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四第四章第三节《电解原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四第四章第三节《电解原理》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8-31 22:4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电解原理
北京市第十中学
杨义
100072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电解原理、电极的判断和电极名称、电极反应、放电的顺序、电解原理的应用、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区别等。这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的原电池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中学化学中的电化学知识。而电化学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无机化学中很重要的知识,它既涉及到理论知识,又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密切相关。本节分两课时完成,其中第一课时按教材的编排体系,为电解原理的研究,第二课时是电解原理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原理和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以及两电极的反应式和总反应;
(2)掌握惰性材料做电极时,离子的放电顺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基本操作训练。
(2)通过电解原理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2)了解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基本思路,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情分析
(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般,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迁移能力比较薄弱。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原电池,因此学习电解原理,可以有效地进行实验探究。
(2)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采用的是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
题—迁移发展(再提出问题)的方法展开探索的过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在教学中将电解氯化铜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将阴、阳极的放电顺序设计为学生探究实验,潜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想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电解的基本原理和离子放电顺序。
教材的处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体现探究精神,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对教材在教学程序上进行了调整:根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学生以前学过的电解水的实验,给出电解池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总结电解池的形成条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探究电解原理。并且在讲解放电顺序时,以前都都是直接给出,这次改为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阴、阳极的放电顺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提出问题阶段【复习】请将氧化还原反应:Fe+Cu2+=Cu+Fe2+,设计成原电池。【导入新课】我们前面知道H2、O2和一定电解质溶液可组成燃料电池,生成水,在初中学过通过电解水又可得到H2、O2,那么电能如何能转变成化学能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负极:Fe-2e-=Fe2+正极:Cu2++2e-=Cu电解质溶液:CuCL2、CuSO4【学生总结】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倾听
复习原电池的原理。培养设计实验能力。为电解实验做对照。提出学习方向。
(二)知识学习阶段【板书】第三节
电解原理一、电解原理1、电解池: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提问】(1)形成电解池的条件?(2)如何将上图改装成电解池?(3)如果只研究电流对电解质溶液的影响采用何种电极?【过渡】首先我们从以下探究实验来探讨电解原理。【探究实验1】在刚才的实验中连接电源电极均为碳电极,观察现象。思考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学生讨论,总结:(1)形成条件:1)电源;2)电极;3)电解质溶液;4)闭合回路。(2)可连接电源,(3)可选择惰性电极。【学生实验】让学生独立完成电解氯化铜的演示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指出实验操作中的一些错误操作加以纠正。现象:与负极相连的电极上有红色物质覆盖。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观察能力,准确记录实验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总结】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时,在阴阳两极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板书】2、电解: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启发引导】请大家根据实验现象和氯化铜溶液的组成成分以及原有知识分析推断两极生成物的名称。【讨论】1.通电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是如何运动的?【讨论】2.接通直流电后,原来的离子运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3.有关离子在两极发生何反应?【板书】3、电极的规定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极2Cl--2e=Cl2氧化反应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极Cu2++2e=Cu
还原反应总反应化学方程式:CuCl2Cu+Cl2【概括】通俗记法,利用谐音。阳(极)—氧(化反应)
与正极相连的电极产生大量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并能使湿润的淀粉颠化钾试纸变蓝。学生思考:产物为氯气和铜讨论分析、回答:1.通电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动。2.通电后带正电的Cu2+、H+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Cl-、OH+向阳极移动。3.Cu2+在阴极得电子变成了单质Cu,Cl-在阳极失电子变成了Cl2学生记录
调动学生思维,分层次思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分析方法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加深记忆,培养兴趣。
【理论探究】CuCl2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Cu2+、Cl-、H+、OH-,为什么只有Cu2+、Cl-得失电子,而H+、OH-却不能在两极得失电子呢?【设计实验】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判断下列粒子的还原性强弱。Cu、Cl-、Br-、I-、SO42-、OH-【教师分组】将学生分为两大组做探究实验2、3【探究实验2】将实验一中的阳极用铜电极代替,观察现象。【探究实验3】将实验一中的溶液改为CuSO4溶液。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思考。认为与离子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有关。【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析可将铜电极代替石墨电极电解CuCl2溶液;和均用石墨电极电解硫酸铜溶液。学生动手实验:实验2:现象阳极无气体产生,铜电极溶解;实验3:两电极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调动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状态,培养思维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能力。
【讲述】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在两极上得失电子有一定顺序,我们称之为放电顺序,放电顺序涉及多种因素,在中学阶段只要求掌握常见的一些物质或离子的放电顺序。
学生总结:阴极放电顺序: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越不活泼的金属其阳离子越容易得电子。阳极放电顺序:金属(除Pt、Au)>S2->I->Br->Cl >OH->含氧酸根。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和总结能力。
【质疑】在电解过程中,电子是如何形成闭合电路的?【归纳】电子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从电源负极流出,流向电解池的阴极,阴极附近的Cu2+在阴极得电子被还原为铜,溶液中的阴离子定向移动,阳极附近的Cl-在阳极失电子被氧化为氯原子。氯原子结合形成氯气分子,失去的电子从阳极流回电源的正极,从而形成闭合电路。
看课本第64页,归纳电子流动方向: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电解质溶液→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处于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
【思考】我们知道金属、电解质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是由于什么原因?【小结】电解概念及电解的原理,理顺知识,要求会判断电解池的阴阳两极,写电极反应方程式,判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回答: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移动过程不发生化学变化。电解质溶液导电是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明确应该掌握的内容。
【作业】学案相应习题。
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后记
本课时主要采用了实验、比较、探究等教学方法。这样做的理由是:
1.可使学生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反应原理理解得更深入,更透彻,可有效地避免学生对二者的混淆。
2.用实验做为理论的依据,可直观、形象地说明抽象的道理。在本讲中用电脑、投影等模仿溶液中离子的运动并形象地表达各极反应,也是为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3.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并最终自己得出结论的做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及探究等能力,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本课时还特意补充了金属电极做阳极的知识,这主要是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准备,同时加深学生对电解原理的认识。
附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