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复习(四)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课时)
【复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这一时期著名战役的时间、特点及历史作用。
2.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影响;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意义。
3.了解三国鼎立、西晋、东晋、南朝、北朝等朝代的更替。
4.掌握曹操、孝文帝、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王羲之、顾恺之等人物的主要贡献。
要求学生了解“复习目标”,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复习目标。
教学提示一:
让学生对照书本,认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用表格式或大括号式构建单元知识框架。
教学提示二:
教师巡查学生情况,适时给自学习惯好的小组、个人加分。并观察学生在构建知识框架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构建单元知识框架的方法。
方法指导一:
知识梳理注重构建框架,落实重难点。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重要联系。
教学提示三:
老师巡查课堂,及时指导薄弱小组,适当给出色完成任务的小组加分。
方法指导二:
根据已构建的单元知识框架进行每课时的知识梳理,重在突出本课重点知识;导学案中的错题是指前面每课时中“检测反馈”中学生错误率较多的题。(这些错题由每组组长收集、汇总)
错题讲解注重讲易错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归纳同类题的解题技巧;要分析总结做错题目的原因,吸取教训。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魏晋南北朝的特征是政权分立、民族融合及江南地区的开发,特别是政权更替频繁,容易混淆,接下来我们一起把这些知识进行梳理,加强理解记忆。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知识模块一:第18课知识梳理+导学案错题讲解
知识模块二:第19课知识梳理+导学案错题讲解
知识模块三:第20课知识梳理+导学案错题讲解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某剧组准备重新拍摄电视剧《三国》,你认为在剧中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B )
A.孙权遣使给刘备送去书法珍品《兰亭序》,以示修好
B.曹操派使臣给孙权送去纸质书信,劝其投降
C.袁绍军队粮草被曹军烧毁后,士兵只好挖甘薯充饥
D.孙吴水师配备指南针后,战斗力大大增强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C )
A.封建制度建立和初步发展
B.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C.政权分裂和民族汇聚
D.政权分裂国家巩固
3.诗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美好风光,由诗歌中描绘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是( A )
A.北魏 B.前秦
C.后赵
D.蜀汉
4.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发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A )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学习汉礼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5.“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A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顾恺之
D.王羲之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商君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材料二 皇帝说:“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1)据材料一指出“商君”是谁?并据材料概括“商君”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变法的措施中,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哪一项?遭到贵族强烈反对的是哪一项?
商鞅;主要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反映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建立县制。遭贵族反对的措施是奖励军功。
(2)据材料二指出这位皇帝是谁?并指出他采取了什么改革措施?
孝文帝;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3)根据材料三概括他采取了哪两项改革措施?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4)简要指出以上两次改革(变法)的历史作用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以上两次改革(变法)对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启示?
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秦国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向改革家学习,顺应潮流、勇于改革、不断创新等。(言之有理即可)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