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三节 防灾减灾
第六章 自然灾害
地理
导入新课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是我国继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这次地震后,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12日设为“防灾减灾日”,提醒社会各界更加重视防灾减灾。
你知道国家在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遭遇自然灾害,你该怎么做?
学习目标
①结合案例,准确说出常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②通过分析资料,理解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方针和体系构成。
③运用所学知识,在模拟情境中制定简单的防灾减灾方案,增强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
了解防灾减灾的措施。
难点:
我国防灾减灾的手段和个人自救互救的方法。
1.灾害监测 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由哪些组成 灾害监测的作用是什么
2.灾害防御 灾害防御包括哪些方面
3.灾害救援与救助 灾害中救援救助的流程。
4.灾后恢复 灾后恢复的目标。
5.灾前准备(1)对于洪涝、台风等可以比较准确预测的灾害的灾前准备有哪些
(2)对于地震等突发性的地质灾害的灾前准备有哪些
6.灾中救助的措施有哪些
7.灾后自我保护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要求:
请同学们仔细看课本第110~113页的内容,要求: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本,根据下面的问题,结合图表资料,标注重点,理解、思考并落实必备知识。(3分钟)
问题导学
一、防灾减灾手段
1. 我国防灾减灾指导方针
以防为主
相结合
防抗救
灾前:1.灾害监测 2.灾害防御
灾中:3.灾害救援与救助
灾后:4.灾后恢复
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2. 灾害监测
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环境减灾卫星
气象监测
水文监测
地震监测
一、防灾减灾手段
地质监测 | 地震预警系统
3. 灾害防御
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
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4. 灾害救援与救助
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心理救援服务
5. 灾后恢复
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地震灾后重建
地震灾后重建前
任务一 防灾减灾——吊箱测流
龙门水文站在晋陕大峡谷出口,为了黄河安澜,一代又一代水文人再次守护黄河,把脉黄河。最早的水文人都是在船上去测水、测沙,在涨大洪水时,在河面工作非常危险。
这两年,随着科技进步,龙门水文站的水文测报越来越智能化,如遥控自动采水样仪、声学多普勒流速仪,可以自动测出流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当冬季河流全面冰封时,还需采用传统的人工方法完成测报任务。
龙门水文站每天需向国家防总、黄河水利委员会和地方二十多家防汛部门提供流量、流速、水位、含沙量等水文信息。
1.结合所学知识将下表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2.简述黄河龙门水文站用吊箱测流进行水文测验的主要原因。
3.新角度说出我国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主要特点,并举例说明动态监测在防灾减灾中的意义。
城陵矶水文站
黄河上水文站工作人员在吊箱内进行水文测验
水文监测 | 吊箱测流
1.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 监测的主要自然灾害
气象站 台风、寒潮、旱灾等
水文站 洪涝、凌汛等
地震台 地震
地质环境监测站 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2.吊箱测流最适合在高含沙、冲淤变化大、漂浮物多的河流测验流量;黄河属于高含沙河流,且冲淤变化较大,适合采用吊箱测流。
3.特点:能够对众多自然灾害进行监测,构成全面监测系统;能够对众多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等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意义:动态监测可以预测灾害的发生,以便提前作出响应;可以及时了解灾害的进程和态势,帮助抗灾机构有效地组织抗灾、救灾,避免灾害的蔓延和加剧;为灾害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制订提供依据。
任务二 认识地震专业救援队
1.你认为地震专业救援队应包括哪些专业救援人员?
表6.2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地震救援行动( 2001- 2015年 ) 时间-救援事项 时间-救援事项
2003年2月-新疆伽师地震救援 2003年5月-阿尔及利亚地震救援 2003年12月-新疆昭苏地震救援 2003年12月-伊朗巴姆地震救援 2004年12月-印度尼西亚地震海啸救援 2005年10月-巴基斯坦地震救援 2006年5月-印度尼西亚日惹地震救援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救援 2010年1月-海地地震救援
2010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救援
2011年2月-新西兰地震救援
2011年3月-日本地震海啸救援
2013年4月-四川芦山地震救援
2014年8月-云南鲁甸地震救援
2015年4月-尼泊尔地震救援
2017年8月-四川九寨沟地震救援
2.计算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参与国际地震救援次数占全部地震救援次数的比重。
3.讨论强震发生后国际救援的重要性。
负责协调、技术和保障工作的专家和管理人员,从事搜索、营救和保障工作的官兵以及医疗救治的医护人员等。
60%
国际救援可以降低救援成本,给发生强震国家提供大量的救援技术人员、富有经验的优秀人员,以及先进的救援设备及紧缺物资等。
二、自救与互救
自救与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
二、自救与互救
1. 灾前准备
台风、洪涝等灾害可以准确预测。在多发区,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
地震多发区应提前准备好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
二、自救与互救
2. 灾中救助
自然灾害 自救与互救
洪涝 地势高处逃生
地震 及时、有序的撤到安全地带
泥石流 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任务三 地震的自救与互救
材料一:2022 年 9 月 5 日泸定发生 6.8 级地震,中国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此次强震。该预警系统在泸定 6.8 级地震发生时第 4 秒发出预警,四川大量社区、小区地震预警大喇叭提前发出预警,千万民众的电视、手机发出预警,该地震是大陆地震预警网自 2011 年连续成功预警的第 73 次破坏性地震。下表为此次泸定地震中部分城市收到地震预警的时长。
1.假设我们地处甘孜州泸定县,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与互救的措施有哪些?
任务三 地震的自救与互救
材料一:2022 年 9 月 5 日泸定发生 6.8 级地震,中国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此次强震。该预警系统在泸定 6.8 级地震发生时第 4 秒发出预警,四川大量社区、小区地震预警大喇叭提前发出预警,千万民众的电视、手机发出预警,该地震是大陆地震预警网自 2011 年连续成功预警的第 73 次破坏性地震。下表为此次泸定地震中部分城市收到地震预警的时长。
2.结合课本 111 页案例“地震预警系统”,思考地震预警是什么原理?
工作原理:利用深入地下的探测仪探测纵波,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该次地震的震级、烈度、震源等,并抢在横波到达前,通过传播速度远快于地震波的电磁波发出警报。
二、自救与互救
2. 灾中救助
洪水自救
有什么征兆
看: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
洪水突然增大并带有较多的柴草树木
听: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声或闷雷声
沟谷深处变得雪暗并伴有轰鸣声或轻微的振动声
如何逃生
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停留
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应向与泥石流方向垂直的两边山坡上跑,且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不要在土质松软、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
不要在泥石流中横渡
尽快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泥石流自救
灾害过后,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洪灾过后,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的水,入住前要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地震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
防灾减灾手段
Mean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3.灾后自我保护
了解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
应急场所是城镇供人们躲避自然灾害的场所。这里能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并配有一定功能设施。应急避难场所一般布设在城镇空旷地带。
1.利用手机、电脑等工具,在网络地图上查找身边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
2.若所在地区建设了应急避难场所,查找从学校或居所前往应急避难场所的最佳路线。
3.若所在地区没有应急避难场所,请选择附近你认为合适的应急避难场地,并说明理由。
活 动
课堂小结
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山南麓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地7、8月份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崩塌 C.山洪 D.干旱
2.防御甲地春季主要气象灾害的有效措施是( )
A.植树造林 B.拆除库坝 C.禁止开矿 D.人工增雨
C
D
当堂训练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