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
(第2课时)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地理
学习目标
①理解盐度和密度是海水重要的物理性质。
②运用图表等资料,说出海水的盐度、密度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③运用图表、实例等资料,说明海水的盐度和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
海水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
导入新课
1.海水盐度的基本概念。
2.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
3.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有哪些?
4.人类对海水盐分的利用方式主要有哪些?
5.大洋表层海水的密度随纬度、深度的变化规律。
6.大洋表层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与温度的分布规律差别。
7.“海中断崖”是如何形成的?
要求:请同学们仔细看教材第52~56页的内容,根据下面的问题,结合图表资料,标注重点,理解、思考并落实必备知识。
问题导学
海水的盐度
概念
盐度
通常用千分比表示,指1000克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35‰
海水中主要的盐类物质是氯化钠和氯化镁
海水既咸又苦的原因
新课讲授
盐分来源
陆地径流注入:河流流经土壤、岩石时,会溶解其中的部分盐类,带入海洋;
海底地质活动释放:海底火山、热液等释放出部分盐类到海水中;
拓展
海洋总盐量基本稳定
盐分通过沉积、结晶、吸附,形成盐田、盐岩、珊瑚礁等;
陆上盐分通过风化、生物作用等被消耗(植物吸收、动物摄取)
新课讲授
海水的盐度
分布规律
温度和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
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域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海域递减。
副热带海域盐度最高,赤道和极地海域盐度较低。
新课讲授
世界大洋8月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
读图思考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的成因。
60°
3.6
3.5
3.4
3.3
3.2
盐度/%
40°
20°
0°
20°
40°
60°
S
N
副热带海域:
赤道海域:
高纬度海域:
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而盐度最高。
虽然温度最高,蒸发强烈,但降水丰沛,因此盐度并不是最高。
纬度高,蒸发量小,因而盐度低。
新课讲授
60°
40°
20°
0°
20°
40°
60°
N
S
32
33
34
35
36
盐度 / ‰
盐度
读海水盐度随纬度变化规律曲线图,总结分布规律并解释形成原因。
气温高,蒸发旺盛
降水多,起稀释作用
32
33
34
35
36
盐度 / ‰
陆地径流汇入起稀释作用
新课讲授
规律总结: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
因素 原因 影响
降水量与 蒸发量 降水稀释海水,使海水盐度降低,蒸发使海水浓缩,盐度升高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盐度较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时,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入海径流能稀释海水 有径流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没有径流注入的海区,则盐度相对较高;大洋边缘盐度往往比中心低
洋流 暖流增大海水的溶解度且使海水蒸发加强,使得盐度升高;寒流降低海水的溶解度且使海水蒸发减弱,使得盐度降低 同纬度地带,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
海域封 闭程度 主要影响内外海水的交换能力和交换量 较封闭的海区,盐度会越来越高或者越来越低(如果有大量河流水注入,盐度越来越低;没有河流水注入,盐度越来越高)
海冰融冻 融冰过程中释放淡水,稀释海水,盐度降低;反之,结冰过程中盐度升高 融冰海区盐度降低;结冰海区盐度升高
新课讲授
人类对海水的开发利用
人类利用海水晒盐具有悠久的历史,日照充足、降水较少的沿海地区适宜建造晒盐场。
利用海水制碱,从海水提取镁、溴等资源。
新课讲授
海水养殖。
淡化海水。
曹妃甸海水淡化车间
新课讲授
读图教材3.13,结合长芦盐场,分析盐场选址的条件。
(1)地势条件: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盐田布局和海盐晒制。
(2)海滩条件:泥质/基岩质海滩,海水不易下渗,有利于提高盐产量。
(3)气候条件:晴天多,降水少,风力适中,利于蒸发,有利于海盐晒制,或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
(4)海水盐度条件:附近无大河注入,海水盐度高,利于提高产量。
(5)人文方面:市场远近、政策支持、交通通达度、历史经验等。
新课讲授
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盐度超过40‰,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波罗的海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欧洲大陆之间,盐度不到10‰,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
新课讲授
新课讲授
问题1:归纳红海、波罗的海地区的气候特征。
红海地区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蒸发旺盛。波罗的海地区为温带大陆性向海洋性过渡的气候,蒸发较弱,降水较多,比较湿润。
问题2:结合河流分布和流域气候特征,推测河流对两海域盐度的影响。
①红海地区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海水盐度高;河流注入少,稀释作用弱,海水盐度高。
②波罗的海地区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海水盐度低;河网密布,河流注入多,对海水的稀释作用强,海水盐度低。
3.分析红海、波罗的海与外海连通状况对盐度的影响。
红海自身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红海和波罗的海水道都非常狭窄。
水道狭窄不利于水体的交换更新,反而有利于原水体的盐度保持。
狭窄
狭窄
狭窄
新课讲授
4.分别总结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
位于副热带海区,周围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少雨,降水少而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两岸是干燥的沙漠地区,入海河流少,几乎无淡水汇入。
海域狭长,仅有狭窄水道与外海相通,与外海海水交换不便。
红海
纬度较高,海水温度低,蒸发弱;周围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入海河流较多,有大量淡水汇入。
海域狭长,仅有狭窄水道与外海相通,与外海海水交换不便。
波罗的海
新课讲授
概念: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单位一般是kg/m 。
海水密度
影响因素
温度
盐度
深度
温度增加
密度减小
(热膨胀)
盐度增加,密度增大
(溶解物质增加,质量增加)
深度增加,密度增大
(压力对体积的压缩效应)
新课讲授
表层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水平分布)
同纬度海域大致相同。
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加。
新课讲授
总结: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
水平分布规律
地区 大洋表层海水密度变化 规律
赤道附近海区 盐度稍低,表层密度小,由此向两极逐渐增大 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副热带海区 虽然盐度偏大,但因温度下降幅度不大,尽管密度增大,却没有出现极值 副热带至极地之间海区 虽然盐度剧降,但因温度降低引起的增密效应,比盐度降低引起的减密效应要大,所以密度继续增大 极地海区 密度最大 新课讲授
不同纬度地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示意
0~50m:密度变化不大
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中低纬度海区
50~100m:密度迅速增加,出现密度的突变层(跃层)
高纬度海区
垂向变化很小
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垂直分布)
新课讲授
高密度海水
低密度海水
高密度海水
海中断崖
潜艇在水下航行中,如突遭“海中断崖”,会立即失去浮力,急剧掉向海底,大多数常规的有效潜艇为300米,潜艇不受控制地掉到安全潜深以下时,会被巨大的海水压力破坏,造成事故。
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小,被称为“海中断崖”。
新课讲授
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
垂直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 总体 分布 海水在垂向上存在着明显的密度跃层,不同纬度海水密度垂向差异很大
低纬度 海区 表层海水密度相对较低;从海面到一定深度,受海水运动影响,海水混合良好,密度变化不大;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迅速增大;但到一定深度之下,海水密度基本不变
高纬度海区 海水密度在垂向上的变化很小
主要影响因素 压力
成因分析 一般来说,深度越大,压力越大,海水的密度越大。但在高纬度海区,由于表层海水密度大,因而海水密度垂向变化很小
新课讲授
新加坡:御咸蓄淡 变海湾为水库
新加坡是一个岛屿国家,虽然平均年降水量在2 000毫米以上,但由于地域狭小,地势低平,无法在陆地上找到蓄水量较大的蓄水区,淡水资源极度匮乏。
如何把丰沛的雨水收集起来?新加坡人将眼光转向海湾——何不把海湾变成蓄积雨水的水库呢?经过约20年的论证、规划、建设,2008年,新加坡建成滨海堤坝,将滨海湾和外海隔开,防止海水倒灌,形成滨海水库。降雨时,雨水汇入水库,水量过多时,可通过闸门泄洪;这样,水库里的海水逐渐被淡水替换。滨海水库于2010年11月开始稳定地提供饮用水,每年的供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10%。
御咸蓄淡,变海湾为水库,新加坡找到了一条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新方法。有些面临淡水危机且降水丰沛的岛屿国家也在借鉴新加坡的做法。
新课讲授
课堂小结
海水的盐度
概念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产生的影响
由副热带海域向两侧递减
温度
降水量
蒸发量
晒盐、制碱、海水养殖、海水淡化、冲厕
海水的密度
概念及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垂直分布: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水平分布: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谢谢大家