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复习(三) 统一国家的建立(2课时)
【复习目标】
1.掌握秦统一的时间,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评价秦始皇功过。
3.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在秦亡前后的变化。
4.掌握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张骞
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影响;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作用。
5.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6.了解佛教的传入时间、道教的兴起及创始人;司马迁《史记》的体例及内容。
INCLUDEPICTURE
"../../../教学行为指导.TIF"
\
MERGEFORMAT
要求学生了解“复习目标”,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复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知识梳理注重构建框架,落实重难点。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重要联系。
方法指导二:
老师巡查课堂,及时指导薄弱小组,适当给出色完成任务的小组加分。
方法指导三:
错题讲解注重讲易错知识点和解题方法;指导学生归纳同类题的解题技巧;要分析总结做错题目的原因,吸取教训。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第9课、第10课知识梳理+导学案错题讲解
2.第11课、第12课知识梳理+导学案错题讲解
3.第13课、第14课知识梳理+导学案错题讲解
4.第15课知识梳理+导学案错题讲解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秦朝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B )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B.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C.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2.秦统一后,某商人要到沿海收购产品,他应该带哪种货币( A )
,A.圆形方孔钱)
,B.蚁鼻钱)
,C.铲形币)
,D.刀形币)
3.秦朝时期,对于王家四兄弟的情况,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D )
A.老大被征去修长城
B.老二被征去与匈奴作战
C.老三在家练小篆
D.老四整日忙于发明编钟
4.“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C )
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稳固大一统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5.“贤良对策治春秋,抑黜诸家孔孟求。儒术推明官学校,茂才时逢盛根由。”这首诗歌中的场景开始于( B )
A.秦始皇统治时期
B.汉武帝统治时期
C.汉高祖统治时期
D.秦秋战国时期
6.下列关于造纸术的发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B.西汉前期就从“积漂絮成絮片”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
C.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发明了“蔡侯纸”
D.在秦始皇在位时期,纸的使用在我国已经相当普遍
7.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等一批杰出的帝王都曾经在各自的朝代做出巨大的贡献。对此,某校七年级(3)班的同学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探究,请你也参加进来吧。
【探帝王评述】
评述一 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他统一了中国的……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评述二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使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请回答: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述一中的“……”处应该填写什么内容?
文字、货币、度量衡。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理由“大一统”?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反击战;经济上:统一铸造五铢钱和盐铁官营。
【比帝王不同】
(3)比较是我们学习历史最常见的一种方法,试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秦始皇:焚书坑儒(打击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儒学)。
【赞帝王功绩】
,秦始皇)
,汉武帝)
(4)请用一句话对秦始皇和汉武帝作一个评价。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所作为的皇帝(伟大的政治家)。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宛闻汉之饶财(非常富庶),欲通(交往)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堵塞道路),今亡(从匈奴逃出来),唯(希望)王传人道(引导)送我。诚得至,反(返)汉,汉之赂遗(送给)王财物不可胜言。”
材料二 中国的冶铁、凿井、养蚕等手工技术传到西方,西域的汗血马、葡萄、胡瓜等也传入中原。西汉王朝的影响直达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
(1)材料一中的“骞”是谁?他生活在哪一时期?
张骞;西汉(或汉武帝时期)。
(2)材料一中骞“为汉使而月氏”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我们应学习“骞”的什么精神?
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的精神。
(3)根据材料二西汉与西域经济交流的情况,你能看出有什么特点或问题?这说明了什么?
从西域输入的是农产品、畜牧产品,而西汉输出的则有手工业生产技术。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先进地位。(意思相近即可)
(4)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要商路?它的开通有何伟大历史意义?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5)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关系?
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