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 浙教(2024)版七上《2.3多姿多彩的动物-第一课时》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 浙教(2024)版七上《2.3多姿多彩的动物-第一课时》学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0-10 23:13:15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借助图片、视频及实体,通过观察,能说出各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通过观察蝗虫的基本结构特点,推测蝗虫各结构的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比较,知道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点;通过分析比较,知道各类生物的共同点,归纳昆虫纲的基本特征,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和归纳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对蜗牛的探索活动,学会探究的基本方法,知道蜗牛具有的各种感觉功能;通过资料分析,能够针对“蝗灾”提出各类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观察脊椎动物的标本、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课前预习】
1、无脊椎动物: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绝大部分的动物身体内没有 ,称为 。
类群 特征 代表动物
动物 ①具有可用于攻击和防卫的刺细胞 ②外形呈 对称,没有背腹和左右之分 ③身体结构简单,只有一个开口,食物和消化后的残渣都由此进出。 水母、水螅、珊瑚虫
动物 ①身体呈 对称,有背腹、左右之分 ②身体只有一个开口 涡虫、血吸虫
动物 体形细长如线而得名,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蛔虫、蛲虫
动物 身体细长,由许多环形的体节构成 蚯蚓、沙蚕、水蛭
动物 身体非常柔软,外面大多有坚硬的壳加以保护 海洋中的各种贝、螺及乌贼、章鱼,淡水中的河蚌、田螺,陆地上的蜗牛、鲍鱼
动物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蚊、蝇、蝶、蛾等各种昆虫,以及蟹、虾、蜘蛛、 蜈蚣等
动物 体表长满棘 海星、海胆、海参
2、昆虫属于 ,其身体可分为 三部分,有 ,一般有 ,体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 。
【课中研学】
一、无脊椎动物
1.动物分类
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绝大部分的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
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将这些动物分成两类: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在自然界中,无脊椎动物的种类比脊椎动物的多。
2.无脊椎动物
根据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 可以将它们分成不同类群, 如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
(1) 刺胞动物
①结构特征:都具有可用于攻击和防卫的刺细胞。它们的外形呈辐射对称, 没有背腹和左右之分;它们的身体结构简单, 只有一个开口,食物和消化后的残渣都由此进出。
②辐射对称的意义:便于动物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③水螅的结构
教师结合课件的视频和图片讲解代表性动物水螅的结构。
④珊瑚礁
珊瑚礁是由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堆积而成的,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和我国南海的很多岛屿都是由珊瑚礁构成的。珊瑚礁是很多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的栖息场所。然而,多年来由于过度采挖,加上海洋污染以及全球变暖等原因,珊瑚礁破坏严重,导致许多海洋生物失去了栖息地。
(2) 扁形动物
①结构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有背腹、前后之分,但身体只有一个开口。背腹扁平,前端背面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教师结合课件图片讲解)
②生活环境:像涡虫这样自由生活的种类很少,大多数营寄生生活。有些扁形动物如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内,会使人患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曾经是我国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③常见种类
日本血吸虫、华枝睾吸虫、猪肉绦虫
(3) 线形动物
①结构特征:因体形细长如线而得名,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线形动物大多寄生在人、禽畜及植物体内。
②常见的如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夺取营养,引起人体营养不良。
(4) 环节动物
①结构特征
身体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环形的体节构成,身体分节可以大大提高它的运动能力。
②蚯蚓平时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取食腐烂的树叶等中的有机物。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
思考:如何判断某种动物是线形动物还是环节动物?
(5) 软体动物
① 结构特征:软体动物的身体非常柔软,外面大多有坚硬的壳加以保护。
② 常见的动物:贝类、海螺、乌贼、章鱼、田螺、蜗牛
一.蜗牛的特点
1.观察蜗牛的结构
观察蜗牛的一般顺序: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
观看视频(教师结合自身条件,可以进行实物探究)
2. 探究蜗牛是否有视觉。
将蜗牛放在玻璃板上 ,等它在灯光下爬行3 min 后,用书本遮在它上面,使它身体的一半处于阴影中,观察蜗牛的运动情况。
3 . 探究蜗牛是否有触觉。
先用铅笔头轻轻触碰蜗牛的壳,观察蜗牛的反应。待蜗牛恢复自然爬行后,再用铅笔头轻轻触碰蜗牛的触角,观察蜗牛的反应。如此依次刺激蜗牛的其他部位并观察蜗牛的反应。
4 . 你还想探究蜗牛的哪些感觉?请设计方案完成探究。
蜗牛是否有听力?离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米处,用力鼓掌,观察有没有反应?
5. 蜗牛有嗅觉和味觉吗?用棉花蘸一点米醋,放在蜗牛前3 厘米处,蜗牛有反应吗?蜗牛前方滴几滴蔗糖溶液,蜗牛将怎样?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1.(2025七上·德清期末)节肢动物是动物界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无脊椎动物,下列节肢动物中属于昆虫的是( )
A. B. C. D.
2.(2025七上·慈溪期末)下列不属于节肢动物主要特征的是 (  )
A.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 B.有两对翅,三对足
C.附肢也分节 D.体表有外骨骼
3.(2025七上·慈溪期末)水螅、蚯蚓、章鱼、血吸虫分别属于(  )
A.软体动物、线虫动物、鱼类、扁形动物
B.刺胞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线虫动物
C.软体动物、环节动物、鱼类、扁形动物
D.刺胞动物、线虫动物、软体动物、线虫动物
4.(2025七上·嵊州期末) 某科学兴趣小组收集了下列几种常见的动物资料,小科同学通过观察和分析详细了解了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科将ADE划分为一类,BC划分为一类,他进行分类的依据是   。
(2)图中体温恒定的为   (填序号)。
(3)D属于哺乳动物,其特点是   。
(4)C具有外骨骼和身体分节等特征,属于节肢动物中的   类。
5.(2025七上·上虞期末)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小金设计了以下实验,请你帮助他完成探究。
探究问题:土壤湿度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吗?
实验步骤:①如图所示准备一个盒子,以盒子中线为界用隔板分隔开,A侧底部铺上一层湿土,B侧底部铺上一层 ? ;
②在A和B的中央各放入10条大小相似、品种相同的正常的蚯蚓,盖上盒盖;
③实验过程中,盒子两侧蚯蚓所需的其他条件均相同;
④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A侧的蚯蚓呼吸、运动均正常,B侧的蚯蚓呼吸减弱,几乎不运动。
请回答:
(1)请将实验步骤①中的 ? 补充完整:   。
(2)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
(3)若要探究光照对蚯蚓的生活是否有影响,可将上述盒子去除隔板, A、B侧均放入等量湿土,在两侧的中央各放入10条大小相似、品种相同的正常的蚯蚓,   。(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
【课后练习】
1.(2025七上·镇海区期末)科学家发现,灯塔水母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能“永生”的动物,原因是它发育到性成熟阶段后,又会恢复到幼虫。把它切开,甚至打碎,只要存在完整的细胞就能继续变成一只幼虫。下列关于灯塔水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灯塔水母是软体动物
B.碎片变成幼虫的过程中细胞膜起控制作用
C.灯塔水母身体呈辐射对称
D.这种“永生”能力是因为水母体内含有叶绿体
2.(2025七上·永康期末)下列关于动物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母是无脊椎动物,水螅是脊椎动物
B.鱼类体外受精,两栖类体内受精
C.鸟类和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
D.昆虫是卵生动物,爬行类是胎生动物
3.(2024七上·鄞州期中)近日,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接诊了一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患者,出现了多脏器损伤。该病毒主要由蜱虫携带。蜱虫的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分,腹面有足4对,每足6节。根据上面的描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蜱虫具有昆虫的结构特点 B.蜱虫属于节肢动物
C.蜱虫是新发现的物种 D.蜱虫属于脊椎动物
4.(2024七上·杭州期中)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体的结构不断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进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线虫动物有两个开口,比扁形动物更高等
B.两栖动物用肺呼吸,彻底告别水生生活
C.哺乳动物胎生哺乳,有利于提高后代存活率
D.环节动物身体分节,大大提高了运动能力
5.(2024七上·长兴期中)秋天的西湖边银杏纷飞,蝴蝶轻舞,鸳鸯戏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生物①依靠孢子繁殖
B.图示生物②属于节肢动物,其体内的骨骼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C.图示生物①②③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D.图示生物③属于鸟类,卵生,体温不恒定
6.(2024七上·长兴期中)如图所示,随着“五水共治”进行,对水质要求很高的桃花水母在各地陆续被发现。下列有关“桃花水母”说法错误的是(  )
A.桃花水母属于恒温动物
B.桃花水母属于无脊椎动物
C.桃花水母有可用于攻击和防卫的刺细胞,属于刺胞动物
D.桃花水母只有一个开口,食物和消化后的残渣都由此进出
(6题图) (7题图)
7.(2024七上·杭州期中)如图所示的鲎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体形似瓢,体长可达,体重在3到之间.它们的身体分为头胸部、腹部和剑尾三个部分,腹部有六对附肢,其中第一对称为螯肢,用于捕捉食物,鲎属于(  )
A.节肢动物 B.昆虫类 C.爬行动物 D.软体动物
8.(2025七上·海宁期末)生物学上常使用检索表来鉴定生物的种类,最常用的是二歧分类检索表。
(1)下表是根据图中四种动物编制的二歧分类检索表,表中“*****”处内容是   。其中D 代表的动物是   。
(2)最近,我市海宁的刘浩宇同学在国际动物学学术期刊《ZooKey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了由他发现的“海宁卵角蚁”。“海宁卵角蚁”的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由此推测,它属于   动物。分类时,“海宁卵角蚁”位于上述二歧分类检索表中   (选填字母)。
9.(2024七上·嘉兴期末)如图所示为小明在野外调查过程中观察到的六种动物,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F时,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其体表以保持湿润,目的是   。
(2)B的一生中呼吸器官的特点是   。
(3)小明将这六种动物分成了两组,一组是ABCF,另一组是DE。小明的分类依据是   。
10.(2024七上·平湖期中)经科学实验证实:蜗牛具有视觉、触觉和味觉,但是没有听觉。小科提出新的疑问:不同的蜗牛爬行快慢一样吗 于是他将甲、乙两只蜗牛放在白纸上进行爬行比赛,待两只蜗牛均开始爬行时,分别记下初始位置并标注为A和B,开始计时并不断呐喊加油,5分钟后再次记下两只蜗牛到达的位置,分别记作C和D。然后用刻度尺测量出线段AC和BD的长度并进行比较。有人对蜗牛爬行路程的测量方法提出质疑,于是小科改用测出蜗牛爬行时留下的弯曲的白色痕迹长短的方法,重新进行了测量。
(1)用改进后的方法测量蜗牛爬行的路程时,需要增加的一种工具是_________(填字母)。
A.细棉线 B.显微镜 C.放大镜 D.量筒
(2)为了让蜗牛爬得更快,对着蜗牛呐喊加油,这种做法是否会对蜗牛的爬行快慢产生影响    (填“会”或“不会”),请说明理由:   。
(3)关于蜗牛的爬行,请你再提出一个科学问题:   
11.(2024七上·鄞州期中)在“观察蜗牛”实验时,小宁进行了下列活动:
【活动一】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min,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在阴暗环境中,蜗牛爬向阴暗处;
【活动二】在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m处,用力鼓掌,蜗牛无明显反应;
【活动三】用棉花沾一点食醋,放在蜗牛前3cm处,蜗牛有反应,先是两对触角回缩或身体缩回壳内,最后掉头爬走。
(1)蜗牛身体柔软,体外坚硬的壳,起到保护所用,所以蜗牛属于   动物。
(2)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观察,我们需要借助   (填仪器名称)来观察蜗牛。
(3)进行【活动一】时,小宁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在阴暗环境中,如图所示的方案中合理的是   (填字母)。
(4)【活动一】说明蜗牛有视觉;【活动二】说明蜗牛   (填“有”或“没有”,下同)听觉;【活动三】说明蜗牛   嗅觉。
(5)为了进一步了解蜗牛的生存环境,小科调查并记录了各种环境中的蜗牛数量,如下表所示。
地点 阳台上 树荫下 潮湿的花坛边
蜗牛数量 a b c
若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请你预测三个地点蜗牛数量a、b、c的关系:   .
12.(2024七上·鹿城期中)动物具有各种感觉器官,能够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反应,以便更好的适应环境。那么,蜗牛具有哪些感觉功能呢?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先对蜗牛的各个结构进行了仔细观察,并对这一问题进行如下探究:
活动一:小组同学先用铅笔头轻触蜗牛的壳,观察蜗牛的反应,待蜗牛恢复自然爬行后,再用铅笔轻触触角、足等部位,观察蜗牛的反应,并得出蜗牛最敏感的部位。
活动二:该小组同学继续探究蜗牛是否有嗅觉和味觉。他们用棉花蘸一点米醋,放在蜗牛前3cm处,观察蜗牛向其他方向爬行,然后再在蜗牛前3cm处滴几滴蔗糖溶液,观察到蜗牛向蔗糖溶液爬行,于是得出蜗牛有嗅觉和味觉。
(1)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蜗牛的各个结构观察时,用到   工具进行观察更清晰。
(2)在活动一中,该小组同学探究的问题是   。
(3)活动二中,小组同学将米醋和蔗糖都放在蜗牛前3cm处,这样操作的目的是控制无关变量相同,若要得出蜗牛有嗅觉和味觉的结论,该小组同学最好换不同的蜗牛或其他有气味的食物多次实验,目的是为了   。
13.(2024七上·杭州期中)青蟹、梭子蟹、河蟹是浙江常见的三种蟹。小科根据查到的资料建立了如表格:
名称 身体分节 头胸甲 第五对步足
青蟹 20节 头胸甲呈椭圆形 第五对步足呈桨状
梭子蟹 20节 头胸甲呈梭形 第五对步足呈桨状
河蟹 21节 头胸甲呈方圆形 第五对步足扁而尖
(1)青蟹、梭子蟹、河蟹都属于   (填“爬行动物”或“节肢动物”)。
(2)由结构特征来看,三种动物中,青蟹和   的亲缘关系更近。
(3)小科根据上述资料建立检索表,请你补充完整。
la身体分21节,第五对步足扁而尖…………河蟹 1b  …………2 2a头胸…………蟹 2b头胸甲呈椭圆…………蟹
(4)小科搜索到青蟹、梭子蟹、河蟹的图片如下,根据表中信息可判断梭子蟹是   。
14.(2024七上·越城期中)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用地面积15.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8000余亩,浅滩地1.5万多亩。内有已知动植物有1000多种。植被丰富,栖息着成群白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
(1)建立湿地公园是为了保护镜湖湿地的动植物资源的   性;
(2)小明将湿地内某些动物分为甲、乙两类,如图1,他是依据   这一特征来分类的;
(3)小明在湿地观察了4种植物P、Q、R和S,并设计了如图2的二歧式检索表米分辨这些植物,这些植物中有一株是蕨类植物,它是   (填字母,下同);一株是睡莲它是   ;
(4)湿地内有濒临灭绝的黄嘴白鹭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造成这些生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有   。①人类占用栖息地②建立湿地保护公约③向河水排放污水④滥砍树木
15.(2024七上·浙江期中)“我们的妈妈呢?我们的妈妈在哪里?”你一定还记得故事《小蝌蚪找妈妈》里这句经典的问语。如图为根据该故事情节发行的一套水墨画邮票,邮票中除了小蝌蚪和青蛙外,还出现了虾、螃蟹、金鱼、乌龟这四种生物,请据图回答:
(1)属于节肢动物的有   ;
(2)生殖可以摆脱对水环境依赖的动物是   。
(3)根据   ,可将虾、蟹分为一类,鱼、乌龟和青蛙分为另一类。
(4)构成以上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脊椎骨 无脊椎动物 刺胞 辐射 扁形
两侧 线形 环节 软体 节肢 棘皮 节肢动物
头、胸、腹 三对足 两对翅 外骨骼
课中研学
任务点一:
思考
环节动物身体分节
任务点二:
2. 有视觉,爬行向阴影处
3. 有触觉,触角最敏感
4. 没有反应,无听觉
5. 有味觉和嗅觉,远离米醋,趋向蔗糖
课堂练习
1.【答案】D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昆虫是节肢动物中最多的一类,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包括甲壳类(如虾、蟹)、多足类(如蜈蚣)、蛛形纲等。
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有三对足,一般有2对。
【解答】A 、螃蟹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具有多对步足,没有明显的三对足和两对翅,属于甲壳纲节肢动物,不是昆虫。
B 、蜈蚣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体节有一对足,属于多足纲节肢动物,不符合昆虫的特征,不是昆虫。
C 、蜘蛛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有四对足,没有翅,属于蛛形纲节肢动物,不是昆虫。
D 、蝴蝶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两对翅,三对足,符合昆虫的主要特征,属于昆虫。
故答案为:D。
2.【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分部,足和触角均分节,体表有外骨骼。
【解答】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分部(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足和触角均分节,体表有外骨骼。所以ACD都是节肢动物的特征。有两对翅,三对足是昆虫的主要特征,不是所有节肢动物具有的,不属于节肢动物的特征。B正确。
故答案为:B。
3.【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刺胞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多细胞动物,身体辐射对称,体壁仅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不分节,分为头、足和内脏团,外套膜分泌贝壳。还有它们的行动缓慢,因为硬壳的影响;
(3)环节动物身体呈圆筒型,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4)线虫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解答】水螅属于刺胞动物,蚯蚓属于环节动物,章鱼属于软体动物,血吸虫属于线虫动物。
故答案为:B。
4.【答案】(1)体内有无脊柱
(2)DE
(3)胎生哺乳
(4)昆虫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图中A青蛙属于两栖动物,B家蚕、C蝗虫丢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D家兔属于哺乳动物,E家鸽属于鸟类。
【解答】(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如A青蛙、D兔子、E鸽子;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如B蚕、C蝗虫。
(2)D兔子、E鸽子体温不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属于恒温动物。
(3)D兔子生殖和哺育后代的特征是胎生、哺乳,因此,属于哺乳动物。
(4)C蝗虫属于昆虫,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两对翅、三对足,身体外有坚韧的外骨骼。
5.【答案】(1)等量干土
(2)土壤湿度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或蚯蚓更喜欢生活在湿润的土壤环境中)
(3)A侧用灯光照射,B侧用纸板遮住灯光,30分钟后拨开土壤看两侧蚯蚓的数量,根据蚯蚓的数量得出结论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实验变量为环境的潮湿程度,所以B铺上的是与AA等量的干燥的土。
(2)A组蚯蚓呼吸、运动都正常,说明蚯蚓更适宜在潮湿的环境中生存。
(3)探究光照对蚯蚓的影响,则变量为有无光照,可将装置一半挡光、一半接收光照,一段时间后观察蚯蚓的数量。
【解答】(1)该实验探究的是土壤湿度对蚯蚓的生活的影响,根据对照实验原则,其变量是土壤的湿度,A侧底部铺上一层湿土,B侧底部应该铺上一层等量干土。
(2)根据“A侧的蚯蚓呼吸、运动均正常,B侧的蚯蚓呼吸减弱,几乎不运动”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土壤湿度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或蚯蚓更喜欢生活在湿润的土壤环境中)。
(3)若要探究光照对蚯蚓的生活是否有影响,可将上述盒子中A、B侧均放入湿润肥沃的土壤,去除隔板,A侧用灯光照射,B侧用纸板遮住灯光,30分钟后拨开土壤看两侧土壤的数量,根据蚯蚓的数量得出结论。
(1)该实验探究的是土壤湿度对蚯蚓的生活的影响,根据对照实验原则,其变量是土壤的湿度,A侧底部铺上一层湿土,B侧底部应该铺上一层等量干土。
(2)根据“A侧的蚯蚓呼吸、运动均正常,B侧的蚯蚓呼吸减弱,几乎不运动”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土壤湿度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或蚯蚓更喜欢生活在湿润的土壤环境中)。
(3)若要探究光照对蚯蚓的生活是否有影响,可将上述盒子中A、B侧均放入湿润肥沃的土壤,去除隔板,A侧用灯光照射,B侧用纸板遮住灯光,30分钟后拨开土壤看两侧土壤的数量,根据蚯蚓的数量得出结论。
课后练习
1.【答案】C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细胞膜的作用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保护细胞。
【解答】AC、水母属于刺胞动物,身体辐射对称,没有背腹和左右之分,故A错误,C正确;
B、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起控制作用,故B错误;
D、水母是动物,体内不含叶绿体,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答案】C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只有哺乳类是胎生的。
【解答】A、水螅和水母都没有脊椎骨,都属于无脊椎动物,故A错误;
B、鱼类和两栖类都是体外受精,故B错误;
C、脊椎动物中恒温动物有鸟类和哺乳类,故C正确;
D、昆虫和爬行类都是卵生动物,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解答】蜱虫身体呈椭圆形,身体分为两部分,腹面有4对足,每足有6节,具有外骨骼,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一般有3对足、2对翅,所以蜱虫不属于昆虫,蜱虫之前就有,不属于新发现的物种,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4.【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是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脊椎动物是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脊椎动物中,最早彻底告别水生生活的是爬行类动物,其繁殖可以脱离水的限制。
【解答】A、线虫动物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扁形动物有口无肛门;因此线虫动物有两个开口,比扁形动物更高等,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两栖动物虽然用肺呼吸,但它们仍然依赖于水生环境进行繁殖,因为它们的卵需要在水中孵化,幼体(如蝌蚪)需要在水中生存一段时间。因此,两栖动物并未彻底告别水生生活,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哺乳动物后代的成活率,增强了它们对陆地生活的适应能力,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环节动物身体分节,可以使得环节动物运动更灵敏,转向更灵活,有利于其捕食或逃避敌害,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常见的脊椎动物;常见的无脊椎动物;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图中,①银杏属于裸子植物、②蝴蝶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③鸳鸯属于脊椎动物中的鸟类。节肢动物没有内骨骼,有外骨骼,起到保护和支撑的作用。
【解答】A、银杏依靠种子繁殖而非孢子繁殖,故A错误;
B、蝴蝶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其体内是不存在骨骼的,它是靠外骨骼起到支撑作用,故B错误;
C、银杏、蝴蝶和鸳鸯都是生物,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故C正确;
D、鸳鸯属于鸟类,卵生,鸟类都是恒温动物,因此体温是恒定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6.【答案】A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恒温动物有鸟类和哺乳类。
【解答】AB、水母没有脊椎骨,属于无脊椎动物,属于变温动物,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D、由水母的结构来看,属于属于刺胞动物,只有一个开口,食物的消化和残渣的进出都由这个开口进出,故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答案】A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动物的特征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鲎具有分节的身体和附肢,它们的身体分为头胸部、腹部和剑尾三个部分,符合节肢动物的特征。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答案】(1)体温恒定;鱼
(2)节肢(无脊椎);A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常见的脊椎动物;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二歧分类检索表中,同序号的一组中ab的内容一般是相反的。
(2)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符合昆虫的特征,属于无脊椎动物。
【解答】(1)由2b为体温不恒定可知,2a应为体温恒定。
D代表的物质具有的特征为身体有脊椎骨、体温不恒定、用鳃呼吸,在水中产卵,可知D表示的是鱼。
(2)由海宁卵角蚁的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可知,海宁卵角蚁属于昆虫,昆虫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由于身体没有脊柱骨,所以是检索表中的A。
9.【答案】(1)维持其正常呼吸
(2)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3)体温是否恒定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F是蚯蚓,依靠湿润的体表呼吸。
(2)青蛙属于两栖类动物,幼体和成体的呼吸器官不同。
(3)A是蜗虫,属于扁形动物;B是青蛙,属于两栖类动物;C是水螅,属于腔肠动物;D是兔子,属于哺乳类动物;E是鸟类动物;F是蚯蚓,属于环节动物。
【解答】(1)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F体表以保持湿润,可以保持F的正常呼吸。
(2)B属于两栖类动物,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可以辅助呼吸。
(3)D属于哺乳类动物,E为鸟类,这两类动物体温恒定,可知将DE分为一组,其它分为一组的依据是体温是否恒定。
10.【答案】(1)A
(2)不会;蜗牛没有听觉
(3)蜗牛爬向时渗出的粘液与减小摩擦力有关吗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
(2)在测量蜗牛爬行的路程时,由于蜗牛爬行的痕迹是弯曲的,需要用细棉线沿着痕迹摆放,然后测量棉线的长度,从而得到蜗牛爬行的路程。
【解答】(1)蜗牛爬行时留下的弯曲的白色痕迹是曲线,测量长度时要化曲为直,因而需要用棉线重合后标出起点和终点位置,拉直测量路程,故选A。
(2)蜗牛具有视觉、触觉和味觉,但是没有听觉,对着蜗牛呐喊加油,没有影响。
(3)结合动物的运动,蜗牛爬过后留下痕迹,据此提出问题,蜗牛爬向时渗出的粘液与减小摩擦力有关吗
(1)蜗牛爬行时留下的弯曲的白色痕迹是曲线,测量长度时要化曲为直,因而需要用棉线重合后标出起点和终点位置,拉直测量路程,故选A。
(2)蜗牛具有视觉、触觉和味觉,但是没有听觉,对着蜗牛呐喊加油,没有影响。
(3)结合动物的运动,蜗牛爬过后留下痕迹,据此提出问题,蜗牛爬向时渗出的粘液与减小摩擦力有关吗
11.【答案】(1)软体
(2)放大镜
(3)C
(4)没有;有
(5)c>b>a或a【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生物实验常需要观察一些比较细微、细小的结构或物体,用肉眼难于分辨,需要借助放大的工具,而在生物上用于放大的仪器主要有放大镜、显微镜等,据此解答。
【解答】(1)蜗牛属于软体动物,它的体外具有外套膜,被覆坚硬的贝壳,可以保护柔软的身体。
(2)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放大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小,在观察方式上,一般先用肉眼,在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因此选择放大镜最合适。
(3)研究蜗牛是否有视觉: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一只眼睛在暗处,一只眼睛在有光处。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蜗牛应该向暗处爬行,说明蜗牛具有视觉,故C正确。
(4)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我们发现蜗牛会向有光的地方爬行,说明蜗牛具有视觉。离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米处,用力鼓掌,蜗牛无明显反应,这说明蜗牛没有听觉。用棉花蘸一点米醋,放在蜗牛前3厘米处,我们发现蜗牛会向远离醋的方向爬行,说明蜗牛具有嗅觉。
(5)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所以蜗牛的数量为c>b>a或a(1)蜗牛属于软体动物,它的体外具有外套膜,被覆坚硬的贝壳,可以保护柔软的身体。
(2)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放大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小,在观察方式上,一般先用肉眼,在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因此选择放大镜最合适。
(3)研究蜗牛是否有视觉: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一只眼睛在暗处,一只眼睛在有光处。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蜗牛应该向暗处爬行,说明蜗牛具有视觉,故C正确。
(4)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我们发现蜗牛会向有光的地方爬行,说明蜗牛具有视觉。离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米处,用力鼓掌,蜗牛无明显反应,这说明蜗牛没有听觉。用棉花蘸一点米醋,放在蜗牛前3厘米处,我们发现蜗牛会向远离醋的方向爬行,说明蜗牛具有嗅觉。
(5)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所以蜗牛的数量为c>b>a或a12.【答案】(1)放大镜
(2)蜗牛身体的哪个部位对触碰最敏感
(3)排除偶然性,得到更可靠的结果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观察工具的使用:对于一些小型生物结构,放大镜可将其放大,便于清晰观察细微结构,是初中科学观察小型物体常用工具 。
(2)科学探究的问题提出:在实验探究中,问题往往源于对实验操作和观察目的的提炼,活动一通过触碰蜗牛不同部位,观察反应,探究的是蜗牛身体对触碰最敏感部位相关问题 。
(3)科学探究的实验设计:在实验中,控制变量是保证实验科学性的关键,设置相同距离(3cm 处 )是控制无关变量;多次实验(换不同蜗牛或有气味食物 )可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使结论更具可靠性 。
【解答】(1)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 因此,使用放大镜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蜗牛结构。
(2)活动一的目的是通过触摸不同的部位来测试蜗牛对刺激的敏感程度。
(3)反复试验是为了验证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1)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 因此,使用放大镜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蜗牛结构。
(2)活动一的目的是通过触摸不同的部位来测试蜗牛对刺激的敏感程度。
(3)反复试验是为了验证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13.【答案】(1)节肢动物
(2)梭子蟹
(3)身体分20节,第五对步足呈桨状
(4)乙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是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脊椎动物是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节肢动物的身体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蟹符合节肢动物的特征,所以是节肢动物。
(2)根据表中信息进行分析,共同点越多,说明亲缘关系越近。
(3)根据表中信息填写,数字相同的两列,内容一般相对应。
(4)梭子蟹的头胸甲呈梭形、第五对步足呈桨状,结合图像进行判断。【解答】(1)节肢动物的身体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包括昆虫纲、多足纲、蛛形纲、甲壳纲。青蟹、梭子蟹、河蟹都属于节肢动物中的蛛形纲动物。
(2)由表中数据可知,青蟹和梭子蟹的身体都分为20节、第五对步足呈桨状;而河蟹的身体分为21节,第五对步足扁而尖;因此,三种动物中,青蟹和梭子蟹的共同特征多,亲缘关系更近。
(3)由检索表可知,la身体分21节,第五对步足扁而尖,结合表中数据,1b处应该填写:身体分20节,第五对步足呈桨状。
(4)由表中信息可知,梭子蟹的头胸甲呈梭形、第五对步足呈桨状,分析甲、乙、丙三图,图乙符合该特征。
(1)节肢动物的身体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包括昆虫纲、多足纲、蛛形纲、甲壳纲。青蟹、梭子蟹、河蟹都属于节肢动物中的蛛形纲动物。
(2)由表中数据可知,青蟹和梭子蟹的身体都分为20节、第五对步足呈桨状;而河蟹的身体分为21节,第五对步足扁而尖;因此,三种动物中,青蟹和梭子蟹的共同特征多,亲缘关系更近。
(3)由检索表可知,la身体分21节,第五对步足扁而尖,结合表中数据,1b处应该填写:身体分20节,第五对步足呈桨状。
(4)由表中信息可知,梭子蟹的头胸甲呈梭形、第五对步足呈桨状,分析甲、乙、丙三图,图乙符合该特征。
14.【答案】(1)生物多样
(2)动物体内有无脊柱
(3)R;P
(4)①③④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常见的无脊椎动物;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1)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2)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由表中信息可知,甲均为脊椎动物,乙均为无脊椎动物。
(3)蕨类的器官:根、茎、叶;被子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4)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自然灾害和动物疾病)等,建立保护公约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解答】(1)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所以建立湿地公园是为了保护镜湖湿地的动植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
(2)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甲中燕子、田鼠、草鱼、青蛙的体内都有脊柱,都属于脊椎动物;乙蜜蜂、蚯蚓、虾体内都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3)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但是不结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蕨类植物的受精作用离不开水,因此蕨类植物有根,即R;睡莲属于种子植物,有种子,用种子繁殖,即P。
(4)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的原因,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垦荒、湿地开发等)、环境污染使环境不再适合生物生存等,使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导致生物种类越来少。因此造成黄嘴白鹭国家珍稀保护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①人类占用栖息地、③向河水排放污水、④滥砍树木;而②建立湿地保护公约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所以建立湿地公园是为了保护镜湖湿地的动植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
(2)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甲中燕子、田鼠、草鱼、青蛙的体内都有脊柱,都属于脊椎动物;乙蜜蜂、蚯蚓、虾体内都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3)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但是不结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蕨类植物的受精作用离不开水,因此蕨类植物有根,即R;睡莲属于种子植物,有种子,用种子繁殖,即P。
(4)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的原因,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垦荒、湿地开发等)、环境污染使环境不再适合生物生存等,使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导致生物种类越来少。因此造成黄嘴白鹭国家珍稀保护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①人类占用栖息地、③向河水排放污水、④滥砍树木;而②建立湿地保护公约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5.【答案】(1)虾、螃蟹
(2)乌龟
(3)体内是否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4)细胞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动物的分类依据
根据动物体内是否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可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这是动物分类的一个重要依据。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如鱼、乌龟和青蛙都属于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它们的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像虾和蟹就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
(3)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等少数生物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能够进行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图中:虾和螃蟹属于节肢动物,金鱼属于鱼类,乌龟属于爬行动物,蝌蚪是青蛙的幼体,青蛙属于两栖动物。
【解答】(1)虾和螃蟹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故属于节肢动物的有虾、螃蟹。
(2)虾、螃蟹、鱼、青蛙的生殖离不开水。乌龟的受精卵较大,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卵表面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龟。故生殖可以摆脱对水环境依赖的动物是乌龟。
(3)虾、蟹属于无脊椎动物,鱼、乌龟和青蛙属于脊椎动物。故根据体内是否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可将虾、蟹分为一类,鱼、乌龟和青蛙分为另一类。
(4)青蛙、虾、螃蟹、金鱼、乌龟的动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故构成这些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
(1)虾和螃蟹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故属于节肢动物的有虾、螃蟹。
(2)虾、螃蟹、鱼、青蛙的生殖离不开水。乌龟的受精卵较大,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卵表面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龟。故生殖可以摆脱对水环境依赖的动物是乌龟。
(3)虾、蟹属于无脊椎动物,鱼、乌龟和青蛙属于脊椎动物。故根据体内是否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可将虾、蟹分为一类,鱼、乌龟和青蛙分为另一类。
(4)青蛙、虾、螃蟹、金鱼、乌龟的动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故构成这些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借助图片、视频及实体,通过观察,能说出各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通过观察蝗虫的基本结构特点,推测蝗虫各结构的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比较,知道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点;通过分析比较,知道各类生物的共同点,归纳昆虫纲的基本特征,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和归纳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对蜗牛的探索活动,学会探究的基本方法,知道蜗牛具有的各种感觉功能;通过资料分析,能够针对“蝗灾”提出各类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观察脊椎动物的标本、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课前预习】
1、无脊椎动物: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绝大部分的动物身体内没有 ,称为 。
类群 特征 代表动物
动物 ①具有可用于攻击和防卫的刺细胞 ②外形呈 对称,没有背腹和左右之分 ③身体结构简单,只有一个开口,食物和消化后的残渣都由此进出。 水母、水螅、珊瑚虫
动物 ①身体呈 对称,有背腹、左右之分 ②身体只有一个开口 涡虫、血吸虫
动物 体形细长如线而得名,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蛔虫、蛲虫
动物 身体细长,由许多环形的体节构成 蚯蚓、沙蚕、水蛭
动物 身体非常柔软,外面大多有坚硬的壳加以保护 海洋中的各种贝、螺及乌贼、章鱼,淡水中的河蚌、田螺,陆地上的蜗牛、鲍鱼
动物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蚊、蝇、蝶、蛾等各种昆虫,以及蟹、虾、蜘蛛、 蜈蚣等
动物 体表长满棘 海星、海胆、海参
2、昆虫属于 ,其身体可分为 三部分,有 ,一般有 ,体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 。
【课中研学】
一、无脊椎动物
1.动物分类
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绝大部分的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
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将这些动物分成两类: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在自然界中,无脊椎动物的种类比脊椎动物的多。
2.无脊椎动物
根据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 可以将它们分成不同类群, 如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
(1) 刺胞动物
①结构特征:都具有可用于攻击和防卫的刺细胞。它们的外形呈辐射对称, 没有背腹和左右之分;它们的身体结构简单, 只有一个开口,食物和消化后的残渣都由此进出。
②辐射对称的意义:便于动物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③水螅的结构
教师结合课件的视频和图片讲解代表性动物水螅的结构。
④珊瑚礁
珊瑚礁是由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堆积而成的,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和我国南海的很多岛屿都是由珊瑚礁构成的。珊瑚礁是很多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的栖息场所。然而,多年来由于过度采挖,加上海洋污染以及全球变暖等原因,珊瑚礁破坏严重,导致许多海洋生物失去了栖息地。
(2) 扁形动物
①结构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有背腹、前后之分,但身体只有一个开口。背腹扁平,前端背面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教师结合课件图片讲解)
②生活环境:像涡虫这样自由生活的种类很少,大多数营寄生生活。有些扁形动物如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内,会使人患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曾经是我国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③常见种类
日本血吸虫、华枝睾吸虫、猪肉绦虫
(3) 线形动物
①结构特征:因体形细长如线而得名,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线形动物大多寄生在人、禽畜及植物体内。
②常见的如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夺取营养,引起人体营养不良。
(4) 环节动物
①结构特征
身体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环形的体节构成,身体分节可以大大提高它的运动能力。
②蚯蚓平时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取食腐烂的树叶等中的有机物。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
思考:如何判断某种动物是线形动物还是环节动物?
(5) 软体动物
① 结构特征:软体动物的身体非常柔软,外面大多有坚硬的壳加以保护。
② 常见的动物:贝类、海螺、乌贼、章鱼、田螺、蜗牛
一.蜗牛的特点
1.观察蜗牛的结构
观察蜗牛的一般顺序: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
观看视频(教师结合自身条件,可以进行实物探究)
2. 探究蜗牛是否有视觉。
将蜗牛放在玻璃板上 ,等它在灯光下爬行3 min 后,用书本遮在它上面,使它身体的一半处于阴影中,观察蜗牛的运动情况。
3 . 探究蜗牛是否有触觉。
先用铅笔头轻轻触碰蜗牛的壳,观察蜗牛的反应。待蜗牛恢复自然爬行后,再用铅笔头轻轻触碰蜗牛的触角,观察蜗牛的反应。如此依次刺激蜗牛的其他部位并观察蜗牛的反应。
4 . 你还想探究蜗牛的哪些感觉?请设计方案完成探究。
蜗牛是否有听力?离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米处,用力鼓掌,观察有没有反应?
5. 蜗牛有嗅觉和味觉吗?用棉花蘸一点米醋,放在蜗牛前3 厘米处,蜗牛有反应吗?蜗牛前方滴几滴蔗糖溶液,蜗牛将怎样?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1.(2025七上·德清期末)节肢动物是动物界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无脊椎动物,下列节肢动物中属于昆虫的是( )
A. B. C. D.
2.(2025七上·慈溪期末)下列不属于节肢动物主要特征的是 (  )
A.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 B.有两对翅,三对足
C.附肢也分节 D.体表有外骨骼
3.(2025七上·慈溪期末)水螅、蚯蚓、章鱼、血吸虫分别属于(  )
A.软体动物、线虫动物、鱼类、扁形动物
B.刺胞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线虫动物
C.软体动物、环节动物、鱼类、扁形动物
D.刺胞动物、线虫动物、软体动物、线虫动物
4.(2025七上·嵊州期末) 某科学兴趣小组收集了下列几种常见的动物资料,小科同学通过观察和分析详细了解了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科将ADE划分为一类,BC划分为一类,他进行分类的依据是   。
(2)图中体温恒定的为   (填序号)。
(3)D属于哺乳动物,其特点是   。
(4)C具有外骨骼和身体分节等特征,属于节肢动物中的   类。
5.(2025七上·上虞期末)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小金设计了以下实验,请你帮助他完成探究。
探究问题:土壤湿度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吗?
实验步骤:①如图所示准备一个盒子,以盒子中线为界用隔板分隔开,A侧底部铺上一层湿土,B侧底部铺上一层 ? ;
②在A和B的中央各放入10条大小相似、品种相同的正常的蚯蚓,盖上盒盖;
③实验过程中,盒子两侧蚯蚓所需的其他条件均相同;
④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A侧的蚯蚓呼吸、运动均正常,B侧的蚯蚓呼吸减弱,几乎不运动。
请回答:
(1)请将实验步骤①中的 ? 补充完整:   。
(2)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
(3)若要探究光照对蚯蚓的生活是否有影响,可将上述盒子去除隔板, A、B侧均放入等量湿土,在两侧的中央各放入10条大小相似、品种相同的正常的蚯蚓,   。(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
【课后练习】
1.(2025七上·镇海区期末)科学家发现,灯塔水母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能“永生”的动物,原因是它发育到性成熟阶段后,又会恢复到幼虫。把它切开,甚至打碎,只要存在完整的细胞就能继续变成一只幼虫。下列关于灯塔水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灯塔水母是软体动物
B.碎片变成幼虫的过程中细胞膜起控制作用
C.灯塔水母身体呈辐射对称
D.这种“永生”能力是因为水母体内含有叶绿体
2.(2025七上·永康期末)下列关于动物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母是无脊椎动物,水螅是脊椎动物
B.鱼类体外受精,两栖类体内受精
C.鸟类和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
D.昆虫是卵生动物,爬行类是胎生动物
3.(2024七上·鄞州期中)近日,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接诊了一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患者,出现了多脏器损伤。该病毒主要由蜱虫携带。蜱虫的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分,腹面有足4对,每足6节。根据上面的描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蜱虫具有昆虫的结构特点 B.蜱虫属于节肢动物
C.蜱虫是新发现的物种 D.蜱虫属于脊椎动物
4.(2024七上·杭州期中)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体的结构不断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进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线虫动物有两个开口,比扁形动物更高等
B.两栖动物用肺呼吸,彻底告别水生生活
C.哺乳动物胎生哺乳,有利于提高后代存活率
D.环节动物身体分节,大大提高了运动能力
5.(2024七上·长兴期中)秋天的西湖边银杏纷飞,蝴蝶轻舞,鸳鸯戏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生物①依靠孢子繁殖
B.图示生物②属于节肢动物,其体内的骨骼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C.图示生物①②③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D.图示生物③属于鸟类,卵生,体温不恒定
6.(2024七上·长兴期中)如图所示,随着“五水共治”进行,对水质要求很高的桃花水母在各地陆续被发现。下列有关“桃花水母”说法错误的是(  )
A.桃花水母属于恒温动物
B.桃花水母属于无脊椎动物
C.桃花水母有可用于攻击和防卫的刺细胞,属于刺胞动物
D.桃花水母只有一个开口,食物和消化后的残渣都由此进出
(6题图) (7题图)
7.(2024七上·杭州期中)如图所示的鲎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体形似瓢,体长可达,体重在3到之间.它们的身体分为头胸部、腹部和剑尾三个部分,腹部有六对附肢,其中第一对称为螯肢,用于捕捉食物,鲎属于(  )
A.节肢动物 B.昆虫类 C.爬行动物 D.软体动物
8.(2025七上·海宁期末)生物学上常使用检索表来鉴定生物的种类,最常用的是二歧分类检索表。
(1)下表是根据图中四种动物编制的二歧分类检索表,表中“*****”处内容是   。其中D 代表的动物是   。
(2)最近,我市海宁的刘浩宇同学在国际动物学学术期刊《ZooKey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了由他发现的“海宁卵角蚁”。“海宁卵角蚁”的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由此推测,它属于   动物。分类时,“海宁卵角蚁”位于上述二歧分类检索表中   (选填字母)。
9.(2024七上·嘉兴期末)如图所示为小明在野外调查过程中观察到的六种动物,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F时,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其体表以保持湿润,目的是   。
(2)B的一生中呼吸器官的特点是   。
(3)小明将这六种动物分成了两组,一组是ABCF,另一组是DE。小明的分类依据是   。
10.(2024七上·平湖期中)经科学实验证实:蜗牛具有视觉、触觉和味觉,但是没有听觉。小科提出新的疑问:不同的蜗牛爬行快慢一样吗 于是他将甲、乙两只蜗牛放在白纸上进行爬行比赛,待两只蜗牛均开始爬行时,分别记下初始位置并标注为A和B,开始计时并不断呐喊加油,5分钟后再次记下两只蜗牛到达的位置,分别记作C和D。然后用刻度尺测量出线段AC和BD的长度并进行比较。有人对蜗牛爬行路程的测量方法提出质疑,于是小科改用测出蜗牛爬行时留下的弯曲的白色痕迹长短的方法,重新进行了测量。
(1)用改进后的方法测量蜗牛爬行的路程时,需要增加的一种工具是_________(填字母)。
A.细棉线 B.显微镜 C.放大镜 D.量筒
(2)为了让蜗牛爬得更快,对着蜗牛呐喊加油,这种做法是否会对蜗牛的爬行快慢产生影响    (填“会”或“不会”),请说明理由:   。
(3)关于蜗牛的爬行,请你再提出一个科学问题:   
11.(2024七上·鄞州期中)在“观察蜗牛”实验时,小宁进行了下列活动:
【活动一】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min,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在阴暗环境中,蜗牛爬向阴暗处;
【活动二】在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m处,用力鼓掌,蜗牛无明显反应;
【活动三】用棉花沾一点食醋,放在蜗牛前3cm处,蜗牛有反应,先是两对触角回缩或身体缩回壳内,最后掉头爬走。
(1)蜗牛身体柔软,体外坚硬的壳,起到保护所用,所以蜗牛属于   动物。
(2)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观察,我们需要借助   (填仪器名称)来观察蜗牛。
(3)进行【活动一】时,小宁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在阴暗环境中,如图所示的方案中合理的是   (填字母)。
(4)【活动一】说明蜗牛有视觉;【活动二】说明蜗牛   (填“有”或“没有”,下同)听觉;【活动三】说明蜗牛   嗅觉。
(5)为了进一步了解蜗牛的生存环境,小科调查并记录了各种环境中的蜗牛数量,如下表所示。
地点 阳台上 树荫下 潮湿的花坛边
蜗牛数量 a b c
若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请你预测三个地点蜗牛数量a、b、c的关系:   .
12.(2024七上·鹿城期中)动物具有各种感觉器官,能够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反应,以便更好的适应环境。那么,蜗牛具有哪些感觉功能呢?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先对蜗牛的各个结构进行了仔细观察,并对这一问题进行如下探究:
活动一:小组同学先用铅笔头轻触蜗牛的壳,观察蜗牛的反应,待蜗牛恢复自然爬行后,再用铅笔轻触触角、足等部位,观察蜗牛的反应,并得出蜗牛最敏感的部位。
活动二:该小组同学继续探究蜗牛是否有嗅觉和味觉。他们用棉花蘸一点米醋,放在蜗牛前3cm处,观察蜗牛向其他方向爬行,然后再在蜗牛前3cm处滴几滴蔗糖溶液,观察到蜗牛向蔗糖溶液爬行,于是得出蜗牛有嗅觉和味觉。
(1)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蜗牛的各个结构观察时,用到   工具进行观察更清晰。
(2)在活动一中,该小组同学探究的问题是   。
(3)活动二中,小组同学将米醋和蔗糖都放在蜗牛前3cm处,这样操作的目的是控制无关变量相同,若要得出蜗牛有嗅觉和味觉的结论,该小组同学最好换不同的蜗牛或其他有气味的食物多次实验,目的是为了   。
13.(2024七上·杭州期中)青蟹、梭子蟹、河蟹是浙江常见的三种蟹。小科根据查到的资料建立了如表格:
名称 身体分节 头胸甲 第五对步足
青蟹 20节 头胸甲呈椭圆形 第五对步足呈桨状
梭子蟹 20节 头胸甲呈梭形 第五对步足呈桨状
河蟹 21节 头胸甲呈方圆形 第五对步足扁而尖
(1)青蟹、梭子蟹、河蟹都属于   (填“爬行动物”或“节肢动物”)。
(2)由结构特征来看,三种动物中,青蟹和   的亲缘关系更近。
(3)小科根据上述资料建立检索表,请你补充完整。
la身体分21节,第五对步足扁而尖…………河蟹 1b  …………2 2a头胸…………蟹 2b头胸甲呈椭圆…………蟹
(4)小科搜索到青蟹、梭子蟹、河蟹的图片如下,根据表中信息可判断梭子蟹是   。
14.(2024七上·越城期中)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用地面积15.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8000余亩,浅滩地1.5万多亩。内有已知动植物有1000多种。植被丰富,栖息着成群白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
(1)建立湿地公园是为了保护镜湖湿地的动植物资源的   性;
(2)小明将湿地内某些动物分为甲、乙两类,如图1,他是依据   这一特征来分类的;
(3)小明在湿地观察了4种植物P、Q、R和S,并设计了如图2的二歧式检索表米分辨这些植物,这些植物中有一株是蕨类植物,它是   (填字母,下同);一株是睡莲它是   ;
(4)湿地内有濒临灭绝的黄嘴白鹭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造成这些生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有   。①人类占用栖息地②建立湿地保护公约③向河水排放污水④滥砍树木
15.(2024七上·浙江期中)“我们的妈妈呢?我们的妈妈在哪里?”你一定还记得故事《小蝌蚪找妈妈》里这句经典的问语。如图为根据该故事情节发行的一套水墨画邮票,邮票中除了小蝌蚪和青蛙外,还出现了虾、螃蟹、金鱼、乌龟这四种生物,请据图回答:
(1)属于节肢动物的有   ;
(2)生殖可以摆脱对水环境依赖的动物是   。
(3)根据   ,可将虾、蟹分为一类,鱼、乌龟和青蛙分为另一类。
(4)构成以上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