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单元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专题练(原卷+答案卷) 2026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云南)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二单元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专题练(原卷+答案卷) 2026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云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11 10:30:52

文档简介

第十二单元 中国的自然资源
考点一 中国的土地资源(3年1考)
1.(2024云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国家战略举措。下列对“藏粮于地”理解正确的是(C)
A.所有土地都种植粮食作物
B.把粮食储存于地下粮仓
C.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D.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2025昆明官渡区一模)传统耕作播种模式易出现土壤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目前我国多地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能有效优化耕地条件,避免土地出现环境问题。读某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前后的相关实验数据图,完成2~3题。
2.该地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能(A)
A.增加土壤水分 B.降低大气湿度
C.加剧空气污染 D.增强土壤透气性
3.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应该(C)
A.大量开垦草原为耕地
B.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C.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D.大量占用耕地以发展工业
  (2025昆明西山区一模)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耕地面积及平均等级结构图,耕地平均等级数值越小,表示耕地质量越优。据此完成4~5题。
4.据图可知,耕地质量最优的地区是(B)
A.青藏区 B.东北区
C.黄土高原区 D.长江中下游区
5.青藏区约占全国面积的25%,但上图中青藏区的耕地面积较少,其主要原因是(D)
A.人口稀少,耕地需求量小
B.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C.属干旱区,沙漠广
D.气候寒冷,冰川、冻土广布
考点二 中国的水资源(3年1考)
  (2025楚雄一模)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水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突出,水安全形势严峻。读我国不同地区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生产总值比重统计图,完成6~8题。
6.图中水资源总量占比最大的地区是(C)
A.华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南方地区 D.西北地区
7.相比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用水紧张的原因有(A)
①经济更发达 ②人口总量更多 ③耕地面积更广 ④水资源更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为平衡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有效的措施是(B)
A.防止人口迁移 B.建设调水工程
C.减少耕地面积 D.限制工业发展
  生活情境 集装箱输水 (2024云南)2023年12月5日,2 150吨丹江口水库水装入100个专业集装箱液袋后,首次搭乘“北煤南运”列车的返程空车运往内蒙古。据此完成9~10题。
9.与南水北调的露天输水渠相比,铁路集装箱液袋运输水的优势是(B)
A.运量大 B.损耗小 C.成本低 D.耗能少
10.推测铁路集装箱运输来的水,其主要用途是(A)
A.生活用水 B.金属冶炼
C.绿化用水 D.农业灌溉
考点三 中国的矿产资源(3年1考)
  (2025曲靖二模)稀土被称为“工业黄金”“材料之母”,在多领域广泛应用。我国拥有先进的稀土关键分离技术,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提供全部17种稀土金属的国家。相比较于其他国家,中国的稀土被过度开采。结合2024年全球部分国家稀土矿产量及储量统计表,完成11~13题。
2024年全球部分国家稀土矿产量及储量统计表
项目 2024年 稀土矿 产量(吨) 2024年产 量占比 2024年 稀土矿 储量(吨) 2024年储 量占比
中国 27万 68.5% 4 400万 48.89%
美国 4.5万 11.4% 900万 10%
澳大利亚 1.3万 3.3% 430万 4.8%
俄罗斯 2 340 0.6% 1 200万 13.3%
蒙古 尚处早期阶段 3 100万 34.4%
11.目前,全球稀土资源集中分布在(A)
A.东亚地区 B.大洋洲
C.美国 D.欧洲
12.有关我国稀土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B)
A.应用领域少
B.储量大,种类全
C.分离技术落后
D.未过度开采,保存完好
13.为使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应该(A)
①加强立法管理和宣传教育,增强稀土资源的保护意识 ②增强科技创新,促进稀土产业升级 ③整合稀土企业,引导协同发展,缩小市场份额 ④加强地质勘探,扩大探明储量,拓展稀土开采量和出口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5楚雄质检)我国正在建设低碳节能社会,促进能源消费转型。下图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比重环状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D)
A.煤炭为可再生资源
B.占比最大的始终是石油
C.增幅最大的是煤炭
D.清洁能源占比持续上升
15.下列关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C)
①清洁能源已全面替代煤炭 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促进空气质量的改善 ③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加大 ④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四 中国的海洋资源
  生产情境 海洋牧场 (2025楚雄一模)依据2024年发布的《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截至2023年,我国已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69个,年产生生态效益近1 781亿元。据此完成16~17题。
16.我国发展“移动的海洋牧场”的有利条件是(C)
A.山区面积广大 B.陆上国界线长
C.海域面积辽阔 D.东西距离较长
17.建设海洋牧场的意义有(B)
①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②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③大量捕杀海洋生物 ④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5昆明五华区质检)2024年3月26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成功安装就位,它未来将稳稳矗立30年,源源不断地将深海油气输送到千家万户。如图示意“海基二号”位置。据此完成18~20题。
18.“海基二号”位于我国的(D)
A.东海海域 B.黄海海域
C.渤海海域 D.南海海域
19.“海基二号”建造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B)
①台风 ②沙尘暴 ③海底地形 ④海水的封冻期
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20.我国能源开发走向深海,对我国来说可以(B)
A.避免海洋灾害 B.增加能源供给
C.减少海洋污染 D.提高渔业产量
主题学习
守护蓝天碧水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湖,湖泊面积约252平方千米。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域内经济迅速发展,旅游业、乡镇企业和农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洱海污染严重。2015年以来,当地政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采取一系列保护治理措施,使洱海流域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如图示意洱海流域村镇及水系分布。
(1)图示村镇多沿 河流 、 湖泊 分布。
(2)分析2015年之前洱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参考答案:旅游业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游客增多,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等废弃物大量增加。乡镇企业方面:乡镇企业规模扩大,工业废水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洱海及其流域内的河流,污染
水体。农业方面:农业规模扩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这些物质通过地表径流等方式流入洱海,造成水体污染;同时,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处理不当,也会随雨水冲刷进入洱海。
(3)新考法 建议类设问 请为当地政府提出保护洱海的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污染源头控制:加强对旅游业的监管,要求旅游企业和游客做好垃圾处理和污水达标排放;对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保准入制度,加大对违规排放企业的处罚力度,督促企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引导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生态修复:在洱海周边及流域内开展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等生态修复工程;建立健全洱海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洱海保护监督,设立举报奖励机制。
  跨学科 物理 (2025青岛二模)2025年2月,南水北调工程安全度过冰期输水阶段。黄河以北河段冬季可能出现流冰、冰盖、冰塞等影响输水的情况,冰盖下输水是目前干渠在结冰期的主要输水方式。下面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与冰盖下输水示意图及资料卡。据此完成1~3题。
资料卡 冰盖下输水:该输水方式需科学预测结冰期,精准调控水位与流速,促使水面迅速形成冰盖,之后水仍然可在冰盖下流动,实现输水。
1.南水北调工程反映出我国水资源(B)
①空间分布不均 ②东多西少 ③时间分配不均 ④南多北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明渠流经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依次是(B)
A.皖、豫、冀
B.鄂、豫、冀
C.湘、鄂、豫
D.湘、皖、冀
3.为实现冰盖下输水,冰盖形成前后工作人员调控水位与流速的措施是(C)
A.降低水位→降低流速→形成冰盖→降低水位输水
B.降低水位→提高流速→形成冰盖→提高水位输水
C.提高水位→降低流速→形成冰盖→降低水位输水
   增加水量  水面稳定  减少冰盖受到的压力影响
(如果降低水位,水的总量减少,不利于形成冰盖;提高流速不利于冰盖的形成。)
D.提高水位→提高流速→形成冰盖→提高水位输水
  (2025娄底二模)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目前,针对长期实施的“藏粮于仓、以丰补歉”战略带来的问题,中央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战略。下图示意我国四个地形区的耕地面积和水资源总量。读图,完成4~5题。
4.推测甲、乙、丙、丁对应的地形区正确的是(A)
A.甲——东北平原
B.乙——青藏高原
C.丙——黄土高原
D.丁——长江中下游平原
5.为稳定耕地确保粮食生产,我们应(D)
A.坡地开荒 B.围湖造田
C.毁林开荒 D.保护基本农田
  碳中和是指年度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年度二氧化碳吸收固定总量相等,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据此完成6~7题。
6.我国大力发展经济过程中,森林和草地的“碳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关于我国森林、草地主要分布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B)
A.草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地
B.森林主要分布在湿润地区
C.草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
D.森林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
7.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应该(A)
A.植树种草,绿化环境
B.禁止污染大气企业开设
C.净化江河湖海,减少水污染
D.大力发展农业,限制交通运输业发展
8.新考法 探究学习 (2025晋中一模)课题名称:能源大通道
课题资料:
资料一 瓦日铁路西起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瓦塘镇,东至山东省日照港,是中国首条一次性建成的30吨轴重重载铁路。2024年12月30日,瓦日铁路迎来开通运营十周年,10年累计运输货物突破6亿吨。
资料二 瓦日铁路路线示意图
课题思考:
(1)说出瓦日铁路主要运输的矿产资源及其属于的类型(按照自然资源能否恢复的特性)。
参考答案:瓦日铁路主要运输的矿产资源为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2)将下面方框里的内容补充完整,并据此描述铁路沿线的大致地势特征。
瓦塘镇→①高原→②山脉→③平原→④丘陵→⑤海沿岸日照港
① 黄土 ;② 太行 ;③ 华北 ;
④ 山东 ;⑤ 黄 。
(3)新考法 意义类设问 从社会经济角度,简述瓦日铁路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保障能源安全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与民生改善,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等。
(4)除瓦日铁路外,任举一例山西省运煤铁路干线 大秦铁路 。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海洋经济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
情定蓝色 绽放南海
  2024年5月18日,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论坛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南海有丰富的海洋矿产资源、滨海和海岛旅游资源、海洋能源资源、港口航运资源、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是中国重要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热带生态系统分布区。
(1)说出南海拥有的资源和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资源:丰富的海洋矿产资源、旅游资源、能源资源、生物资源、空间资源。重要性:南海是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关键通道,是东亚国家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南海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产业共创 忧患南海
  来自中国及东盟成员国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的愿景”“中国—东盟海洋产业合作的突破”等议题展开讨论。但中国与东盟海洋经济合作当前也面临着挑战,许多东盟国家在蓝色经济发展规模、技术水平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地中小企业对蓝色经济的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
(2)分析东盟在南海开展蓝色经济合作面临的困境。
参考答案: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规模、技术水平有限;认知程度较低;海洋污染较严重;气温高,易遭遇台风等自然灾害。
绿色方案 共赢未来
  推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需要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硬联通”,也要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软联通”。例如,要合作打造中国和东盟港口合作联盟,提升东盟国家港口的建设水平、运营能力,加强海洋环保意识,为治理南海寻求务实之路。
(3)新考法 开放性设问 开发海洋经济的过程中,如何兼顾生态环境保护,请说出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各国加强海洋环保意识;保持信息的畅通与交流;加强立法,合理、合法开发。第十二单元 中国的自然资源
考点一 中国的土地资源(3年1考)
1.(2024云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国家战略举措。下列对“藏粮于地”理解正确的是( )
A.所有土地都种植粮食作物
B.把粮食储存于地下粮仓
C.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D.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2025昆明官渡区一模)传统耕作播种模式易出现土壤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目前我国多地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能有效优化耕地条件,避免土地出现环境问题。读某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前后的相关实验数据图,完成2~3题。
2.该地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能( )
A.增加土壤水分 B.降低大气湿度
C.加剧空气污染 D.增强土壤透气性
3.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应该( )
A.大量开垦草原为耕地
B.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C.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D.大量占用耕地以发展工业
  (2025昆明西山区一模)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耕地面积及平均等级结构图,耕地平均等级数值越小,表示耕地质量越优。据此完成4~5题。
4.据图可知,耕地质量最优的地区是( )
A.青藏区 B.东北区
C.黄土高原区 D.长江中下游区
5.青藏区约占全国面积的25%,但上图中青藏区的耕地面积较少,其主要原因是( )
A.人口稀少,耕地需求量小
B.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C.属干旱区,沙漠广
D.气候寒冷,冰川、冻土广布
考点二 中国的水资源(3年1考)
  (2025楚雄一模)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水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突出,水安全形势严峻。读我国不同地区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生产总值比重统计图,完成6~8题。
6.图中水资源总量占比最大的地区是( )
A.华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南方地区 D.西北地区
7.相比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用水紧张的原因有( )
①经济更发达 ②人口总量更多 ③耕地面积更广 ④水资源更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为平衡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有效的措施是( )
A.防止人口迁移 B.建设调水工程
C.减少耕地面积 D.限制工业发展
  生活情境 集装箱输水 (2024云南)2023年12月5日,2 150吨丹江口水库水装入100个专业集装箱液袋后,首次搭乘“北煤南运”列车的返程空车运往内蒙古。据此完成9~10题。
9.与南水北调的露天输水渠相比,铁路集装箱液袋运输水的优势是( )
A.运量大 B.损耗小 C.成本低 D.耗能少
10.推测铁路集装箱运输来的水,其主要用途是( )
A.生活用水 B.金属冶炼
C.绿化用水 D.农业灌溉
考点三 中国的矿产资源(3年1考)
  (2025曲靖二模)稀土被称为“工业黄金”“材料之母”,在多领域广泛应用。我国拥有先进的稀土关键分离技术,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提供全部17种稀土金属的国家。相比较于其他国家,中国的稀土被过度开采。结合2024年全球部分国家稀土矿产量及储量统计表,完成11~13题。
2024年全球部分国家稀土矿产量及储量统计表
项目 2024年 稀土矿 产量(吨) 2024年产 量占比 2024年 稀土矿 储量(吨) 2024年储 量占比
中国 27万 68.5% 4 400万 48.89%
美国 4.5万 11.4% 900万 10%
澳大利亚 1.3万 3.3% 430万 4.8%
俄罗斯 2 340 0.6% 1 200万 13.3%
蒙古 尚处早期阶段 3 100万 34.4%
11.目前,全球稀土资源集中分布在( )
A.东亚地区 B.大洋洲
C.美国 D.欧洲
12.有关我国稀土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应用领域少
B.储量大,种类全
C.分离技术落后
D.未过度开采,保存完好
13.为使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应该( )
①加强立法管理和宣传教育,增强稀土资源的保护意识 ②增强科技创新,促进稀土产业升级 ③整合稀土企业,引导协同发展,缩小市场份额 ④加强地质勘探,扩大探明储量,拓展稀土开采量和出口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5楚雄质检)我国正在建设低碳节能社会,促进能源消费转型。下图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比重环状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 )
A.煤炭为可再生资源
B.占比最大的始终是石油
C.增幅最大的是煤炭
D.清洁能源占比持续上升
15.下列关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清洁能源已全面替代煤炭 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促进空气质量的改善 ③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加大 ④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四 中国的海洋资源
  生产情境 海洋牧场 (2025楚雄一模)依据2024年发布的《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截至2023年,我国已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69个,年产生生态效益近1 781亿元。据此完成16~17题。
16.我国发展“移动的海洋牧场”的有利条件是( )
A.山区面积广大 B.陆上国界线长
C.海域面积辽阔 D.东西距离较长
17.建设海洋牧场的意义有( )
①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②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③大量捕杀海洋生物 ④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5昆明五华区质检)2024年3月26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成功安装就位,它未来将稳稳矗立30年,源源不断地将深海油气输送到千家万户。如图示意“海基二号”位置。据此完成18~20题。
18.“海基二号”位于我国的( )
A.东海海域 B.黄海海域
C.渤海海域 D.南海海域
19.“海基二号”建造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
①台风 ②沙尘暴 ③海底地形 ④海水的封冻期
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20.我国能源开发走向深海,对我国来说可以( )
A.避免海洋灾害 B.增加能源供给
C.减少海洋污染 D.提高渔业产量
主题学习
守护蓝天碧水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湖,湖泊面积约252平方千米。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域内经济迅速发展,旅游业、乡镇企业和农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洱海污染严重。2015年以来,当地政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采取一系列保护治理措施,使洱海流域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如图示意洱海流域村镇及水系分布。
(1)图示村镇多沿 、 分布。
(2)分析2015年之前洱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3)新考法 建议类设问 请为当地政府提出保护洱海的合理化建议。
  跨学科 物理 (2025青岛二模)2025年2月,南水北调工程安全度过冰期输水阶段。黄河以北河段冬季可能出现流冰、冰盖、冰塞等影响输水的情况,冰盖下输水是目前干渠在结冰期的主要输水方式。下面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与冰盖下输水示意图及资料卡。据此完成1~3题。
资料卡 冰盖下输水:该输水方式需科学预测结冰期,精准调控水位与流速,促使水面迅速形成冰盖,之后水仍然可在冰盖下流动,实现输水。
1.南水北调工程反映出我国水资源( )
①空间分布不均 ②东多西少 ③时间分配不均 ④南多北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明渠流经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依次是( )
A.皖、豫、冀
B.鄂、豫、冀
C.湘、鄂、豫
D.湘、皖、冀
3.为实现冰盖下输水,冰盖形成前后工作人员调控水位与流速的措施是( )
A.降低水位→降低流速→形成冰盖→降低水位输水
B.降低水位→提高流速→形成冰盖→提高水位输水
C.提高水位→降低流速→形成冰盖→降低水位输水
   增加水量  水面稳定  减少冰盖受到的压力影响
(如果降低水位,水的总量减少,不利于形成冰盖;提高流速不利于冰盖的形成。)
D.提高水位→提高流速→形成冰盖→提高水位输水
  (2025娄底二模)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目前,针对长期实施的“藏粮于仓、以丰补歉”战略带来的问题,中央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战略。下图示意我国四个地形区的耕地面积和水资源总量。读图,完成4~5题。
4.推测甲、乙、丙、丁对应的地形区正确的是( )
A.甲——东北平原
B.乙——青藏高原
C.丙——黄土高原
D.丁——长江中下游平原
5.为稳定耕地确保粮食生产,我们应( )
A.坡地开荒 B.围湖造田
C.毁林开荒 D.保护基本农田
  碳中和是指年度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年度二氧化碳吸收固定总量相等,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据此完成6~7题。
6.我国大力发展经济过程中,森林和草地的“碳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关于我国森林、草地主要分布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草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地
B.森林主要分布在湿润地区
C.草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
D.森林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
7.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应该( )
A.植树种草,绿化环境
B.禁止污染大气企业开设
C.净化江河湖海,减少水污染
D.大力发展农业,限制交通运输业发展
8.新考法 探究学习 (2025晋中一模)课题名称:能源大通道
课题资料:
资料一 瓦日铁路西起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瓦塘镇,东至山东省日照港,是中国首条一次性建成的30吨轴重重载铁路。2024年12月30日,瓦日铁路迎来开通运营十周年,10年累计运输货物突破6亿吨。
资料二 瓦日铁路路线示意图
课题思考:
(1)说出瓦日铁路主要运输的矿产资源及其属于的类型(按照自然资源能否恢复的特性)。
(2)将下面方框里的内容补充完整,并据此描述铁路沿线的大致地势特征。
瓦塘镇→ 高原→ 山脉→ 平原→ 丘陵→ 海沿岸日照港
① ;② ;③ ;
④ ;⑤ 。
(3)新考法 意义类设问 从社会经济角度,简述瓦日铁路的重要意义。
(4)除瓦日铁路外,任举一例山西省运煤铁路干线 。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海洋经济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
情定蓝色 绽放南海
  2024年5月18日,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论坛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南海有丰富的海洋矿产资源、滨海和海岛旅游资源、海洋能源资源、港口航运资源、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是中国重要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热带生态系统分布区。
(1)说出南海拥有的资源和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产业共创 忧患南海
  来自中国及东盟成员国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的愿景”“中国—东盟海洋产业合作的突破”等议题展开讨论。但中国与东盟海洋经济合作当前也面临着挑战,许多东盟国家在蓝色经济发展规模、技术水平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地中小企业对蓝色经济的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
(2)分析东盟在南海开展蓝色经济合作面临的困境。
绿色方案 共赢未来
  推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需要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硬联通”,也要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软联通”。例如,要合作打造中国和东盟港口合作联盟,提升东盟国家港口的建设水平、运营能力,加强海洋环保意识,为治理南海寻求务实之路。
(3)新考法 开放性设问 开发海洋经济的过程中,如何兼顾生态环境保护,请说出你的看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