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生命”的对话——《赤壁赋》教学案例
【教学缘起】
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教育,并非只是用来训练心智。训练提升了效率,然而却无法造就一个圆满的个人。”语文课堂充满着爱与美的和谐,是师生人生中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长久以来,我们的文言教学因为学生的应试,陷入了一种机械的文字串讲怪圈里,中华文明中最精髓的那些挣扎、那些思想、那些智慧,却往往被我们理所当然的抛在了脑后。“可惜了啊,这么好的文章!”我时常有这样的感慨。面对每个文本,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努力把理想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同时得到发展,尊重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的语文生命健康成长呢?当然,美是不能在灌输中传承的,她应该在感悟中出现。在感悟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生命可以共同升华!
《赤壁赋》文境邈不可攀,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极品。学生可以随着一代文豪洋洋洒洒的篇章,对生命进行一次哲学的拷问;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苏轼情、景、理的完美统一中,与学生来一次关于生命的对话。
【学情分析】
通过《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词的学习,学生对于苏轼生平、思想已经有些许了解,尤其是《念奴娇》一词,苏轼一段特殊人生经历所产发的感怀,更是激起了许多学生对他的人生和作品的认识兴趣。但是,面对颇具代表性的《前赤壁赋》,学生的认知能力、领悟能力、人生经验限制了他们的深层次挖掘和人生观共鸣。所以,无论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融入到因情、景、理完美融合而创设出的绝妙意境中;还是学生借助文本中苏轼的情感历程,进行一次关于人生观的深度思考,都很有难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3、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议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体现出来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达观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 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式
学生通过想象来丰满作品的意象,体会意境,教师适当借助音乐、图画等艺术手段来激起学生的感悟情趣。当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借助诵读、感悟等方式对语言内涵的深入挖掘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准备
教师提前下发补充资料:余秋雨的《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节选,学生写读书札记。
【教学过程】
一、理念导入
以直面人生挫折,拷问生命价值的方式导入这堂课,“我们的人生都是由许多的幸与不幸组成。面对不幸,我们无法逃避,但是我们却能选择自己面对不幸时的态度。苏轼在遭遇自己人生重大打击时,是以一种何样的心态去面对的呢?”
二、心灵的悸动
(一)
研习一、二段
美的感受,必定都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学生的情感是随着《赤壁赋》中那种情、境的完美融合,喜忧的转换而波动起伏的,学生在一次一次心灵的悸动中,可以完成审美的体验。
1、提出问题: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开始时心情是如何的?
引导学生看一、二段找出关键词语
“乐甚”。
2、 进一步提问:他们是因为什么而乐呢?
“美景”。
这时候顺势请其中一位学生将描写美景的句子读出来,同时请学生们标出他们所认为的作者在这句话中妙用的词语。
参考:“清”“徐”“徘徊”“横”等词语。
展示出月夜赤壁的画面,配曲《春江花月夜》,同时让学生小声吟咏景物描写的句子,感受意境。
3、点拨提问:在这‘清风明月,水天一色’的美景中,苏子与客是如何陶醉(乐)的呢?
学情预设:有些已经提前背诵过文章的学生可以吟咏出“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提问:‘浩浩乎’与‘飘飘乎’有何区别?
参考:‘浩浩乎’是辽远,是空间的大;‘飘飘乎’是高,是超越、超脱。
请学生讲述一下这句话所描述的画面。
点拨:讲述的学生假设自己就是那位饮酒诵诗、遗世独立、羽化超脱的苏子!便淤血生“入境”!
总结过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饱受忧患的苏轼回忆刚刚过去的不幸。他要排解,他要倾诉,他要超越,他以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于是,‘我’要饮酒,‘我’要唱歌,‘我’要追随那茫茫江面闪动的月光,到达一个属于自己的纯净的世界。
总结完毕,用PPT展示出描写江面情景的语句,再次以月夜赤壁的画面搭配,并配曲《春江花月夜》,请一位同学声色并茂的诵读第一自然段。
用PPT展示描写洞箫声的句子,引导学生先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提出问题:客吹洞箫,从洞箫声听起来,客此时是怎样的一种情思呢?
学情预设:学生用
“悲伤”、“惆怅”等词来回答。教师肯定“惆怅”一词,这个词语恰到好处的诠释出此时客的心境。
5、进一步设问:此时的苏子置身在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似乎超然了,也完全解脱了,所以他饮酒歌唱,为什么和着歌的箫声却如此惆怅,这个乐到惆怅的变化是否突兀?悲从何来?
学情预设:有学生可能否定刚才自己的想法,回答,“第一段中的苏子是假开心,他是自欺欺人,在官场被诬陷排挤,他怎么可能乐得起来。一开始就没有乐,就自然没有变化,更谈不上突兀了”,这样的想法是直接否定了问题!
此时,不能一概否定学生,因为学生体味、揣摩的过程是最重要的,不能妄加打断,但是他们体验作者情感时,脱离文本的问题也是很显然的。
参考:苏子一开始是在美景中化解了心中的愁绪的,清风、明月嘛,如此的美景,自然会让人愉悦的,哪怕是暂时的!而且文章的后半部分内容也确实证明了美景对人心情所起的作用。但是,毕竟苏轼也是人,如此之大的人生波折,被诬陷,想施展抱负又不可得,而且几乎丢了性命!不经过几番思想斗争,人不可能这么快走出困境。既然箫声是和歌的,要知道箫声为什么惆怅,我们要从歌声里找原因。苏子唱的歌本来就挺惆怅的,有一种茫然之感,所以让人并不觉得突兀。
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能理性而准确的从文本信息中抓住苏子的情感脉络,并且清楚地看到了苏子的悲喜情感实际就是作者苏轼的思想挣扎、情感化解的写照。但此问有难度,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不上来时直接谈出自己的认识,给学生作为参考。
5、请学生结合文章提供的注解资料,对‘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句话进行了解读。
参考:“美人”,这里大概是苏轼还想回到朝廷为国效力的想法。毕竟他是被贬的。 也就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身在异地,苏轼的歌唱既有触景生情的因素,更有袒露内心的成分。
接着提出问题:“作为一道来的吹箫的客人,这个‘客’是翻译成‘客人’好还是‘朋友’好?”
参考:“朋友”好,不仅是朋友,而且还很知心。苏轼这位知音,用音乐演绎苏轼的悲伤,连那洞箫的余音,缠绵不去,悲恻动人。即使是潜藏在深谷的蛟龙也无法抵挡而起舞,连那孤舟“嫠妇”,也不停抽泣。
最后,请一位女同学来朗读描写洞箫声的句子,配以洞箫曲《梅花三弄》,文章中那悲哀凄凉的箫声似乎萦绕耳畔,师生便仿佛都怅然失意起来。
(二)研习第三段
点拨过渡:同游的客人受到苏子的歌声感染吹奏出凄悲的箫声时,苏子真的愀然生悲了。客人的一番吐诉,正是作者的真实思想感情。
1、学生讨论:客的回答中,为什么要引述曹操的事例?
学情预设:有学生回答,“因为苏轼想和曹操一样要建功立业,名垂青史。”有这类回答的学生似乎只关注到客回答中,那些颇具气势的对曹操的颂扬的句子了,至于最后语气的落脚处却没有注意到,又是没有仔细研读文本的问题,所以可能答案与作者意图大相径庭。
这样,可以将问题化大为小。
①客的叙述过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倾向?
学情预设:学生注意到了文章中“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等褒义的语句。教师随即请起一位气质潇洒的男同学铿锵有力的朗诵出这些句子。
②后来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叹?
学情预设:“而今安在哉?”学生依照文本内容回答出来。
③最后,重复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要引述曹操的事例?”
学情预设:学生有了踊跃的回答,“写曹操是英雄是为了和“吾与子”对比,英雄消失了,我们又算什么,所以写出了悲伤。““曹操是客人心中的榜样,写榜样的失败,更能表达客人的悲伤。”
……
总结:“在客的眼中,不管是失意的英雄,还是霸气的英雄,何尝不‘浪淘尽’呢?巨大的失败也罢,辉煌的胜利也罢,都烟消云散,‘而今安在哉?’才是让人神伤的感叹啊!也是客语气的落脚点,正所谓人生无常啊!
”
2、设问:“不可乎骤得”,客又想得到什么呢?为什么?
参考:面对着无穷的长江与长终的明月,客活着就希望与仙人一起遨游天地,自由自在;死也要心中长存明月。因为“渺沧海之一粟,吾生之须臾”,那种永远与永恒的自然和谐相处的欢愉没法实现,这组人与物在时间长度上的矛盾,导致客生发了新的理想,而理想与现实又是矛盾了。到这里,第一段中苏子与客所表现出来的欢乐情绪,已经被沉重的哀愁吞噬了。”
最后,让学生自主、自由的朗读了第三段,从感性到理性的审美体验,感悟式诵读是很有必要的。
三、哲理的拷问
(一)研习第四段
文章到这一段中,作者用对于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把自己从矛盾痛苦中救拔了出来,充满了思辩性,学生体会起来存在难度。
提出问题:针对上段中客的想法,苏子是如何劝解的?
提示学生进入文本寻找答案。
进一步细化问题
1、 从文中找出苏轼对水、月、人看法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参考:对文本的解读:“作者以眼前的水与月为例,说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水在流逝,月有盈虚,是变;可水流逝而不竭,月盈虚而常在,又是未尝变;倘若从不变的一面看来,物与我都有永恒不变之境,又何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哀叹人生的短促呢?”
进一步深化:“人们的悲哀愁苦,往往来自欲念的不能满足,如果克制欲念,扩大胸怀,欣赏江上风声,山间月色,陶醉大自然的怀抱,会有说不出的受用。作者面对美妙理想与可悲现实的矛盾,用超然的态度安慰自我,以大自然之乐来解脱精神上的苦闷。”
2、请学生用文章内容印证教师的解读。
参考:作者以坦然、达观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共适自然宝藏,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最后,请一位男同学理性地朗读此段,让大家对苏轼在浸透着深挚情感的说理有一个整体感悟。
(二) 第五段
教师点拨:文章的最后,主客“喜而笑”,转悲为乐的情感变化,与第一段中的陶醉与欢乐之情形成呼应。
四、生命的对话
(一)设置学生活动:结合实际,畅所欲言的评价苏轼的人生态度。
附学生非常踊跃的谈论:
学生(一)“他正视逆境,泰然处之的人生智慧给我们启示颇多。他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最关键之处在于自我。最大的痛苦往往来自内心,那么真正的解脱,也就是心灵的解脱。只有精神负担彻底解脱了,行动上才能振作起来。”
学生(二)“乐观地面对人生,只是不属于你的不要强求,抬头看一眼蔚蓝的天空,云儿依旧地聚聚散散,风儿依旧地轻轻松松,只要还有一颗炽热的心,美好的生活就会属于你。”
学生(三)“可能当我们真正遇到挫折时,还真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但是因人而改变,所以我们要努力发挥自己的内因优势,首先调整好心情,只有坚定的心情才能挑战挫折,可以先游山玩水一番,与朋友同聚小叙一番,或许就会感悟出什么抗挫法宝之类的小良剂,便可发挥“抗挫抗体”的妙用,打倒挫折。”
学生(四)“重新思考,再次感悟,挫折之后是什么?逃避,面对,也不过就这两种态度。困扰我们的只在于抉择。哲学家告诉我们要面对,因为只有面对它,才能找到它的破绽,才能击倒它。而我感悟到的是:面对未必可以找到正确的路,而逃避也未必不可以看到未来。
有时面对挫折反而会使我们身心俱惫,反抗的力量流失殆尽。而选择逃避,换个角度,换个心情,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天空。“
教师总结:“面对挫折,苏轼在自然美景中自我化解和自我超越了。这种独立的人格和旷达的情怀,使他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没有摔倒,即使在政治上最为失意的时候也未流于消极颓废。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答案一定是多样的,苏轼的人生就是一种答案。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请回归本我,寻求你生命中的真谛吧。”
(二) 作业:结合上课内容和补充材料,写一篇关于苏轼的随笔。
附学生作业:
学生(一)
感东坡
牟少萌
站在历史的舞台上,不经会想起他。他多年处在新派与保守党之间生存,他的痛苦经历随着时间堆积转化成一篇篇传世名作。他就是苏东坡,一个在文学艺术上有多方面成就的大家。
苏东坡一生可谓是多折。何为多折?就是从22岁入朝做官开始,不是被外放,就是被捕入狱,但是在“多折”期间,他没有一味的消极,而是选择以旷达的心态面对。
一首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最有力的证明。其中有两句,我最喜欢:“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把所有的失败、失意、心中的不快,全部用笑抛开,面对广大的人生,这也许被叫做豪放,一种不同于李白的豪放,但不容质疑的是苏东坡用积极的方法来解脱自己,也正因这点使他有了与柳宗元的不同。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接一场的梦,你只是其中一位过客,梦醒了将会又有一场新的梦等着你,何况人生是那么的宽广,路很长,因外力而停滞不前,那这样的人生岂不是很无趣吗?
说到《念奴娇》,那就要提《赤壁赋》。《赤壁赋》可以说是把《念奴娇》更具体化,很真实的反映出苏东坡内心的痛苦及他消极的因素和积极的一方面,而且仔细品味,可以发现苏东坡对被贬的抗议。
人无完人,苏东坡也是如此,面对人生的巨大改变,他是得到了解脱。而这具体的内容又是什么?“自其变者……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总的来说就是“随遇而安,与自然相适”就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消极因素。
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安然自得,这种想法岂不是在自取灭亡吗?一个竞争的时代,不可能没有顾虑的生存。然后是“与自然相适”,好像古人都喜欢这么做,从自然中得到依靠,但是,现代人拥有这样的想法,几乎少之又少。一个争分夺秒的时代,现代人学得最多的是如何变强。
那我们终究向东坡学习什么?态度。积极中装有现代人的思想,还有对困难的“抗议”。
很多人会质疑苏东坡的抗议在哪?其实在最后一段“客喜而笑……不知东方之既白。”这个结尾可以说之意味深长,他一面在照应快乐,一面在向政敌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既过得不寂寞也无苦恼。”不得不承认用得巧妙,暗藏玄机。
回过头来,走出历史。我们可以总结一条:一个伟人的问世,一般离不开社会。社会制度对人生经历有一定的影响,越是腐败、黑暗,经历就越是多折,拥有这种经历的人,感想愈发精辟,所以说苏东坡在文学的舞台上,永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最后,我还是要说人生就是一场接一场的梦,无论你是做梦的人,还是看梦的人,你都是一位过客,要学会收放自如。
学生(二)
学《赤壁赋》有感
陈赓
每当我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都会感叹苏轼的才气过人.每当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都会感叹苏轼的深情,然而我却不能理解他在《赤壁赋》的“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赤壁赋》中诗人运用行云流水般的笔调书写了自己心中的感情波澜。使文辞更富有血肉,感情也更加真挚。情感与文字的密合无间,使我不得不佩服苏轼驾驭文字能力的潇洒不凡。然而这篇文学巨著并不单单给我们留下了字里行间的玄妙,更多的是它给我们的回味与反思。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仕途上他一生不得志,时时被排挤,处处遭贬谪,然而苏轼处顺境时不骄堕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人生情趣,这种在逆境中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给我们当代中学生上了一堂必不可少的课程。逆境由何而来,因人、因工作场所、因社会,苏轼很不幸,这三个他都碰到了。其实,我认为,逆境不论来自何方,它都对热爱生活的人们起着激励与鼓舞的作用。
增强抵抗能力是一个古老的话题,2000多年前孟子就写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一名句之所以千古传诵,就是因为它提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经受过的大的挫折与磨难的人才会大有作为,从古至尽,到21世纪的今天,人们愈加认识到了挫折能力的重要性,我想这也许是把《赤壁赋》放到中学文言学习的主要目的,从小就要培养我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在逆境中如何寻找正确积极的有利于我们身心发展的道路。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问挫折是什么?懦弱说:挫折是一片荆棘地,会把人扎的遍体鳞伤。勇敢说:挫折是荆棘,拿出胆量劈开它,前面会出现更广阔的大道。两者都在对一个问题发出见解,然而结果却不同。这故事另人沉思,这不就是我们处在逆境中所出现的状况么?古人言:“人生不如一者常八九”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如意的事情总是占大多数,尤其是那些成功的人士,他们成就越大,碰到的困难与挫折就越大,困难总是和成就相伴而行,另外能力的增长也是与困难和挫折分不开的,你每战胜一次困难与挫折,你的能力就会增长一次,而且是成正比的。相反则结果又是另外一个模样。这就需要我们去积极的面对。逆境中就更应当学习苏轼的不折不挠的精神,乐观积极的面对生活、面对人生。
学生(三)
《赤壁赋》有感
刘子杰
苏子泛舟,顺流东下,恰如他生命的航船在时间的河流中行进。《赤壁赋》正是在他生命的航船上,唱出了他对生命的态度和他的人生哲学。
都说苏东坡达观、豪放,即使如此,在遭遇了官场的起起落落、人生的坎坎坷坷之后,他也会在人生的低谷时感叹“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其可贵之处不是他看到了人生的悲哀,而是他超脱了悲哀,找到了能够安慰自己心灵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于是,他又乐观地说道:“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
不可不承认,大文豪的胸襟令我们折服于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能避免坎坷与困苦,而其烦恼总缠绕着人们左右不可调和,这是生活的一种味道,苦而涩,苏轼的豁达并非人人兼得,环境的曲折百态也非人人相近,可处世泰然的精神理念我们可以学习,可以参透其中的妙处!
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作为学生的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股猛烈的浪潮在向我们招手,学校这片孕育生机的土壤,已没有了历史的平静,这份竞争,这份拼搏,在学习中慢慢生根发芽。竞争便是一种优胜劣汰,所有的人都不可能成为群体的佼佼者,而这层层打击,屡屡败落,又何能不让一个人低落,往往失败给人的不是激励,而是一种蹉跎,使人没有力气再去闯荡,没有胆量去面对。自暴自弃是我看不起的,在学习《赤壁赋》之后,我更可想到,自己的路自己走,人人的生活都有着各色各味,从容面对,洒脱的大步走过,一切便可化为虚有,我们为何不像苏东坡一样呢,尽管不可比拟,但可尝试效仿,我们不能一遇逆境,就一筹莫展,把一切沉浮都看开,广交朋友,学会自娱自乐,自得其乐!
“故不如意之事,如意之所伏也,快意之事,忤意之所乘也”一切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不能片面的消极,也应有积极的心理,
除了乐观看待逆境,我们也应学习克服逆境,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奋斗,这必然是种挑战,战胜自我是伟大的,冲破困境,很可能彩虹会离你很近很近。那我们为什么不为之一搏呢?
《赤壁赋》谐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熔社会、人生、自然于一炉,俯察人与宇宙,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叹,凡此种种,皆为《前赤壁赋》使人们历久弥新爱读之原因,文章千古不绝之魅力。我们在欣赏之余,不免自己审视一番,学习精神所在,在自己的生活学习中用豁达,开阔,洒脱的良好心理状态面对我们一切,面对我们的高考,再有自己的刻苦奋斗,一定能够给自己营造下最美好的蓝天!之后,任你翱翔……
【点滴感悟】
有人说:“文人的职责是让这个世界拥有更多的美,而教师的职责则是让世界拥有更多美的欣赏者和缔造者。”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需要让学生感受到美,体验到美。美言、美语、美文都是我们可以借助的途径。不过,文本只是媒介。有了教师与学生的起点,下面关注的应该是过程,过程美了,结果可能不美;过程不美,结果一定不美。
课已经讲完了,学生的反馈让我对自己最初的想法更加有了信心。在学生课堂上那频频会意的点头中,在学生作业里那些与苏轼对待人生的态度的共鸣中,以及对自己生命意义的深度思考中,他们有了一次审美的历程。但我并不欣喜!因为我并没有解决那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急功近利的教育总是把结果摆在过程前。这让承载丰富人文特征的语文学科很是压抑。带着枷锁跳舞,语文课着实很累,这应该是广大语文教师都能感受到的。那么,就让我们劈去枷锁吧!但是,语文课堂真的能够抛开枷锁吗?这个问题,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尤为突出。考试中,历来字词等文言知识的考察都是重头戏,那课堂文言教学不就应当把讲授字词作为重头戏吗!当我花了大量课时去教会学生感受文本思想精髓后,我们的学生是否能在相对缩短的时间内,掌握应该积累的文言字词?是否又能在课外掌握到本来可以在课内学习到的应试技巧?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权衡出轻重,安排得合理,至少现在的我是做不到的。想到这,我觉得有些悲哀。
另外,我还想到了一些关于教法的问题,美好的文章并没有固定的教法,每个人上课都是属于新的教法,用结构主义观点分析,那可以看做是方法的组合。我想,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美、体验美的时候,无须过多考虑怎么去整合方法,应该着眼学生现有水平、心理特征,学生是独立的认知个体,照顾学生的认知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体验经历,这些都是我们在教会学生欣赏美时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在具体教学中把握尺度,掌握火候,需要我在今后不断摸索、努力。比如在研读《赤壁赋》第三段的时候,学生在回答“在客的回答中,为什么会引述曹操的例子”时,果然出现了我预设中的说法。学生在课堂上愿意主动发言,是好事,绝非坏事,但学生的声音并不完全是和谐的,经常带有脱轨性和偶发性。这时候,教师以明确的评价给学生提出及时的反馈,或者设置适当的提问梯度,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形成“见贤思齐”的学习与生活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点评】
一、关于理念导入:本节课理念导入的切入点既是文本本身的内容需要,也是当代中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当代中学生对幸运的理解大同小异,对不幸的理解往往不尽相同,教师抓住了这一点,从人生的幸与不幸及其所持的态度入手,在开场就吸引住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关于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在了解苏轼生平及其写作背景的前提下,理解本文是如何借景抒情进而说明人生道理的;朗读教学贯穿始终。此教学设计比较科学具体,不但符合文言文阅读的教学特点,而且符合该班学生知识层次和认识水平,具有可行性和操做性。
教学重点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学习课文借景抒情,融景、情、理为一体的写作技巧,2
感悟苏轼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设问讨论、板书等环节都围绕着这两点展开的;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理解此类散文要知人论世,知人知世论诗论文。由此教师把本节课最有价值的知识——学习方法——教给了学生,从而明确地凸现了教学重点。
三、关于教学方法:
(一)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和互相评价等方法,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广度,
这种互动的学习形式,
活跃了学习气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关于媒体的运用,《赤壁赋》是充满一篇诗情画意的精致美文,如何引领学生学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避免把一杯香醇的果汁讲成一杯毫无滋味的白开水,教师除注意教学语言的锤炼外,还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出幽雅和谐的教学氛围,清新美妙的画面配上教师循循善诱的解说,犹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心田,
调动了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引导他们在清新幽雅的氛围中仔细阅读文本,
并通过环环相扣的提问使学生深入思考:处于逆境中的苏轼为什么能从容淡定地从悲情中走出来。由此,通过对第四段的分析较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情境解词解句,引导学生感悟语言魅力,如对“浩浩乎”
“飘飘乎“
“美人”的解释,抛开了词典义和抽象义,而是尽可能的渗入到文本的语境义,教师如痴如醉的讲解,学生如痴如醉的聆听,这样的互动充分的体现了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揣摩和挖掘。
五、随机应变,适时调整,使教学的双边活动能顺利成章。课堂中的绝大多数设问能从文本出发,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出发,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但研读第三段内容时,设问跨度较大,学生回答受阻,此时教师及时调整设问角度,最终能让学生能从容的顺应文本思路,畅所欲言。
不足之处在于,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实践不丰富,教师的隐性教学行为体现得不充分,即对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不能及时发掘,予以引导。相信随着教师不断的努力与探索,她会逐渐提高对学生敏锐的观察力,逐渐掌握“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学技巧,使教师和学生做到心有灵犀。
另外,个别的设问没有梯度,学生回答起来较为困难,建议设问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不同程度学生的思维都具有指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