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六章 自然灾害
地理
章末复习课
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影响因素、分布地区、主要危害,能列举防灾减灾的措施。
2.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及其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3.突破教材难点,通过例题剖析,掌握答题的思路和技巧。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常见自然灾害成因、分布规律、致灾因素、主要危害及避灾、防灾的措施;
2.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难点:
1.把本章主干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2.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题。
知识简图
【典型例题1 】
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可分为雨雪混合型(简称“混合型”)洪水灾害和升温融雪型(简称“升温型”)洪水灾害,融雪洪水中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下表示意1900—2020年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据此完成1~3题。
纬度 3~5月 6~8月 9~11月 12~2月 总计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0°~30°N 0 0 0 0 0 0 0 1 0 1
30°~40°N 5 24 25 21 0 1 3 12 33 58
40°~50°N 132 151 10 12 1 5 27 49 170 217
50°~60°N 34 22 3 5 0 0 3 7 40 34
60°~70°N 16 1 0 6 1 0 0 1 17 8
一、气象灾害
1.下列地区中,融雪洪水灾害多发的是( )
A.尼罗河流域 B.中南半岛
C.北冰洋沿岸 D.亚洲中部
2.春季与秋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差异大,主要是因为( )
①春季地表积雪较多 ②气温变化趋势不同
③秋季气温低于春季 ④ 秋季雨水少于春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一般认为,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其理由最可能是( )
A.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
B.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强
C.积雪面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
D.混合型洪水中有冰凌和融冰
【答案】1.D 2.A 3.C
【解析】第1题,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主要分布在30°~60°N的中纬度地带,以40°~50°N最多。尼罗河流域、中南半岛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带,排除A、B;北冰洋沿岸主要位于高纬度地带,排除C;亚洲中部位于中纬度地区,冬季较寒冷,多高海拔山地,冬季有大量积雪,春季升温快,因此多融雪洪水灾害,D符合题意。故选D。第2题,表格数据表明,春季的融雪洪水灾害频次远大于秋季,这主要是因为经过冬季积累,春季地表积雪多,且春季处于升温趋势,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而秋季经过春夏季的融雪,地表积雪少,且秋季处于降温趋势,不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①②正确;秋季气温不一定低于春季,秋季雨水不一定少于春季,且雨水多少与融雪洪水灾害出现关联度不大,③④错误。故选A。第3题,混合型洪水是雪面雨水与融雪洪水混合形成,雪面雨水带来热量并冲击积雪,使得积雪消融速度快,混合型洪水水量大,水位高,因此破坏力更强,C正确;表中数据表明,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但频次高并不能表明单次洪水的破坏力强,A错误;雨水和积雪融水均为液体状态,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的流动性差异不大,B错误;材料信息表明,两类融雪洪水中均有冰凌和融冰,D错误。故选C。
D
A
C
【归纳提升】洪灾的成因
一、来水过多
1.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季风气候区(如我国东部)夏季降水集中,短时强降水易形成大量径流。
2.气温升高:高山地区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水增加,短时间内汇入河流。
3.台风等极端天气: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带来强风和暴雨,加剧来水量。
4.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扇形水系:如长江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雨季时干支流同时涨水,汇水速度快;支流呈扇形分布,汇水集中,易形成洪峰。
5.植被覆盖低: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差,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导致来水速度加快。
二、排水不畅
1.地形因素:地势低洼,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河流域等地势平坦,水流速度慢,排水困难。
2.河道弯曲,如长江荆江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泄洪能力降低。
3.河道淤积: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道,河床抬高,过水断面减小,排水能力下降。
4.人为因素
占用河道:建筑物、道路等侵占河道,减少行洪空间。
海水顶托:河口地区受海水倒灌影响,排水受阻。
三、蓄水能力不足
1.湖泊萎缩: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面积减少,调蓄洪水能力下降。如长江中下游湖泊数量和容积大幅减少。
2.湿地减少:湿地具有滞洪、蓄水功能,但城市化、农业开发等活动导致湿地面积萎缩,蓄水能力减弱。
3.水利工程建设不完善:部分地区水库、分洪区等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无法有效拦蓄和分流洪水。
【知识拓展】我国三种类型的洪灾及成因
洪水灾害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出现时间
暴雨洪水 东部季风区 降水多,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人类经济活动密集 6—9月
冰雪融水洪水 西北、东北地区 受气温升高影响形成 4—5月融雪洪水,7—8月融冰洪水
冰凌洪水 河流从低纬向高纬流具有结冰期的河段 受河流流向影响 秋末,春初
【典型例题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为研究地震的长期影响,某研究团队对川西的地质灾害进行了持续跟踪与研究。2020年6月17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梅龙沟(图1)暴发大规模泥石流,阻断了小金川河,随着水位上涨对山坡上的古堆积体产生了扰动,引发了严重的灾害链。图2为此次泥石流发生前后丹巴县日降雨统计图。
(1)说明本次梅龙沟泥石流危害严重的自然原因。
(2)指出本次梅龙沟泥石流发生的固体物质来源。
(3)说明本次泥石流引发灾害链的过程。
地质灾害
图1 图2
(1)山高谷深,降水持续时间长且强度大,泥石流强度大;地震在沟谷形成大量碎屑物,泥石流挟带物质多;山高谷深、降水强度大、碎屑物质多。
(2)风化碎屑物、沟谷沉积物、地震断层破碎物、滑坡堆积物;泥土、风化物(风化壳)、枯枝落叶等。
(3)泥石流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堰塞湖水位上涨,引发滑坡和洪水。堰塞湖、滑坡、洪水。
【归纳提升】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构造破碎带提供大量碎屑物质来源
岩石风化形成大量碎屑物质来源
高山地区的厚层冰碛物形成大量碎屑物质来源
地处于板块边界,地壳活动剧烈,强烈地震,岩层破
碎,造成山崩滑坡形成大量土石体碎屑物质来源
成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①气候
(水多)
②流域地形
(坡陡)
③水系特征
(水多)
④物质基础
(土松)
年降水多且集中于某个季节
气温陡升,冰雪大量融化,短时间大量水源
谷地地形,谷深地势低洼,不利于泄洪
山地地形,地表汇水速度快,易爆发山洪
河网稠密,支流众多
河道弯曲,河道窄浅
湖泊水库决堤,短时间汇集大量水流
植被破坏(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松散物质较多)(植少)
河道占用(河湖面积缩小,调蓄山洪的能力减弱)(水多)
不合理的工矿建设,破坏地质结构,地基松动(土松)
海水入侵影响沿海含水层淡水资源的质量和储量,按照海水进入含水层的主要方向,可分为横向入侵和垂向入侵。沿海地区海水淹没地表并渗透到地下或虾养殖场中池塘的咸水渗入地下,都会造成海水垂向入侵。下图示意海水横向入侵和垂向入侵。据此完成5~7题。
三、防灾减灾
【典型例题3】
5.引发垂向入侵的主要海水运动形式是( )
①潮汐 ②洋流 ③海啸 ④风暴潮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海水垂向入侵过程体现水循环的环节有( )
A.水汽输送、地表径流 B.地表径流、下渗
C.泥沙输运、地下径流 D.地下径流、降水
7.防范海水垂向入侵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是( )
A.加强海岸管理 B.完善地下排水管网
C.修建沿海堤坝 D.加高拓宽砂质海滩
【答案】5.D 6.B 7.D
【解析】第5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水涨潮时,海平面上升往往引发的是海水的横向入侵,①错误;洋流是表层海水常年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运动,难以引发近岸海水垂向入侵,②错误;风暴潮或海啸引起海水水位升高并越过海岸防护工程,对防护工程的过度冲刷容易导致其溃坝,从而使海水快速淹没地表并渗透到地下,引发海水垂向入侵,③④正确。故选D。第6题,根据材料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海水垂向入侵涉及多个过程,海水运动过程中挟带大量泥沙物质并向沿海地带搬运(泥沙输运),破坏性海浪会造成沿岸防护大坝崩溃(溃坝),海水入侵快速淹没地表形成地表径流,地表径流下渗进入地下含水层形成地下径流等,A、D错误;在这些过程中,属于水循环环节的是陆地海水地表径流及海水向地下渗透,B正确,C错误。故选B。第7题,为防范海水垂向入侵,在风暴潮到来之前,最常用的抵御风暴潮的方法是在海岸线修建堤坝、防波堤和地下排水管网等工程来防止海水倒灌并保护农田等土地不被海水淹没,但这些措施成本较高,B、C错误;加强海岸管理涉及部门多、政策制定用时长,且仅是管理难以起到有效防范作用,A错误;加高、拓宽现有砂质海滩,以阻挡风暴潮引起的涨水,是更为经济有效的办法,D正确。故选D。
【归纳提升】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1.非工程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2)加强监测与预报,建立健全法规体系。
(3)完善灾害预警体系,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
(4)调整农业结构,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旱灾)。
(5)参加防灾保险。
2.工程措施
(1)修建各种减灾防灾的工程,如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护坡工程等,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
(2)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3)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
(4)修建排水、分洪、堤坝等水利工程,裁弯取直。
(5)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帕隆藏布江是雅鲁藏布江下游主要支流,位于藏东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侧。帕隆藏布江流域面积大,年径流量约300亿立方米;流域内山高、坡陡、谷深,落差达3 380m;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某考察小组前往帕隆藏布江流域进行主题为“地理信息技术与地质灾害”的考察,考察发现江畔一地河岸冲刷严重,存在发生滑坡的可能。下图为帕隆藏布江流域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典型例题】
(1)简述帕隆藏布江流域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2)推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可能出现滑坡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3)指出地理信息技术在该次考察活动中的主要应用,并完成下表。
地理信息技术 主要应用(填写一项即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1)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势起伏大,山高坡陡、沟谷发育;降水多且冰川发育,冰雪融水量大;地震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关联性强。
(2)丙处。等高线密集,坡度大;位于河流凹岸,河水冲刷侵蚀山坡,山坡稳定性变差,易诱发滑坡。
(3)获取考察地点的经纬度和高程/利用导航到达考察地点 获取考察地点的遥感影像 获取、分析当地地理信息,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三者既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三者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图中①②表示遥感技术提供影像信息功能,③④表示地理信息系统反馈信息处理结果功能,⑤⑥表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空间定位功能。
【归纳提升】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关系
【知识拓展】遥感影像的判读
类型 形状特征和色调深浅
河流 常为界线明显、自然弯曲、宽窄不一的带状,上面常有堤坝、桥梁等人工建筑。河水比较混浊或者水较浅,则色调浅,河水清澈或水较深,则色调也较深
湖泊 湖岸呈自然弯曲的闭合曲线,轮廓较为明显。常为均匀的深色调
城市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排列较规则整齐;砖木结构的房屋排列很不规则;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色调多为浅灰;砖木结构的房屋色调多为深灰;城市的夜景在周围深色调的背景下,呈现点状或面状亮区
道路 一般呈线状延伸,道路间有交叉点,色调从浅灰到深灰。简易公路多为砂石路面,色调较浅,沥青路面呈现深灰色
农业用地 在形态特征上常常是被道路分隔为一块块长方形
林地 往往可以观察到高大树木投下的阴影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30秒,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35.70°N、102.79°E)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时陕西省宝鸡市市民通过手机等接收到了ICL地震预警系统发出的地震预警信息(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ICL地震预警系统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数字地球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关于此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震源位于上地幔
B.甘肃积石山的震级大于宝鸡市渭滨区
C.震级相同、震中距相同的地方烈度相同
D.横波对地面建筑的破坏力更强
当堂训练
B
D
课堂小结
寒潮
洪涝
气象灾害
泥石流
地质灾害
自然灾害
地理信息技术
防灾减灾
台风
干旱
手段
滑坡
地震
自救互救
遥感
卫星导航
地理信息系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