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九五高中协作体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九五高中协作体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1 08:23:13

文档简介

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九五高中协作体
2026高三年级10月质量检测(九五联考)
语文
命题及审核:北京时代风凰教育研究院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要有创造性思辨的能力、严格求证的方法,不迷信学术权咸,不
言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原创一般来自假设和猜想,是一个不断观
察、思考、假设、实验、求证、归纳的复杂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归纳。假设和猜想的创新性
至关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选不准,即使
花费很大精力,也很难做出成果。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
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
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页献。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
好奇心。从实践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
就事业的。有研究表明,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
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要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
名利。要广泛宣传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生动事迹。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
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
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摘自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好奇心驱动是指通过教育方式推动好奇心由内驱力转化为动机驱动,激发学生不断探索。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中关于科教融合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基础教育阶段的科
教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实际上,高等教育更偏向于对人类社会已经编码化的知识进行
系统化传授和学术化训练,着力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学术能力。有关研究表明,好奇心和创
造性恩维培养的关键在于基础教育时期的科学引导,创新型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不能仅由
高等教育提供,所以,应从基础教育时期开始加强对儿童科学好奇心的培养。
注重选拔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研究,通过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助其成长为未来科技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九五高中协作体
2026高三年级10月质量检测(九五联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命题及审核:北京时代凤凰教育研究院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B(A“经过长期探索都能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错误,绝对化了。C强加因果,
原文“所以,应基于校企合作探索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果”。D“一般
情况下”错误,原文“当儿童感到不确定时”是前提条件。)
2.(3分)C(“深刻查摆原因”错误,原文并无此内容。)
3.(3分)①神经科学(脑科学)②大脑中发生了什么③构建记忆
4.(4分)①材料一指出科学家凭好奇心终身探索是科学家成长的共性;②材料二强调好
奇心培养的关键在基础教育时期,从此时开始积累,为成为科学家打基础。②材料三通
过实验数据和儿童神经回路研究,证明好奇心对记忆、知识获取具有生理支持。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5,(6分)示例:活动设计:组织孩子观察池塘里青蛙卵的生长过程。设计理由:①青蛙
卵的生长是乡村孩子身边的自然奥秘,活动可以引导孩子观察、思考、求证、归纳,激
发他们科学研究的兴趣。②通过有组织的引导和教育,有助于推动好奇心由内驱力转化
为动机驱动,形成好奇心驱动。③观察青蛙卵的生长的复杂程度中等,孩子们更喜欢这
种适中的挑战。④通过活动不仅能让孩子了解青蛙卵的生长过程,还可能以此了解更多
的附加知识。
评分建议:活动设计2分,理由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
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二)阅读川(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C(“赵庭苇一直受到易东篱的影响”错误,于文无据。)
7.(3分)A(B“展现出卖国者的形象”错误,这些人只是短视;C“表明古物的价值堪
比地球,强调文明根脉不可替代”错误,把抢救古物的任务比作“撬动地球”只是强调
了这项任务是不可为而为之,说古物的价值堪比地球,强调文明根脉不可替代是曲解:
D“从犹豫到醒悟的变化过程”错误,应该是从迷茫到坚定的变化过程。)
8.
(4分)①写出了易东篱知道南京决议后纷乱的思绪,表现了他内心的烦躁和焦虑:②
古物变成了飞机零件,使文物面临的危机具象化,表达对古物即将流失的痛心;③通过
展现古物被“异化”的想象,凸显守护古物的紧迫性,为后文易东篱寻找“支点”做铺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的情赋分。
9.(6分)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历史感,现实中的张学良符合“通天”的角色需求,也
贴合抗战的历史背景。②叙述节奏更紧凑,张学良有践行民族大义的公众历史记忆,写
他可以省去对虚构人物的笔墨交代,而聚焦核心矛盾。③强化主题,张学良真实地代表
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等领域力量,他的出现表达了全民族共同守护古物的主题。④深化
故事时代意义,张学良与近代中国历史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在叙述中将他引入,
能勾连起更广阔的历史语境。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的情赋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