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漫步云端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云的成因。
2·会观测云量,并能用饼形图来表示统计结果。
2学情分析
总的来说,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对于科学知识的探究也比较感兴趣,但学习中缺乏灵活性,对基础知识只停留在机械性的记忆上。
3重点难点
1·了解云雾形成的原因。
2·会用饼形图统计一个月的云量。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讲述:友友和四个小主人公被卷到云端,待静下心来,发现除了腾云驾雾的感觉外,云本身也有好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提问:友友提出了“云是怎样形成的”“云是怎样变成雨的”等问题,同学们也会有更多的问题,先把它们记录在“问题银行”中,大家要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活动2【活动】探究新知
1·指导:同学们已经提出了许多关于云的问题,接下来请选择一个问题或知识点作为研究目标,制定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做好小组成员分工。
(1)四人一组讨论并制定研究计划,同时选好小组中心发言人。
(2)中心发言人上台说说小组的研究计划。
2·实施计划
按照计划好的步骤,采用合适的方法,搜集必要的事实和证据,再整理这些信息,形成最后的结论。
不同的小组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开展研究:
(1)搜集资料。
仔细阅读教科书P17“知识链接”中的文字资料,然后自主地总结出云的成因·云与雾的区别以及雾的成因。
(2)观察与分析。
a·提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b·介绍观测云量的方法: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云在天空中占的面积小于天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时,天气状况是晴;云占的面积在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时,天气状况是少云;云占的面积在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三之间时,天气状况是多云;云占的面积大于四分之三时,天气状况是阴。
c·室外观察:每天定时观察几次天空中的云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云量作为当天的云量, 将结果记录下来。一个月后,将观测记录以统计表的形式进行整理,并采用“饼形图”的形式表述出来。
3·拓展:阅读教材第20页的图片,了解制作简易雨量器的方法。
活动3【讲授】总结课堂
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活动4【作业】布置作业
1·每天定时观测云量。
2· 制作简易雨量器。
课件12张PPT。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下册3·漫步云端研究计划研究题目:云是怎样形成的?
研究方法:搜集资料,做实验。
研究步骤:
1·搜集有关云的资料。
2·做实验,验证云形成的原因。
3·与同学们相互交流。
……云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要求:仔细阅读教科书P17“知识链接”中的文字资料,然后自主地总结出云的成因·云与雾的区别以及雾的成因。
小结: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
雾是怎样形成的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或地面温度突然下降时会液化成小水滴而漂浮在空气中和尘埃上,就形成了雾。云量多云晴天少云观测云量的方法 测量雨量1·“雨量”是在一定时段内降落到水平地面上的雨水深度,通常以毫米(mm)为单位。可用雨量器测定。
2·制作简易雨量器。(方法见教科书第20页)作业1·每天定时观测云量。
2·制作简易雨量器。
下课了!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