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无脊椎动物 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版(2024) 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1 无脊椎动物 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版(2024) 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12 06:5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 课时 第 1课时
课 标 分 解 课标要求: 内容要求:无脊椎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如线虫动物(蛔虫)、环节动物(蚯蚓)、节肢动物(蝗虫、蜜蜂)等;动物类群可能对人类生活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 学业要求:分析不同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什么: 1.简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概念,说出它们的主要区别。 2.举例说明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怎么学: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简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概念,说出它们的主要区别。 2.通过小组合作调查,举例说明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学到什么程度: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自主总结出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概念,并说出它们的主要区别。 2.通过小组合作调查,学生能够举例说明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系统地介绍了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和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材首先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明确无脊椎动物是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然后,分别详细阐述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几大类无脊椎动物的特征、代表动物、生活习性等内容。最后针对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这一课标要求内容,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了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典型实例,并让学生进行补充。让学生明白无脊椎动物对人类生活会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同时,告诉学生,每种动物在生物圈中都有它的位置,任何一种动物的消失都可能会影响生物圈的稳定,因此,不管是防治有害动物,还是保护和利用有益动物,我们都要秉持科学的态度。
学习重点 借助图文资料,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分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并通过归纳建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学习 难点 通过分析和讨论,梳理出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形态结构的异同点,初步感知动物类群的进化关系和适应环境的意义。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观察和简单描述方面具备一定基础,但对于无脊椎动物复杂多样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其系统分析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尚在发展中。他们能够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认识不同种类的无脊椎动物,但在理解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关系、分类依据以及与环境的适应机制等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深入讲解同时,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上,还需要更多的训练。
单 元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说出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辣皮动物等类群,认同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2.通过分析、概括,说出脊椎动物主要包括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等类群,说明各类群都具有适应其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主要特征,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3.通过查找资料及自主学习,说出各动物类群可能对人类生活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
课 时 学习目标 1.借助图文资料,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分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并通过归纳建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2.利用教材图文资料,通过小组合作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各类群的代表动物;基于对各类群代表动物形态结构的认识,比较它们的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深化结构与功能观和进化与适应观。 3.通过分析和讨论,梳理出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形态结构的异同点,初步感知动物类群的进化关系和适应环境的意义。
课 时 作业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查找资料,收集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实例,整理分析资料撰写成调查报告,能够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升“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基于事实,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学习环节 学习任务、活动及评价 设计意图 落实素养
问题 导入 二、新课 讲授 三、归纳 总结 四、练习 应用 教师展示“鱿鱼”“鲍鱼”“鲫鱼骨骼”图片。 教师提问:通过与“鲫鱼骨骼”图的对比,你能说出为什么“鱿鱼”“鲍鱼”的俗名中都有“鱼”却不是鱼吗? 学生观察、比较图片中生物的结构特点,说出鱿鱼和鲍鱼不是鱼是因为体内没有像鱼那样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在自然界中我们按照这一主要特征将动物分为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同学们能够根据这一特征自己总结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吗? 学生:总结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教师:通过这幅图片我们能够发现在自然界中,无脊椎动物的种类比脊椎动物的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2.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过渡:无脊椎动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呢? 学生回答: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如海洋、河流、森林、草地、荒漠、苔原等,大自然的各个角落都可能发现无脊椎动物。 教师:今天我们就通过以下几个代表动物来认识一下无脊椎动物的几个主要类群。请各位同学自主学习在书本上找一下老师展示的这几个动物都属于什么类群。 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教师:下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了解这些无脊椎动物类群,开始学习前请同学们阅读学习任务。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生活环境、主要特征和代表动物。完成表格。 动物类群生活环境主要特征代表动物
学生代表对各类群进行依次讲解,教师进行补充。 教师结合教材“分析 讨论”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进化与适应的角度看无脊椎动物。 (1)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的进化意义 教师展示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图片。 分析讨论:辐射对称的体形有利于感知和捕提来自各个方向的猎物。两侧对称的体形可以使运动更加迅速、准确、有效。 归纳:从进化的角度看,由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是一种进步,两侧对称的体形更能适应多变的环境。 (2)身体分节的进化意义 教师展示蛔虫和蚯蚓的图片。 提出问题:如何判断某种动物是线虫动物还是环节动物? 分析讨论:线虫动物身体不分节。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有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运动更加灵活。 归纳:体节的出现使环节动物的身体运动更加灵活,刚毛和疣足的出现,增强了运动能力,使它们的运动更敏捷、迅速。 (3) 外骨骼的进化意义 教师展示蝗虫外骨骼与古代将士铠甲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外骨骼具有保护内部结构的作用。 分析讨论:蝗虫生活的环境多是较干燥的陆地,外骨骼还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归纳:外骨骼具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可以使昆虫更加适应陆地生活。 从身体结构的复杂程度看无脊椎动物的进化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回顾无脊椎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适当补充实物、标本、视频资料。 分析讨论:从刺胞动物到扁形动物,再到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是按照身体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的。 师生共同归纳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多种无脊椎动物,它们生活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生活方式也不完全相同,有的寄生,有的自由生活。你能说出印象最深的一种生物,并说出它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无脊椎动物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而不同无脊椎动物也通过这些结构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在漫长的进化中被选择并保留了下来。 概念检测 1.判断下列关于生物生活环境、获取食物方式的叙述是否正确。 (1)刺胞动物生活在水中,其刺细胞可帮助捕获猎物。( ) (2)扁形动物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靠获取人或动物体内的养料生存。 ( ) (3)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 ) 2.用线将以下动物类群与对应的特征连接起来。 刺胞动物 身体分节,体表多具有刚毛或疣足 扁形动物 有刺细胞 环节动物 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线虫动物 身体和附肢分节 节肢动物 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以动物辨析为切入点,激发认知冲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的科学方法建构概念,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 通过展示各类群代表动物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名称。 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通过图片观察、资料分析,认识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认同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引导学生基于证据和逻辑,认同生物体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加深对进化与适应观的理解。 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作 业 内 容 质 量 评 价 设计意图 落实素养
1.基础作业:完成导学案的练习与应用 2.实践作业:小组合作查找资料,收集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实例(可参考教材P76-77页内容),整理分析资料撰写成调查报告 通过小组合作能够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升“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基于事实,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业效果及反思提升
作业目标达成: 通过完成导学案练习题巩固本节所学基础知识,同时强化结构与功能观和进化与适应观。 2.通过小组合作能够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升“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基于事实,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反思提升: 布置作业应考虑到不同水平的学生,要体现分层作业设计,在今后的作业布置中,我会更加明确作业布置的要求及目的,并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评价。确保学生能从作业中有所收获。
教学反思及提升措施
1.在本节课讲授过程中出现了课件和讲述用词不准确的情况,在今后的讲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用词语言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2.对于学生的评价不够具体,今后要强化对学生的评价语言; 3.教学环节完整、流畅,知识点的讲解体现了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中的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 4.注重学生知识点的夯实与巩固,使学生明确重难点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概念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