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31 08:3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故都的秋》所在单元教学价值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对于写景状物散文,最主要的任务是在指导学生诵读美文的基础上,品读词句,欣赏画面,品味情感。在此基础上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以及“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特点。
(二)《故都的秋》教学价值
《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喜爱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作为一篇抒情散文,一定要指导学生诵读,通过品味语言,欣赏画面,品味作者的情感。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以及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散文学生不算陌生,但是能够真正读懂并且鉴赏散文,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的一件事。作为高一的学生,他们欠缺的是:借助关键词语,整体把握文章的意识和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品读词句,品味作者情感的能力。而这些是读懂散文的基础和关键。

三教学目标确定
鉴于以上情况,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在筛选主要信息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和内容。
2诵读文章。
3欣赏画面,品味情感,了解散文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借助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和内容。
2借助朗读录音和师生范读,指导学生诵读文章。
3通过品读词句,欣赏画面,品味情感,了解散文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

教学重点:
1在筛选主要信息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和内容。
2诵读文章。
3赏析画面,品味情感,了解散文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品读词句,赏析画面,品味情感。

四教学方法选用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安排

(一)课前预习。
明确预习内容:
1标自然段序号,读文章两遍以上。
2写出生字词,最少十个,通过自查字典解决。
3自查关于郁达夫的相关资料:
包括写《故都的秋》时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学主张,还有作者的不幸境遇。

(二)新授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
我们眼中的秋景是多姿多彩的,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却别有一番滋味,我们一块来欣赏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的好处是通过图片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受到美感的熏陶,而为学习本课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部分:读文章,要求学生借助关键词语、句子,划分全文分为哪几部分?每一部分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关注关键语句的意识。
2提高筛选、概括、归纳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和内容。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讨论。最后师生共同解决。
答案:

总起(1——2):写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之情。
1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分写(3——11)描写故都的秋的五幅秋景。
1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
2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3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4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

总结(12——14)
抒发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
1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2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3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河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4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小结:
综上所述,你认为哪些词句就是关键词句?
1和段意有关的词句。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2体现句间或段间关系的词句。
但、足见、可是、当然也是有的等。

第三部分:读第1自然段,要求学生用四个字概括北国的秋的特点。
设计意图:
培养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答: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第四部分:
为了体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要求学生概括出来,每幅秋景尽量用2-4个字来概括。
设计意图:
提高筛选、概括、归纳的能力。
答案:
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第五部分: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五幅秋景图中,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清、静、悲凉的画面特点和作者悲伤的情感?

教师作示范,分析秋景一:秋院。
方法:教师范读,然后通过品读词句,欣赏画面,品味情感。
设计意图:教师以第一个画面作示范,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来欣赏画面和品味作者的情感。之所以作示范,是因为这是难点,教给学生一个鉴赏散文的方法。这样,学生鉴赏另外四幅画面就有了一个参考。
动词: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清闲、冷清、清静、——清、静(环境、心里)、

表现颜色的词语:
冷色和暖色:
人们将红、橙之类的颜色叫暖色,把青类(青:蓝色或绿色)的颜色、黑色叫冷色,以青色为最冷。
租人家一椽破(萧条、破败)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空旷、孤寂、最冷色)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最冷色)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暗淡)下来的日光,或在破(萧条、破败)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最冷色),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最冷色)或白色(没有任何生气)者为佳,紫(中间色)黑色(冷色)次之,淡红色(暖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枯黄),使作陪衬。(萧条、破败、冷色——清、静、悲凉)

表示声音的词语:
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冷清、安静(环境、心里)、悲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分析秋景二、三:
让学生欣赏两幅画面,同时播放朗读录音,通过品读词句,要求学生自己分析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清、静、悲凉的画面和作者的悲伤的情感?

设计意图:
1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语言优美的散文,听朗读不仅可以把学生带入作者营造的“秋”的意境,还可以为学生朗读课文作一个示范,指导学生诵读。
2课件显示的两个画面只是一个辅助手段,让学生对抽象的文字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3在此铺垫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通过品读词句,来欣赏画面和品味作者的情感。这是在老师做示范之后给学生搭设的两个台阶。

秋槐: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萧条),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多)。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环境静、心静),气味也没有(环境更静、心更静),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环境静、心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冷色)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没有人走过,环境静;能注意到丝纹,心静),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因为清闲,所以感情很细腻,因为清闲,无事可做,所以觉得落寞。

秋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处不在),都听得见(静)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到处都是清、静、悲凉的)
分析秋景四、五。
学生自读画面四、五,然后请一个学生示范朗读,点评后要求学生自己分析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清、静、悲凉的画面和作者的悲伤的情感?
设计意图:
1在前面听朗读录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来朗读,并且找读的好的学生范读,然后教师做点评,不仅可以把学生带入作者营造的“秋”的意境,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
比如:为何将“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在于渲染“清、静、悲凉”之气氛,“了”字拖得很长,好比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2在此铺垫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通过品读词句,来欣赏画面和品味作者的情感。这是在学生听朗读录音的基础上给学生搭设的一个台阶。

秋雨: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补充:秋风求雨愁煞人。是秋雨触动了人们心头的悲伤和忧愁,触发了他们的苍凉无奈之情。是啊,天气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沧桑,那种无奈,都在天气转凉,一年将尽的氛围中。作者并未刻意去写,没有悲凉的标志,但悲凉的气氛始终笼罩着,正应了辛弃疾的那句话“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历尽沧桑之后,调子无法不悲凉,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秋果: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环境含有一种悲凉之意),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淡色)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小结:
总而言之,《故都的秋》通篇无一“愁”字,话到唇边不言愁,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但处处潜着“愁”的落寞、悲凉之情。通过品读词句,我们看到五幅秋景是清、静、悲凉的,作者的情感更是清、静、悲凉的。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曾经说过:“要把情感渗入到景物的描绘中去,使读者几乎不能辩出这美丽的自然是不是多愁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体的一部分”。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