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技术融合之路,建问题解决之模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3年级三单元第5节课内容,我们是在学习了三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和里程表(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各数量间的关系,也积累了解决“断尺”问题和经过时间等实际问题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本节内容侧重让学生解决出租车里程表中相关的加与减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除了找准数量关系,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就是信息的理解和获取。大家都知道里程表难就难在信息的理解,为此,我们想到了与之相关又与学生更为密切的跳绳视频作为情景引入,表格里的信息非常抽象,那如何让孩子直观地理解呢?所以我们想到了专门做一个实时拨付的视频,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信息,发展学生的画图读图能力,数形结合准确找到数量关系。我查阅了一下,发现人教版和苏教版都没有里程表这个内容的学习,只有北师大版本才有,我想这也是北师大版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注重题材的多样性,反映多元丰富的数学世界。
二、学情分析和重难点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思维发展有了质的变化,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有了以前的学习,大多孩子有意识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现在几乎家家都有车,但通过课前调查,有83%的学生表示没有关注过汽车里程表读数的事情,即使听家长谈到里程表上的读数,大多是以“已经跑了几万公里”这样的语言描述,只关注量,不关注读数。所以对表格里的数表示的实际意义,有近80%的学生认为是当天行驶的里程数。
为此,如何读懂“里程表”中每个数据的实际意义,就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是:把表格信息转化成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
基于学情和重难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结合汽车里程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汽车里程表,并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培养学生独立解答、独立思考、知识的迁移、合作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来说说教法和学法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探索问题、并用课件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操作、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
下面我来具体说说我的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跳绳导入,贴近生活
三年级的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很难理解读数的含义,所以选用跳绳作为素材,让学生观看跳绳视频,记录每次断绳时的读数,初步理解表格中的读数并不完全是跳绳的个数,这些数据是累加的。一定程度上降低认知难度,便于知识迁移。
里程迁移,探究新知
播放视频,理解信息
虽然孩子在跳绳中对累加读数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里程表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很陌生,理解起来很抽象,所以利用开车实时播放的视频,让孩子直观看到读数的变化,边看边记录,在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里程表读数的理解。有了视频的加持,孩子们都能感受表格里的数据是读数,而并非里程数。
画图分析,找出关系
理解信息是为了解决问题作准备,马上提出问题,星期一行驶了多少千米?学生自由表达,产生认知冲突,根据里程表一的经验,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读数信息,并借助生活经验找到数量关系,也就是星期一结束读数-星期一开始读数=星期一行驶的里程数,列出算式160-35=125千米,数形结合,让全班孩子都能直观地看出并理解数量关系。
借助解决星期一的经验,马上追问如何解决星期二行驶了多少千米?学生找到数量关系,用星期二的结束读数-星期二的开始读数=星期二行驶的里程数,有学生突然发现没有告诉星期二的开始读数,引发学生的沉思,马上会有学生反应过来星期二的开始就是星期一的结束,星期一结束后,车就没有动过了,星期二早上的读数还是160,自然而然发现一个读数有两层读数含义,学生能够理解的这么好,全靠前面的实时拨付视频。
深入练习,拓展延伸
1.数形结合,应用关系
学生自主标一标,再算一算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分别行驶了多少千米?巩固数量关系。独立完成学习单后汇报后,追问这几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都是用结束读数-开始读数=里程数。
2.数图联系,确定策略
将算出的里程数和图联系起来,引发冲突(是不是只有画精确的图才能解决问题?)明确数学中示意图的重要性,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
拓展延伸,知识升华
1.举一反三,拓展延伸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数量关系,提出怎样解决一周行驶了多少千米?学生会有两种思路,一是把每天的里程数加起来,还可以用一周的结束读数-一周的开始读数=一周行驶的里程数,对比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孩子们会选择第二种,因为更简洁。再次追问那要是一个月呢?一年呢?举一反三,让学生在面对其他类似问题也能灵活运用数量关系解决。
2.交流回顾,建立模型
回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读懂信息-画线段图-找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分享收获,总结提升
学生自己谈收获后,告诉学生已经掌握了这类问题的“万能钥匙”——读懂信息-画线段图-找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因为生活中不仅有里程表,还有其他类似的表,你知道是什么吗?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水表,电表,气表的问题。
教学反思
1.以问题为导向,画线段图为助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学时我鼓励学生画一画,算一算,数形结合把内隐的思维过程外显化,让缄默的知识“说话”,这样动态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使数据生动起来,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打破生活与数学知识界限,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借助熟悉的生活实例和解决周一周二行驶的里程数的经验,,引领学生打通知识之间的关联,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对问题解决模型的建构,使学生发现数学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
3.以希沃和视频的信息技术为辅助,让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让“远”的知识更近一些,但是由于学生缺乏这类生活经验,无疑是提高了讲授这类知识的难度,可困难总是能被克服的,这种新年快乐推动自己突破舒适圈,迎接不一样的挑战。
教学过程
生活实例导入(10分钟)
播放1分钟跳绳视频,呈现表格信息
第一次断绳 第二次断绳 第三次断绳
38 131 132
师:这是老师记录的淘气断绳时的读数。
师:观察图,你知道淘气一共跳了多少下?
生:回答
师:第一次跳了多少下?
生:回答
师:第二次跳了多少下?
生:131下
生2:131-38=92下
师:看来对于这个问题有争议,就可以借助画图来分析。
师:淘气从几开始跳的?(画完整的线段图)
师:借助线段图,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1分钟)
生:交流
师:第二次跳了多少下?请人上来比一比
生:93下
生2:131只是表示第二次断绳时的读数,表示第一次和第二次一共跳了131下。
师:93是怎么算出来的请人列式。
生:131-38
师:你的生活经验很丰富,那谁来说说为什么可以用131-38
生:回答
师:原来知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
新课讲授
师:淘气解决了跳绳问题,他发现叔叔在开出租车的时候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一起来读一读信息。到星期一早上出车时,里程表的读数是35千米。淘气打算记录叔叔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回家时的里程表读数。
师:文字太长了,谁来提取关键信息
生:完成(板书:读数,出车,收车)
(慢速播放一周行驶的里程表读数变化)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160 350 555 745 955
1、理解里程表的读数信息
师:那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淘气来记录收车时的里程表读数。星期一出车了,这个时候里程表读数是(35千米),星期一收车了里程表读数是(160千米),星期二出车了里程表读数是(160千米)。。。。
师:同桌相互说一说表格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讨论,汇报
师:原来表格里记录的都是每天收车时的里程表读数。
2、借助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里程表读数
师:星期一行驶了多少千米?
生:表达冲突
师:根据里程表一的经验,我们可以借助画图的方法理解题意,一起来画一画。先画一条线段,再标信息,先标起点,这里的起点是?(35),再标160,350,555,745,955。
师:标完了信息,我们要确定每一个读数表示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观察线段图,如何解决星期一行驶了多少千米?
生:星期一结束读数-星期一开始读数=星期一行驶的里程数
师:你的读图能力真强,(手卡着)用星期一结束读数-星期一开始读数,这一段就是星期一行驶的里程数,谁再来说一说怎么算星期一行驶的里程数?
生:重复(学生边说,老师边用手卡着)
师:怎么列式?
生:160-35
师:你们能用刚才的经验说一说,如何解决星期二行驶的里程数吗?
生:星期二的结束-星期二的开始=星期二行驶的里程数
师:这里没有星期二的开始,怎么办?
生:星期二的结束就是星期一的开始
生:350-160
师:350-160,也就是这一段就是星期二行驶的里程数。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生:用星期二的结束读数-星期一的结束读数=星期二行驶的里程数
师:诶,刚才不是用星期一的结束-星期一的开始吗?这里怎么是星期二的结束-星期一的结束
生:因为星期一的结束就是星期二的开始
师:这个很重要,请人重复
生:完成
师:原来一个读数有两层含义。是不是这些读数也有两层含义呢?请人来说一说
生:完成
师:你们真是会动脑筋的孩子,想到了两层含义,给你们点赞。
师:结合刚才的经验,你知道怎么计算某一天的里程数吗?
生:用结束读数-开始读数=行驶的里程数
师:哇,解决里程表的秘诀都被你发现了。(学生一起读一读)
师:表现太出色了,奖励你们一个游戏,老师在随机比出一段,你们告诉我求的是什么。
生:完成
师:现在请你在学习单上先画一画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行驶的是那一段。再分别算一算他们的里程数。(2分钟)
3、理解线段图中的一段里程数
师:算完了周一到周五行驶的里程数,你知道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生:完成
师:诶,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最多,那画图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他最长?可是我们没有画最长,对于解决问题有没有影响?
生:没有
师:我们只是运用画图的方法找到数量关系,方便解决问题,像这样的图,数学上把它叫做示意图。
师:借助示意图,你知道周一到周五行驶了多少千米?你是怎么想的?
生:完成
师:那一周行驶的里程数怎么算?
生:就用一周的结束-一周的开始
师:那一个月行驶的?
生:一个月的结束-一个月的开始
师:那一年行驶的?
生:一年的结束-一年的开始
师:看来借助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解决好多数学问题。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师:孩子们,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这些读数还有第三层含义,下课后想一想,第三层含义是什么?
生:完成
四、巩固练习
1.学习单上的练习题
(1)快速独立审题,孩子读题,并找出数学信息。
(2)先画图,小组内说一说对线段图的理解,并汇报
(3)解决第二个问题,还有没别的方法?那种方法好?为什么?
教学设计
里程表(二)
当天结束读数-当天开始读数=当天行驶的里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