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第六单元复习讲义
一、重点字词梳理
第21课 《小圣施威降大圣》
掣【chè】:抽,拿。
淬【cuì】:铸刀剑烧红了浸入水中迅速冷却叫淬。文章指潜进水里。
规模【guī mó】:规划出的实体模型。
寻觅【xún mì】:寻求,探索。
吆喝【yāo he】:大声喊叫或叫卖等。
踪迹【zōng jì】: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
庙宇【miào yǔ】:供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
神通【shén tōng】:神奇能力和高超的手段和本领。
提防【dī fang】:小心防备,注意防范。
●考考你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三藏问道:“悟空,你去这一夜,拿得妖精在那里?”行者道:“师父,那妖不是凡间的邪祟,也不是山间的怪shòu。他本是 临凡,只因错投了胎,嘴脸像一个野猪模样,其实性灵尚存。他说以相为姓,唤名猪刚鬣。是老孙从后宅里掣棒就打,他化一阵狂风走了。被老孙着风一棒,他就化道火光,径转他那本山洞里,取出一柄 ,与老孙战了一夜。适才天色将明,他qiè战而走,把洞门紧闭不出。老孙还要打开那门,与他见个好歹,恐师父在此疑虑盼望,故先来回个信息。”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怪shòu( ) qiè( )战 以相( )为姓 掣( )棒就打
(2)下列画线的词语,在句中的词性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你去这一夜 B. 他化一阵狂风走了 C. 径转他那本山洞里 D. 恐师父在此疑虑盼望
(3)请在上述文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答案:(1)兽 怯 xiàng chè (2)B点拨:“这”“那”“此”是指示代词,“阵”是量词。
(3)天蓬元帅 九齿钉钯
第22课 《皇帝的新装》
笨(bèn):①不聪明:~人。~拙。~伯(a.傻瓜,愚蠢的人;b.肥大的人)。愚~。②不灵巧:嘴~。~口拙舌。~鸟先飞。③粗重,费力气的:~重。~活。粗~。
赐(cì):①给,旧时指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小辈:~予。~死。赏~。恩~。②敬辞:请~教。希~函。
③赏给的东西,给予的好处:厚~。受~良多。
聘(pìn):①访问:~问(古代指代表国家访问友邦)。通~。~使往来。②请人担任职务:~书。~用。~请。招~。③定婚或女子出嫁:~礼(彩礼)。~金。~姑娘。
★炫耀(xuàn yào):从各方面(多指金钱、权力、地位等)特意强调自己(略带夸大自己,看轻别人的意思)。泛指夸耀。(所炫耀的常是人、事、力量等,常带贬义色彩。)
称职(chèn zhí):才能与职位相称。
愚蠢(yú chǔn):愚笨无知。
现款(xiàn kuǎn):可以当场交付的货币。
妥当(tuǒ dàng):稳妥适当地。
理智(lǐ zhì):一个人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
呈报(chéng bào):敬词,呈文上报。
钦差(qīn chāi):旧指皇帝特命去外地办事的官吏。
滑稽(huá jī):形容一个人语言、动作等的幽默诙谐,引人发笑。
圈定(quān dìng):画圈选定(人选、范围等)。
狡猾(jiǎo huá);诡诈不可信,狡诈刁钻。
陛下(bì xià):对君主的尊称。
爵士(jué shì):①欧洲君主国的最低爵位,不世袭,不在贵族之列 ②领有爵士头衔的人
头衔(tóu xián):指官衔、学衔等称号。
勋章(xūn zhāng):授给有功者的荣誉证章。
袍子(páo zǐ):表示或标志某一行业、等级或职务的装束。
★不可救药(bù kě jiù yào):药:治疗。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贬义)(也说“无可救药”)
★骇人听闻(hài rén tīng wén):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含贬义,不可用于好人好事)(骇人听闻:指卑劣、残暴的事坏到了使人吃惊的程度,所指的事是客观事实,且为坏事。耸人听闻:指对夸大了的或捏造出来的事感到震惊,所指的事多是故意编造出来的,不一定存在。)
★随声附和(suí shēng fù hè):和:声音相应。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含贬义,近义词:人云亦云)
●考考你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于是他就点头表示出他的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因为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有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不过,像皇帝一样,他们也说:“哎呀,真的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意,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出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个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的头衔和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同时还封他们为“yù pìn织师”。
(1)请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头衔 勋章 yù pìn( )织师
(2)文段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______”,正确的写法应是_______。
(3)请解释文段中“随声附和”的含义,并给这个成语写一个同义词。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义词:____________
(4)将文段中画线句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xián xūn 御聘(2)建意 建议(3)含义: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同义词示例:人云亦云(4)这布难道不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这布怎能不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
第23课 《女娲造人》
揉(róu):①用手来回擦或搓:~擦。~搓。~眼睛。②团弄:~面。~泥球。③使木弯曲:~轮(使木弯曲制作车轮)。“~木为耒”。④古同“柔”,使降顺。
★荒凉(huāng liáng):荒芜冷落。形容旷野无人的景况。(近义词:荒僻;反义词:繁华)
寂寞(jì mò):冷清孤单;清静
莽莽( mǎng mǎng):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莽莽群山
蓬勃(péng bó):繁荣,旺盛。
★澄澈(chéng chè):清澈,水清见底。(反义词:混浊)
掺和(chān huo):掺和,混杂。犹言参与、插手。
非凡(fēi fán):出色的或突出的
气概(qì gài):名词,意思是正直豪迈的态度,或者在某种活动中或生存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
灵敏(líng mǐn):①具有容易受影响或受感动的能力;能够显示微小差别 ②头脑机敏
泥潭(ní tán):通常为暴风雨所留下的小污水坑。
绵延(mián yán):有连续不绝和弥漫延续等义。一直延续到完结,中间未曾间断(多用于形容山,如:绵延的山径/群山绵延千里)。
神通广大(shén tōng guǎng dà):神通:原是佛家语,指神奇的法术。法术广大无边。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褒义)
灵机一动(líng jī yī dòng);灵机:灵活的心思。急忙中转了一下念头(多指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 褒义
★眉开眼笑(méi kāi yǎn xiào): 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近义词:喜笑颜开)
●考考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 )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作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篷勃起来才好。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开辟( ) 鸟shòu( )虫鱼 莽莽榛榛(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的写法是“ ”。
(3)“莽莽榛榛”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
(4)文中加点的“它”是指 。
(5)将划线句缩为简单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pì 兽 zhēn (2)篷勃 蓬勃 (3)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4)天地 (5)这世间显得荒凉寂寞。
●小试牛刀(21-23课)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想象为人类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阅读童话,我们可以想象滑稽( )可笑的皇帝游行的情景。阅读小说,我们可以想象孙悟空与二郎神“一物降一物”斗法时的神tōnɡ( )。阅读神话,我们可以想象女娲造人后生气pénɡ( )勃的原野。阅读寓言,我们可以想象被弱小的蚊子打败后狮子的表情。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验更广大的世界。
滑稽(jī) 神tōnɡ(通) pénɡ(蓬)勃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
A.他经常早退,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B.在学校的选修课和综合实践课上,孩子们专心致志地听讲,并随声附和,踊跃发言。
C.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D.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演讲起来妙语连珠,高谈阔论,很受听众青睐。
第24课 《寓言四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雕像(diāo xiàng):用材料经过特殊工艺,雕塑出各种像的一种作品。
★庇护(bì hù):袒护;掩护。(庇护:有褒贬两义。褒义为“保护”,贬义同“袒护”。袒护:含贬义,指出于私心偏爱,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或保护。)
爱慕(ài mù):喜欢羡慕。
虚荣(xū róng):虚幻的荣耀。
较量(jiào liàng):通过比赛或打仗等方式分出双方高低上下。
凯歌(kǎi gē):①得胜时所唱的歌 ②歌唱胜利。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贬义)
●考考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袒护;保护。)
B.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另外添置的东西。)
C.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
D.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打了胜仗所唱的歌)
【解析】B项,添头:指买东西时商家为促销而额外赠送给顾客的东西。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1.重点字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2)及其家穿井 及:待,等到 穿:挖掘,开凿
(3)国人道之 道:讲述
(4)闻之于宋君 闻:听到,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5)得一人之使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使:使唤
(6)身亡所寄 亡:无,没有
(7)因往晓之 晓:告知,开导
(8)若屈伸呼吸 若:你
(9)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只使:纵使,即使 中伤:伤害
(10)充塞四虚 四虚:四方
(11)其人舍然大喜 舍:同“释”,解除、消除
2.古今异义。
(1)及其家穿井(古义:挖掘,开凿。今义: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
(2)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3)亦不能有所中伤(古义:伤害。今义: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4)积块耳(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止增笑耳(《狼》))
(5)因往晓之(古义:告知,开导。今义:天刚亮的时候,知道。)
(6)身亡所寄(古义:无,没有。今义:死,逃跑。)
(7)若屈伸呼吸(古义:人称代词,你。今义:好像;如果。)
3.一词多义。
之:①宋之丁氏(助词,的)②闻之于宋君(代词,指这件事)
闻:①有闻而传之者曰(动词,知道、听说)②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③求闻之若此(名词,消息)
及:①及其家穿井(介词,待、等到)②将复何及(动词,赶得上《诫子书》)
于:①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②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③于我如浮云(介词,对、对于《〈论语〉十二章》)
日:①日月星宿(名词,太阳)②终日在地上行止(名词,一天)
其:①其人曰(代词,那、那个)②奈何忧其坏(代词,它,指地)
因:①因往晓之(连词,于是、就)②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趁、乘《咏雪》)
若:①若屈伸呼吸(人称代词,你)②求闻之若此(动词,如同、像)
止:①终日在天中行止(动词,停止)②止有剩骨(副词,仅、只《狼》)
4.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5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判断句式“非……也”,表否定判断]
(2)倒装句: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状语后置,即“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状语后置,即“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3)固定句式:奈地坏何[固定句式“奈……何”,意为“拿……怎么办”]
5.句子翻译。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译文】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
(2)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译文】姓丁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3)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译文】家中没有井,要到外边打水浇田,(因此)经常要一个人在外(专门做这件事)。
(4)其人曰:“奈地坏何 ”【译文】那个人又说:‘地陷落怎么办呢
●考考你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甲】《穿井得一人》(略)
【乙】南顿①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③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④。”目痛小疾,亦行⑤自愈。众犬吠声⑥,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⑦。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选自《搜神记》,有删改)
【注】①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②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 ③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④豚:小猪。⑤行:不久。⑥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比喻自己没有主见,任意附和他人。⑦翕赫:隆盛。此指轰动、惊动。
1.给下面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一处,用“/”标出)
有 病 目 痛 者 息 阴 下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国人道之 道: (2)丁氏对曰 对:
3.下面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丁氏穿井得一人 盲者得视 B.因植种 未若柳絮因风起
C.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 将复何及 D.以余浆灌溉 间一岁余
4.把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传闻
答案:1.有病目痛者/息阴下 2.(1)讲述(2)应答,回答 3.C【解析】3.A项,得到,获得/ 得以;B项,于是,就/趁、乘;C项,又;D项,剩余,多余/ 整数后表示不定的零数。4.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关键词:求、闻、若) 5.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轻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参考译文】
【乙】南顿人张助在田里种庄稼,看见一个李核,想把它带回去。又回头看见根部枯空的桑树里有土,于是就种了进去,用剩下的水浇灌。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反而又长出了李树,就互相转告。有一个眼痛的病人在树下乘凉,说:“李树使我的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眼痛是小病,自己不久也会痊愈。众人盲目附和,(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在李树边上下车马的常有数千,旁边摆满了酒肉。过了一年多,张助从远处回来,看见了惊讶地说:“这有什么神呀,这是我种的啊。”于是就把树砍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杞人忧天》(略)
【乙】(陆象先)罢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按察使,为政尚仁恕。司马韦抱真谏曰:“公当峻扑罚以示威,不然,民慢且无畏。”答曰:“政在治之而已,必刑法以树威乎 ”卒不从,而蜀化。累徙蒲州刺史,兼河东按察使。小吏有罪,诫遣之,大吏白争,以为可杖,象先曰:“人情大抵不相远,谓彼不晓吾言邪 必责者,当以汝为始。”大吏惭而退。尝曰:“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第澄其源,何忧不简邪 ”故所至民吏怀之。
(节选自(《新唐书·陆象先传》)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身亡所寄 ②因往晓之___________③累徙蒲州刺史 ④大吏白争 __________
2.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作用。
3.你从【甲】【乙】两文中获得了怎样的教益
答案:1.①同“无”,没有 ②告知,开导 ③屡次 ④争论,争辩
2.【甲】【乙】两文采用借事寓理的手法,以语言描写等方式描绘人物形象,都讽刺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我们不要毫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3.示例:①对不切实际的问题不要庸人自扰。 ②做人要脚踏实地,要有远大的理想、志向。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④人要完善个人知识体系,用自己的知识去了解环境、社会,不能一味空想。
二、文学、文体常识
(一)作者作品
1.《小圣施威降大圣》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版),原标题为《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小圣”指二郎神杨戬,他乃玉帝之妹和凡人所生,一半是人一半是神,号为“二郎显圣真君”。
2.《皇帝的新装》一文的体裁是童话,作者是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夜莺》等大量优秀的童话作品。
3.《女娲造人》选自《神话故事新编》,是袁珂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它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4.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后人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
5.《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属于杂家代表著作。《杞人忧天》选自《列子》。
●小试牛刀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小红帽》《皇帝的新装》等。
B.吴承恩是明代小说家,一般认为古代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是他所著。
C.《伊索寓言》的语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
D.《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二)单元文体
1.白话小说。
白话小说,相对于“文言小说”而言,是唐宋以来用通俗语言(白话)所写的小说的统称,它的前身是民间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
明清白话小说的特点有:
①讲究情节的曲折和故事的完整,往往把刻画人物的行动、语言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②叙述时常带有说书人的印记,如“看官听说”“且把闲话休提”“且听下回分解”等;
③为了需要而设置巧合,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2.童话。
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3.神话。
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是反映远古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表现了远古人民与自然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它大致分为三类——创世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其中以创世神话最为重要。创世神话又称开辟神话,是人类早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做的幼稚解释与描述,反映出古人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这类神话大体可以分为由神来开辟大地、由巨人化生万物和自然演化而形成世界三大类。
4.寓言。
寓言是一种隐含着明显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作者把所要说明的道理利用故事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寓”是寄托的意思,具体说,寓言就是把一种深刻的哲理或教训寄托在简短形象的故事里的文学样式。
寓言一般由“身体”(故事) 和“灵魂”(寓意) 两部分组成。
●小试牛刀
1.《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反映生活的主要方式是( )
A.拟人和想象 B.比喻和夸张 C.想象和象征 D.想象和夸张
【答案】D
【解析】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想像、幻想和夸张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使儿童受到教育,所以童话反映生活的方式是“想象和夸张”,选D。这道题的关键是要对童话的概念有明确的认识。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
A.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童话的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
B.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C.神话不是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D.寓言中的主人翁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和现象。
【解析】寓言中的主人翁也可以是人。
三、单元知识点
(一)联想和想象
1.联想和想象的概念。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而想象是指在头脑中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判定是“联想”还是“想象”的主要方法,可以看这事物是否会出现在现实世界。如果不会,则是想象;如果会,且两者有联系,则为联想。
(1)联想的种类。
①相似联想:指因事物间外形、色彩、声音、 性质材料等相似而展开的联想。
如:
联想到:起伏的波浪、麦浪、绳子、匍匐前进的蛇、妈妈的皱纹、蜿蜒的小路、数学的涵数图像、商品价值规律运动、成绩的起伏不定、曲折的人生之路……
②相关联想:由这一事物想到和这一事物有关系的其他事物
如:由水可以联想到船、鱼、树、人、大海、瀑布、环境污染、血液、水滴石穿、温柔似水、黄河之水天上来……
③对比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和它的形状、性质、状态等方面相对或相反的另一事物的联想过程。
如:臧克家《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想象的运用。
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且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一定的方法。以下几点应该注意:
①想象必须符合生活的逻辑。
想象创造出来的新形象(人物、情节、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的环境、由人物、事物和环境构成的完整生活画面)必须符合生活本身所固有的一些规律,这样才会使人可信。
②根据材料想象必须服从作文主旨的需要。
③选择好想象的“触发点”,从眼前所见所闻出发,拣出想象的“线头”。
“触发点”选择得好,想象的阀门打开,就如同童话世界里的魔棒一样,脑中会闪出很多奇妙的事物,许多生动的形象。
④眼前的实景与想象中的“虚景”要注意过渡、衔接,做到妥帖、自然。
2.联想与想象的区别与联系。
在概念上有区别,但在实际写作中往往又交织在一起,结合着用。
如何运用联想与想象?
一是联想要自然恰切;二是想象要合情合理;三是联想和想象要有新意。
●小试牛刀
发挥想象和联想,补充下列句子。
示例:甜蜜的梦,好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住他,它已经跑了。
(1)照在地上的月光,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放的牵牛花,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笼子里的小鹦鹉,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1)照在地上的月光,好像柔柔的海水静静淌着,泛着清冷的光,带来阵阵凉意。
(2)开放的牵牛花,好像一只小酒杯,露水盛在里面,像甜甜的酒。
(3)笼子里的小鹦鹉,好像一个活泼的小孩,蹦来跳去,一刻也不停歇。
(二)夸张修辞手法
1.概念和作用。
夸张是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作用是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2.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
③超前夸张。用一件事物将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形容这种事物现在的状态,或把一件事物将来的状态提到现在的状态之前的夸张手法。
●小试牛刀
下列选项中对夸张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她瘦得像一张纸,风一吹她就随风的方向走了。(这句话属于缩小夸张,表现了风很大。)
B.刚刚走出门,他脸上的眼泪就瞬间冻成了冰条。(这句话属于扩大夸张,表现了他脸上的眼泪冻结速度之快。)
C.自习课上,班里非常安静,连鹅毛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这句话属于缩小夸张,表现了班里非常安静。)
D.我一进屋就看见妈妈在和面,我知道这是又要包饺子了,那饺子的香气瞬间萦绕在了鼻端。(这句话属于超前夸张,表现了妈妈包饺子的手艺好。)
答案:C【解析】A项句子属于缩小夸张,表现的是她很瘦,而不是风很大,选项说法错误。B项句子属于扩大夸张,表现的是室外的寒冷,而不是他脸上的眼泪冻结速度之快,选项说法错误。D项句子属于超前夸张,突出饺子的香气,好吃,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项。
语法补白
(一)代词及分类
1.什么叫代词?
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词。如:我、他们、自己、人家、谁、怎样、多少、那里、这儿、这么些等。
2.代词的分类。
(1)人称代词:表示你自己、我、他、我们、你们、他们等。例如,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等。
①第一人称代词单数用“我”,复数用“我们”;
②第二人称单数用“你”,敬称用“您”,复数用“你们”;
③第三人称单数用“他”“她”或“它”,复数用“他们”。
(2)疑问代词:表示疑问,用来询问或指示某事。例如,谁、什么、哪个、哪些等。
(3)指示代词:表示指示或指称某事。例如,这、那、这些、那些等。一般有近指和远指。
①近指:如“这、这里、这么、这样、这么些”
②远指:如“那、那里、那么、那样、那么些”
(4)不定代词:不定代词是指代不确定或未指定事物的代词,包括“一些、任何、几个、有些、没什么、所有”等。不定代词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灵活性和表达的多样性。
(二)代词的语法功能
(1)人称代词在句中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
例如:①他来了。(他——第三人称代词,做主语)
②我不喜欢她。(她--第三人称代词,做宾语)
③你的成绩不错。(你——第二人称代词,做“成绩”的定语)
(2)指示代词主要作用在于指称人和事物,在句中可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和表示程度的副词,充任主语、定语和状语。
例如:①这是我的书。(这-----近指代词,做主语)
②那些衣服都很贵。(那些--远指代词,做“衣服”的定语)
③我要这样做,才可以令你满意。(这样---近指代词,做状语)
疑问代词的主要用途是表示有疑而问(询问)或无疑而问(反问、设问)。
例如:①这是谁的书包?(谁---询问,做“书包”的定语)
②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谁---设问,做主语)
③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谁---反问,做主语)
(三)能力达成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代词。
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
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道哪里去了。
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疑问代词:
2.请把下面文字中的代词圈出来。
“是谁?为什么偏偏是我的父亲?”多少次我问自己。
当我为这个世界的黑暗和痛苦发出第一声哭喊时,父亲就像山那边 每一天升腾的那轮红红亮亮的太阳,点亮了我的整个世界。就在那一刻,父亲把自己铸成了我永恒的向往。
3.下面片段中画线部分中的“它们”指什么?
耕作的诗人(片段)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业内人士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及电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元宇宙”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关键词。(句中的“关键词”是形容词)( )
(2)一个个山乡巨变,一幅幅锦绣画卷,是对“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的生动诠释。(句中的“诠释”是名词)( )
(3)建筑群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古树苍劲挺拔,直入云霄。虽处繁华的都市,这里依然是静谧而古朴的。(句中的“这里”是指示代词)( )
(4)古人在人际交往中用词颇有讲究,如在称自己子女时会说“令郎、令爱”,称对方子女时会说“小儿、小女”。(句中的“令郎、令爱”是谦辞,“小儿、小女”是敬辞)( )
答案:
1.人称代词:“我”“它” 指示代词:“那” 疑问代词:“哪里”“什么”
2.“是谁?为什么偏偏是我的父亲?”多少次我问自己。
当我为这个世界的黑暗和痛苦发出第一声哭喊时,父亲就像山那边每一天升腾的那轮红红亮亮的太阳,点亮了我的整个世界。就在那一刻,父亲把自己铸成了我永恒的向往。
3.“它们”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等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
4.(1)× (2)√(3)√ (4)×
【解析】(1)“关键词”为名词;(4)“令郎、令爱”是敬辞,“小儿、小女”是谦辞。
阅读重点
《小圣施威降大圣》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探究《小圣施威降大圣》“趣”之所在。
1.“趣”在题目。
(1)题目“小圣施威降大圣”包含了哪些有趣的信息?
小圣:指二郎神杨戬,“小”非地位或年龄的贬低,而是相对更高级别神仙的谦逊称呼,也体现其年轻有为的形象。他是玉帝外甥、玉鼎真人弟子,曾劈桃山救母,神通广大。
施威:意为展示威力,描述杨戬在对抗孙悟空时使用法术与武力,铺垫战斗场面的激烈。
降大圣:“大圣”即孙悟空,“降”暗示杨戬最终成功制服孙悟空的结果,构成故事高潮。
作者是借他们的称号有意造成阅读上的错位,以戏谑的口吻来演说两位神仙之间的故事,让人在忍俊不禁中产生阅读的渴望。
(2)小圣为“小”,却能降服“大”圣,为何怪也不怪?
“怪”:“小”,却能降服“大”;“不怪”:“大圣”是自封的,因此并不为官家认可。而杨戬的称号却是玉帝亲封,是大家公认的。由此,就不能从称号上来判定孙悟空和杨戬的神通与能力孰大孰小、孰高孰低,而最终小圣降服大圣也就不足为怪了。
2.“趣”在比较。
(1)孙悟空、二郎神他们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
孙悟空:神通广大、本领高强、活泼顽皮、自由不羁、敢于反抗。
二郎神:法术高明、机敏心细、随机应变、矜持而不肯纡尊降贵。
(2)试举例说明二神的形象和性格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
示例:“水蛇跳一跳,又变做一只花鸨,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二郎即现原身,走将去,取过弹弓拽满,一弹子把他打个躘踵。”孙悟空一心只想戏耍杨戬,他才不管花鸨高贵还是低贱,而杨戬很是注重自己作为神仙的身份与地位,见孙悟空变作一只低贱的讨人厌的花鸨,不屑于和他争较变化之术,觉得无论变作什么都有失身份,便取过弹弓射打孙悟空。
3.“趣”在变化。
(1)孙悟空和杨戬在打斗过程中各自施展哪些变化的法术?
明确:大圣变作麻雀,小圣变作饿鹰;大圣变作大鹚老,小圣变作大海鹤;大圣变作鱼儿,小圣变作鱼鹰儿;大圣变作水蛇,小圣变作灰鹤。
(2)孙悟空每次变化,二郎神都能找到制伏他的办法,作者为什么不安排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角色?
预设 :孙悟空每一次变化,紧张中透着诙谐,使得情节一波三折,故事趣味横生,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安排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角色,就会使得故事平铺直叙,味同嚼蜡,无法吸引读者,也不能体现神魔小说情节曲折离奇的特点。
《皇帝的新装》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作者是如何从多方面展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试简要分析。
方式 分析
刻画人物形象 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从外表刻画出人物丑态,又运用心理描写,从内在刻画人物的丑陋灵魂。 如老大臣看布,什么也没看到,却睁大眼睛装出欣赏的样子来称赞,显得愚蠢、虚伪又狡猾。
注意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和在情节发展里所起的不同作用来安排描写。 如老大臣“注意地听”骗子的描述,以便“照样背出来”;皇帝点头表示他的满意,并赐给骗子们爵位和勋章。这些不同的反应,符合人物的不同身份,丰富了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 赋予情节合理性 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的反应不同,使读者感觉合理、可信。
使故事向纵深发展 如写皇帝带随员巡视时,所有人都看不到布料却虚假称赞,从而引出游行大典的情节。这样一环套一环,使故事走向高潮。
《女娲造人》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课文的想象根植于现实又合情合理的特点?
明确:作者就女娲为什么要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女娲是神,具有非凡能力,她造人的手段和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而在细节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从而使想象的内容既显“神威”,又符合人情事理。广阔的天地,莽莽的原野,死寂的气氛,使神通广大的女神感到了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就显得自然而真实;水中映出的或“笑”或“生气”的面容,诱发了她的“灵机”,想象巧妙而富于人类经验;“妈妈”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忙碌疲倦,正显出了一位母亲的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情节是想象的,虽然大胆夸张,但又是根植于现实,合情合理的。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说说赫耳墨斯听到了雕像者的话之后接下来会怎么做,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示例1:赫耳墨斯知道了自己的价值后,会幡然悔悟,从此尽职尽责,最后终于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示例2:赫耳墨斯知道了自己的价值后,大发雷霆,从此变本加厉,玩忽职守,最后越发不受人们尊重。
《蚊子和狮子》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探究《蚊子和狮子》
(1)这只蚊子有什么特点?
不畏强敌、自信勇敢,了解敌方弱点和自身长处,善于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但容易得意忘形。
(2)第一段五句话,每一句写的是一个情节,给每一个情节拟一个标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场战斗。
挑战——战斗——战胜——被俘——叹息。蚊子战胜了狮子,却被蜘蛛消灭。
(3)补写蚊子的心理活动。
要是我刚才谨慎一点就不会撞上去了!我刚刚打败了最强大的狮子,现在却要被小小的蜘蛛吃掉了,真是后悔死了!
(4)说说本寓言的寓意。
①勇者胜,骄者败。
②不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③聪明勇敢的人在得意忘形的时候也会惨败甚至丢掉性命。
《穿井得一人》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1.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理读《穿井得一人》故事情节。
开端:宋之丁氏,穿井得人。
发展、高潮:国人道之, 闻之于宋君。
结局: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探究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讹论呢?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原因:
①丁氏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有歧义。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以讹传讹,谣言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启示:对待传闻,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杞人忧天》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1)故事中的“杞人”和“晓之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课文中人物描写的语言,将你的评价批注在课文中。
杞人忧天,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担心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庸人自扰。
晓之者忧人,开导杞人,热心诚恳,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你从中还获得了什么启示?
寓意: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而忧虑。
启示:①对一种事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我们要增长见识,积累经验。
②“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3)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我认为如果从积极方面看待杞人忧天,则是一种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言之有理即可)
六、阅读考点
考点一:线索和情节
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常见的考查形式]①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②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补充故事情节。
[答题技法]审题干,定区域。理思路,提要素。明要求,组答案。
[答题模式]“时间+地点+人+事情”;原文题干有提示语的,注意按照提示语的句式特点组织语言。
1.《小圣施威降大圣》考点解读。
(1)请用简练的语言复述孙悟空与二郎神打斗的经过。
明确:课文所叙述的孙悟空和二郎神两人的打斗,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孙悟空变禽鸟、游鱼、蛇等,二郎神相应地变成其克星来应对;第二阶段,孙悟空变成土地庙,被二郎神识破,悟空使了个隐身法,逃跑了;第三阶段,孙悟空去了灌江口,变成二郎神,二郎神赶回来,二人又缠斗起来。
(2)《小圣施威降大圣》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明确:
①大圣变作大鹚老的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情节写出了大圣速度之快,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②大圣被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变成土地庙的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大圣把尾巴变作一根旗杆的行为,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我觉得这是文章中最精彩的情节。
③大圣变作二郞神的情节写出了猴性的戏谑,在紧张的斗法过程中使故事情节得以舒缓,让我印象深刻。
2.《皇帝的新装》考点解读。
“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1)皇帝心里感到“有些不大自然”,你如何理解?
明确:这一句“不大自然”在情节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顺承上文,说明皇帝已经完全听信了骗子们的谎言,又引出下文老大臣的故事。这里表现出皇帝的愚蠢。作者故意将话说得很有分寸,却为后文更辛辣的讽刺积蓄着力量。
“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职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
(2)皇帝为什么要先派他的老大臣去看布料?
明确:这段情节紧承上文而来,继续说明皇帝的轻信与愚蠢,又掺杂了些许的疑虑。同时,他对老大臣“理智”“称职”的评价,更为后文的情节埋下伏笔。
(3)《皇帝的新装》以什么为线索 主要写了哪几个情节
明确:以“新装”为线索;主要写了“爱新装”“织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等情节。
(4)为《皇帝的新装》故事情节设题。
示例:①皇帝有何嗜好 课文是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
②两个骗子是怎样设的圈套
③皇帝先后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和官员去看新装制作情况,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 他回去是如何向皇帝汇报的 官员有何心理活动 他又是如何汇报的
④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 说了什么
⑤在游行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 他们又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
⑥最后谁说出了真话
⑦结果如何
考点二:体会联想与想象
1.《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请结合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小圣施威降大圣》写了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斗法经过,抓住一个“变”字,展开想象;在斗法的过程中,孙悟空使出七十二般变化,二郎神则紧随其后,孙悟空先后变成动物、土地庙和二郎神本人等,最终取得了胜利。场面神奇异幻,极富想象力,妙趣横生。
2.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明确: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抟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
3.怎样理解《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的夸张和想象?
明确:夸张而又合理的想象是本文的一个鲜明特点。开头一段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接着写骗子们声称新衣有“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一奇怪的特性。于是,上至皇帝大臣,下至观看游行的老百姓都异口同声、自欺欺人,称赞皇帝的“新装”。想象看似夸张,其实又很合理。
由此可以看出,想象是以现实生活作为基础的,有生活的真实;而夸张是渗透在想象之中的,它可以凸显故事的主题,更鲜明地暴露对象的本质,加强艺术的感染力。作者成功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绘出了一幅自欺欺人的群丑图。
考点三:把握人物形象
1.《小圣施威降大圣》主要刻画了孙悟空和二郎神两个人物形象,请问: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示例:我喜欢大圣,因为他神通广大,敢于反抗,机敏、坚毅、勇敢、无畏。
我喜欢真君,因为他本领高强,总能识破大圣的各种变化,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
2.对皇帝这一人物形象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是想借织布一事来考验他的臣民,可见他的聪明与狡猾。
B.两个骗子骗皇帝能够取得成功,表现了他们骗术的高明,让人在不自觉中就能上当受骗。
C.皇帝由于喜好穿新衣而受骗,表明皇帝思想单纯,生活腐化;两个骗子骗人捞钱,表明他们的贪婪狡猾。
D.皇帝是个很不称职、爱慕虚荣、愚蠢而又狡猾的人。
【答案】 D
【解析】赏析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言行描写具体举例,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用反选排除法,评价语“聪明”“高明”“让人不自觉受骗”“ 思想单纯”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
3.请你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用“女娲是一个 ”这一句式写出女娲的形象。
明确:
(1)女娲是一个神,她一天能够变化七十次,能揉黄泥造人,能挥洒泥浆造人……具有“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2)女娲是一个人,她寂寞孤独、自豪欣慰、忙碌疲倦……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具有“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3.你如何评价《皇帝的新装》中两个骗子 (可以多方面想象)
示例:
①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②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捞取钱财。
③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入法网,这很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窗——他并不痛恨这两个骗子。
考点四:语言赏析
1.揣摩下列加横线的词,品味其表达效果。
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明确:用“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除非”等词语把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夸张到极点,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
2.从描写、修辞、用词的角度赏析下面的文字。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 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明确:运用了心理描写。“骇人听闻”“最可怕的事情”以及两个反问句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还用了“极”“十二分”等程度修饰语,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愚蠢。
3.(中考真题)请从描写、修辞或炼字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章中林《父亲的背影》)
【答案】此句既是细节描写,又在描写中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位因年龄、劳作而变得奇瘦无比的父亲描摹得栩栩如生。夸张、比喻的运用,又让人为这样平凡辛劳的“父辈”感到辛酸,作者对父亲的愧疚和感激之情也力透纸背,令人唏嘘。
考点五:寓言的寓意和启示
考点解读:
寓言往往具有哲理性、讽喻性,有着深刻的寓意。它往往凭借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让人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明辨是非、知晓善恶、认识美丑。“理解寓言的寓意”是中考的常见考点之一。
常见的考查形式:(1)这则寓言有什么寓意(或讽刺/揭示了什么)?(2)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题技法:
(1)看寓言的标题。寓言的标题一般都是对寓言内容的高度概括,可以通过弄清标题的意思,明确寓意。
(2)看寓言的开头和结尾。有的寓言在开头、结尾处有暗示(明示)寓意的语句。
(3)看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寓言中的某些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4)分析人物形象。一则寓言中,可能会出现多个人物,从不同的人物入手进行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寓意。
(5)分析故事情节。分析故事的发展经过,找出存在于故事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往往可以洞悉寓意。
(6)联系实际。这是弄懂寓意的关键。寓言的主人公一般都象征着生活中的人或事物。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有利于理解寓言的寓意。
实战演练:
(1)《杞人忧天》这则寓言虽然讽刺的是杞人,但是对我们也有很强的警示意味,请你说一说。从现在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明确:之所以杞人可笑,是因为他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这启示我们要努力学习,发奋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不要闹出这样低级的笑话来。
从现在来看,杞人忧天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简单地看成傻子行为,从新的宇宙观、环保观来说,还是有理由的。比如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就值得我们忧虑。所以我们要“忧天”。
(2)设想如果赫尔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雕像的价格后,就悄然离去,蚊子也没有撞上蜘蛛网,我们又能读出怎样的寓意呢?
明确:赞美有自知之明的人;知己知彼,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方能百战不殆。
●理解童话的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
[答题支架]
①把握童话特点:童话符合儿童心理,也是社会生活写照,如小孩子大部分是真诚的。
②明确作者情感:童话中的人、物往往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感,需联系思考。
③联系文本内容与社会现实作答。
(3)《皇帝的新装》篇末由一个小孩子来说出真相有什么深意?
明确: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社会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表明小孩子既天真又大胆、率真,从侧面反衬了成年人的自私和虚伪。这一笔,使故事情节陡转,深刻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题,增强了童话的讽刺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考点六:探究归纳写作技巧(如何写)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在短短篇幅内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展现人物形象。请举例进行简要赏析,并概括赫耳墨斯的人物形象。
手法 赏析
语言、神态描写 对赫耳墨斯询问宙斯和赫拉雕像时的语言、神态的描写,间接反映了赫耳墨斯的狂妄自大。
心理描写 直接描写赫耳墨斯的心理,凸显其骄傲自大。
心理描写 三个雕像价格的对比,讽刺了赫耳墨斯的爱慕虚荣与自命不凡。
铺垫 没有直接问自己雕像的价格,而先问宙斯和赫拉的做铺垫,这种曲折的“问”讽刺了赫耳墨斯的妄自尊大。
赫耳墨斯是一个爱慕虚荣、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的人。
2.《蚊子和狮子》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蚊子的形象?
①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明确:动作描写。一系列动作,表现了蚊子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敌,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②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蚊子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情态。
3.《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这两则寓言都选自《伊索寓言》,它们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异同点呢?
相同点:①先叙后议,叙议结合;②白描;③对比。
不同点:
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以三问三答展开一个故事,《蚊子和狮子》以蚊子的行踪来展开故事;
②《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以神喻人,《蚊子和狮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③《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结尾出乎意料,造成文意的“突转”,余味悠长。《蚊子和狮子》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4.《穿井得一人》幽默风趣何在?(写作特色)
明确: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一个人的劳力)或把“得(需要)(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那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5.《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之所以读来如此生动有趣,引人入胜,除了构思巧妙、立意深刻之外,作者还善于展开想象,用丰富的细节描写来刻画形象,寄寓深刻内涵。结合皇帝穿新衣的情节,说说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
明确:穿新衣过程中作者极力刻画了一群人的丑态:首先,出场人物有皇帝、高贵的骑士、骗子、典礼官、托后裙的内臣们,人物多,场面热闹;其次,这么多人都是心口不一,虚伪至极,作者用补充的方式点出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再次,作者用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人物的丑态。
七、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
1.诗歌的一、二两句用到了_____的写作手法,表达作者_____的心情。(对比 乐观开朗)
2.刘禹锡《秋词》(其一)中直接表达秋日胜春朝看法的诗句是: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诗中描绘“秋日胜春朝”景象的句子是什么 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表达了诗人虽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奋的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4.比较阅读。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 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夜雨寄北》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用“/”画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拍。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话]:_(①何时能够 ②再 ;回叙;)
4.本诗中“却话”一词照应了“______”。(何当)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①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注】①取次:任意,随意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争奈归期未可期”与李商隐诗中“ ______________ ”一句意思相近。(君问归期未有期)
(2)从全词来看,晏几道在听杜鹃啼叫的过程中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作简要分析。
作者在明朗春日中初闻鹃啼感到“殷勤”,内心愉悦,杜鹃不停啼叫催归,引发了作者的思归之情,最后抒发自己羁旅在外,有家难归的无奈与叹息。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靠着青山的十里楼台的旁边,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了杜鹃啼叫,叙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
B.“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一句,赋予杜鹃以人的情感,与流莺形成对比,暗赞流莺。
C.“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意境尤深。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如今离别的相思之苦;在时间与空间的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风雨大作》中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2.表现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的诗句是: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
3.诗中的“僵”“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何作用?
“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出意志坚定不移。
4.“夜阑卧听风吹雨”中 “风吹雨”一语双关,应怎样理解?
诗中的“风吹雨 既是眼前情景,又象征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鉴赏。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的后两句,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_______自然地联系起来,借此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境 诗人的爱国激情和杀敌决心)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B. “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 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臆想,并非身临疆场。
D. 全诗奔放雄浑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人肺腑。
《潼 关》
这首____________(体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独特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激情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七言绝句 高城 秋风 黄河 群山 冲破封建束缚 追求个性解放)
丰富的想象——造人的具体过程
巧妙的构思——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人性化描写——造人后的欢欣喜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15张PPT)
..................................................................................
七 年 级 上 册 第 六 单 元
..................................................................................
单 元 复 习
掣
chè
淬
规模
寻觅
吆喝
踪迹
庙宇
神通
翎毛
青鹞
鹭鸶
老鹳
鳜鱼
cuì
mì
zōnɡ
línɡ
yào
lù sī
ɡuàn
ɡuì
淬火、淬炼。
风驰电掣
yāo he
建议识记字词补充归纳
钳子
蓼汀
拽满
窗棂
愕然
qián
liǎo tīnɡ
zhuài
línɡ
è
高擎
qínɡ
提防
原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dī
字词梳理
第21课 《小圣施威降大圣》
●读读写写
( )钉住
( )斩钉截铁
钉
dìnɡ
dīnɡ
( )水溜
( )溜冰
溜
liù
liū
●多音字
与“把钉子捶打进别的东西;用钉子等固定、组合东西;用针线缝”这三个意思相关时,一般读dìnɡ。
揖( )作揖
缉( )通缉
yī
jī
●形近字
【形旁辨字法】 丝( )线绣( )花美,金( )属易生锈。
【串句记忆法】 所谓国粹( ),就是历经时代淬( )炼而不朽的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
xiù
cuì
cuì
掣【chè】:抽,拿。
淬【cuì】:铸刀剑烧红了浸入水中迅速冷却叫淬。文章指潜进水里。
规模【guī mó】:规划出的实体模型。
寻觅【xún mì】:寻求,探索。
吆喝【yāo he】:大声喊叫或叫卖等。
踪迹【zōng jì】: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
庙宇【miào yǔ】:供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
神通【shén tōng】:神奇能力和高超的手段和本领。
提防【dī fang】:小心防备,注意防范。
词语集注
考考你
尽情
哪边
直接
兽 怯 xiàng chè
B
点拨:“这”“那”“此”是指示代词,“阵”是量词。
天蓬元帅
九齿钉钯
称说有病
笨 赐 聘( )
炫耀 称职( ) 愚蠢( )
现款 妥当( ) 理智
呈报 钦差( ) 滑稽( )
圈定 狡猾( ) 陛下( )
爵士( ) 头衔( ) 勋章( )
袍子( ) 不可救药 随声附和( )
骇人听闻( )
chèn
chǔn
tuǒ dànɡ
qīn chāi
jī
xián
xūn
páo
hè
hài
与衣物相关,故左边为“礻”。
聘请、聘礼
pìn
jiǎo huá
bì
jué
不聪明,如“笨鸟先飞”。
不灵活,如“笨手笨脚”。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木兰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
给,指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晚辈,敬辞。赏给的东西,给予的好处。
第22课 《皇帝的新装》
●读读写写
●多音字
拾
( )拾取
( )拾级
分
( )分外
( )分开
shí
shè
fèn
fēn
更
( )更衣
( )更加
ɡēnɡ
ɡènɡ
系
( )系鞋带
( )联系
jì
xì
逐步登阶
【记少余多法】
1.“拾”表示“轻步而上”的意思时,读shè;其余情况一般读shí。
2.“系”只在表动作“打结,扣”的意思时读jì,其他情况都读xì。
3.“更”表示“更加”和“再,又”的意思时,读ɡènɡ;其余情况一般读ɡēnɡ。
●形近字
勋( )勋章
陨( )陨石
袍( )袍子
炮( )如法炮制
殒( )殒命
咆( )咆哮
xūn
páo
yǔn
yǔn
páo
páo
狡( )狡猾
绞( )绞尽脑汁
骇( )骇人听闻
赅( )言简意赅
佼( )佼佼者
jiǎo
hài
ɡāi
骸( )骸骨
hái
jiǎo
jiǎo
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
笨(bèn):
①不聪明:~人。~拙。~伯(a.傻瓜,愚蠢的人;b.肥大的人)。愚~。
②不灵巧:嘴~。~口拙舌。~鸟先飞。
③粗重,费力气的:~重。~活。粗~。
赐(cì):
①给,旧时指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小辈:~予。~死。赏~。恩~。
②敬辞:请~教。希~函。
③赏给的东西,给予的好处:厚~。受~良多。
聘(pìn):
①访问:~问(古代指代表国家访问友邦)。通~。~使往来。
②请人担任职务:~书。~用。~请。招~。
③定婚或女子出嫁:~礼(彩礼)。~金。~姑娘。
词语集注
★炫耀(xuàn yào):从各方面(多指金钱、权力、地位等)特意强调自己(略带夸大自己,看轻别人的意思)。泛指夸耀。
称职(chèn zhí):才能与职位相称。
愚蠢(yú chǔn):愚笨无知。
现款(xiàn kuǎn):可以当场交付的货币。
妥当(tuǒ dàng):稳妥适当地。
理智(lǐ zhì):一个人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
呈报(chéng bào):敬词,呈文上报。
钦差(qīn chāi):旧指皇帝特命去外地办事的官吏。
滑稽(huá jī):形容一个人语言、动作等的幽默诙谐,引人发笑。
圈定(quān dìng):画圈选定(人选、范围等)。
狡猾(jiǎo huá);诡诈不可信,狡诈刁钻。
所炫耀的常是人、事、力量等,常带贬义色彩。
陛下(bì xià):对君主的尊称。
爵士(jué shì):①欧洲君主国的最低爵位,不世袭,不在贵族之列 ②领有爵士头衔的人
头衔(tóu xián):指官衔、学衔等称号。
勋章(xūn zhāng):授给有功者的荣誉证章。
袍子(páo zǐ):表示或标志某一行业、等级或职务的装束。
★不可救药(bù kě jiù yào):药:治疗。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贬义)
★骇人听闻(hài rén tīng wén):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贬义)
★随声附和(suí shēng fù hè):和:声音相应。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
也说“无可救药”
含贬义,近义词:人云亦云
含贬义,不可用于好人好事
骇人听闻:指卑劣、残暴的事坏到了使人吃惊的程度,所指的事是客观事实,且为坏事。
耸人听闻:指对夸大了的或捏造出来的事感到震惊,所指的事多是故意编造出来的,不一定存在。
考考你
这布难道不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这布怎能不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
xián xūn 御聘
建意 建议
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人云亦云
揉 荒凉
莽莽( ) 蓬勃( ) 澄澈( ) 掺和( ) 气概( )
灵敏 泥潭 绵延
灵机一动 眉开眼笑
mǎnɡ
pénɡ
ɡài
chénɡchè
chānhuo
注意中间是“犬”。
用手来回搓:揉眼睛
使东西弯曲:矫揉造作
泥坑,也用于比喻不能自拔的困难境地。
反应快,可形容动作或嗅觉等。
第23课 《女娲造人》
●读读写写
·建议识记字词补充归纳·
女娲( ) 榛榛( )
幽光( ) 掘起( )
兴高采烈( )
wā
zhēn
yōu
jué
xìnɡ
以义辨形
采:精神,神色。
彩:颜色,表示赞赏的欢呼声等。
( )开辟
( )复辟
辟
pì
bì
( )省事
( )省悟
省
shěnɡ
xǐnɡ
( )创造
( )创伤
创
chuànɡ
chuānɡ
●多音字
字音巧记
意为“开始”读chuànɡ。
意为“伤”读chuānɡ。
掺( )
渗( )
掺和
渗透
chān
shèn
揉( )
糅( )
蹂( )
揉面杂糅
蹂躏
róu
róu
róu
【口诀记忆法】草木青翠,长势蓬(pénɡ)勃。竹苇搭篷(pénɡ),注意防火。
延( )
廷( )
绵延宫廷
yán
tínɡ
●形近字
蓬( )
篷( )
蓬勃
篷车
pénɡ
pénɡ
揉(róu):
①用手来回擦或搓:~擦。~搓。~眼睛。
②团弄:~面。~泥球。
③使木弯曲:~轮(使木弯曲制作车轮)。“~木为耒”。
④古同“柔”,使降顺。
★荒凉(huāng liáng):荒芜冷落。形容旷野无人的景况。
寂寞(jì mò):冷清孤单;清静
莽莽( mǎng mǎng):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莽莽群山
蓬勃(péng bó):繁荣,旺盛。
★澄澈(chéng chè):清澈,水清见底。
掺和(chān huo):掺和,混杂。犹言参与、插手。
非凡(fēi fán):出色的或突出的
词语集注
近义词:荒僻;反义词:繁华
反义词:混浊
气概(qì gài):名词,意思是正直豪迈的态度,或者在某种活动中或生存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
灵敏(líng mǐn):①具有容易受影响或受感动的能力;能够显示微小差别
②头脑机敏
泥潭(ní tán):通常为暴风雨所留下的小污水坑。
绵延(mián yán):有连续不绝和弥漫延续等义。一直延续到完结,中间未曾间断(多用于形容山,如:绵延的山径/群山绵延千里)。
神通广大(shén tōng guǎng dà):神通:原是佛家语,指神奇的法术。法术广大无边。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褒义)
灵机一动(líng jī yī dòng);灵机:灵活的心思。急忙中转了一下念头(多指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 褒义
★眉开眼笑(méi kāi yǎn xiào): 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近义词:喜笑颜开
考考你
这世间显得荒凉寂寞
pì 兽 zhēn
篷勃 蓬勃
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天地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窜向(cuàn) 拗断(ào) 雕缕(lòu) 人声鼎沸(dǐng)
B.感概(kǎi) 争执(zhì) 企盼(qǐ) 恍然大悟(huǎng)
C.确凿(záo) 盔甲(kuī) 拼凑(còu) 花团锦簇(cù)
D.和霭(ǎi) 渊博(yuān) 沉浸(qìn) 油然而生(yóu)
●小试牛刀(21-23课)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想象为人类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阅读童话,我们可以想象滑稽
( )可笑的皇帝游行的情景。阅读小说,我们可以想象孙悟空与二郎神“一物降一物”斗法时的神tōnɡ( )。阅读神话,我们可以想象女娲造人后生气pénɡ( )勃的原野。阅读寓言,我们可以想象被弱小的蚊子打败后狮子的表情。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验更广大的世界。
滑稽( jī ) 神tōnɡ( 通 ) pénɡ( 蓬 )勃
.
1.重点字词
芜湖(wú) 溃退(kuì) 荻港(dí)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阻遏(è) 管辖(xiá) 逃窜(cuàn)
摧枯拉朽(xiǔ) 锐不可当(dānɡ) 督战(dū ) 瑞典(ruì)
挪威( nuó ) 诺贝尔( nuò ) 颁发( bān ) 渗透(shèn)
遗嘱(zhǔ ) 巨额( é ) 仲裁( zhònɡ cái )
凌空( línɡ ) 优雅( yǎ ) 掠过( lüè ) 翘首( qiáo )
酷似( kù ) 敦煌( huánɡ ) 潇洒(xiāo ) 慷慨( kǎi )
绷直( bēnɡ ) 轻盈(yínɡ) 悄然(qiǎo) 由衷(zhōnɡ )
一刹那(chà) 眼花缭乱( liáo ) 屏息敛声(bǐnɡ) 震耳欲聋( zhèn )
澎湃( pénɡ pài ) 呼啸(xiào) 镌刻(juān ) 一丝不苟( ɡǒu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经常早退,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B.在学校的选修课和综合实践课上,孩子们专心致志地听讲,并随声附和,踊跃发言。
C.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D.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演讲起来妙语连珠,高谈阔论,很受听众青睐。
C
·建议识记字词补充归纳·
雕像 庇护( ) 爱慕 虚荣
bì
●读读写写
tiān tou
赫拉( ) 添头( )
hè
第24课《寓言四则》
较量 凯歌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赫( )赫拉
赦( )赦免
郝( )姓郝
●形近字
hè
shè
hǎo
慕( )爱慕
募( )募捐
暮( )日暮
mù
mù
mù
●多音字
( )强大、差强人意
( )强迫、强词夺理、强人所难、强迫症、强颜欢笑
( )倔强
qiánɡ
jiànɡ
强
qiǎnɡ
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 )爪子
( )爪牙
爪
zhuǎ
zhǎo
( )喇叭
( )呼喇( )哈喇子
喇
lǎ
lā
lá
同“呼啦”,拟声词。
流出来的口水。
雕像(diāo xiàng):用材料经过特殊工艺,雕塑出各种像的一种作品。
★庇护(bì hù):袒护;掩护。
爱慕(ài mù):喜欢羡慕。
虚荣(xū róng):虚幻的荣耀。
较量(jiào liàng):通过比赛或打仗等方式分出双方高低上下。
凯歌(kǎi gē):①得胜时所唱的歌 ②歌唱胜利。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贬义)
词语集注
庇护:有褒贬两义。褒义为“保护”,贬义同“袒护”。
袒护:含贬义,指出于私心偏爱,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或保护。
考考你
【解析】B项,添头:指买东西时商家为促销而额外赠送给顾客的东西。
B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
及:待,等到 穿:挖掘
道:讲述
闻:听到,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使:使唤
亡:无,没有
晓:告知,开导
若:你
只使:纵使,即使 中伤:伤害
四虚:四方
舍:同“释”,解除、消除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
及其家穿井
古义:挖掘,开凿。
今义: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
◆古今异义
国人道之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积块耳
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因往晓之
古义:告知,开导。
今义:天刚亮的时候,知道。
身亡所寄
古义:无,没有。
今义:死,逃跑。
若屈伸呼吸
古义:人称代词,你。
今义:好像;如果。
亦不能有所中伤
古义:伤害。
今义: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止增笑耳(《狼》)
◆一词多义
之
宋之丁氏
闻之于宋君
代词,指这件事
助词,的
闻
有闻而传之者曰
闻之于宋君
求闻之若此
动词,知道、听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名词,消息
于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于我如浮云
介词,在
介词,向
介词,对、对于
及
及其家穿井
将复何及
动词,赶得上
介词,待、等到
《诫子书》
《〈论语〉十二章》
日
日月星宿
终日在地上行止
名词,太阳
名词,一天
其
其人曰
奈何忧其坏
代词,那、那个
代词,它,指地
因
因往晓之
未若柳絮因风起
连词,于是、就
介词,趁、乘
若
若屈伸呼吸
求闻之若此
人称代词,你
动词,如同、像
止
终日在天中行止止有剩骨
动词,停止
副词,仅、只
《狼》
《咏雪》
◆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文言句式
倒装句: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状语后置,即“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状语后置,即“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
同“释”,解除、消除
固定句式:
奈地坏何
[固定句式“奈……何”,意为“拿……怎么办”]
判断句: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判断句式“非……也”,表否定判断]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译文】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
2.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姓丁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3.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译文】家中没有井,要到外边打水浇田,(因此)经常要一个人在外(专门做这件事)。
4.其人曰:“奈地坏何 ”
【译文】那个人又说:‘地陷落怎么办呢
◆句子翻译
1.重点字词
芜湖(wú) 溃退(kuì) 荻港(dí)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阻遏(è) 管辖(xiá) 逃窜(cuàn)
摧枯拉朽(xiǔ) 锐不可当(dānɡ) 督战(dū ) 瑞典(ruì)
挪威( nuó ) 诺贝尔( nuò ) 颁发( bān ) 渗透(shèn)
遗嘱(zhǔ ) 巨额( é ) 仲裁( zhònɡ cái )
凌空( línɡ ) 优雅( yǎ ) 掠过( lüè ) 翘首( qiáo )
酷似( kù ) 敦煌( huánɡ ) 潇洒(xiāo ) 慷慨( kǎi )
绷直( bēnɡ ) 轻盈(yínɡ) 悄然(qiǎo) 由衷(zhōnɡ )
一刹那(chà) 眼花缭乱( liáo ) 屏息敛声(bǐnɡ) 震耳欲聋( zhèn )
澎湃( pénɡ pài ) 呼啸(xiào) 镌刻(juān ) 一丝不苟( ɡǒu )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甲】《穿井得一人》(略)
【乙】
南顿①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③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④。”目痛小疾,亦行⑤自愈。众犬吠声⑥,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⑦。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选自《搜神记》,有删改)
【注】①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②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 ③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④豚:小猪。⑤行:不久。⑥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比喻自己没有主见,任意附和他人。⑦翕赫:隆盛。此指轰动、惊动。
考考你
1.重点字词
芜湖(wú) 溃退(kuì) 荻港(dí)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阻遏(è) 管辖(xiá) 逃窜(cuàn)
摧枯拉朽(xiǔ) 锐不可当(dānɡ) 督战(dū ) 瑞典(ruì)
挪威( nuó ) 诺贝尔( nuò ) 颁发( bān ) 渗透(shèn)
遗嘱(zhǔ ) 巨额( é ) 仲裁( zhònɡ cái )
凌空( línɡ ) 优雅( yǎ ) 掠过( lüè ) 翘首( qiáo )
酷似( kù ) 敦煌( huánɡ ) 潇洒(xiāo ) 慷慨( kǎi )
绷直( bēnɡ ) 轻盈(yínɡ) 悄然(qiǎo) 由衷(zhōnɡ )
一刹那(chà) 眼花缭乱( liáo ) 屏息敛声(bǐnɡ) 震耳欲聋( zhèn )
澎湃( pénɡ pài ) 呼啸(xiào) 镌刻(juān ) 一丝不苟( ɡǒu )
1.给下面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一处,用“/”标出)
有 病 目 痛 者 息 阴 下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国人道之 道:
(2)丁氏对曰 对:
有病目痛者/息阴下
讲述
应答,回答
3.下面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丁氏穿井得一人 盲者得视 B.因植种 未若柳絮因风起
C.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 将复何及 D.以余浆灌溉 间一岁余
4.把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C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关键词:求、闻、若)
【解析】3.A项,得到,获得/ 得以;B项,于是,就/趁、乘;C项,又;D项,剩余,多余/ 整数后表示不定的零数。
1.重点字词
芜湖(wú) 溃退(kuì) 荻港(dí)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阻遏(è) 管辖(xiá) 逃窜(cuàn)
摧枯拉朽(xiǔ) 锐不可当(dānɡ) 督战(dū ) 瑞典(ruì)
挪威( nuó ) 诺贝尔( nuò ) 颁发( bān ) 渗透(shèn)
遗嘱(zhǔ ) 巨额( é ) 仲裁( zhònɡ cái )
凌空( línɡ ) 优雅( yǎ ) 掠过( lüè ) 翘首( qiáo )
酷似( kù ) 敦煌( huánɡ ) 潇洒(xiāo ) 慷慨( kǎi )
绷直( bēnɡ ) 轻盈(yínɡ) 悄然(qiǎo) 由衷(zhōnɡ )
一刹那(chà) 眼花缭乱( liáo ) 屏息敛声(bǐnɡ) 震耳欲聋( zhèn )
澎湃( pénɡ pài ) 呼啸(xiào) 镌刻(juān ) 一丝不苟( ɡǒu )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传闻
【答案示例】 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轻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参考译文】
【乙】南顿人张助在田里种庄稼,看见一个李核,想把它带回去。又回头看见根部枯空的桑树里有土,于是就种了进去,用剩下的水浇灌。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反而又长出了李树,就互相转告。有一个眼痛的病人在树下乘凉,说:“李树使我的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眼痛是小病,自己不久也会痊愈。众人盲目附和,(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在李树边上下车马的常有数千,旁边摆满了酒肉。过了一年多,张助从远处回来,看见了惊讶地说:“这有什么神呀,这是我种的啊。”于是就把树砍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杞人忧天》(略)
【乙】(陆象先)罢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按察使,为政尚仁恕。司马韦抱真谏曰:“公当峻扑罚以示威,不然,民慢且无畏。”答曰:“政在治之而已,必刑法以树威乎 ”卒不从,而蜀化。累徙蒲州刺史,兼河东按察使。小吏有罪,诫遣之,大吏白争,以为可杖,象先曰:“人情大抵不相远,谓彼不晓吾言邪 必责者,当以汝为始。”大吏惭而退。尝曰:“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第澄其源,何忧不简邪 ”故所至民吏怀之。(节选自(《新唐书·陆象先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身亡所寄 ②因往晓之____________
③累徙蒲州刺史 ④大吏白争 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作用。
3.你从【甲】【乙】两文中获得了怎样的教益
同“无”,没有
告知,开导
屡次
争论,争辩
【甲】【乙】两文采用借事寓理的手法,以语言描写等方式描绘人物形象,都讽刺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我们不要毫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示例:①对不切实际的问题不要庸人自扰。 ②做人要脚踏实地,要有远大的理想、志向。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④人要完善个人知识体系,用自己的知识去了解环境、社会,不能一味空想。
作品作者
1.《小圣施威降大圣》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版),原标题为《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小圣”指二郎神杨戬,他乃玉帝之妹和凡人所生,一半是人一半是神,号为“二郎显圣真君”。
2.《皇帝的新装》一文的体裁是童话,作者是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夜莺》等大量优秀的童话作品。
文学文体常识
3.《女娲造人》选自《神话故事新编》,是袁珂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它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4.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后人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
5.《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属于杂家代表著作。《杞人忧天》选自《列子》。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小红帽》《皇帝的新装》等。
B.吴承恩是明代小说家,一般认为古代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是他所著。
C.《伊索寓言》的语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
D.《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小试牛刀
A
1.白话小说。
白话小说,相对于“文言小说”而言,是唐宋以来用通俗语言(白话)所写的小说的统称,它的前身是民间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
明清白话小说的特点有:
①讲究情节的曲折和故事的完整,往往把刻画人物的行动、语言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②叙述时常带有说书人的印记,如“看官听说”“且把闲话休提”“且听下回分解”等;
③为了需要而设置巧合,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文体知识
2.童话。
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3.神话。
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是反映远古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表现了远古人民与自然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它大致分为三类——创世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其中以创世神话最为重要。创世神话又称开辟神话,是人类早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做的幼稚解释与描述,反映出古人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这类神话大体可以分为由神来开辟大地、
由巨人化生万物和自然演化而形成世界三
大类。
4.寓言。
寓言是一种隐含着明显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作者把所要说明的道理利用故事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寓”是寄托的意思,具体说,寓言就是把一种深刻的哲理或教训寄托在简短形象的故事里的文学样式。
寓言一般由“身体”(故事)
和“灵魂”(寓意) 两部分组成。
(1)《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反映生活的主要方式是( )
A.拟人和想象 B.比喻和夸张 C.想象和象征 D.想象和夸张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童话的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
B.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C.神话不是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D.寓言中的主人翁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和现象。
●小试牛刀
D
D
【解析】寓言中的主人翁也可以是人。
1.重点字词
芜湖(wú) 溃退(kuì) 荻港(dí)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阻遏(è) 管辖(xiá) 逃窜(cuàn)
摧枯拉朽(xiǔ) 锐不可当(dānɡ) 督战(dū ) 瑞典(ruì)
挪威( nuó ) 诺贝尔( nuò ) 颁发( bān ) 渗透(shèn)
遗嘱(zhǔ ) 巨额( é ) 仲裁( zhònɡ cái )
凌空( línɡ ) 优雅( yǎ ) 掠过( lüè ) 翘首( qiáo )
酷似( kù ) 敦煌( huánɡ ) 潇洒(xiāo ) 慷慨( kǎi )
绷直( bēnɡ ) 轻盈(yínɡ) 悄然(qiǎo) 由衷(zhōnɡ )
一刹那(chà) 眼花缭乱( liáo ) 屏息敛声(bǐnɡ) 震耳欲聋( zhèn )
澎湃( pénɡ pài ) 呼啸(xiào) 镌刻(juān ) 一丝不苟( ɡǒu )
(3)关于童话和寓言,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在篇幅上,童话的篇幅一般比寓言短小,语言更加凝练,结构更为简单。
B.在情节上,童话更富于幻想,人物活动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而寓言一般不做曲折复杂的情节描写,而是以简短的比喻性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C.在表现手法上,两者都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D.在修辞手法上,两者都常采用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都有劝诫、歌颂或讽刺的作用。
【答案与解析】A 将“寓言”与“童话”交换位置。
(一)联想和想象
1.联想和想象的概念。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而想象是指在头脑中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
判定是“联想”还是“想象”的主要方法,可以看这事物是否会出现在现实世界。如果不会,则是想象;如果会,且两者有联系,则为联想。
课内知识点
(1)联想的种类。
①相似联想:指因事物间外形、色彩、声音、 性质材料等相似而展开的联想。
如:
联想到:起伏的波浪、麦浪、绳子、匍匐前进的蛇、妈妈的皱纹、蜿蜒的小路、数学的涵数图像、商品价值规律运动、成绩的起伏不定、曲折的人生之路……
②相关联想:由这一事物想到和这一事物有关系的其他事物。
如:由水可以联想到船、鱼、树、人、大海、瀑布、环境污染、血液、水滴石穿、温柔似水、黄河之水天上来……
③对比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和它的形状、性质、状态等方面相对或相反的另一事物的联想过程。
如: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想象的运用。
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且在写作时要注意一定的方法。
①想象必须符合生活的逻辑。
想象创造出来的新形象(人物、情节、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的环境、由人物、事物和环境构成的完整生活画面)必须符合生活本身所固有的一些规律,这样才会使人可信。
②根据材料想象必须服从作文主旨的需要。
③选择好想象的“触发点”,从眼前所见所闻出发,拣出想象的“线头”。
“触发点”选择得好,想象的阀门打开,就如同童话世界里的魔棒一样,脑中会闪出很多奇妙的事物,许多生动的形象。
④眼前的实景与想象中的“虚景”要注意过渡、衔接,做到妥帖、自然。
一是联想要自然恰切;
二是想象要合情合理;
三是联想和想象要有新意。
2.联想与想象的区别与联系。
在概念上有区别,但在实际写作中往往又交织在一起,结合着用。
3.如何运用联想与想象?
●小试牛刀
发挥想象和联想,补充下列句子。
示例:甜蜜的梦,好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住他,它已经跑了。
(1)照在地上的月光,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放的牵牛花,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笼子里的小鹦鹉,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照在地上的月光,好像柔柔的海水静静淌着,泛着清冷的光,带来阵阵凉意。
(2)开放的牵牛花,好像一只小酒杯,露水盛在里面,像甜甜的酒。
(3)笼子里的小鹦鹉,好像一个活泼的小孩,蹦来跳去,一刻也不停歇。
(二)夸张修辞手法
1.什么叫夸张?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扩大夸张
(2)序数词。
缩小夸张
超前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成语:一手遮天、一日三秋、一毛不拔等。
2.夸张的分类。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这房间,连个巴掌大都没有。现有成语“寸土必争、滴水不漏、寸步难行”等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扩大夸张
缩小夸张
超前夸张
下列选项中对夸张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她瘦得像一张纸,风一吹她就随风的方向走了。(这句话属于缩小夸张,表现了风很大。)
B.刚刚走出门,他脸上的眼泪就瞬间冻成了冰条。(这句话属于扩大夸张,表现了他脸上的眼泪冻结速度之快。)
C.自习课上,班里非常安静,连鹅毛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这句话属于缩小夸张,表现了班里非常安静。)
D.我一进屋就看见妈妈在和面,我知道这是又要包饺子了,那饺子的香气瞬间萦绕在了鼻端。(这句话属于超前夸张,表现了妈妈包饺子的手艺好。)
C
【解析】A项句子属于缩小夸张,表现的是她很瘦,而不是风很大。B项句子属于扩大夸张,表现的是室外的寒冷,而不是他脸上的眼泪冻结速度之快。D项句子属于超前夸张,突出饺子的香气,好吃。故选C项。
●小试牛刀
一、代词及分类
1.什么叫代词?
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词。如:我、他们、
自己、人家、谁、怎样、多少、那里、这儿、这么些等。
语法补白
人称代词
(2)序数词。
疑问代词
指示代词
表示你自己、我、他、我们、你们、他们等。例如,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等。
第一人称代词单数用“我”,复数用“我们”;
2.代词的分类。
第二人称单数用“你”,敬称用“您”,复数用“你们”;
第三人称单数用“他”“她”或“它”,复数用“他们”。
(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
分类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2)疑问代词:表示疑问,用来询问或指示某事。例如,谁、什么、哪个、哪些等。
(3)指示代词:表示指示或指称某事。例如,这、那、这些、那些等。一般有近指和远指。
近指:如“这、这里、这么、这样、这么些”
远指:如“那、那里、那么、那样、那么些”
(4)不定代词:不定代词是指代不确定或未指定事物的代词,包括“一些、任何、几个、有些、没什么、所有”等。不定代词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灵活性和表达的多样性。
代词的语法功能
(1)人称代词在句中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
3
你的成绩不错。(你——第二人称代词,做“成绩”的定语)
2
我不喜欢她。(她--第三人称代词,做宾语)
1
他来了。(他——第三人称代词,做主语)
二、代词的语法功能
这是我的书。(这-----近指代词,做主语)
2.
那些衣服都很贵。(那些--远指代词,做“衣服”的定语)
02
我要这样做,才可以令你满意。(这样---近指代词,做状语)
03
01
01
02
(2)指示代词主要作用在于指称人和事物,在句中可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和表示程度的副词,充任主语、定语和状语。
这是谁的书包?(谁---询问,做“书包”的定语)
2.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谁---设问,做主语)
02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谁---反问,做主语)
03
01
01
02
(3)疑问代词的主要用途是表示有疑而问(询问)或无疑而问(反问、设问)。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代词。
(1)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
(2)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道哪里去了。
(3)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疑问代词:
“我”“它”
“那”
“哪里”“什么”
●小试牛刀
2.请把下面文字中的代词圈出来。
“是谁?为什么偏偏是我的父亲?”多少次我问自己。
当我为这个世界的黑暗和痛苦发出第一声哭喊时,父亲就像山那边 每一天升腾的那轮红红亮亮的太阳,点亮了我的整个世界。就在那一刻,父亲把自己铸成了我永恒的向往。
3.下面片段中画线部分中的“它们”指什么?
耕作的诗人(片段)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它们”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等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业内人士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及电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元宇宙”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关键词。(句中的“关键词”是形容词)( )
(2)一个个山乡巨变,一幅幅锦绣画卷,是对“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的生动诠释。(句中的“诠释”是名词)( )
(3)建筑群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古树苍劲挺拔,直入云霄。虽处繁华的都市,这里依然是静谧而古朴的。(句中的“这里”是指示代词)( )
(4)古人在人际交往中用词颇有讲究,如在称自己子女时会说“令郎、令爱”,称对方子女时会说“小儿、小女”。(句中的“令郎、令爱”是谦辞,“小儿、小女”是敬辞)( )
×
√
√
×
【解析】(1)“关键词”为名词;(4)“令郎、令爱”是敬辞,“小儿、小女”是谦辞。
变 化
地点
天空
天空
水里
水里
蓼汀之上
地面
④_______
①____
大鹚老
鱼
水蛇
花鸨
③________
真君
饿鹰
大海鹤
鱼鹰
②____
原形
原形
原形
麻雀
灰鹤
土地庙
灌江口
阅读重点
《小圣施威降大圣》思维导图
探究《小圣施威降大圣》“趣”之所在。
1.“趣”在题目。
(1)题目“小圣施威降大圣”包含了哪些有趣的信息?
小圣:指二郎神杨戬,“小”非地位或年龄的贬低,而是相对更高级别神仙的谦逊称呼,也体现其年轻有为的形象。他是玉帝外甥、玉鼎真人弟子,曾劈桃山救母,神通广大。
施威:意为展示威力,描述杨戬在对抗孙悟空时使用法术与武力,铺垫战斗场面的激烈。
降大圣:“大圣”即孙悟空,“降”暗示杨戬最终成功制服孙悟空的结果,构成故事高潮。
作者是借他们的称号有意造成阅读上的错位,以戏谑的口吻来演说两位神仙之间的故事,让人在忍俊不禁中产生阅读的渴望。
(2)小圣为“小”,却能降服“大”圣,为何怪也不怪?
“怪”:“小”,却能降服“大”;“不怪”:“大圣”是自封的,因此并不为官家认可。而杨戬的称号却是玉帝亲封,是大家公认的。由此,就不能从称号上来判定孙悟空和杨戬的神通与能力孰大孰小、孰高孰低,而最终小圣降服大圣也就不足为怪了。
问题探究
2.“趣”在比较。
(1)孙悟空、二郎神他们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
孙悟空:神通广大、本领高强、活泼顽皮、自由不羁、敢于反抗。
二郎神:法术高明、机敏心细、随机应变、矜持而不肯纡尊降贵。
(2)试举例说明二神的形象和性格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
示例:“水蛇跳一跳,又变做一只花鸨,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二郎即现原身,走将去,取过弹弓拽满,一弹子把他打个躘踵。”孙悟空一心只想戏耍杨戬,他才不管花鸨高贵还是低贱,而杨戬很是注重自己作为神仙的身份与地位,见孙悟空变作一只低贱的讨人厌的花鸨,不屑于和他争较变化之术,觉得无论变作什么都有失身份,便取过弹弓射打孙悟空。
3.“趣”在变化。
(1)孙悟空和杨戬在打斗过程中各自施展哪些变化的法术?
明确:大圣变作麻雀,小圣变作饿鹰;大圣变作大鹚老,小圣变作大海鹤;大圣变作鱼儿,小圣变作鱼鹰儿;大圣变作水蛇,小圣变作灰鹤。
(2)孙悟空每次变化,二郎神都能找到制伏他的办法,作者为什么不安排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角色?
预设 :孙悟空每一次变化,紧张中透着诙谐,使得情节一波三折,故事趣味横生,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安排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角色,就会使得故事平铺直叙,味同嚼蜡,无法吸引读者,也不能体现神魔小说情节曲折离奇的特点。
新装(线索)
做
骗子
(开端)
看
君臣
(发展)
展
皇帝
(高潮)
揭
小孩
(结局)
爱
皇帝
(引子)
《皇帝的新装》思维导图
新装(线索)
做
骗子
(开端)
看
君臣
(发展)
展
皇帝
(高潮)
揭
小孩
(结局)
爱
皇帝
(引子)
(1)刻画人物形象
作者是如何从多方面展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试简要分析。
方式 分析
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从外表刻画出人物丑态,又运用心理描写,从内在刻画人物的丑陋灵魂。
如老大臣看布,什么也没看到,却睁大眼睛装出欣赏的样子来称赞,显得愚蠢、虚伪又狡猾。
注意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和在情节发展里所起的不同作用来安排描写。
如老大臣“注意地听”骗子的描述,以便“照样背出来”;皇帝点头表示他的满意,并赐给骗子们爵位和勋章。这些不同的反应,符合人物的不同身份,丰富了人物形象。
问题探究
方式 分析
赋予情节合理性
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的反应不同,使读者感觉合理、可信。
使故事向纵深发展
如写皇帝带随员巡视时,所有人都看不到布料却虚假称赞,从而引出游行大典的情节。这样一环套一环,使故事走向高潮。
(2)推动情节发展
女娲造人
丰富的想象——造人的具体过程
巧妙的构思——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人性化描写——造人后的欢欣喜悦
《女娲造人》思维导图
作者就女娲为什么要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女娲是神,具有非凡能力,她造人的手段和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而在细节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从而使想象的内容既显“神威”,又符合人情事理。广阔的天地,莽莽的原野,死寂的气氛,使神通广大的女神感到了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就显得自然而真实;水中映出的或“笑”或“生气”的面容,诱发了她
如何理解课文的想象根植于现实又合情合理的特点?
的“灵机”,想象巧妙而富于人类经验;“妈妈”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忙碌疲倦,正显出了一位母亲的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情节是想象的,虽然大胆夸张,但又是根植于现实,合情合理的。
问题探究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思维导图
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说说赫耳墨斯听到了雕像者的话之后接下来会怎么做,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赫耳墨斯知道了自己的价值后,会幡然悔悟,从此尽职尽责,最后终于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赫耳墨斯知道了自己的价值后,大发雷霆,从此变本加厉,玩忽职守,最后越发不受人们尊重。
问题探究
狮子
蚊子
蜘蛛
挑战
胜利
以己之长,
克敌之短
误撞
死亡
得意忘形,
丧失警惕
智者必胜、骄兵必败
《蚊子和狮子》思维导图
探究《蚊子和狮子》
(1)这只蚊子有什么特点?
不畏强敌、自信勇敢,了解敌方弱点和自身长处,善于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但容易得意忘形。
(2)第一段五句话,每一句写的是一个情节,给每一个情节拟一个标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场战斗。
挑战——战斗——战胜——被俘——叹息。蚊子战胜了狮子,却被蜘蛛消灭。
(3)补写蚊子的心理活动。
要是我刚才谨慎一点就不会撞上去了!我刚刚打败了最强大的狮子,现在却要被小小的蜘蛛吃掉了,真是后悔死了!
(4)说说本寓言的寓意。
①勇者胜,骄者败。
②不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③聪明勇敢的人在得意忘形的时候也会惨败甚至丢掉性命。
问题探究
《穿井得一人》思维导图
1.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理读《穿井得一人》故事情节。
开端:宋之丁氏,穿井得人。
发展、高潮:国人道之, 闻之于宋君。
结局: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探究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讹论呢?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原因:
①丁氏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有歧义。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以讹传讹,谣言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启示:
对待传闻,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问题探究
《杞人忧天》思维导图
(1)故事中的“杞人”和“晓之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课文中人物描写的语言,将你的评价批注在课文中。
杞人忧天,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担心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庸人自扰。
晓之者忧人,开导杞人,热心诚恳,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你从中还获得了什么启示?
寓意: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而忧虑。
启示:①对一种事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我们要增长见识,积累经验。
②“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3)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我认为如果从积极方面看待杞人忧天,则是一种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言之有理即可)
问题探究
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常见的考查形式]
①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②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补充故事情节。
[答题技法]
审题干,定区域。
理思路,提要素。
明要求,组答案。
[答题模式]
“时间+地点+人+事情”;原文题干有提示语的,注意按照提示语的句式特点组织语言。
阅读考点
考点一:线索和情节
(1)请用简练的语言复述孙悟空与二郎神打斗的经过。
明确:课文所叙述的孙悟空和二郎神两人的打斗,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孙悟空变禽鸟、游鱼、蛇等,二郎神相应地变成其克星来应对;第二阶段,孙悟空变成土地庙,被二郎神识破,悟空使了个隐身法,逃跑了;第三阶段,孙悟空去了灌江口,变成二郎神,二郎神赶回来,二人又缠斗起来。
(2)《小圣施威降大圣》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明确:①大圣变作大鹚老的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情节写出了大圣速度之快,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②大圣被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变成土地庙的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大圣把尾巴变作一根旗杆的行为,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我觉得这是文章中最精彩的情节。
③大圣变作二郞神的情节写出了猴性的戏谑,在紧张的斗法过程中使故事情节得以舒缓,让我印象深刻。
1.《小圣施威降大圣》考点解读
“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1)皇帝心里感到“有些不大自然”,你如何理解?
这一句“不大自然”在情节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顺承上文,说明皇帝已经完全听信了骗子们的谎言,又引出下文老大臣的故事。这里表现出皇帝的愚蠢。作者故意将话说得很有分寸,却为后文更辛辣的讽刺积蓄着力量。
“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职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
(2)皇帝为什么要先派他的老大臣去看布料?
这段情节紧承上文而来,继续说明皇帝的轻信与愚蠢,又掺杂了些许的疑虑。同时,他对老大臣“理智”“称职”的评价,更为后文的情节埋下伏笔。
2.《皇帝的新装》考点解读
(3)《皇帝的新装》以什么为线索 主要写了哪几个情节
明确:以“新装”为线索;主要写了“爱新装”“织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等情节。
(4)为《皇帝的新装》故事情节设题。
示例:①皇帝有何嗜好 课文是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
②两个骗子是怎样设的圈套
③皇帝先后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和官员去看新装制作情况,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 他回去是如何向皇帝汇报的 官员有何心理活动 他又是如何汇报的
④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 说了什么
⑤在游行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 他们又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
⑥最后谁说出了真话
⑦结果如何
考点二:体会联想与想象
1.《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请结合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小圣施威降大圣》写了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斗法经过,抓住一个“变”字,展开想象;在斗法的过程中,孙悟空使出七十二般变化,二郎神则紧随其后,孙悟空先后变成动物、土地庙和二郎神本人等,最终取得了胜利。场面神奇异幻,极富想象力,妙趣横生。
2.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明确: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抟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
夸张而又合理的想象是本文的一个鲜明特点。开头一段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接着写骗子们声称新衣有“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一奇怪的特性。于是,上至皇帝大臣,下至观看游行的老百姓都异口同声、自欺欺人,称赞皇帝的“新装”。想象看似夸张,其实又很合理。
3.怎样理解《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的夸张和想象?
由此可以看出,想象是以现实生活作为基础的,有生活的真实;而夸张是渗透在想象之中的,它可以凸显故事的主题,更鲜明地暴露对象的本质,加强艺术的感染力。作者成功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绘出了一幅自欺欺人的群丑图。
考点三:把握人物形象
1.《小圣施威降大圣》主要刻画了孙悟空和二郎神两个人物形象,请问: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示例:我喜欢大圣,因为他神通广大,敢于反抗,机敏、坚毅、勇敢、无畏。
我喜欢真君,因为他本领高强,
总能识破大圣的各种变化,是
一个神通广大的神。
2.对皇帝这一人物形象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是想借织布一事来考验他的臣民,可见他的聪明与狡猾。
B.两个骗子骗皇帝能够取得成功,表现了他们骗术的高明,让人在不自觉中就能上当受骗。
C.皇帝由于喜好穿新衣而受骗,表明皇帝思想单纯,生活腐化;两个骗子骗人捞钱,表明他们的贪婪狡猾。
D.皇帝是个很不称职、爱慕虚荣、愚蠢而又狡猾的人。
D
【解析】赏析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言行描写具体举例,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用反选排除法,评价语“聪明”“高明”“让人不自觉受骗”“ 思想单纯”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
3.请你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用“女娲是一个 ”这一句式写出女娲的形象。
(1)女娲是一个神,她一天能够变化七十次,能揉黄泥造人,能挥洒泥浆造人……具有“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2)女娲是一个人,她寂寞孤独、自豪欣慰、忙碌疲倦……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具有“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4.你如何评价《皇帝的新装》中两个骗子 (可以多方面想象)
示例:
①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②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捞取钱财。
③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入法网,这很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窗——他并不痛恨这两个骗子。
考点四:语言赏析
1.揣摩下列加横线的词,品味其表达效果。
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明确:用“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除非”等词语把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夸张到极点,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
2.从描写、修辞、用词的角度赏析下面的文字。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 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明确:运用了心理描写。“骇人听闻”“最可怕的事情”以及两个反问句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还用了“极”“十二分”等程度修饰语,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愚蠢。
1.重点字词
芜湖(wú) 溃退(kuì) 荻港(dí)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阻遏(è) 管辖(xiá) 逃窜(cuàn)
摧枯拉朽(xiǔ 一丝不苟( ɡǒu )
3.(中考真题)请从描写、修辞或炼字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章中林《父亲的背影》)
【答案】此句既是细节描写,又在描写中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位因年龄、劳作而变得奇瘦无比的父亲描摹得栩栩如生。夸张、比喻的运用,又让人为这样平凡辛劳的“父辈”感到辛酸,作者对父亲的愧疚和感激之情也力透纸背,令人唏嘘。
考点解读
寓言往往具有哲理性、讽喻性,有着深刻的寓意。它往往凭借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让人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明辨是非、知晓善恶、认识美丑。“理解寓言的寓意”是中考的常见考点之一。
常见的考查形式:(1)这则寓言有什么寓意(或讽刺/揭示了什么)?(2)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考点五:寓言的寓意和启示
答题技法
看寓言的标题。寓言的标题一般都是对寓言内容的高度概括,可以通过弄清标题的意思,明确寓意。
看寓言的开头和结尾。有的寓言在开头、结尾处有暗示(明示)寓意的语句。
看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寓言中的某些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分析人物形象。一则寓言中,可能会出现多个人物,从不同的人物入手进行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寓意。
分析故事情节。分析故事的发展经过,找出存在于故事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往往可以洞悉寓意。
联系实际。这是弄懂寓意的关键。寓言的主人公一般都象征着生活中的人或事物。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有利于理解寓言的寓意。
1.《杞人忧天》这则寓言虽然讽刺的是杞人,但是对我们也有很强的警示意味,请你说一说。从现在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明确:之所以杞人可笑,是因为他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这启示我们要努力学习,发奋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不要闹出这样低级的笑话来。
从现在来看,杞人忧天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简单地看成傻子行为,从新的宇宙观、环保观来说,还是有理由的。比如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就值得我们忧虑。所以我们要“忧天”。
2.设想如果赫尔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雕像的价格后,就悄然离去,蚊子也没有撞上蜘蛛网,我们又能读出怎样的寓意呢?
明确:赞美有自知之明的人;知己知彼,
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方能百战不殆。
理解童话的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
[答题支架]
把握童话特点:童话符合儿童心理,也是社会生活写照,如小孩子大部分是真诚的。
明确作者情感:童话中的人、物往往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感,需联系思考。
联系文本内容与社会现实作答。
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社会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表明小孩子既天真又大胆、率真,从侧面反衬了成年人的自私和虚伪。这一笔,使故事情节陡转,深刻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题,增强了童话的讽刺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大人撒谎
孩子揭骗
统治的腐朽
人性的弱点
3.《皇帝的新装》篇末由一个小孩子来说出真相有什么深意?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在短短篇幅内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展现人物形象。请举例进行简要赏析,并概括赫耳墨斯的人物形象。
手法 赏析
语言、神态描写
对赫耳墨斯询问宙斯和赫拉雕像时的语言、神态的描写,间接反映了赫耳墨斯的狂妄自大。
心理描写
直接描写赫耳墨斯的心理,凸显其骄傲自大。
对比
三个雕像价格的对比,讽刺了赫耳墨斯的爱慕虚荣与自命不凡。
铺垫
没有直接问自己雕像的价格,而先问宙斯和赫拉的做铺垫,这种曲折的“问”讽刺了赫耳墨斯的妄自尊大。
赫耳墨斯是一个爱慕虚荣、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的人。
考点六:探究归纳写作技巧
2.《蚊子和狮子》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蚊子的形象?
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
动作描写。一系列动作,表现了蚊子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敌,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蚊子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情态。
3.《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这两则寓言都选自《伊索寓言》,它们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异同点呢?
相同点:
①先叙后议,叙议结合;
②白描;
③对比。
不同点:
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以三问三答展开一个故事,《蚊子和狮子》以蚊子的行踪来展开故事;
②《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以神喻人,《蚊子和狮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③《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结尾出乎意料,造成文意的“突转”,余味悠长。《蚊子和狮子》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4.《穿井得一人》幽默风趣何在?(写作特色)
明确: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一个人的劳力)或把“得(需要)(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那里去了。
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
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5.《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之所以读来如此生动有趣,引人入胜,除了构思巧妙、立意深刻之外,作者还善于展开想象,用丰富的细节描写来刻画形象,寄寓深刻内涵。结合皇帝穿新衣的情节,说说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
穿新衣过程中作者极力刻画了一群人的丑态:首先,出场人物有皇帝、高贵的骑士、骗子、典礼官、托后裙的内臣们,人物多,场面热闹;其次,这么多人都是心口不一,虚伪至极,作者用补充的方式点出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再次,作者用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人物的丑态。
1.诗歌的一、二两句用到了_____的写作手法,表达作者_____的心情。
对比 乐观开朗
2.刘禹锡《秋词》(其一)中直接表达秋日胜春朝看法的诗句是: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诗中描绘“秋日胜春朝”景象的句子是什么 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
表达了诗人虽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奋的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
4.比较阅读。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 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C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用“/”画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拍。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话]:_
①何时能够 ②再 ;回叙;
4.本诗中“却话”一词照应了“______”。
何当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夜雨寄北》
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①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注】①取次:任意,随意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争奈归期未可期”与李商隐诗中“ ______________ ”一句意思相近。
君问归期未有期
(2)从全词来看,晏几道在听杜鹃啼叫的过程中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作简要分析。
作者在明朗春日中初闻鹃啼感到“殷勤”,内心愉悦,杜鹃不停啼叫催归,引发了作者的思归之情,最后抒发自己羁旅在外,有家难归的无奈与叹息。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靠着青山的十里楼台的旁边,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了杜鹃啼叫,叙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
B.“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一句,赋予杜鹃以人的情感,与流莺形成对比,暗赞流莺。
C.“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意境尤深。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如今离别的相思之苦;在时间与空间的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B
2.表现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风雨大作》中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的诗句是 , 。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4.“夜阑卧听风吹雨”中 “风吹雨”一语双关,应怎样理解?
诗中的“风吹雨 既是眼前情景,又象征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
3.诗中的“僵”“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何作用?
“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出意志坚定不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鉴赏。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的后两句,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_______自然地联系起来,借此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B. “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 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臆想,并非身临疆场。
D. 全诗奔放雄浑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人肺腑。
梦境
诗人的爱国激情和杀敌决心。
A
这首____________(体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独特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激情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七言绝句
高城
秋风
黄河
群山
冲破封建束缚
追求个性解放
《潼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