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第一节《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1课时)
课题 3.1 《土地资源》 单元 三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上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中国的自然资源”开篇,承接自然环境(地形、气候),关联后续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内容,是理解人地关系的重要载体。在教材编写方面注重图文结合,注重地理工具的运用,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联系实际,突出问题导向(引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南丘陵红壤退化等案例),引导关注土地问题;课文还渗透人地协调观,强调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重要性,引导树立保护意识。
2022新课标要求 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措施。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培养综合思维素养。(2)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我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特点,并分析其利弊,培养综合思维素养。(3)运用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及相关资料,分析土地资源利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培养人地协调观素养。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学习中国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知识,具备分析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初步能力(如地形、气候对土地分布的影响)。可能遇到的困难:一是区域差异成因分析,需结合地形、气候等多因素,综合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二是问题严重性感知,对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荒漠化速度等数据的现实意义理解不深;三是保护措施的具体价值,对“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的作用缺乏直观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土地资源的特点(人多地少、类型多样、分布不均);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难点:地形、气候对土地类型分布的影响;因地制宜利用土地的科学原理。
材料准备 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第34个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片《我的土地我的家》 观看视频 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学习活动一】总量大,种类全【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58—P59,读图3.1世界面积前六的国家人均土地面积和图3.2中国可利用土地资源类型,回答问题。【问题引领1】(1)想一想,我国的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2)想一想,从可利用土地资源来看,我国共分为几种利用类型?这些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有什么特点?(3)“通常情况下难以利用的土地”指的是哪些地貌景观?(4)思考一下: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有哪些利和弊?【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总量丰富,人均偏低。我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土地资源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②(见同步教学课件,略)③“通常情况下难以利用的土地”指的是:沙漠、戈壁、冰川、永久积雪、沼泽、石山等。④优势:总量丰富,类型齐全。劣势:人均偏低,比例差异大。【学习活动二】分布不均【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60—P61,读图3.4—图3.6中国主要耕地(林地、草地)分布,回答问题。【问题引领1】读图3.4,说出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干湿地区?这些地区有哪些地形类型?耕地类型干湿地区地形类型旱地水田读图3.5,说出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干湿地区?这些地区有哪些地形类型?土地类型干湿地区地形类型林地读图3.6,说出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干湿地区?这些地区有哪些地形类型?土地类型干湿地区地形类型草地“通常情况下难以利用的土地”一般分布在哪些干湿地区?以什么地形为主?【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见同步课件,略)土地类型干湿地区地形类型旱地水田林地草地难以利用的土地【学习活动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62—P63,读图3.7—图3.8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边界示意图,回答问题。【问题引领】目前我国土地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分别是什么?什么是“因地制宜”原则?不同土地利用过程中如何实现“因地制宜”?收集资料,说说我国已建成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等5个国家公园的位置和范围。【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存在问题:乱占耕地、过度放牧,草场退化、乱砍滥伐,水土流失加剧、不当排放导致土地污染等。②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土地。因地制宜的五个原则: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沙则沙。③(见同步教学课件,略) 读图对比,认识我国人均土地少的特点;识别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读图分析土地类型的区域分布规律,联系气候、地形等因素,理解分布不均的成因理解 “因地制宜” 的科学逻辑,认识保护耕地的具体措施,认识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对比,直观认识 “人多地少”;通过类型图,结合土地资源的分类,培养区域认知素养。通过案例展示,引导学生对土地类型分布差异的关注,探究影响土地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培养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素养。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合作探究,了解我国土地开发与利用“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培养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课堂练习 见同步教学课件第42页—45页 完成作业 教师讲评
课堂小结 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属于可再生资源,但需合理利用。本节课学习了我国土地类型的多样性、分布不均两个主要特点,了解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土壤污染等。因此,必须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梳理知识框架,巩固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思维,利于承上启下。
板书设计 一、人多地少1.总量丰富,人均不足2.类型多样(8种:农业、建设、生态用地等)二、分布不均1.分布规律:耕地林地→东部;草地→西部2.因地制宜:如山区修筑梯田(保水、增产)三、合理利用与保护1.因地制宜原则2.保护措施: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国家公园 突出教学重点,梳理学习思路,增强理解记忆,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目标达成情况:通过地图分析、案例讨论,学生基本掌握了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及特点,理解了土地保护的重要性,达成了核心素养目标;但部分学生对“难利用土地”的具体类型(如沙漠、高寒荒漠)区分不够清晰。2.教学方法有效性:①优点:采用“地图+问题”探究法,激发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联系生活实际,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代入感。②不足: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对“土地荒漠化”的成因讲解不够深入,导致部分学生对“生态保护”的理解停留在表面。3.改进方向:以后应采取分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总结教学经验,了解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