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
斯大林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依然落后
一战激化了
各种社会矛盾
二月革命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十月革命
性质:
无产阶级领导的
社会主义革命
临时政府被推翻,
建立苏维埃政权
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巩固了新生政权
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逐渐平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却在继续,但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针对这种形式,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自主学习(P47-50)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产生了什么影响(有什么作用)?
2.苏联成立的时间?全称是什么?
2.苏联工业化开始的时间、成果、影响?
3.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开始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4.苏联模式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
(一)列宁的探索
1.经济上:
1921年春实施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材料一:1920年底,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
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
于你们。”
材料二:在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中,参加者占领要塞,提出“要苏维埃,不
要布尔什维克”“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等口号。
阅读材料,结合课文,思考:苏维埃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经历战争的苏俄,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加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2)内容:
①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②商业: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③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④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新经济政策中“新”的含义是什么?
课堂拓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除口粮、种子粮以外一切余粮收国有)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制;允许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 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按劳取酬
比较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1921年新经济政策,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新经济政策中“新”的含义是什么?
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提高了企业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有利于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新经济政策中“新”的含义: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影响(作用):
根据材料,结合课文,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影响(作用)?并说说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启示:
2.政治上:
1922年,成立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课堂拓展
历史上俄国名称的变化
1917年
十月革命
1922年
苏联成立
1991年
苏联解体
沙俄
苏维埃俄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俄罗斯
列举列宁的历史贡献。
①领导十月革命;
1924年1月,列宁逝世
②领导三年卫国战争;
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新生政权;
④实行新经济政策;
⑤成立苏联;
⑥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史论:革命领袖列宁在历史转折关头发挥了重大作用。
斯大林
列宁逝世后,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
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相关史事
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据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二)斯大林的探索
1.经济上:
①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阅读课文P48-49,梳理: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概况。
(1)概况
成就:
特点:
开始时间:
1926年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在高度集中的指
令性计划下进行;
阅读课文及图片材料,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的工业化进行评价。
(2)评价: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
在第聂伯河上修建的水电站
①积极影响:使苏联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
工业化;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②消极影响: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
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计划是强制性的,“计划就是法令”……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在短期内(1928-1937年)就实现了工业化,从而为卫国战争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但这些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办法后来都被固定下来,……以致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是不可能的。 斯大林认为,落后的小农经济正在拖国家工业化的后腿。 ——吴于廑《世界现代史》
为此,斯大林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二)斯大林的探索
1.经济上:
②实行农业集体化;
阅读课文P49,梳理: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背景、方式、开始时间、
目的、措施。
①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②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
③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
④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20世纪30年代初
1927—1928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3)开始时间:
(5)措施:
(1)背景:
(4)目的:
(2)方式:
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农业集体化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苏联的农业机械化
1930年1月5日,党中央根据斯大林的要求通过了《关于集体化的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办法》要求在几年内实现全盘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浪潮中,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
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这种农业集体化有何影响?
(2)影响:
材料一:
全盘集体化运动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它使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另外,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
——吴于座、齐世荣《世界现代史》
根据材料分析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①积极性:解决了粮食问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
②消极性: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材料二: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
“没有油啊。”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
苏联民间笑话
这笑话说明什么
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何让这些变化从法律上加以确定
2.政治上: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业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1)时间:
(2)形成标志:
(3)特点:
(4)影响:
1936年
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相关史事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4)影响:
材料一: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
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
材料二:在1928年至1952年这25年中苏联的工业产量增加了三倍半,这一发
展速度超过了世界上同一时期其他任何国家....从而大大有助于在
二战中打败希特勒。——《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分析苏联模式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
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
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三:
②消极影响:没有尊重经济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经
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课堂拓展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启示)呢
①制定政策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遵守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
②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课后活动
1.以下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请在正确选项后的括号内画V,错误的画X。
(1)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
(2)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3)为了加速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加快实行农业集体化( )
(4) 1936年苏联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
启示:
①制定政策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遵守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
②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列宁时期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时期
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
课堂小结
封建社会变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变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变资本主义社会:
1917年十月革命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1991年苏联解体
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几次变化?
1922年,列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现在,农民精力充沛地、废寝忘食
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各种设施。”出现这一现象
是因为( )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C
2. 1921年,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
A.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B.实现农业集体化
C.突出发展重工业
D.制定国家新宪法
A
课堂练习
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定要“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
离”。为此,苏联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化建设 D.农业集体化
C
4. “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
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致胜的利剑。”
这一现象得益于( )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苏联模式的推行 D.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
5.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
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
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
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
( )
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
B.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革命的经济政策
C.新经济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
D.新经济政策能加强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
D
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仅用两个“五年计划”
的时间,就实现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到强大的工业国的飞跃,彰显了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
A.苏联成立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