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复习(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1课时)
【复习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事实,说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掌握世袭制、公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事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
3.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地位的衰落和主要霸主,掌握战国七雄的概念和七国之间发生的主要战争,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4.掌握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状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5.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音乐的成就,掌握商朝甲骨文和诗人屈原有关知识。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各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INCLUDEPICTURE
"../../../教学行为指导.TIF"
\
MERGEFORMAT
要求学生了解复习目标,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复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知识梳理注重构建框架,落实重难点。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重要联系。
方法指导二:
根据已构建的单元知识框架进行每课时的知识梳理,重在突出本课重点知识;导学案中的错题是指前面每课时中“检测反馈”中学生错误率较多的问题。(这些错题由每组组长收集、汇总)
错题讲解注重讲易错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归纳同类题的解题技巧;要分析总结做错题目的原因,吸取教训。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可对前面已学过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布置本节课复习任务。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构建单元知识框架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第4课知识梳理+导学案错题讲解
2.第5、6题知识梳理+导学案错题讲解
3.第7、8课知识梳理+导学案错题讲解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中国从夏朝开始实行世袭制,这一制度前后经历了4千多年的历史,第一位通过世袭制取得统治权的人物是( B )
A.禹 B.启
C.桀
D.纣
2.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湖北省有《楚天都市报》,这些报纸的得名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B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3.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C )
A.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
B.不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C.最后一个国君暴虐残酷
D.内部发生严重的叛乱
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开展对外活动。“尊王攘夷”的实质是( B )
A.尊崇周天子并击败周边各族的进攻
B.利用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发展自己的力量
C.帮助周天子解除周边民族的威胁
D.保卫都城,击败周边民族
5.下列成语和晋楚争霸有关的是( B )
A.纸上谈兵
B.退避三舍
C.卧薪尝胆
D.尊王攘夷
6.战国时期,各国改革最重要的影响在于( D )
A.打击了奴隶主贵族
B.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经济发展
D.通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建立起来
7.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围绕如何治理国家,四位学者发表了下面四种看法。其中代表儒家观点的是( A )
A.用“仁政”治理天下
B.进行改革,依法治国
C.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战胜而强立”
8.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知识模块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破坏了井田制,广开良田,奖励耕战。这虽然不是古代治国家的道路,但还是因为抓住了农业这个本业的缘故,使邻国倾覆而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但是这样做(指废除井田制)后,先王的制度(指奴隶制)被毁灭了,身份等级的划分乱了法度。平民之中富的人积累了万贯家财,而穷的人却只能吃糟糠;强国兼并地盘,弱国丧失江山。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戚贵室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来商君之家。
(1)材料一的主张表明了商鞅的什么思想?
根据时代变化和需要,进行改革、变法的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措施:允许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视农业。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你认为班固对商鞅变法持怎样的态度?
作用:“使邻国倾覆而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基本否定的态度:他认为虽然商鞅变法使秦国得以强大,但是却破坏了社会秩序等。
(4)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变法的一些措施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导致旧贵族的仇恨;失去了统治者的支持。
(5)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小明和小华产生了分歧(见下图)。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是什么?
要把变法(改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看变法(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回答一点即可)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