑逼供,宁死不屈,1895年11月7日英勇就义。孙中山后来称誉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第一人"。
陆皓东
陆晧东烈士坟场
目标导学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五)流亡海外
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伦敦脱险(在英国伦敦被捕,经英国政府干涉获释)后,则暂留欧洲,以实行考察其政治风俗,并结其朝野贤豪,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孙中山《孙文学说》
吾志所向,
一往无前,
愈挫愈奋,
再接再厉!
——孙中山
学生阅读“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这一子目内容、图片、想一想、相关史事及材料研读,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同盟会成立的背景(群众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领导基础)。
2.同盟会的概况(时间、地点、政党名称、成员构成、政治纲领、领导机构、机关报、性质、意义)。
3.三民主义的内容、地位、局限性。
4.领导广州起义的概况(时间、地点、领导、结果)
三、新课学习
目标导学二
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目标导学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一)成立背景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
《辛丑条约》签订
《辛丑条约》签订的场景
1.群众基础: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目标导学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一)成立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迅速传播
章炳麟
陈天华
邹容
公历未名,即以革命明之,
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问题思考】他们的著作有什么共同思想?
政府所为,有干犯人民权利之事,人民即可革命,推倒旧日政府。——《革命军》
我们要想拒洋人,
只有讲革命独立。
——《警世钟》
宣传革命,号召人民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民主共和制度。
2.思想基础:
目标导学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一)成立背景
看图思考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分布特点?
华兴会
1904年成立于湖南长沙
代表:黄兴、陈天华、宋教仁
光复会
1904年成立于上海
代表:蔡元培、徐锡麟
秋瑾、陶成章
分布范围广;
革命团体数量多;
相对比较分散
没有统一领导;力量分散;没有统一的革命纲领等。
3.组织基础:
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和光复会。
目标导学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一)成立背景
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此时的孙中山已成为颠覆封建政权、创建共和国家的一面旗帜,成为那个时代最全有进步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时代先锋。
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 ——章士钊
4.领导基础:
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
——孙中山
教训:必须成立一个统一的革命政党,集中革命力量。
目标导学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二)同盟会概况
成立时间 1905 成立地点 日本东京 政党名称 中国同盟会
成员构成 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 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领导机构 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机关报 《民报》 性 质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 义 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目标导学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三)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为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地位:
局限性:
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没有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政治革命核心任务
民族革命首要前提
社会革命补充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感受到孙中山的哪些精神?
材料一:近30年的革命生涯,11次举行武装起义,3次建立革命政权;一生奔走,倡导民主,反对独裁,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
材料二:从“医人”到“医国”,提出“天下为公”、“民生主义”思想,关注民生第一人。
材料三: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遭拒绝,遂创兴中会,开始革命;1905年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思想,从驱除鞑虏到追求民主共和;到1924年开始联俄联共。
愈挫愈勇的斗争精神
心系大众的人民情怀
与时俱进的时代思想
目标导学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爱国主义精神;以民族利益为重,无私奉献的精神;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永不放弃、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
学生阅读“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这一子目内容、图片、人物扫描材料研读,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的概况(起义名称、起义时间、领导人、结果、意义)。
2.合作探究:这些革命党人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新课学习
目标导学三
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目标导学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一)萍浏醴起义
时间:
地点:
人物:
结果:
地位:
影响:
1906年冬
失败,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刘道一、蔡绍南
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
1906年萍浏醴起义
刘道一
蔡邵南
刘道一是留日学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杀害的第一人,也是同盟会会员中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第一个烈士。
1906年安庆起义
时间:
人物:
地点:
目标:
结果:
徐锡麟
秋瑾是同盟会群英中文武双全的奇女子——巾帼英雄、鉴湖女侠秋瑾。
1907年夏
光复会会员徐锡麟、秋瑾
安庆、绍兴
起义失败,徐锡麟死难。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
刺杀安徽巡抚恩铭
丹心一点祭余肉,
白骨三年死后香。
——孙中山写给徐锡麟的挽联
目标导学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二)安庆绍兴起义
目标导学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三)广州黄花冈起义
时间:
人物:
地点:
过程:
结果:
起义失败后,将收敛到的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11年4月
孙中山、黄兴、赵声等
广州
黄兴率领100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爬后墙逃走。苦战一昼夜后,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
黄兴(1874-1916)
黄兴,湖南善化人。留学日本期间投身革命,先后组织拒俄义勇队、华兴会等团体,与孙中山共同策划成立中国同盟会;多次领导反清武装起义,身先士卒,屡仆屡起。武昌起义爆发后,出任湖北军政府战时总司令,指挥起义军在汉口、汉阳与清军血战。在革命党内黄兴与孙中山并称“孙黄”。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目标导学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三)广州黄花冈起义
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由黄兴领导的武装起义。在这次起义中,喻培伦、林觉民等80多人英勇牺牲。后来收殓烈士遗骨72具,合葬于城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阅读材料, 说说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喻培伦
林觉民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四、课堂总结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早期思想转变:弃医从政,从改革到革命。
革命团体:创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宗旨
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创办《民报》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筹划起义:1895年,广州起义,陆皓东牺牲
地位: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影响:有力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革命志士的奋斗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安庆、绍兴起义:徐锡麟、秋瑾
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萍浏醴起义: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五、直击中考
1.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一生屡遭挫折,但从未放弃理想即建立一个基于社会正义的民主社会;他一生策略多变,但目标坚定不移即实现中国的统一和富强,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他为拯救和改造中国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的统一的革命组织是( )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强学会 D.中国国民党
五、直击中考
2.章士钊在《孙逸仙·自序》中写道:“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此语旨在说明( )
A.孙中山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B.孙中山是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C.孙中山是武昌起义的领导者
D.孙中山是黄花岗起义的指挥者
五、直击中考
3.“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这段材料体现了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的( )
A.民权主义 B.民族主义
C.联俄联共 D.扶助农工
4.口号和漫画往往能反映出某一时期的政治形势,漫画《孙中山1905》(见图)中众人高呼的口号最有可能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民主统一,和平建国
5.孙中山称黄花岗起义“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主要是因为( )
A.它是武昌起义前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
B.革命党表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它是孙中山、黄兴直接领导的
D.鼓舞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革命发展的进程
6.据统计,1894—1905年,类似兴中会的海内外革命团体共有60多个,这为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提供了( )
A.思想基础 B.组织基础
C.阶级基础 D.群众基础
五、直击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