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新课导入
苏联解体的漫画
上世纪90年代,曾经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苏联突然解体了,这一事件震惊了全世界。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也终结了。曾经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也随之突然土崩瓦解。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北约、华约的建立,最终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了。世界形成了两大阵营,一个是“资本主义阵营”,一个是“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主要指的是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经互会
经互会旗帜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互会的成立
1949年,建立经互会。主要的成员国有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2.经互会的影响
积极影响:
对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各成员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材料:经互会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比较正常,经济发展较快。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经互会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左右,国民收入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已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消极影响:
经互会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苏联经济模式的扩大,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其它各成员国的经济不能独立自主的发展,而是同苏联的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客观上加强了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削弱了其经济独立性。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经互会的影响
“【知识重点】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3.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3.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作用:(1)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2)对反击美国的“冷战”攻势起了积极作用;
(3)有利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3.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材料1:(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1926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年均增速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为1.5%。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米的住房。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材料2: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音响、录像机都不能生产。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政治上: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经济上: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农民生产积极性低。
1.赫鲁晓夫改革
我们离开了斯大林可怎么办?如今谁来替我们思考?谁来组织军队、国家、工业?显然,这些都是愚蠢的想法。人民过去是,现在也是主要的力量。当然,个人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是很大的,然而对任何人都不可神化。
斯大林干了许多危害党和人民的坏事,除掉了许多正直的人,甚至除掉了许多英勇的忠于党的事业、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人。
——摘自尼基塔·谢·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1.赫鲁晓夫改革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赫鲁晓夫参观肉联厂
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于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由于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遭到了集体农庄庄员的消极抵制,最终彻底破产。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结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也没有克服计划经济体制所存在的弊端。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评价:未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弊端,且存在严重偏差。
2.勃列日涅夫改革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背景: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治经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
(2)内容: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3)结果: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过度重视军事工业(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调。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改革。
(2)内容:①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直到1988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②放弃马克思在主义的指导思想,取消苏共的领导人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放弃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权。
(3)后果: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开始蔓延,苏联的局势开始失控。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最后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想一想】
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苏联的解体虽然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有直接关系,但是导致苏联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2.东欧剧变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的谈话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激化矛盾,引发危机。
①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都出现了严重问题。
② 各国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③ 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④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2.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的原因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政治: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2.东欧剧变
(2)东欧剧变的表现
(3)东欧剧变的实质
共产党执政地位丧失,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2.东欧剧变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统一。
推倒柏林墙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材料一:1990年,立陶宛首先宣布独立,拉脱维亚等5个加盟共和国也要求退出苏联。1991年,苏联就是否保存联盟举行全民公决,大多数人主张保留。但是,新联盟条约却要把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3.苏联解体
材料二:1991年8月19日,少数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这次事件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趁机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材料三:1991年12月21日,11个共和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宣告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宣布苏联不复存在。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引起思想混乱,政局失控。
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僵化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3.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至此,存在了约七十年之久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
3.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俄罗斯国旗
苏联国旗
3.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和“冷战”结束。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但这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的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3.苏联解体
影响: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历史地图】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想一想】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个人崇拜,党和政府日益脱离群众。
经济上:
政治上:
外因上: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合作探究】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1)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3)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
(4)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历史地图】东欧剧变”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二战结束后,东欧各国纷纷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阵营逐渐扩大。在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下,经济发展日益困难,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苏联解体,标志着两级对峙格局的终结。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也为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借鉴。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