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31 08:3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祝福》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及运用语言、肖像描绘人物的方法。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能力。
3.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教学方法
1.通过学生复述课文,教师指导他们概括小说的情节。
2.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我”的角色意义等。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盲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在情节的发展变化中的丰富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同学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然而,事实原本如此不可更易。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二、解题
1.背景介绍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
2.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三、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1.处理预习作业
情 节
内 容

起讫段落
序 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 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开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2.小说在情节结构上采取了什么叙述方式,这种方式有什么作用?

为读者设置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镇之间尖锐的矛盾。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具体研读,把握人物形象。
1、四人一小组研究并为“祥林嫂”编写“年谱”,然后选一代表陈述。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
与样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
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
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二岁
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五六岁
沦落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2.祥林嫂外貌描写研读
①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神情,找出每次外貌神情的描写,写出相关词句。看看祥林嫂短暂的一生中外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请根据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找出文中描写祥林嫂眼睛的语句,体察其变化,分析其原因。
3.探讨研究:
有人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又是最苦的女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试举例分析说明。
明确:好女人——勤劳、善良、安分守己
苦命人——丧夫、失子、被歧视、求生不得求死不敢,祝福声声中悲惨离世。五、总结
善良的祥林嫂,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却最终悲惨死去在爆竹声声祝福声声的年夜中!
谁是导致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
布置作业
课文第30段,短工说:“怎么死的 ——还不是穷死的?”你认为祥林嫂是穷死的吗?请以“祥林嫂死因分析”为题,写一篇文章探讨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样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3.深层把握“祝福”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提问切入:
课文中说:“怎么死的 —一还不是穷死的 ”你认为祥林嫂的死因是什么
讨论、发言。
明确:是环境把她逼死的。
二、研读小说的环境描写
1.鲁镇是一个怎样的环境?何以能逼死祥林嫂?
(1)
学生集体朗读小说的第1~2段。
(2)
学生勾画关键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
(3)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如,当“我”离开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准备“福礼”的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
3.鲁镇的人具有怎样的特征?他们在祥林嫂悲剧的一生中扮演者怎样的角色?
“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节烈的女子,也就死在这里。”
鲁四老爷:
(1)
学生默读课文,摘录有关语句。
(2)
思考后明确: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
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四叔说。
/
“可恶!然而……。”四叔说。
/
“可恶!”四叔说。
/
“然而……。”四叔说。
/
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姑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落后、守旧。
他骂的还是康有为。
四婶:
四婶起初还踌踌,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柳妈:“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她又把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他人谈笑。
短工:简捷
淡然
大家:
/
大家仍然叫他祥林嫂。
/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他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
/
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
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
/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如柳妈便是无聊冷漠人中的一员。她是这种人情的冷漠也可在鲁镇女人们“鄙薄……烦厌”的神情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慌忙的语调中、在短工“简捷”“淡然”的回答中看得分明。
小结:鲁镇是一个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封闭落后的社会,是旧中国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保守、冷漠、自私,亳无温情可言。可见,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冰封无化的世界里。
三|、探究:作者以“祝福”为题,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
①体现了小说以事件命名的特点。
②祥林嫂这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是由“祝福”这个典型事件牵动出来的。只有将其不幸置于“祝福”的环境中,才能更清晰地揭承出旧中国社会,尤其是神权在其悲剧一生中的作用,更能深刻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生的社会根源,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③把祥林嫂的悲剧一生放在“祝福”的环境中,才能增强祥林嫂的命运的悲剧性,从而深化主题,使批判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的主题得到进一步强化。
四、课堂总结:
小说通过对祥林嫂短暂而悲苦的一生的描写,揭示了旧中国农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同时还有促人警醒,呼唤劳苦群众的自我意识之意。
五、布置作业
思考:电影《祝福》中增加了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认为这个情节增添得是否妥当?请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及其把“我”作为叙述人的意义。
2.欣赏小说的对话描写及体味语句的深刻含意。
3.欣赏小说中的肖像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都熟知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和《故乡》,都选择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作品中的“我”不仅在观照他人,而且也在剖析自己的灵魂。其实,在鲁迅的《呐喊》《彷徨》集中采用这种叙述方式的作品还有许多,这个现象很值得我们探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祝福》中“我”的形象及采用这种方式的意义。
二、分析“我”的形象及以“我”为叙述人的意义。
1.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
(1)
提问:小说中的“我”是一种什么身份的人
明确:“我”是一个远离闭塞、衰败和萧索鲁镇社会环境,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
(
这一点可从“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谈话是总不投机”等句子中看出
)
(2)
指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语段——从““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样林嫂的事”至“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3)
学生思考:①如何理解“我””对祥林嫂的回答“说不清”。
②“我”是否同情样林嫂的命运,又如何理解“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一句话。
明确:①对于祥林嫂灵魂有无的发问,“我”的回答有三句话,“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第一句在“我”是慰藉的话,在祥林嫂却是似疑实断的答案,这对祥林嫂“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是一个冲击。第二句在“我”已意识到给对方增添了苦恼,于是支吾其辞,而在“祥林嫂”由此获想到死后的痛苦,更加深了苦恼。第三句“我”的禽棍之辞,在祥林嫂心灵上掀起了更大的波澜,客观上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的到来。总之,“我”的动机是想帮助祥林嫂解除痛苦。然而,相反的结果却表现了“我”的软弱无力。
②“我”预料中面又不愿发生韵事终于还是发生了。从“我”与“短工”的对话中可看出“我”对祥林嫂是抱有扳大同·情心的。样林嫂的惨死曾令“我”诧异和惊慌.但这种精神的危机,“只是暂时的事”,很快“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有些负疚,并且为了卸去这偶尔的负疚感,“我”已决计离开鲁镇。这充分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精神道德上的不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
(4)学生动手概括“我”的形象。
明确: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同情弱者,但面对鲁镇社会的黑暗又深感自己无能为力,甚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在失望和痛苦之余希望卸去负疚感。因此说,“我”的灵魂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精神道德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2.组织学生讨论:在《祝福》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我”——一个远离故乡的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鲁四老爷、四婶、冲茶的短工或是柳妈呢
明确:原因有二:第一,因为故事中除“我”以外的其他人物没有一个真正关心样林嫂的不幸。这些冷酷、麻木、愚钝的灵魂,感受不到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和社会的黑暗,也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因此他们注定当不起故事叙述人的角色。只有远离了鲁镇传统社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我”才能站在更高的视点上,以“智识者”的理性精神来认识和思索祥林嫂悲剧的实质及其社会意义,来暴露鲁镇人们人性的残忍。
第二,小说通过对“我”——祥林嫂不幸的目击者对现实的冷漠和无动于衷的态度的刻画,更能突现出祥林嫂的不幸和社会的无情(试想,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态度尚且如此,那普通民众的态度又能会怎样呢 ),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勇敢的自我解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