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4课《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4课《氓》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31 08: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氓》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氓》出自《诗经》,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不难把握。本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语言,深入理解体会女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进而对这个人物产生自己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重点掌握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从叙述的角度入手,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3.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女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同情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体察诗歌对个人追求与命运的思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思考人物命运。
难点:解读、思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说,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2500年前发生在卫国的一段爱情悲剧,去聆听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心曲。
教学过程:
请大家齐读课文,然后复述故事,梳理概括情节。
一个貌似忠厚的男子向一个年青漂亮的女子求婚,女子答应了。结婚之后,尽管女子日夜操劳,但男子感情不专一,并对女子施加暴力,最后女子回到了娘家。
恋爱:一、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二、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婚变:三、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四、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决绝:五、婚后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六、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
二、1、恋爱---婚变---决绝,完整的故事情节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古老而又新鲜、遥远而又似乎近在眼前的故事:痴情女子负心汉。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说一说女子的痴情表现在哪里?
痴情:
送:从淇水到顿丘,十八里相送,
送出一份柔情蜜意,送出一份依恋不舍。
劝:没有一丝的生气,没有一点的责备,劝中尽显女子的温存善良。
允:
大胆地付出自己的温存、真心。不找媒人就出嫁,真够让人感动。
乘望:望中见思念迫切之情。真可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泣涕、笑言:失望、狂喜,为你哭来为你笑,举止失常,只因全部情感维系在一个人身上。
卜筮:虔诚地对待,说明了这份婚姻对女子是百分之百。
贿迁:急切地投入爱的回报,百分之百地信任,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全部托付给女子。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历经艰辛,倍尝清苦,依然不离不弃,爱一点也没有褪色。
2、这段往事的回忆是在什么情境下触发的?女主人公回忆这段往事的心情如何?
被弃归返,重涉淇水,面对枯桑的具体环境引发的。
板书:
甜蜜
自悔
三、1、“及尔偕老”是女子本来的心愿,可是痴而被弃,女子最终发出了“老使我怨”痛心感慨。面对负心汉女子有何怨言?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怨男子不遵守誓言
怨自己毫无差错,男子用情不专
怨自己辛苦付出反遭男子拳打脚踢
怨自己幼稚轻率用情过专
怨男女不等社会不公
怨言中有个人反思,有对男子、社会的控告,感情于沉痛中见怨恨,认识于自省中见深刻。
2、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怨言的?
①在往事的回忆中蕴含了自己复杂的感情。(1、2、5节)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②比兴: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子年轻貌美
未婚情意浓厚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子年老色衰
婚后情意淡漠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戒女子不要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
除了用桑树、斑鸠外诗中有没有用别的“物”来作比起兴?
淇水
送子过淇,至于顿丘。-------------沉醉爱河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心如帷湿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回头是岸
初恋如春天欢快的淇水,永远吟唱着幸福的歌奔向前方。婚变如秋天涨潮的淇水,打湿了你的心,汹涌着满腔的怨愤,痛苦无穷无尽。
涉淇订约,涉淇返归,淇水是引发女主人回忆的触发点,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是欢乐与痛苦的焦点,是抒情的线索。
③对比:
婚前与婚后男子的态度的对比:氓之嗤嗤——至于暴矣;信誓旦旦——反是不思
男子与女子在恋爱中的不同遭遇: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男子与女子婚后的不同表现: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通过这些对比,把男子负心背义的形象刻画得更加突出,从而更突出了女子的怨恨和控诉。
四、怨恨之下女主人公义无反顾地勇敢坚强的选择了决裂,同学们替她设想一下,以后漫长的将来她的情况如何呢?
在忍受兄弟邻里的讥笑非议中屈辱的生存。
在孤独痛苦中寂寞的了此一生。
在繁重的劳作和无尽的痛苦中忍辱负重地生存。
嫁做他人妇,在耻辱中生存。
在痛苦中自杀。(从文本中来看,三年的艰辛生活体现了女子的韧性,果断地抉择体现了女子的刚强,自杀是不可能的。)
在忍受兄弟邻里的讥笑非议中,在繁重的劳作和无尽的屈辱孤独痛苦中寂寞的了此一生。
小结:这实在是一次无奈的抉择,也是一次艰难的抉择,我们从女子的痛苦中读出了她的勇敢、清醒和刚强。
五、纵观女子的一生,我们觉得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淇水点点萍。让我们再来诵读体会痴情女子在这场婚姻中的情感体验。
热情、幸福---沉痛、怨恨---清醒、刚强
补充:
节奏快慢、语气轻重、语调高低,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读出个性。
(一)诗的首章,音调于缠绵中带有渺远之韵,平顺中微见恻然之感,读出话语絮絮的往事忆念中惘然若失的心声。
(二)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时哭时笑,时恼时喜,所以前句要读的慢重低,后句要读的轻快高,女子对爱情的痴情陶醉,一读了然。
(三)三、四两节读时语调要重缓高,在四个“兮”两个“也’字中读出血泪之言中那痛心的劝诫,无奈的控诉。
(四)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 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女子开始倾诉,一吐生活的艰辛劳累,起调“矣”字宜重而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女子的生活却丝毫无改变,怨情顿生,“矣”字语气加重,语调升高。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付出无数却遭拳脚相加,没有过错反遭遗弃,女子内心由怨生恨,“矣”字语气更重,语调更高。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爱情已丢失,亲情也难寻,女子的情感由恨转而为悲。感情抒发达到高潮,朗读时“矣”字高重到了极点,可谓大放悲声。静下心来,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感慨万千,陷入沉思,情绪也由激动转为平静,“矣”字语气趋为平缓、低沉。
朗读六个“矣”字时,由低到高,达到高潮后,又转而为低,起伏曲折,情感复杂。
倾诉艰辛---怨情顿生---由怨生恨--由恨转悲---平静沉思
重而缓--重而高--更重更高---重而极高---平缓、低沉。
(五)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一个感叹号,包含了多少的感叹呀!痛苦、伤心、绝望、无奈、怨恨、、、、、、该何去何从呢?既是弃妇,不能再做怨妇了,身处2500年前的这位女子,主动喊出“算了吧”,果断地从感情的漩涡中退身而出,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冷静而觉醒、坚强而果断。百感交集化为一句话,更多出了一份坚强,朗读时此句宜读的高而重。
六、往事不堪回首,前程又复可畏,这是一场独特而又普遍的不幸的婚姻

你认为谁该为悲剧埋单?造成悲剧的因素是什么呢?(性格?性别?社会?、、、、、)
被弃原因:
1、性格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男:急躁、任性;
女:温柔体贴、纯真热情。
初恋时:过于主动、过于热情;
热恋时:过于投入、过于痴情,忘记自我、放弃自我;
情变后:走极端,迷信爱情→怀疑爱情、怀疑男性
2、性别?
男子负心说。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充分说明“士”的变心是这场婚姻的主要原因。
年老色衰说。
女子的容貌衰老也是婚变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3、社会
“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
女子在家人反对自由恋爱,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
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小结:同学们的探究能立足文本,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这是一种很好的表现。从探究中我们认识到女子的悲剧既有个人的原因,更有社会的原因,既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八、小结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当爱情已经桑田沧海,是否还有勇气去爱!
当我们就要轻轻合上《氓》的诗章时,我们的内心无法平静。2500年的悲恻动人的歌声还在启迪我们要诊视自己的情感,谨慎对待,理智把握,真情呵护,做一个懂爱善爱的人。
板书设计:
卫风、氓
痴情
甜蜜
自悔
怨情
沉痛
怨恨
绝情
清醒
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